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走出原生家庭》经典读后感有感

《走出原生家庭》经典读后感有感

《走出原生家庭》是一本由胡慎之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出原生家庭》读后感(一):《走出原生家庭》我要我世界!

《走出原生家庭》我要我世界!一个人的一切不能说完全归咎于原生家庭,但原生家庭带给人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不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需要我们不断去反思与调整。

每个人最初都是孩子,在成长历程中需要完成三次分离。在第一次分离后来到这个世界;在6个月-3周期间,分离对母亲的依赖与形成个性,步入越来越宽阔的大世界;第三次分离走出原生家庭束缚,活出真实的自我。

《走出原生家庭》读后感(二):未来都是靠自己

可能大家对原生家庭这个名词并不熟悉,但却是一直存在我们身边的。原生家庭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指儿女还未成婚,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对个人来说就是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其实也就是指父母的人格和养育方式在我们身上留下的什么印记。原生家庭影响着我们的自我价值认同、人生姿态和关系模式。 本书作者是胡慎之,关系心理学家,向日葵爸爸发起人,被壹心理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心理学家之一。拥有20余年的咨询实践经验,15000小时的个案经验,曾任CCTV《心理访谈》特邀嘉宾、湖南卫视《变形计》特邀心理顾问,著有《如果父爱缺席》《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0~ 3岁)》《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 3~ 7岁)》《高情商沟通术》等心理学图书。 本书主要分为五章在本书中,总共分为49个小节,也可以说是49堂心理课。作者结合多年个案经验,直面原生家庭给成年人带来的种种内心冲突:剖析了家庭冲突背后的真相,探讨了原生家庭如何塑造一个人的性格、思维、行为方式,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式。 相信大家都经历过家长们在一起聊天时,你父母会夸奖其他孩子多么多么好,而自己多么差,这样会让我们觉得父母看不起我们,对我们造成了一定的伤害,感觉自我价值感很低。那么我们要做的并不是改变父母来得到价值感的提升,而是应该看见自己,重视自己,要认为存在就是一种价值;然后重新做自我心理建设,提升自我价值;最后也要记住我们自己可以重新选择自己的人生,而不是由他人决定的。 不论是在家庭里还是再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真的很重要,本书也提出了有四种功能不良的沟通方式,分别是讨好、指责、超理智沟通、打岔,其中大家比较陌生的可能是超理智沟通,它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指的是在沟通过程中,说话的人是不谈情感的,不会和我们共情,甚至还会给我们带来被忽视的体验。我们在沟通是要尽量避免这四种模式,因为它们都缺乏情境,都存在着对立。 不管原生家庭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都要明白,未来的人生,我们自己是可以选择的。我们要发掘原生家庭中积极的影响,摒弃消极的影响,走向美好的未来。

《走出原生家庭》读后感(三):如果你和父母的关系有芥蒂 如果你和爱人沟通不畅

如果你和父母的关系有芥蒂 如果你和爱人沟通不畅 请读《走出原生家庭》,这本书从四个方面,用49堂心理课分析原生家庭给你带来的情绪阴影,教你如何与父母保持边界和交流,活出自己自由的人生。 最近几年“原生家庭”这个词屡屡闯入我们的眼前,但它多数情况下都带着贬义的含义。其实家是出发的地方,但我们才是自己归属地。 这本书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理解自己原生家庭给我们带来的创伤和负面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与原生家庭从感情上剥离,从心理上保持边界感,并保持很好的联系。 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既离不开父母的照顾,摆脱不了父母对他们的掌控,又想过自己独立的人生。读完这本书,也许你就会学会如何自己和父母的关系。 这本书告诉我们几个要点: 反对讨好型人格。有的子女因为讨好惯了父母,便会把这种习惯带到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的精力有限,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要过好自己的人生。 反对成为“工具人”。焦虑和掌控感强的父母会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面对父母的时候也要有适当的叛逆,同样在生活和工作中也要有自己的判断。多问一问自己想要什么,自己想做什么,自己的生活和未来要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让自己变强大,疗愈童年创伤。世界上有三件事无法改变:你出生在什么年代;你出生在什么家庭;你长成什么样子。我们必须接受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烙印和伤害,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不断让自己成长变得强大,心理上变强大,经济上变独立,与原生家庭保持边界感,才能修复原生家庭给我们带来的创伤。 日本著名导演北野武和他母亲的故事。也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母亲因为没有钱堕胎才把他生下来,母亲非常吝啬,等他成人以后,母亲经常向他索要金钱,北野武对此特别反感,但是也没有办法,还是经常满足母亲的要求,并且很少去看望母亲。等有一天他的母亲过世后,他姐姐给他给了一袋子的钱,原来母亲把他给的所有的钱全部存了起来,怕他有一天没钱花的时候可以用这些钱。北野武拿到这些钱后痛哭流涕,后悔没有好好的陪伴母亲。 我希望读完这本书可以帮助你了解和疗愈原生家庭给你带来的伤害,有一天也可以像北野武说的那样:“我们终有一天,要学会和自己平凡不完美的父母达成和解。”

《走出原生家庭》读后感(四):《走出原生家庭》:逃离原生家庭的伤害,这三点必须重视!

提到原生家庭,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是自卑?还是对出身和成长环境的怨怼? 其实,原生家庭并不是贬义词,它更多的是指父母的人格和养育方式在我们身上留下深刻的印记,影响着我们的自我价值的认同,人生姿态,关系模式等。

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这样的故事: 有一个从小生活不幸福的女孩,母亲常常忙着麻将,父亲不仅酗酒,还会对她们母女拳打脚踢。 或许是为了逃离,女孩非常努力,也很争气,考上了全国前十的大学,成为一个外人眼中的“成功人士”。 然后,在其他方面都非常要强的女孩,却在感情上没有底线。 尤其面对条件比她差很多,并且在她孕期,还频繁初入特殊娱乐场所的丈夫,她依然选择原谅。 很多人怒其不争,其实她只是依然没有摆脱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罢了。 从小父爱、母爱的缺席,女孩长期处于缺爱的生活环境,让她变得极度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也因此,害怕失去来自丈夫那一丝关爱。 无论多么的成功,都有着她的卑微和不自信,女孩的性格和行为模式里,藏着她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真的能直接决定一个人最终成长的样子吗? 有一句老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 在同一个家庭中成长的兄弟姐妹,最后也会出现一个老实,一个狡诈。 在成长过程中,一个人最终成为怎么样的人,除了原生家庭的影响,其实还受自我的成长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对原生家庭影响的改变。 在《走出原生家庭》一书中,作者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提出了这三个方法: 1.沟通,重新认识父母,解读他们的爱 “爱在心口难开”,似乎是我们父母祖祖辈辈以来的样子,爱的含蓄、内敛。 然而,世上又有哪个父母是不爱自己孩子的呢? 及时的沟通,才能发现母亲絮絮叨叨的背后是担心与关怀,父亲抽烟叹气的背后是着急与无能为力的无奈。 重新认识他们,重新解读他们的爱,你会发现,父爱、母爱是这个世界最伟大的爱! 2.接受,修复,阻断,疗愈童年创伤 当然,我们的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也会有无意中造成伤害的时候。 接受曾经被伤害的事实,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与父母;与曾经的自己拥抱、对话;将这件事告诉身边的人,得到他们的支持。 童年的创伤并不可怕,面对、接受、修复、阻断,便能疗愈! 3.分离,更好成长 请记住,现在的你已经长大了,再也不是儿时的那个你,那个父母犹如庞然大物、面对他们毫无还手之力的你。 与父母分离,与过去分离,做你自己,做更好的自己。 就像书中所说:原生家庭带来的是伤害还是礼物,取决于你的选择。

《走出原生家庭》读后感(五):厘清对家庭情感的误解,打造幸福的家庭

最近几年,原生家庭这个词非常火,很多书籍和文章都在讨论它。

可比较遗憾的是,大部分的讨论要么理论化太强,要么不够系统。

有一本书可以弥补这些缺憾,它就是胡慎之的《走出原生家庭》。

从内容上看,这本书摒弃了过于学术化的东西,语言通俗易懂。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从家庭冲突的真相到走出原生家庭的困局,既说明了冲突产生的原因,也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让读者在明白道理后还能实操。

而且,更为难得的是,作者不拘泥于某一种心理学理论,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见解。

例如,在家庭冲突的真相一章中,作者认为攻击力是生命力的体现。

如果一个人在家庭生活中不能展示攻击力,他的生命力是非常弱的,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以小孩子为角度去看,有一句老话说,“聪明的孩子都淘气”。

孩子之所以淘气,就是他要在家庭中表露出自己的攻击力,也证明他的非常快乐的。

有一些家庭为了某些规则,禁止孩子在家庭中玩耍,这就禁锢了他的本性。

也就是说,在安全的前提下,家长要让孩子有充分表达的空间。

在第二章里,作者提到了镜像原理。

一个人在成年后对待世界的方式和小时候被对待的方式密切相关。

例如,如果父母具有一定的暴力倾向,孩子在成年后也往往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别人。

一旦发现这种情况,我们需要从三个地方入手:坦然面对过去的伤害、告诉自己我很好以及改变解读世界的方式。

通过这三种方式,我们能逐渐改变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

从认同父母的行为模式到认同自己的、新的行为模式,在这种转变中,我们构建了一个新的自己。

在第三章中,作者认为一名父亲要具备四大功能:能赚钱养家、能让孩子建立规则、能够传递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要树立一个榜样的形象。

毋庸置疑,如果一名父亲喜欢逃避责任,这些功能就需要母亲去承担,也会让母亲的压力增大,身体的疲惫感变强。所以,父亲在孩子的成长中需要注意到以上的内容。

总之,这本书清晰易懂,如果你想要形成一个幸福的家庭氛围,静下心读读这本书,一定会有很多收获。

《走出原生家庭》读后感(六):直面原生家庭带来的情绪阴影,才能更好地与自己和解!

也许只有在走入亲密关系的时候,你才有可能发现,原来原生家庭所带来的阴影与伤害,仿佛一个暗影,它时不时地出现,让你无法走入与爱人、朋友之间的良好关系。在这种阴影下,你不仅无法拥有该有的亲密关系,同时你也会很难正视自己,拥有良好的自尊。

如何与自己和解,这一直以来是一个难题,但如果无法与自己和解,我们将面临人际交往的种种艰辛!而这本《走出原生家庭》就是让我们正视自己的原生家庭,正视在我们身上存在的问题,正视它,然后解决它!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与自己和解,拥有富有力量感的人生!

在我的青年以及少年时期,我总是喜欢暗恋别人,但每当暗恋失败,我就会产生一种谎言——我长得丑,我不值得被爱。(这是一种很可怕的问题,因为一旦当一个女孩有了这种想法,她的低自尊就会导致她在生活中,一旦遇到一个对她好一些的男生,就完全袒露自己的脆弱,从而很容易遇到渣男,被洗脑也是很有可能的。)而我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问题,跟我小时候缺失父母的陪伴有关,因为是双职工子女,所以父母总是会倒班,所以我小的时候总是会一个人待在家里,电视是我的好伙伴儿。所以,父母成长过程中的陪伴缺失,使我的自尊感偏低,以至于我一直以来都很难拥有一段健康、良好的感情……

虽然经过了很长时间,我的很多问题在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得到了改变,我也与自己和解,开始正视我自己,我的人生开始富有力量,变得更快乐且更健康!但当我打开这本书,我同样还是看到了我身上一些问题的归因:比如为什么在一段亲密关系中,我更喜欢用冷暴力来解决问题;又比如为什么我的自我价值感不够高……而这本书也给了我很好的解决办法。

或许我们一生都是追寻爱与被爱,所以当我确定、一定以及肯定我的父母是完全爱我的时候,我开始坦然地去接纳自己的过去,接纳那些伤害与痛苦。因为我知道我的父母也是第一次当父母,他们已经尽他们可能给了我最好的东西,包括爱!所以,在确定我的父母完全爱我之后,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我也不再担心无法走入一段亲密关系,因为我相信我是值得被爱的。当然,我知道在面临亲密关系的时候,也许我还是会遇到问题,但我相信,有的问题,我可以在这本书上找到答案,然后去面对它,解决它!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摆脱原生家庭对我们的消极影响,愿我们都能直面原生家庭带来的情绪阴影,疗愈原生家庭给的创伤体验,与自己、与原生家庭和解,从而活出更有力量感的人生!

《走出原生家庭》读后感(七):原生家庭,又该如何看待呢?

原生家庭,这一词语每当被人们口中提起似乎都被赋予了贬义的色彩,可实际上这只是这个词语的另一层面。若是单从普通层面而言,原生家庭指的就是自己所出生的地方;但是这个词语所包含的另外一层意思看似普通却又涵盖了不同的含义,其所指代的是原生家庭在养育方式上所留给自己的深刻的影响。一个好的原生家庭所出来的孩子,其自身所散发出来的自然也是快乐的气息,而相对的,一个成长于有较多负面影响的原生家庭中,其在成长过程中所吸收到的负面情绪也会影响到他未来的生活。

纵然,生活在有着积极影响的原生家庭是一种幸运,但是若是没有足够的幸运,而是降生于一个有着众多负面影响的原生家庭又该如何呢?

对于上面这样的一个问题,相信每个人心中都会有着不同的答案。在这里,我也只能简单的谈下自己的看法。原生家庭既以无法选择,那何不如《走出原生家庭》这本书中所写,努力奋斗,给自己一个不一样的未来呢!

该书作者胡慎之,关系心理学家,其自身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虽然一本书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并不现实,但若是看完此书可以有着一丝丝的改变和试图去改变的想法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其实对于成长于有较多负面影响的原生家庭的孩子而言,想要拥有更好的未来就应如书中所写“完成分离,才能更好地成长”。当然,这里所提到的分离并非是和原生家庭彻底决裂,而是要努力积极的追求不一样的生活和自我。同时,在分离的同时,也可以给予自己和原生家庭加以改善的机会。

虽然对于我们而言,有些时候并不愿意分离,甚至于会因为某些原因而被迫分离,而此时就会导致因被迫分离难以建立良好的新的关系。这对于成长于不那么积极的原生家庭的孩子而言并非是一件好事,可是若想创造一个不一样的未来,就必须要努力克服这些,积极的建立新的关系,正确对待分离这件事。

同时对于很多依赖性较强的朋友而言,在自己独自处理某件事情的时候,心中也许会感慨是不是没有关心和帮助自己,只能自己一个人独自完成。可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自己独立完成一件事情并非是不被关心和爱护,相反的在独立成功的做好一件事情的时候是不是也会感受到很大的成就感呢?

最后,在此也希望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原生家庭!即便当前无法无法拥有一个完美的原生家庭,也请不要轻易的放弃自己,别忘记努力,要坚信所有的努力都会有所收获。

《走出原生家庭》读后感(八):走出原生家庭

在生活中,我们聊到自己或者他人性格的时候,可能很多人都会说家庭影响甚至说原生家庭影响,那么,什么是原生家庭呢?原生家庭难道只会有负面影响吗?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会有多大呢?出现问题如何解决呢?

关系心理学家胡慎之在其所著的《走出原生家庭》中结合多年个案经验,直面原生家庭给成年人带来的种种内心冲突:剖析了家庭冲突背后的真相,探讨了原生家庭对个人、家庭关系的影响,并给予了具有可操作性修复关系的若干方法,认识到原生家庭并非一个人的宿命,解开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困局,为今后的人生赋能。

作者认为原生家庭既会对人产生正面影响,也会产生负面影响;会影响一个人的自我价值认同;会决定一个人的人生姿态;有那个想一个人的关系模式,在我们生活中出现一些负面情绪时,在把原因归结于原生家庭时,就意味着需要开始寻找解决方法了,“原生家庭绝对不是我们拿来推卸责任的借口,也不是我们可以一直多进去避风的港湾。”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了几点感同身受,感觉好多事情仿佛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就像作者回忆年幼时学校运动会需要小白鞋那件事一样,我初中时也有类似的事情,学校体操比赛,老师要求穿运动鞋,我没有,只有那种脚面带白色松紧带的那种鞋,八零后对这种鞋应该不陌生,妈妈也不给我买运动鞋;还有一次学校组织庆香港回归徒步活动,要求穿白色短袖、短裤,我还是没有,跟妈妈说了也没有要买的意思,后来找了一件她自己的衣服,短裤么,买了件早市上那种像内裤一样的平角裤,然后,我这个样子自然被同学暗暗的笑话吧;记得刚上学的时候,回家跟妈妈分享班级的事情,结果当时就被说了句,你们班的同学我又不认识,回来说什么说,从那以后很少说班级同学的事情,除非必须说;小学穿布做的衣服,初中穿妈妈年轻时的旧衣服,高中只给我买了几件衣服,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裹着校服,也不敢跟妈妈要钱买衣服,因为家里条件不好,大学后也不太敢要零花钱,只敢等着妈妈主动提;说话前得想想怎么说,会不会挨骂,有烦恼也不会跟他们说,因为说了也是白说;只会看到你的缺点,永远看不到你的优点,虽然我也没什么优点,事情做好了也不会被表扬;小事上这管那管,大事上完全指望不上他们为你出谋划策……

如今,我也是一位妈妈了,我不想再延续他们的这种状态来对待我的孩子,我需要改变,发现孩子的优点,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满足他的需求和想法,不让他向我一样跟自己的父母沟通还要小心翼翼。

这篇文章跟读后感一点边儿都沾不到,更像是宣泄口。昨天晚上就想写的,怕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导致睡不着,然后现在的自己眼泪还是没忍住。像他们这样的父母其实挺多的,但他们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只是不会表达、不会爱而已。

《走出原生家庭》读后感(九):60分刚刚好

一、边界感,就是在家里隔出不同的“房间”。

在买房或者装修时,人们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就是房子里有几个房间,够不够用。因为只有分隔出不同功能的“区域”,家庭成员之间才能放松舒适地住在里面。

哪怕亲如一家,也需要各自的私人空间。

在家庭生活中也是如此,“边界感”是一个非常重要又极易被忽视的问题。

生活在“边界感”观念太紧的家里,就像住在壁垒分明的房子里,让人体会不到家庭成员间的互相支持与温暖;生活在“边界感”观点太松的家里,就像全家人24小时都住在一个大房间中,让人丧失对自己生活的掌控。

“边界感”就是搞清楚两个问题,“你应该做什么?”、“你不应该做什么?”

勇敢地担负起“自我成长”、“自我决策”、“自我谅解”的责任,个人的成长只能是自己一人的事情、谁也无法代替;我到底喜欢什么,也不会有其他人比我自己更了解;当我竭尽全力也无法做到时,我可以问心无愧地与自己握手言和。

一个人只有实现了“自洽”,才能扮演好自己的家庭角色。

而明白了自己的“边界”在哪里,将心比心,也自然可以理解别人的“边界”。

我们应该像勇士,守护自己的边界,防止他人的“入侵”,也抑制“入侵”他人的冲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全欧洲乃至全世界都相信残酷的一战已经彻底成为了历史,人类已经彻底走出了战争的阴霾。可是仅仅几十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是一次比一战规模更大、波及范围更广、历史影响更深远的战争。

等到二战结束,学者们拿着放大镜钻入故纸堆,找出一大堆二战爆发前的“预兆”,并试图证明是人类忽略了这些危险的信号,从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在我看来,站在结果找原因都是没有意义的。

近几年,随着原生家庭的研究越来越多,每个人都能把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归结到原生家庭上,站在结果上找原因,总能说的头头是道。

我不否认原生家庭对人有巨大的影响,但是它并不是不可更改的宿命,与其去研究原因,不如像本书的标题一样,走出原生家庭,是伤痛还是礼物,取决的是你本人的选择。

所以,当你年满18岁,成为一个可以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成年人,也请努力地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最近看到杨幂在某综艺节目上谈原生家庭的片段,大致观点是:原生家庭总归都是缺失的,你过得特别好,缺少了历练,你过得不好,缺少了爱,这些缺的课最终都要你去社会上自己补起来。我很赞同她的观点,作为孩子时,不要沉浸在对原生家庭的抱怨中,而是建设性地去“补课”;作为大人时,不要试图成为“完美妈妈/爸爸”,做一个“60分妈妈/爸爸”,就足矣。

《走出原生家庭》读后感(十):家会伤人怎么办?你要自己找回来!

有人说,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来治愈。 · 这足可以看出,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一生起着重大的作用。 · 那么,原生家庭背后的冲突是怎样的?原生家庭是如何塑造一个人的?如何修复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 · 如果你正被这些问题所困扰,那就走进胡慎之的《走出原生家庭》,它将给你解疑答惑。 · 我们知道,作为一个人,是不能选择出身与家庭的。而他的成长还会打上家庭的烙印。 · 很多时候,父母的人格与养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家庭带给的是积极影响,那他就有可能成为优秀的人;如果家庭带给他的负面影响比较多,则不利于他的成长。 · 既然事实如此,那我们就应该正视它,接受它,与它和平相处,从而更好地寻求自我突破和蜕变。 · 最重要的一点,我认为是要懂得给亲密关系做减法,适当放手,不做操控者。 · 哪怕关系再亲密,也应保持适当的物理距离。这就是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边界”问题。 · 人与人相处,要懂得处理好边界。作为父母,总会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物,有权利对指挥、侵入孩子的一切。 · 比如,随便进入孩子的房间,随意翻看孩子的物品,随时命令孩子做这做那……却从不考虑孩子的需求或感受。 · 而对于父母的这些“冒犯”行为,作为孩子,往往信守对父母的忠诚,不好也不敢违逆,只能把委屈、不满,甚至怨恨积压在心,负重前行。 · 时日一长,这种原生家庭带来的伤自然表现了出来。 · 要么是你复制了父母的命令,把父母对待你的方式变成了你对待世界的方式;要么是你违逆父母的心愿,坚持对抗和挑战走一条自己想走的路。 · 不管是哪一种选择,家庭关系都是不和谐的,要么充满压抑与消极,要么就像一点就着的火药桶。 · 既然我们遇到了这样的原生家庭,一味埋怨和指责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接受它,修复它,重塑自我。 · 对此,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些很有指导性的建议: · 避免不良沟通,学会运用非暴力语言与家人沟通;运用冰山理论去理解家人的感受和渴望;学会用爱去滋养和成全;运用接受、修复、阻断三步疗愈童年创伤…… · 当我们做到这些,也就把原生家庭带给的负面影响降到了最低。那么,你的人生之路就会变得更轻松自在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