绿林网

《亲爱的乔纳》读后感锦集

《亲爱的乔纳》读后感锦集

《亲爱的乔纳》是一本由【美】克莱尔·伦巴多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页数:6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亲爱的乔纳》读后感(一):模范家庭,完美婚姻的背面

我用一周的时间读完了《亲爱的乔纳》,看书名本以为的轻松愉悦。翻开书细读却全是生活琐碎,感情羁绊拉扯,爱情以其固有的破碎感把读者深深吸引,也让我深受震撼。恋爱和结婚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善良温和的戴维医生的妻子,四个孩子的母亲——玛丽莲,她和丈夫1975-2017年的恋爱婚姻全过程在我眼前徐徐铺开。全书用春夏秋冬作为大的框架章节,在翻开之前,我以为是一个家庭的温情四季,实则不然,看似温馨和谐模范家庭的背后也有着“放弃”“背叛”“冷漠”“质问”。 如何在恋爱中清醒分手。自诩为“理智恋爱”,实则太难太难。情侣间的忽冷忽热,情侣间难以坦诚相待,都是可以预见,“发生过”以及“正在发生”的问题。“你难道不明白为什么我最近总是觉得和你说不上话吗?你现在像一具空壳。”戴维医生的这句话刺痛了玛丽莲,也让我微微皱眉。亲密关系的确立确实不只是甜蜜,压力和负担一直如影随形。如何做到保护欲和分享欲的持续输出?如何在稳定中共同成长(在中国大环境下,我愿称之为“共卷双赢”)?如何把浪漫清甜感变成生活习惯但不觉得理所应当?如何在坦诚的同时把握边界感和平衡度?如何尽量保持情绪稳定?太多问题了。。。但这些应该是选择了“爱与被爱”的人值得反复思考的问题。 玛丽莲太太在书中评价婚姻“如果让她用诗意的语音来形容她和戴维的婚姻,她一定会去细细描摹那种既想让他近在咫尺,又想让他远在天边的极为特殊的感受。”婚姻目前距离我还比较遥远,可能有机会“思考婚姻”的时候再次捧起这本书会有全新感受。 保持单身,却忍不住又沉沦。二十几岁的节奏确实是整个人生最快速的阶段。道阻且长,但仍对自己保持乐观,幸好还有期待,幸好还有自己。

《亲爱的乔纳》读后感(二):也许爱就是永远的亏欠和弥补!

乔纳说:从来没有人写过一本书,教他如何从一个孤儿,过渡成为一个拥有无数个温暖得超乎常理的家人的孩子。 15年前他被遗弃,15年后他重回这个大家庭,却似乎仍然过着被不停“转手”的寄养生活。然而,正是这样的日子里,他看到了外祖父母的相亲相爱,看到了母亲姐妹间的相爱相杀,以及每个家庭成员各自面对的生活难题。 原来,每一个模范家庭的背后,都是一个个精疲力尽的身影。所有人都不是他们表面所呈现出来的样子,每个人都在挣扎,有钱没钱,并没有什么差别。

这是一本厚度感人的书,近600页的篇幅,我用三天时间认真完整地看完了它。看的过程中,基本上我就像个傻子,一会儿笑出声,一会儿抹眼泪,完全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这是一本当代小说,故事发生在美国芝加哥,这位年轻的作家用生动风趣却也温暖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两三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分别经历的人生困境。 全书以春夏秋冬四个章节,贯穿了两天时间线。一条是现在进行时,这一年乔纳的到来引起的一场成年人之间的风暴;一条是过去进行时,从戴维和玛丽莲70年代坠入爱河开始,随着四个女儿相继诞生长大,一路风风雨雨走来的四十年。

有一对永远彼此相爱到无以复加的父母,本应该是一个家庭蕞温暖也蕞稳固的基石。然而在四姐妹的眼里,父母的婚姻成了他们永远无法达到的标准,以至于她们在各自的婚恋中焦头烂额。 而事实是,这对模范夫妇在青年时期也曾经历过割舍、奉献、矛盾、困倦。他们只是努力让婚姻看起来很容易,让女孩们看不到他们内心的挣扎。 玛丽莲为丈夫和女儿们牺牲了自己年轻时期的梦想和前程,而戴维作为家中蓶一的男人也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和责任。可他们对彼此的爱以及对每个女儿不同又同等的爱,总能在一次次经历中深深打动我。

姐妹之间微妙却缠绕的情感,在这里也展现得淋漓尽致。她们都不莞美,但都独一 无二。彼此间永远都不可避免沾染着嫉妒、潜藏着较劲、夹带着双重标准、掺杂着深入骨髓又无法解释的爱。 两条时间线在蕞后聚焦到一起,有了一个happy ending,让人感到心头涌起一股暖流。家是什么?婚姻是什么?亲情是什么?爱又是什么?或许你会在这本书里看到它们真实的样子。

《亲爱的乔纳》读后感(三):每一个模范家庭的背后,都是一个个筋疲力尽的身影

一般来说,女性作家创作的小说人物情感会更为细腻,也更贴近家庭生活,19世纪美国作家奥尔科特以一本《小妇人》享誉世界,其中马奇一家四个女儿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而美国当代作家克莱尔·巴伦多的新作《亲爱的乔纳》则堪称是现代版《小妇人》,同样聚焦于一个拥有四个女儿的普通家庭,探讨了婚姻、原生家庭、亲密关系、女性觉醒等热门话题。

戴维和玛丽莲先后生下四个女儿,他们认为把所有的爱都献给了女儿们,而在四个女儿看来,父母总是希望生活在二人世界里,她们的存在成为了压迫父母生存空间的累赘,所以在每个女儿的心底,都对家庭和婚姻有着或多或少的排斥。

他们一起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面,但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别人的存在会压抑自己的个性,比如长女温迪会觉得妹妹取代了自己的位置,而最小的妹妹格蕾丝虽然集宠爱于一身,被家人亲切地称为“小笨鹅”,但过度的呵护却让她不能正视失败,只能靠撒谎来维持最后的体面。

随着女儿们逐渐成长,她们拥有了自己的生活,也经历了各自的烦恼和不幸,大女儿温迪与丈夫两情相悦,没想到婚后先后经历了孩子流产和丈夫患病去世,接踵而来的打击让她只能依靠大麻来麻痹度日。二女儿维奥莱特看似家庭美满,却因多年以前抛弃过一个私生子而无法释怀。三女儿莉莎的男友患有抑郁症,她小心翼翼地维护但经常会感到无能为力。小女儿格蕾丝无法直视自己的失败,只能靠撒谎度日。

更可怕的是,各自的不幸也让她们彼此之间产生了隔阂,甚至有了互相伤害的欲望,因为只有伤害家人才能让她们得到彻底的发泄,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总是伤害最爱的人,因为我们知道他们不会抛弃我们。

一家人暗流涌动,甚至有着分崩离析的危险,而这一切都随着那个被二女儿维奥莱特遗弃的私生子乔纳的归来改变了。

乔纳自小被母亲抛弃,像废弃品一样先后被多个家庭收养,童年的经历自是不堪回首,如今再次回到这个陌生的家庭中,却有意无意地成为了扭转局面的契机。

乔纳一来就感觉到,这个家庭虽然拥有如此大的房间,却让人产生一种冷冰冰的空旷感和陌生感,对他的出现也有一股排斥,就连亲生母亲也不愿因为他的加入而打破自己的生活,倒是大女儿温迪在失去孩子和丈夫以后生活百无聊赖,接纳了乔纳。

乔纳的出现给温迪的生活带来了新的生机,也逐渐让母亲认识到了自己以往的过错,在一次意外中,乔纳因为没有扶好梯子导致外祖父戴维摔伤,没想到家庭中的每个人却因为戴维的受伤重新聚到一起,一家人敞开心扉终于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

毕竟血浓于水,尽管每位家庭成员之间都存在着隔阂,尽管存在着这样与那样的不幸,但这依然是一个家,在遇到困难时依然是最后的避风港,每个人都在心底维系着这份真情,这就是家庭和亲情的真谛吧。

《亲爱的乔纳》同时也是一部兼具深度与技巧性的作品,小说的叙述方式非常跳跃,采用插叙、倒叙的方式让数条故事线并行,比如作品的开头,刚刚还是在举行温迪与丈夫的婚礼,转眼间温迪的丈夫就已经去世,只剩下孤独的温迪怀念着过去的时光。小说中还不断穿插着父母恋爱时候的很多细节,让婚前的甜蜜情景和婚后的现实生活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

《亲爱的乔纳》读后感(四):《亲爱的乔纳》:幸福的家庭为何大都相似?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开篇写下的“幸福的家庭大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如今已成为文学史上最经典的开头之一。托翁这句话强调的自然是后半句——在《安娜·卡列尼娜》里,尽管个人层面有人最终是幸福的,找到了人生道路或依托,但在家庭层面,的确只有各种不幸。“幸福的家庭大都相似”似乎是不言自明的道理,然而,果真如此吗?

至少,对于《亲爱的乔纳》中的四姐妹来说,她们所出生的家庭,幸福似乎是必然的。妈妈美丽,爸爸英俊,两人一见钟情,一道经营起即使算不上富庶,但也足够成为她们避风港的家庭——她们父母唯一的问题似乎只是关系太好了,以至于姐妹们时常撞见他们的“恩爱时刻”。

然而当她们开始经营自己的生活,却发现这种幸福绝非水到渠成。大姐温迪独立但孤独,二姐维奥莱特家庭稳定但缺少自由,三姐莉莎事业有成,生活却陷入迷惘,至于最小的妹妹格雷丝,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她却总觉得自己是不及姐姐们美丽聪慧的“丑小鸭”,这种矛盾导致她选择了依靠谎言生活,等到她回过神来,却发现自己已经身处废墟之上——更糟糕的是,家里仍没有人对她通过谎言构建的光鲜生活产生半点怀疑,“泡沫”只能继续累积……

因而在四姐妹和她们的父母——索伦森家族当中,情况是“父母的幸福无可撼动,姐妹们的不幸各有不同”。今天年轻的读者也许会有同样的感受,尤其是伴随着时代发展和经济规律——父母一代稳定坚实的生活,似乎是在动荡与茫然中艰难地“996”求生的我们难以企及的。然而如果真的问及父母,他们大概也不会觉得自己的生活有多自在——索伦森姐妹们倒没有直接问她们的父母“你们幸福吗”。带来真相的,是意外到来的男孩乔纳。

乔纳是谁?他是二姐维奥莱特的儿子。由于种种原因,她并没有亲自抚养这个孩子长大,而是把他送去寄养,直到十五岁,这个男孩才重新回到索伦森家族当中。当他回来,维奥莱特并没有接纳她到自己已经过于充实,以至于无法容纳任何变化的生活当中,于是乔纳开始在索伦森家族之间辗转——他成了温迪的“酒友”,也一度撞破了莉莎的叛逆和她的车,最后更是横穿大半个美国,来到了格雷丝的“秘密废墟”。但最重要的,是他和自己的祖父母——玛丽莲和戴维——共同生活的经历。正是因为这个孩子,四姐妹才看到父母的爱情也并非只有“肆无忌惮”的浪漫——他们是一见钟情,但时间太早,那时他们对未来同样毫无计划;他们也曾相互猜忌,甚至“第三者”一直在他们的幸福中若隐若现。到最后,把家族召集到一起的,则是老父亲戴维遭遇的一场意外。虽然后来转危为安,但她们最终明白,无论幸福还是不幸,都不可能存在定数——唯有死亡的阴影,笼罩在一切生活之上。

《亲爱的乔纳》原作名The most fun we ever had,作者无疑是希望写成一部回忆之书,于是洋洋洒洒写了将近600页,但其中更多的却是个人的纠葛、悔恨与挣扎。然而说到底,仍然是那些我们曾有过的乐趣,充实了我们的回忆,也支撑着所谓“家族”这样的共同体。中文版的译名突出了“乔纳”这个人物,可谓点睛之笔:作为寄养儿童的乔纳不曾负担沉重的家族联结,但也正因如此,他仍有力气帮家人找寻失落的记忆——多亏了他的出现与努力,幸福与不幸的鸿沟得以弥合,索伦森一家也才有了和解的勇气。

到这里,我们或许可以回答“幸福的家庭为何大都相似”这个问题了。那些我们眼中的幸福家庭,往往是我们的“邻居家”,或是在空间或代际上与我们存在一定距离。对于他们的生活,我们并不能看得真切——朦胧之美,当然大同小异。然而只要凑近一些,我们或许就会明白,幸福始终是梅特林克笔下的“青鸟”,没有人能把它据为己有——我们必须牵起我们爱的人的手,才能在对谁来说都不容易的生活里承受不幸,同时瞥见些许微光。

《亲爱的乔纳》读后感(五):也许爱就是永远的亏欠和弥补!

乔纳说:从来没有人写过一本书,教他如何从一个孤儿,过渡成为一个拥有无数个温暖得超乎常理的家人的孩子。 15年前他被遗弃,15年后他重回这个大家庭,却似乎仍然过着被不停“转手”的寄养生活。然而,正是这样的日子里,他看到了外祖父母的相亲相爱,看到了母亲姐妹间的相爱相杀,以及每个家庭成员各自面对的生活难题。 原来,每一个模范家庭的背后,都是一个个精疲力尽的身影。所有人都不是他们表面所呈现出来的样子,每个人都在挣扎,有钱没钱,并没有什么差别。

这是一本厚度感人的书,近600页的篇幅,我用三天时间认真完整地看完了它。看的过程中,基本上我就像个傻子,一会儿笑出声,一会儿抹眼泪,完全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这是一本当代小说,故事发生在美国芝加哥,这位年轻的作家用生动风趣却也温暖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两三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分别经历的人生困境。 全书以春夏秋冬四个章节,贯穿了两天时间线。一条是现在进行时,这一年乔纳的到来引起的一场成年人之间的风暴;一条是过去进行时,从戴维和玛丽莲70年代坠入爱河开始,随着四个女儿相继诞生长大,一路风风雨雨走来的四十年。

有一对永远彼此相爱到无以复加的父母,本应该是一个家庭蕞温暖也蕞稳固的基石。然而在四姐妹的眼里,父母的婚姻成了他们永远无法达到的标准,以至于她们在各自的婚恋中焦头烂额。 而事实是,这对模范夫妇在青年时期也曾经历过割舍、奉献、矛盾、困倦。他们只是努力让婚姻看起来很容易,让女孩们看不到他们内心的挣扎。 玛丽莲为丈夫和女儿们牺牲了自己年轻时期的梦想和前程,而戴维作为家中蓶一的男人也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和责任。可他们对彼此的爱以及对每个女儿不同又同等的爱,总能在一次次经历中深深打动我。

姐妹之间微妙却缠绕的情感,在这里也展现得淋漓尽致。她们都不莞美,但都独一 无二。彼此间永远都不可避免沾染着嫉妒、潜藏着较劲、夹带着双重标准、掺杂着深入骨髓又无法解释的爱。 两条时间线在蕞后聚焦到一起,有了一个happy ending,让人感到心头涌起一股暖流。家是什么?婚姻是什么?亲情是什么?爱又是什么?或许你会在这本书里看到它们真实的样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