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超单身社会》读后感100字

《超单身社会》读后感100字

《超单身社会》是一本由[日] 荒川和久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超单身社会》读后感(一):超单身社会

第一章,持续增加的单身人口 到2035年,男性终身无子率将达到41%,女性将达到32%。 但是日本和欧洲人对于结婚的想法完全不同。日本人当中还是有70%的人士对婚恋持积极态度,远高于欧洲的30%-40%。但是日本人找不到对象。 男人们到达300万年收入之后,结婚率骤然上升,相当于是一个结婚的门槛,年收入15万人民币。 第四章,结婚后又回到单身的人 由于结婚时男性往往年纪大,而且寿命短。女性往往要面临5-10年的孤寡生活。所以有的女性选择在丈夫退休时选择离婚。 熟年离婚:指结婚20年以上的人群选择离婚,现在开始增多。一直以来,5年内离婚率是最高的。 今后,随着离婚数的增多,相应的再婚数也会增多。会结婚的人会结好几次婚,而终身未婚的人,很多,一辈子都结不了婚。女性特别在意男人的钱,会因为钱而离婚。 明治初期日本的离婚率比现在的美国和俄罗斯还高,每千对夫妻高达4.8。那时候男女也很平等,而为了追赶西欧国家,引进了全民皆婚,其实不符合日本人的性格。 从物质消费到体验消费,再到情感消费。未完成的情感,让顾客参与其中,是情感体验的关键。比如在中途众筹。共享厨房,共享经济,可以让年轻人减轻压力,并一定程度上代偿 技术奇点,即人工智能的智力超过人类的点,目前预测在2045年。会彻底颠覆相亲模式。现在大家填写的信息,对自己的评价,真实的想法,都是不一定真实的。但是如果有了人工智能助理,随着跟着人,采集他的行为模式,这样AI甚至可以作为代理人,帮主人去相亲。

《超单身社会》读后感(二):幸福的单身生活

作者认为到2035年,日本可能都是单身了………

这里的单身包括,未婚者,离异者,老年丧偶子女不在身边等各种情况,总之就是一个人待着。

作者试图分析为什么,他主要有几个观察,女的有钱不愿结婚,越有钱越有此倾向,男性则相反,没钱就不会结婚(但不是不愿意结婚)。不过也有些男性则是因为不愿意金钱受损,而选择不婚。

婚姻好处越来越少,使得不仅现代人不爱走入婚姻,很多人也在走入之后选择离开,所以日本离婚率居高不下。

当然,作者并没有抨击这种现象好与差,也没有对男女心理过多揣测,只是提供了相关数据,供读者思考。

作者唯一认为的是,过去日本百分之百的结婚率,其实不正常。

在此基础上,还分析了单身消费状况,社会情况,并且展望了未来。

对于作者的研究,倒是很值得看看,虽然说的是日本,但是其它国家未尝不是,通过作者分析,在经济生活进行提前规划,本书是一个不错的借鉴。

《超单身社会》读后感(三):一个人也可以算作一个家庭

这本书是日本人写的,研究对象也是日本社会,不过对我们来说,有参考性。

在没读这本书之前,我还没想过一个人只要独立生活了,就算没结婚也应该被算作家庭形式之一。夫妇无子女的、丧偶独居的,都算是家庭,单身的人也不应该被看作是一个暂时的不稳态,持这种想法本身就表明社会对单身持否定态度,认为婚姻是必选项,且是归宿。

作者列举了大量的数据,我比较在意的是中国单身人口的绝对数量早就是全世界第一了,可我们还没有针对单身人群的各种服务政策,相反,我听到的都是在研究怎么样才能把单身人口送进婚姻里。日本在上个世纪就立法保障男女就业的公平性,可我们到现在还没有相关法律出现。2016年,安倍政府发表了《加速女性活跃的重点方针2016》,针对女性的方方面面给出了方针政策。今年3月,新加坡也发布了针对女性发展的白皮书。可我们还停留在女性被家庭暴力,被社会暴力,被性骚扰,被……却得不到解决的阶段,甚至发声都被禁止。对比来看,心痛不已。

作者还说,单身并不代表要隔离自己,恰恰是那些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才更适应单身生活,不能把希望寄托在特定的人身上。比如,如果只在乎伴侣或者孩子,失去Ta们以后,很难适应。这个道理我在很多书里都见过,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生活在不同的共同体里,家庭当然算是一个共同体,但是这不是唯一的共同体。家庭里可以有夫妻和多个孩子,可以有夫妻和一个孩子,也可以只有夫妻,更可以只有一个人。家庭之外,我们还有朋友圈,还有由拥有同一种兴趣爱好组成的共同体。总之,单身并不代表孤立,不代表不健康。

最后一章,作者简述以后社会中单身人口会越来越多,消费模式中,单身的形式比例会越来越重,直至占据主要地位。另外,消费趋势也会从物质消费转向体验消费,最终到达情感消费。作者认为人工智能会是单身社会中很多困境的解决途径,这一点我不敢苟同。不过,他的表述很有意思。他说,以后大数据会帮我们匹配对象,省的被外表或者谎言所欺骗。如果A和B匹配上了,想要先相处看看,可以派出各自的AI机器人,如果不行,分手的是机器人,不是我们,所以还避免了伤心。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脑洞很好笑,虽然我并不认同他的想法。

总之,适合粗略了解一下,对未来生活的可能性有些心理准备。

《超单身社会》读后感(四):人生的路不要一个人孤单地走

现在的日本就是以后的中国,或者说以后的中国也许会比现在的日本更加“糟糕”。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但是因为太多重叠的社会现实展示在眼前,我无法对未来抱着乐观积极的想法。所以,我试图多了解日本这个国家,了解以后我可能会面对的困境,我看了《超单身社会》这本书!

事实上,如果你跟我一样,是抱着那样的想法看这本书,那么,我并不建议你看。因为这本书跟一本文献一样,太多的数据图标,阐述了很多日本的“超单身社会”的原因及作者自己的建议,非常浅显易懂,并未触及到更加深层的原因。但是,不可否认,这本书确实让我明白,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掌握“独自生活的能力”,培养精神上的自立。

说到荒川和久的《超单身社会》这本书,日本“超单身社会”产生的原因:持续增加的单身人口:1、结婚人口减少:(1)日本经济下行,通货膨胀,少子化、老龄化、贫困等社会问题,收入降低,人们对未来抱着悲观心态;(2)女性就业,使得女性对未来有了更多的选择,不在为了经济条件勉强自己结婚(职场女性的增加);(3)日本的结婚观念(女高嫁,男低娶);(4)没钱;2、丧偶或者离异人员增加等等。

第五、六章中阐述了单身人口的消费习惯(消费单位由群体到个人,消费习惯由物质消费到体验消费再到情感消费等)和单身社会的未来情况(单身社会并不是孤立社会,而是仍然要与他人建立联系,必须掌握“独自生活的能力”,培养精神上的自立,适应未来的“超单身社会”生活)。

好句分享:

1、比起生理上的一个人的状态,心理上被孤立才是更严重的问题;

2、日本人根深蒂固的结婚观念会让这些未婚者产生自我否定感,认为“没能结婚的自己,人生确实不完整”;

3、从“全民皆婚”时代到“全民未婚”时代的过渡期,正是泡沫经济时代;

4、我们要想在老龄化社会中生活下去,就必须要有思想准备,必须知道我们自己要在此期间付出什么代价。

5、虽然人们嘴上说“要接收多样性”,但悲哀的是,人们还是会排斥异己,人心的本质就是这样的。

6、在与人相识、相交的过程中,不要想着能从对方身上得到什么。

7、拥有“独自生活的能力”就是,即便在物理上是孤身一人的状态,但心理上也能毫无孤立感地生活。因此,我们必须要脱离对一个东西或一个人的过渡依赖,要主动去接触他人,与社会建立起联系。

8、人生的路不要一个人孤单地走。

《超单身社会》读后感(五):我们选择单身,然后呢?

【单身是一种“奇怪的标签”,但真实的自我无法用片面、偏执的话语定义】

Way:正确认识事实,持续关注问题,避免暧昧知识和情绪议论

1⃣️结婚本来就不是法律规定的义务,而是尊重个人意愿、不受他人所迫的权利。此外,养育自己的孩子也不是身为人唯一的社会价值。

2⃣️大家在分析未婚化、非婚化的问题时,有时候不会考虑社会环境变化的因素,或者认不清事实,导致将未婚和不结婚现象片面地归结于个人的不努力。

3⃣️“情感消费”大致是由两个欲望引起的消费。这两个欲望就是人类最本真的欲望——认同感和成就感。

4⃣️ 单身人口占比达到一半的“单身社会”,并不是充满孤独的“ぼっち”社会,也不是由一个个无法融入集体、一直抱着孤立心态生活的人组成的社会。希望这个社会能够理解,“单身社会”是由一些主动、积极地选择单独生活的人构成的社会。

5⃣️ “独自生活的能力”就意味着“精神自立”。拥有“独自生活的能力”就是,即便在物理上是孤身一人的状态,但在心理上也能毫无孤立感地生活。因此,我们必须要脱离对一个东西或一个人的过度依赖,要主动去接触他人,与社会建立起联系。也就是说,“独自生活的能力”是在职场、家庭、地区甚至各种团体中建立关系的必要能力。

6⃣️ 重要的不是去找一个兴趣。虽然通过发展兴趣能够得到认同感和成就感这种短暂的幸福,但是比这个更重要的是保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当然,能够找到一些类似于收集东西、制作模型的兴趣,然后一个人去完成也是很有意义的事,但是我们更应该去加入那些能够与人产生联系、且能够表达自我的场所和组织。兴趣只不过是一个手段,通过兴趣可以与他人产生联系才是独自生活的能力的力量源泉。

7⃣️ 如果你想要自己独自生活,比起与自己内心对话,还是走出去接触外面的世界更有效。走出去,邂逅他人,与他人聊天,在与他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就可能发掘出很多个自己的“分人”。当然,并不是所有你遇到的人都是对你有积极影响的人,但那也是一种结果。我们不需要在相遇的那一刻就对人作出判断。在相处的过程中,当我们发现对方是对我们有消极影响的人,马上和他断绝来往即可。这也是主动选择关系的一种行为。

8⃣️ 并不是只有志趣相投才能做朋友,通过消费行为或者交易行为也可以交到朋友,就像通过为一个共同的项目众筹而相识、相交一样。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人即便性格不一样,价值观不一样,但只因为参与了一个共同的项目或者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能联系在一起。正因为参与一个共同的项目,双方的交往才更认真,也更能相互配合。

9⃣️ 不要勉强自己去改变,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如果你有“想要改变自己”的想法,说明你相信自己在某一种状态下会是最特别的。想要改变自己、甚至改写自己的心情,乍一看是积极的想法,实际上却会唤起你的“自我否定感”,可以说有时也是一种令人生厌的消极念头。

因此,不要想着“改变自己”,而要在自己身体里培养出新的“自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