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不被定义的女性》读后感100字

《不被定义的女性》读后感100字

《不被定义的女性》是一本由马晓韵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2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被定义的女性》读后感(一):女性独立、自由的路依旧很远

这几年,女性的成就越来越被认可,但是女性的痛苦,却很少有人能看得这么清楚、透彻。

在男轻女的大环境下,有些女性在工作和生活中可能很出色,但是这样的女性,或多或少在亲密关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信任感缺失、对男性的贬低和较量比较明显(极大的影响了自己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对自身性别的认同困难等。

女性的痛苦是全世界相通的,贫困、暴力、歧视、压迫,这些压在女性身上的大山,无时不刻在制造着恐惧。

对于出生在资源匮乏家庭的女性,作者只有一个嘱咐:女孩,请你努力走出来……

书中推荐了一部很经典的电影《mother and child》,中文翻译为: 《爱在你左右》,很值得看看。

我自己这几年特别明显的感受是,女孩子活得越清醒,她会越累,因为20多岁的时候是有幻想的。周边的环境会麻痹你,让你觉得婚姻和男人可以让你有个家、有个依靠。

而事实上,大部分女性都是在婚姻和未来的规划里,把责任都先扛在了自己肩上的人。光是一个孩子,都可能会改变一个女性的人生轨迹和命运。再加上社会角色、家庭身份、原生家庭的压力,各种负担交织在一起,倒逼着女性,往往她们的成长速度是非常的惊人的。

与此同时,她们的成长和蜕变也非常的抽筋剥股。而在这一系列的磨砺和重生里,女性才能真实的摸索出来最独立、最适合自己的路。

《不被定义的女性》读后感(二):不被定义的女性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性别的存在最初应该只是为了繁衍的便利性。然而随着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一方面加剧了性别之间的差异性,激发了很多矛盾,另外一个方面也促使人们更加渴望平等与尊重。

最近我读了《不被定义的女性》这本书,这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诠释了现代社会在种种方面对于女性的影响,从多个纬度出发,帮助女性们告别那些限制人生可能性的规则,活出自我的勇气与自由。

我觉得,首先我们需要意识到的是性别的差异确实会导致男性和女性在成长过程中的许多不同。先单纯考虑生理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也是无法被人忽视的。

而在行为习惯上的差异,可能与教育有关,与家庭氛围有关。在性格上的差异,在我看来其实并没有谁优谁劣的区别,只是不同。

倘若一个女孩子表现的特别安静,其实也不能认为这种安静是不正常的,在安静的状态下,人们有的时候会有更加平和的心境,更加独到的想法。

在这本书中提到,男孩更倾向于制定和维护游戏规则;女孩则注重保持关系,甚至会为了保住关系结束游戏。其实这只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括,或者说我们对于不同性别的人的一种刻板印象。

最重要的是不管是要去维护游戏规则,还是要保住关系,这种选择本身就没有什么对错之分。每个人会有自己更加在意的东西,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也见过很多非常内向的男孩子,以及非常不服输,有干劲的女生。

这本书中提到的童话是场误会,我比较认可。我认为一个人应该充分的去认识现实,尽管我们可能有一些美好的幻想或者对未来的憧憬,也不应该让童话和现实世界重合。

长大后,我们发现公主吻过的青蛙并不能变王子,盛大婚礼后也不全都“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女孩子不会因为善良就都能获得“仙女”的帮助......当我们这样想的时候,似乎会觉得现实非常的残酷,但每一个要长大的女生应该有足够多的自信。

其实不管是什么性别,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始终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有的时候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挑战还变得越来越复杂,而好消息是我们也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社会确实会带给我们很多无形的期待和看法,我们难免会受到一些影响,但真正重要的还是在于我们的内心是否有自己明确的价值观。比如,很多女生在成年之后会被催婚,这对她们来讲是一件很考验人的事情,有些人会应对的比较自如,而有些人则会因为这种压力而选择一种自己不满意的生活。

正如作者所说,人生就是一堆草稿,有的整整齐齐,有的字迹潦草,有大段的空白,也有密集的思考。我们永远在一段未完待续的路上,不完美,却很美。

我相信,每个女性都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最关键的在于她们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不被定义的女性》读后感(三):不被定义,是否本身就是一种“定义”?

那天,她剃光了头发,穿上了工装裤,释放了胸部的束缚,宣布自己是独身主义者。

她说,她要成为不被定义的Single Lady。

那一刻,就遭到了驳斥:Lady?你哪一点像个Lady?

就像我们小时候拥有灿烂丰富的想象力一般,而随着接受教育,学习认识这个世界后,知识、信仰,这一切随着时间的洪流席卷了我们的心灵,而那如野火燎原般的想象力却随着时间流逝了,被冲毁,被抹灭。

我们学习保守,学习严谨,学习承担责任。

大人说,我们必须长大。

大人说,我们长大了,就要有大人的样子。

大人的样子?

女人的样子?

男人的样子?

她很疑惑,像个Lady?我本为女,何需像个Lady?

提到“女人”二字,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一系列形容词:温柔善良、美丽苗条、贤妻良母、青春永驻、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她不想温柔善良,只想舒适自由;她不想美丽苗条,只想积极健康;她不想贤妻良母,只想独身主义;她不想青春永驻,只想与年龄、外貌和解;她不想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她懒得伺候讨好谁。

她打开《不被定义的女性》这本书,作者一边告诉她如何寻找自己的内在声音,一边又警醒她:我们又在期待着别人告诉自己如何做,真是防不胜防啊!

她突然觉得这个作者很有趣,决定把这本书读完,但却再次迷茫:不被定义,是否本身就是一种“定义”?

所以,她真正的诉求是什么呢?

她厌恶世俗的安排,为家庭舍弃事业、嫁个好人家、出色的完成家务,她前进的路好似只有这一条,千千万万的女性都是这样的一条路,一眼望到头,却又望不到头。

她想走另外一条路,但她又不禁犹豫,这样到底对不对?

剃光了头确实清爽,但却总在卫生间造成混乱;释放了胸部的束缚虽然轻松,但也时常坠痒;而工装裤——感觉这只是叛逆使然:你们越让我干什么,我就偏不干什么——但又觉得自己越来越像个男人,好似摆脱了“女性”的定义,就被自动归为另一方了。

《不被定义的女性》中提到了一个英国广播公司BBC在2017年做过的社会实验:

给2岁左右的男宝宝麦克和女宝宝安吉尔互换装扮。

让麦克穿上安吉尔的粉色衣服,给安吉尔换上麦克的蓝色格子衫。

然后请几个被试分别陪两个宝宝玩(这些人不知道宝宝的真实生理性别)。

摄像机精准地记录了有趣的现象:这些被试给穿粉色衣服的麦克拿娃娃、小锅、小毯子,对他说话时柔声细气、温和可爱,和他的互动也充满了关系用词;而对穿着蓝色衣服的安吉尔,被试们则给她拿来了火箭、塑料手枪、小汽车等玩具,一个被试还把安吉尔抱到小木马上,喊“冲啊,我们多强壮啊”。

这个实验论证了:我们脑中的性别期待会深刻影响我们与孩子的互动方式。

除此之外,关于性别期待,还包含了家庭期待、权威期待、社会期待、环境期待等一系列的影响。

而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我们根本不清楚究竟哪些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哪些只是为了顺从这个世界。

没有想到竟然一口气读完了《不被定义的女性》,她合上书,感觉一阵轻松。

长久以来的纠结、迷茫与困惑像是一块巨石,时常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尽管书中带给她新的迷茫与困惑,但也解答了她很多迷茫与困惑。

不被定义的女性之路,还需要继续挣扎摸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