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单数社会》读后感锦集

《单数社会》读后感锦集

《单数社会》是一本由波波夫著作,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单数社会》读后感(一):让你单的明明白白的一本书

当今社会,三不越来越流行:不恋爱,不结婚,不生子。单身贵族成为时尚,传统家庭主义面临挑战,这种现象到底为什么会产生,又是如何加剧的,最后又有什么影响,这本书里你能找到答案

金句分享:

《单数社会》读后感(二):单数社会

单数社会这个表述非常有意思,单身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也值得研究的问题。读完之后发现作者对当下青年的生活有着非常敏锐的观察,对于单身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 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调查报告与研究数据,分析了这些现象产生的社会背景、经济条件、心理因素等 ,读完之后获益匪浅,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单数社会》读后感(三):质子的孤单与独特

今天在贴这篇文章的时候,微博上正接力流传着一名上海青年自愿选择单数人生的心声。这心声无比震撼,是愤懑,也是一种无奈的反抗。单数人生不由得染上了一层悲壮色彩。这是我在写这篇文章时不曾想过的,我猜,也是波波夫在写这本书时不曾想到过的吧。

——————

“单数社会”其实是社会进一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产物。

在原始社会或者农耕时代,你很难做到靠一个人生活下去,道理也很简单,你就是没办法一个人把生活所需的一切都搞定,你必须和他人,面对面地通力协作,应对外部世界带给你的一切挑战。

可在一个工业化甚至后工业化的城市社会,外部世界为生活制造的种种琐碎,不是可以交给机器代办,就是可以借助手机和各种服务平台,外包给他人解决。你不需要认识这些帮你解决麻烦的人,你不需要跟他们合作,你甚至不必对他们客气地道声谢谢。更好的是,你跟他们还基本上不会产生冲突和矛盾。——是的,你坐享了他们的劳动成果,对你来说,生活的难度降低了,你产生了一种“我可以靠自己搞定一切”的虚幻感,同时,你还感到分外孤独。

这里有一件十分“吊诡“的事情。毫无疑问,“单数”的人生,自然有男也有女,按照过去二十来年里中国新生儿的性别比,大概率将是男性多于女性。但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看到书名及其内容,就理所当然地假设这本书的读者,绝大多数会是女性。而且,这无关作者是怎么样力求用中立客观的书写方式来呈现它。

这自然也是中国当今社会的“吊诡”之处:在过去的二三十年,它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高速奔跑着冲进了工业甚至后工业的信息社会,可社会的整体意识形态跑不了这么快,它还有很大一部分停滞在了农业或者前工业社会。与此同时,当代女性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更容易跳出这种“前工业社会”的规训,形成独立的意识;相比之下,男性更容易接受既定的刻板社会塑造。反映在对应的社会现实里,不管是“钻石王老五”还是“村口那不成器的老光棍儿”,都不怎么会为自己身为社会里的“单数”感到焦虑。

如果读者们愿意接受我的上述假设,我想在这里引述美国(比我们早几十年就进入了工业化的城市社会)的一项社会实验:1958年,在加利福尼亚州私立大学米尔斯学院,142名21岁的女大学生参与了一项关于“女性创造潜力”的研究,这项研究持续跟踪了她们近50年的人生变迁。这群参加研究的受试者,分别在27岁、42岁、52岁、61岁和72岁时,接受了回访,谈及自己在这些人生节点上的生活状况,以及她们对此前经历的理解。

研究最开始从“创造力”着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指向了一个更为本质的问题:你的人生关注点是什么?你现阶段的发展怎样?你未来想走向何方?

这项研究对“单数”人生的启发在哪里呢?在于它观察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结果:

健康的人生,是丰富多彩的。

选择家庭主妇生活的女性,有过得很幸福的;选择走职业道路的女性,有过得很幸福的。有人儿孙满堂,过得很幸福;有人离婚了,过得很幸福。有人先结婚生子再追求事业,也有人先追求事业再结婚生子,都过得很幸福。有人40岁上才结婚,过得很好;有人40岁上开始了职业生涯,过得很好。

42岁时,77%的受访女性发现,自己没有遵循传统的社会发展路线——有人没有结婚,有人没有要孩子,有人很晚才结婚生子,有人离婚了,有人过了许多年又回到学校上学……(这里可以看出,她们主动选择了“单数”的人生。)

在这项研究开展的年代,社会期待所有女性做一模一样的事情,结婚,生子,过上“正常正确”的生活。跟当今中国差不多。可长达50年的受访者的真实人生经历显示,3/4以上的女性,过着“不同常规”的生活。人生并非只有唯一一条正确的道路。

如果你觉得这个研究“太美国”,我这里还有一个小样本的观察。2021年,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东北纪实文学《张医生与王医生》,主人公“张医生”与“王医生”是这个社会的栋梁男性,过着“常规”意义上的“主流“人生。但他们的妻子和妹妹,却通过自己的“奋斗”,主动选择了“单数”的人生(你可能会好奇,“已为人妻”还怎样选择过”单数“的人生,这里卖个关子,希望读者自己去找原书读读看)。“单数”的人生不一定好过她们原本的生活,但一定是更符合她们心意的人生。这一脉络,跟前面介绍的美国研究,也是彼此印证和吻合的。

当然,这里也有前提:受访者的人生整体上是健康的,社会也对“单数”没有制度上的限制与约束。换句话说,如果你是个整体上健康的人,不管是单数还是复数,你都可以过上健康幸福的人生。

质子是孤单的,也是独特、更是独立的。

《单数社会》读后感(四):中国的单数社会,悄然而至。

这是一本观察社会现象的书,通过引用数据分析原因并对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进行探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孤独之下,独居时代】

当代年轻人现状:“一人独居,两眼惺忪,三餐外卖,四季淘宝,五体不勤,六神无主。”

还有“三不”:不想谈恋爱、不想结婚、不想生孩子。

不婚和丁克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独居和开启陪伴经济和“猫狗双全”的新人生。这是一种不能避免的时代宿命,只能修正观念,努力迎接。

中国的单数社会,悄然而至。

【婚姻的本质,是财产制度还是浪漫关系】

以家庭为单位的群居生活是人类几万年来的主要生存结构,有调查发现,中国夫妻或家庭更多得是生产单位:除自我照料外,经济活动和家庭生产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夫妻单独相处时得到的快乐低于夫妻二人与他人共处时得到的快乐。在一定程度上,中国婚姻关系的现状是经济功能甚于精神伴侣。

随着节育技术的进步和女性争取平等、自主事业的推进,传统婚姻观念的基础摇摇欲坠,人们能够在婚姻之外建构有更意义的生活并非一切事情都必须通过夫妻或围绕夫妻来组织了。

与此同时,为了生存必须结婚或者不得不结婚的被动情况逐渐减少,结婚率持续走低而离婚率日渐攀升。离婚率高不是坏事,说明人们在追求更高质量的婚姻。

但不要轻易放弃婚姻,或者轻易选择不婚。毕竟高质量的独居其实更不容易,它需要物质基础扎实、心灵力量强大,高质量的婚姻尚可互补而高质量的独居只能靠自己。

梭罗在瓦尔登湖边感慨“我拥有属于自己的太阳、月亮和星辰。”

可他步行到镇上,便可与亲友相聚。他的独居是心灵的独立,不是隐居避世。独居是在用市中寻找安静的自我,在群居的保障下享受自由的孤独。

【Lonely还是Alone?】

《梦粱录》有云“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适累家”。

晚上静下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无人打扰自在清净。若回家后只是浏览社交手机应用和追剧,很容易让人有种什么都没做就12点了的空虚感。熬夜的出现和被社会拋弃的感觉多半出现在此时。

能支撑人一生的无非两样,深爱的人和热爱的工作。

但可能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这两样,在同时遇到这两样之前,学会独处,享受独处。

幸运的是,这个时代,我们真的可以把“群”和“独居”统一起来。既享受人的社会性,也保留独居的可能性。

不婚或者结婚都是生活中的一个选项,只有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毕竟生活有很多可能性。

愿你我都能找到让自我妥帖安放的方式,也愿单者能单,不愿单者不单,是为大同。

最后“不必焦虑,不必介怀,遵从自己的选择,如此,就好,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单数社会》读后感(五):按自己的意愿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一种“三不”现象:不想工作、不想恋爱、不想结婚。

现在,单身人群越来越多,独居生活也越来越普遍,个体化社会、单数社会已经成了社会的发展趋势。

那么,我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单数社会的呢?

在这本《单数社会》中,作者波波夫引用了大量的调查报告与研究数据,聚焦数字时代下的单身现象、亲密关系和日常生活,为我们分析了这些现象产生的社会背景、经济条件和心理因素,带我们了解了单数社会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意义。

单数社会的群体往往有着这样的特点:他们独自生活,没有稳定的恋爱婚姻关系,他们可能正值青春,也可能已步入暮年,他们存在于各行各业,生活在大江南北,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度过。

很多年轻人都自嘲已经嫁给(娶了)工作,每天工作加班累到趴下,哪有时间和心思去谈恋爱。

的确,作为现代婚恋中的“隐形杀手”,工作的杀伤力实在是太高了。

再加上现在的年轻人对爱情的选择重质量而非数量,宁缺毋滥,没有遇到合适的,宁愿单着也不想将就,选择不婚不恋的人群就更多了。

其实,造成当今婚恋难这一问题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重男轻女的古板思想,就造成了现在男多女少比例失衡的局面,男的找不到老婆,女的不愿意将就,不婚社会就是这样逐渐形成的。

在书里,作者还为我们分析了走向单数社会的三个原因:

第一是女性经济日益独立以及两性平等权利意识的觉醒。

在漫长的历史中,处于婚姻中的女性通常都被建构为弱势群体,改变不了自己的处境。但是随着女性经济越来越独立,女性的独立意识开始觉醒,她们对婚姻和家庭的需求也在下降。

在现在的流行文化中,“大女主”题材的影视剧正契合了新时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也印证了女性地位的崛起。

第二是互联网的潘多拉魔盒效应。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可以说,我们与手机相处的时间甚至要超过与人相处,各种APP让我们每天机不离手,短视频、手机游戏、社交平台占据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些低成本的娱乐让我们不可自拔地沉迷其中。

现在走在路上,举目望去基本上都是“低头族”,人们之间的社交越来越少,对手机的依赖却越来越深。

第三是自我的膨胀、同理心的衰减和越来越多的隔阂与对立。

互联网本来是为了连接,把一个个“我”变成“我们”,却无意中帮助网民打造了一个更清晰的“我”。在这个推崇个性化的社会,人们为了在社交平台上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每天花费数小时拍照修图、精心编排文案,甚至走到哪拍到哪。

现在很多人上网,已经不再热衷于扩大视野,与他人建立真正的关系,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自拍得到了多少人关注,收获了多少赞。

就目前来看,单数社会的发展已经成了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我们要做的就是顺应这个趋势,调整好自己。

正如资深译者闾佳在推荐序里说的:

总之,按自己的意愿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