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初为人母》读后感摘抄

《初为人母》读后感摘抄

《初为人母》是一本由[英] 安·奥克利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4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初为人母》读后感(一):也适合男同胞阅读

初为人母,对绝大数女性来说,都会亲生经历,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但都有同样的心酸,同样的收获感,满足感。

本书为外籍作者所著,但是你能感受到那份感情,母爱是跨越国籍,跨越山河,跨越时空,更久流传。

强烈推荐男同胞阅读,本书是男同胞了解女性,了解妻子,了解母亲的一把钥匙。具体故事就不剧透了,慢慢咀嚼,慢慢品尝吧!

《初为人母》读后感(二):准妈妈和新手妈妈,鼓起勇气读它

当一名女性成为母亲,身体层面自然而然会经历巨变,心理上的适应和成熟却不会自动到来。这个过程还伴随着许多个人层面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注定艰辛。

.

《初为人母》收录了66位女性对成为母亲这个过程的详细描述。作者安·奥克利是一位女性社会学者,她对1970年代在伦敦生产头胎的女性进行的采访,并不是泛泛而谈。

.

受访者们初为人母的体验,如果不是痛苦大于欢乐,至少也是苦乐参半——

.

《初为人母》读后感(三):我是个丁克,读了《初为人母》

《初为人母》进入我的书单纯属偶然。

我是丁克,铁丁,很早就坚定了不要孩子的想法,至今也未曾动摇过。另外,必须承认我的确很少接触这类比较偏人文社科的书,也很少进行所谓的“深度人文思考”。(就让我们把它浅薄地归因于理工科直女这一属性吧!)

但我还是被这本书吸引了,原本仅仅出于一种好奇。有机会读完后,我却极力希望把它推荐给身边的丁克朋友们。

对丁克而言,书中展现的其实就是那条“未选择的路”。我个人从来不觉得生育或丁克孰优孰劣,只是不同的人生选择而已,但相应的,你一定会为你的选择付出对等的代价。当有幸通过文字陪着各种各样的女性再次重走那条未知之路,她们坦率而直白的表达,或许能让人更清楚自己究竟选择了什么,又失去了哪些。

随着年龄增长,身边越来越多朋友完成了身份转换,成为父母。他们本身性格各异,坦白说,面对这种人生转变的经历,不同的人对生活的掌控程度也千差万别。仅仅拿我身边的案例来说,我认识一些职场/家庭无缝衔接的女超人,也有因为身体、心理等各种问题迟迟无法正常工作的新手妈妈;有丧偶式育儿的“典范”,也有甘愿彻夜带娃的爸爸……

虽然原书成书于上世纪70年代,但你会发现,尽管半个世纪过去了,女性在生育这一关面临的问题似乎从来没有变过,怀孕时面对的问题、分娩的痛苦和喜悦、照顾初生婴儿的极限挑战、心理的转变等等。书中的访谈可以映照出一个个鲜活而真实的个体的想法和感受,就好像你听着朋友聊着她们的问题一样。

在年纪更小的时候,我经历过一段时间,很难理解身边一些人没有真正想好就“稀里糊涂”当了妈。书中也记录了不少这样的案例,并不是所有人在怀孕时都真正做好了准备。现在看来,那种“不理解”不过是一种偏狭的看法,其中可能还暗含了误以为自己“懂了”的傲慢。

成为父母,尤其对女性而言成为母亲的选择,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其中夹杂着生物学、社会、文化等等多方面的影响。读到别人的故事,理解他人的经历,说到底“都是我们用来更好地理解自己人生经历的方式”。

作为一名高龄铁丁,遇到各种劝生几乎是人生常态。在所有“劝生语录”中,我大概唯一不会反驳的是“没有孩子你会错过很多”。的确,怀孕的欣喜、陪伴自己骨肉成长的神奇经历、甚至育儿的崩溃、婚姻生活的转变……这些经历都和我擦肩了。

但重要的是,我明白我用这些作为交换,同样收获了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体验。

《初为人母》读后感(四):关于初为人母的一点感想

生孩子也是自己的重生,也是重新审视身体、身份、自己在身处其中的社会中的存在方式的过程。母亲们,以一种新的角度认识到男女之间的分工,也更清楚地意识到人类亲属关系的纽带和姐妹的坚固情谊。身为人母,既是一种障碍,也是一种力量;是考验,也会犯错,也是成就和奖励。

在以前(为什么要加个“以前”,不知道这样说是否正确,但起码就我自己的认知而言,现在和过去相比,不论是环境还是思想,都出现了很大变化,但事件的本质未变,可本质未变的事件,发生的频率为什么会不断降低呢),从小到大,绝大多数女孩子的梦想可能就是长大后成为一位好母亲,能得到孩子的祝福,她们也将孩子视为一种祝福,并想象以富有成就的自豪感过着每一天,因此,如果时机合适,生育孩子就会受到女性的高度重视。

但随之而来的是,女性在成为母亲之后被认为已经过了壮年,因多种原因她们自然而然地疏远或被迫疏远一些社会活动和工作事务,这导致女性对成为母亲产生恐惧,以至于无数人在(意外)怀孕后不愿成为母亲,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类情况。那么在成为母亲的一路上都会经历些什么呢?

来到本书,作者安·奥克利是英国社会学家、女权主义者和作家,她开创了对女性生活的研究,其对象包括作为家庭主妇的她们、经历分娩的她们和成为母亲的她们等等,1979年,在将注意力转向母亲这一角色后,在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资助的一项关于女性生第一个孩子的经历的研究之后,便有了这本书,当然它并非艰深的研究专著,而是一本追踪研究采访实录——包括怀孕期间和分娩后五个月,相较于研究方法论论述以及数据结果呈现的冰冷,这一次仿佛拥有了更多的温度。此后随着欧洲妇女解放运动的到来,也引发了大量的研究和写作,迎来了更多理论化的成果,这才有了如今的改变。

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怀孕生育是一种改变生活的经历,充满满足感的同时也充满了困惑,有些人认为这很简单,当经历时才发现非常复杂。究其本质,关于怀孕分娩生育实际上是女性自己经历的,所以在初次采访中更多的是关于产前去诊所的感觉,关于怀孕她们的期望是什么等等,所以前4章分娩与女性处境以及从怀孕到产前这一期间,身体、情绪、社会三方面的讲述,对即将决定是否生育的男女双方更具意义。当决定是之后,才有后面的问题,迎来分娩,生理创伤,产后抑郁,心理创伤,日常养育,再就业问题,婚姻状况家庭环境变化等等。

在这些问题中特别想提一点,在改变生活的经历后,我觉得女性生活中婚姻、伙伴关系本身一直都没有真正改变过,变化的是,孩子出生后管理平等的婚姻、伙伴关系变得更加困难,直到今天仍然如此,这也应是后续一些家庭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所有的恶化非一人之责。

总之,在这一本用经历过它的人的话来检验第一次做母亲的书中,安·奥克利对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的作品对以后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她其他作品的主题,会发现她致力于解决女权主义、育儿、教育和生育等紧迫的社会问题。而且这一次觉得她已触及了分娩对世界的本质意义——在越来越多的医疗干预的背景下,无论多么善意,分娩都或多或少成为了社会控制女性身体的关键。希望这一话题的重新投入,会引发更多的思考。毕竟在成为母亲之后,她依旧是她。

《初为人母》读后感(五):欢迎男性阅读这本书~

这本书光看书名我就相信能引起很大一部分的共鸣,初为人母,这四个字饱含了许多不言而喻的心酸和喜悦,交织着复杂的情感和情绪。做母亲快乐吗?非常快乐。做母亲辛苦吗?毫无疑问肯定是辛苦的。这份辛苦只有做母亲的人才能体会,因为它不仅来自身体上的疲累更是来自精神上的无法言喻的疲累。

这本书最初在1979年出版,初版书名是《成为母亲》,书中大量文字直接引用采访录音,采访对象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伦敦生产第一胎的女性。这本书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学术性的专题论文,是想通过有亲身经历的女性的口述与所见,提供一份成为母亲这一转变过程的记录。

现在的人都有生育恐慌,我身边的朋友都说没有办法战胜内心的恐惧,尤其女性,生育对他们来说究竟是什么?又会改变她什么?面对这种不确定和未知,她们始终不敢向前迈出一步。我希望女性都来读一读,要不要成为母亲是你们的选择,但是在选择之前让自己充分的了解这个生育的过程,普及一下生育知识,不要盲目听从也别杞人忧天。

就如同作者所说:我们不要把母职作为一种经验,想要真正认清成为母亲的复杂性,就要打破传统的思想桎梏,不能总用老观点去看待,生育是全人类重要事件,为人父母是独一无二的人生经历,生育也并非什么怪诞之事,只是我们一系列人生经历中比较显著的“初次体验记忆”,在构建自我评估、人生轨迹中尤为重要。

当然,我更期待有男性愿意阅读这本书,因为生育不是母亲一个人的事情,男性在家庭中在生育这个环节中也占据很大的位置,了解从怀孕到分娩到产后的一系列知识,有助于了解生育之于家庭究竟意味着什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