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未竟的依恋》的读后感大全

《未竟的依恋》的读后感大全

《未竟的依恋》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未竟的依恋》读后感(一):无法被满足的依恋

最近读的关于家庭的书也都了解到,育儿过程中,孩子表现出的言行举止,是会让大人回忆起们儿时那未被满足的需求,从而有害怕、抵触、忽视的心理反应。在这本书我也重点观察了新的角度:防御反应。

触碰到内心的伤口,于是选择忽视,造成了孩子内心对自身情绪认知上的失调,且看到父母无法直视自己的时候,会对自己的情堵表达发生质疑…于是有的孩子会选择隐藏以达到与父母的一致。(我也是

《未竟的依恋》读后感(二):给那个幼小的自己一个大大的拥抱

之前听过一句话,大概是这么说的。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可见童年的幸福感对人的一生有多大的影响。我们或多或少都听过原生家庭对一个人人生的影响,但可能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你是不是会对婴儿的哭闹感到头疼?你是不是会觉得自家的宝宝特别难带?新手爸妈刚开始带孩子是否觉得跟孩子无法沟通?这些问题在下面这本书里你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未竟的依恋》这本书说的就是这回事。作者从50年的临床观察以及理论学习出发,告诉我们从婴儿时期开始,照顾者对婴儿的照顾都会对他们的心理发育造成影响,影响婴儿安全感、自信心、社交能力等能力的发展。

如果在婴幼儿时期有过心理创伤的父母很有可能在养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将心理创伤也遗传给自己的孩子。这里的遗传不是指生物学上的遗传,而且指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相似的场景会让父母回忆起他们曾经受过的伤,以致于让他们不能很好地发挥父母的作用。

从这个角度上说,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自身的疗愈过程。通过回忆起幼时经历的心理伤痛,父母或许也可以借此机会与内心里那个受伤的小小的自己来一个大大的拥抱。

曾经有人跟我说,父母是唯一不需要学习和培训上岗的职业,仅凭对孩子的爱就将孩子带到这世界。孩子对照顾者的依恋系统,照顾者对孩子的照顾系统,这两者的出发点也是来自于爱,并且两者的良性互动会让孩子与照顾者处于好的动态互动之中。

孩子因为有安全感而容易被安抚,照顾者因为孩子的“乖巧”而倍有成就感。好的依恋关系是双赢的。想了解更多孩子与照顾者之间的互动,推荐大家看看这本书。

《未竟的依恋》读后感(三):自我探索

你,懂你自己吗?大多数人可能会认为“我当然懂我自己呀,没有人能比我更懂自己”,然而,事实上,他们从未真正了解过自己,因为从没有对自己的内心里探索。 《未竟的依恋》是西班牙殿堂级心理学家——卡洛斯·皮提亚斯·萨尔瓦,50年研究成果的浓缩作品。它集合成人依恋访谈,镜映思维,心智化等心理学理念,带领读者深入内心探索。文中先以生命早期的情感联系说起,以人类婴儿为导向,从关系的角度探索依恋关系的构建与发展,总结了早期安全感的四个要素,根据婴儿的安全感程度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依恋风格,所采取的策略也不同。 对于早期的心理创伤主要聚焦于没有安全感和让人感觉存在威胁的关系氛围中,分别从互相调节的动态系统、最佳激活范围、互动修复以及镜像化和心智化四个维度分析,安全情况和心理创伤情况下的关系。与心理创伤相联系的还有依恋紊乱,从某一角度来看,依恋紊乱是一种暂时的状态,孩子会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用重新构建的关系行为来替换,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重建策略。 早期创伤对成长的影响往往,会导致孩子的警觉系统和疼痛系统过度活跃,还可能导致心智化能力发展失败,有心理创伤的儿童的身份认同在两种互补的动态作用下产生,其中,将来自照顾着的未经处理的厌恶、攻击或不感兴趣的态度纳入自己的身份认同的动态中,纳入的要素成为关系内部运作模式的一部分,并以不同方式在心理和人际关系中重现。 对于早期的心理创伤,应做到及时加强和修复早期关系,对有心理创伤的父母进行干预的效果,取决于这些干预措施是否在父母的安全体验环境之内发挥作用,这种环境中的关系安全可以消除未解决创伤对父母的影响,并作为他们成长的第二次机会发挥作用,构建一个安全背景来对照顾着进行镜像化或心智化的动态治疗。 根据精神分析进行的解读帮助父母理解他们的恐惧,和他们采用的防御措施之间的联系,孩子的感觉或行为与他们自己的感觉与行为之间的联系,以及他们的经历和他们的父母身份之间的联系,发现自己身上被压抑的需求、愿望、潜能,从而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性,更好地经营家庭与社会关系,使得我们从内在的整合走向外在更广阔的未来。

《未竟的依恋》读后感(四):改变现状需要改变关系

为了丰富业余生活,我们公司大力宣导大家参与社团活动,有读书社,美食社,钓鱼社,音乐社……感觉好像回到了大学时代。我加入了读书社,近期社长组织大家一起读书。 在一堆书籍之中,我看到了一本白色书封的《未竟的依恋》,简单的白色花瓶插着一支紫色的花朵,感觉清新脱俗,有些治愈情绪的味道。先大体了解了一下,本书由智元微库出品,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了解生命早期的情感关系,二是分析早期的创伤,三是修复关系的建议。作者是一位西班牙殿堂级心理学家,感觉很权威。 看书过程中,看到一句话,很有感触——没有孩子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你会一直相信自己是个好人,一旦你有了孩子,你就会开始无休止的战争。 不经意间又勾起了回忆,遥想当年,我也是一个温柔可人的女子,参加工作后,其实很多事件不记得了,但一直记得领导的一句点评:什么都好,都是性格太温柔,弱势了点,我们这份工作需要强势。 再看看现在的我,温柔是什么东西,弱势又是什么,通通不见了。一方面是工作的原因,一方面也与家庭有关,特别是孩子。 一个孩子的时候没有这么严重,两个孩子的时候,感觉每天都是天翻地覆,不自觉的脾气大了,大娃现在经常说,我不爱她了,总是骂她,凶她…… 有时候我也会觉得委屈,感觉自己把最好的都留给了孩子,不管是吃,还是穿,还是玩乐……但在孩子的眼里只看到我逼迫她做作业的情景,说我是一个坏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有时候我也在反思。书中说基本的依恋模式有三种,安全型,焦虑矛盾型,回避型。原来我们是处在焦虑矛盾型的。 缺乏安全感,没有做好或者没有完成某个事项,我们就会很焦虑,焦虑情绪一产生,再加上孩子行为对我们的刺激,我们的自我控制变得很难。一旦我们失控,那么作为幼小的孩子来说,她们是恐惧的,害怕的。 想要改变现状,然而每次都破功。书中说我们需要改善关系。本书的探讨正好包含了自我与孩子如何有正向的互动,并建立更好的关系的书。 人的一生是不断收集自我的过程,也是不断建立联接的过程,愿我们与这世界拥有更多的互动,活出自信、洒脱、丰富的人生。

《未竟的依恋》读后感(五):斩断心理创伤循环,做更好的父母,培养更健康的孩子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很多人应该都听过。

也有很多人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怀孕起就开始做起了胎教,此后的早教、幼教、辅导班更是通通都有安排。

当然,这些举措很可能并不能真的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但对于孩子而言,出生的前两年确实是最重要的两年。小婴儿们在这两年里建构他们的大脑神经网络链接,而神经网络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各项能力,既包括智力上的,也包括身体上的以及精神上的。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很多孩子“赢在起跑线”的同时,也有很多孩子在生命的初期并没有被很好地对待,他们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出现了依恋关系紊乱等问题。

为了解决孩子们出现的这些问题,为了让父母能够更好地养育他们的孩子们,同时也为了让父母修复他们幼年时期的心理创伤。西班牙殿堂级心理学家卡洛斯·皮提亚斯·萨尔瓦,将他50年的研究成果凝结成了这本《未竟的依恋》。

在这本《未竟的依恋》中,卡洛斯指出,造成孩子产生心理创伤,出现依恋关系紊乱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父母自身可能存在相当程度的问题。

这些已经为人父母的人在自己的幼年同样被不好地对待过,以至于当他们面对自己的孩子时,他们曾经作为孩子的那些不好的记忆就被唤醒了。也有的父母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了,但是由于幼年时期在需要进行情绪调节时没有得到父母的帮助,导致他们自我调节情绪存在障碍,而这种障碍延续到了现在。

总之,幼年时期的心理创伤往往源自父母,而在他们成为父母后,又会因心理创伤影响自己的孩子,将创伤延续了下去。

为了斩断这一悲惨的轮回,就要加强和修复早期关系,这当然需要专业心理医生的干预和指导。

但是对于我们普通人,如果能够开始觉察到自己对待孩子的行为存在问题,这一问题可能和自己的童年相关,那么我们就拥有了改变一切的机会。

而这也正是《未竟的依恋》对于我们存在的意义,让我们看到孩子的痛苦,看到自己行为的危害,看到自己曾经的创伤,其实也就看到了希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