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只想一个人喝酒经典读后感有感

只想一个人喝酒经典读后感有感

《只想一个人喝酒》是一本由梅丸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只想一个人喝酒》精选点评:

●看完也买了点酒来喝。。。

●这本看书名我就会喜欢,只是没曾想会喜欢到爆炸的地步。作为枕边书睡前慢慢翻几页,极回味又极不舍,那么快看完了,幸好还可以反复看´◡`

●2019(58)非常用心和有意思的一本书,对酒友还是有福的。很多细节花了不少心思,看了很多,会偶尔淡淡一笑。

●本作为全本手绘的私藏手账,选酒为topic,细心分解,作者已将自己的这种恶趣味演绎至极,难得有心若此。缤纷酒标之下,书页文字背后,透出一人独酌的阵阵哀寂廖落。对照饮尽耗时,此项活动所费不赀。装帧极好,书页绵软,醇厚却轻,翕动之,沙沙作响,抚之有暖意,别具情味。先锋润泽书局有售。



●饮酒故事也能写得这么因吹斯汀!内文排版和封面真的是非常好看了,值得本狗学习

●我已經習慣了用酒精替代愛情。和酒精在一起的時候,我感覺溫暖。這一頁頁的酒標與記錄,是我實實在在的愛情。

●辛辣是为野性,爽口是为顺滑,青涩是为纯真,喝酒终究是需要些想象力的。

●还真有像漫画里那样爱喝酒的人呀。

●作为编者厚颜无耻给本书打个5星。。从去年入职起做到今年,从一本私人日记到成书,感觉走了十万八千里……这瓶酒敬所有独自在大都市打拼的人!干了!

●可爱

《只想一个人喝酒》读后感(一):喝就好了

作为一个刚入酒行的半小白,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真的惊讶,哇,这不就是我想做的事情嘛。。真棒

看到梅丸写 很难想象品酒师是如何品出“蜂蜜”,“太妃糖”。。会心一笑 哈哈 想说你品到最后一瓶酒的时候 应该就能品出来了吧 注意发挥你的 imagination

我和朋友一起喝酒的时候 他们总是说 哎 那你来说说 都有些啥味道啊 我咋都闻不出来呢

其实我觉得啊 闻出啥味道有那么重要么 喝爽了不就好了么

所以 梅丸啊 就请你继续在酒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吧

《只想一个人喝酒》读后感(二):书评

很少看人写酒这么“随便”。

实际上,不只是写酒“随便”,作者根本就是“随便”写作。

这是一种现代人缺乏的精神,实则是“随心”。

“像我这般刻薄的人,倘对方有一点弱点,是可以嘲讽很久的。”

“但是,世上最美好的事情,基本都是想象出来的呀!”

“收集这种纸片状的垃圾,还真是我从小到大的爱好呀!”

敢面对你我不敢直面的,如内心、现实,这些东西。

玲珑心。

“清酒的米香很纯净、清冽。也有花香,有果香,都清清爽爽,你是你,我是我。日本酒同日本菜一样,不热闹,所以,只有日本才有孤独的美食家。”

“一人饮变作聚饮,对酒的风味的记忆自然变少了。”

所以,你说他不懂酒,尽说些无关紧要的话,也是大大的不对。

大智若愚。

举重若轻。

作者的本业还不是写作,一位版画师,本书就是从他的品酒手帐COPY下来的,手帐收藏了他所说的破纸片,最后这些酒标以手绘的形式呈现于本书。

如果你想听好好说的中文,同时厌倦了文笔艰涩的翻译腔(外文原著可能是好书),这本书就挺好的。

《只想一个人喝酒》读后感(三):《只想一个人喝酒》--爱酒人的“手账”

对于酒,喜欢的人认为喝酒可以活跃血液和气氛,尤其是独处品酒的时候,能让哪怕只有一个人的空间也有了奇妙的“伸缩感”。许多灵感也因此成为了诗篇和故事,乃至成为传奇人物轶事的一部分。比如,余光中先生就曾经在《寻梦李白》一事中,写下了这样绝妙的句子:“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可以说是无酒就无此佳句。

但是,如果想买适合自己口味、评价不偏不倚的酒,美食节目和淘宝排行为了促销现在已经多不可信。大量的酒若全凭自己去品,除了难以在金钱和酒量上“从容应对”,还怕买到仿制品,入口便是扫兴,甚至就此错过真正的好酒。

本书就是一本爱酒人一个人喝酒,多年后整理成的回忆。因为作者的专业经历,所以全书都是版画风格,无论是酒的标签、特色包装、酒的原料年份······所有在别的专业食材介绍书中,非要上“高清图”才能彰显书的“专业性”的地方,也全都用配上文字的小插画,加上明显看得出时间线痕迹的如何开始了品酒生涯的自我解说,对各种酒包装设计的整体感受(这其实也是各地酒文化的一部分,尤其是对酒的产地有所了解的有心人,的确能从中看出些和酒一样“历经了沉淀提炼的美”吧),以及多各种酒中肯淡然的文字评价--其中非但绝没有一定要把葡萄酒的酸说成“独特回甘”的那种矫情,不时还幽默地吐槽“品酒师们是如何品出‘蜂蜜’‘太妃糖’‘奶油酥饼’的味道。说到底,喝酒才是最需要想象力的呀!”

同类酒的对比在书中也随处可见,前后的口感对比描述,总能让人在知道了至少一种酒的滋味的情况下,就能想得到其他的酒分别是什么味道。比如霞多丽多次被吐槽“酸”,相比之下,“胖和尚”的口感甜度则颇得作者之心。买酒的时候偶尔看到产地对当地原料的好奇、对酒瓶设计的偶然心动、甚至瓶塞······一切我们对所爱的事物细节的执著热情,都可能化作当时的购买欲,全都书写下来,就成了这么一本爱酒人的“手账”,似乎正好能作一个人想喝酒却不便独饮时,可闲闲阅读又最合适不过的内容。

最后提及本书的一个“彩蛋”:撕开塑封,本书应该是书皮的部分,可以拆卸下来抖开。封面的内里是“给小白的快速入门指南”,简洁地介绍了葡萄酒、啤酒和威士忌的大分类。而再将对折部分打开,就是各种酒的标签的缩印版,而且印刷的颜色应该就是被设计成这种特地自带着点陈旧感的样子,完全可以在自己制作“饮酒手账”时,偷个懒直接剪贴上去,不必再像作者在文中开头那样,一个个地自己撕酒标啦。

一个人喝酒,想起什么,却不必一个人闷在心头。制作一本手账,也是难得的回忆中,对自我的温情守候。

《只想一个人喝酒》读后感(四):一本让不善喝酒的人看完都想喝酒的书

酒真的是一种令人又爱又恨的液体。

我第一次喝酒,是在高中毕业的聚餐上,喝的是普通瓶装啤酒,蓝色玻璃瓶那种,现在大概在大排档还能看到,喝完一瓶后唯一感觉就是利尿,混合着毕业后离散的忧伤,有一种廉价的美。

后来走入职场后的酒,全是生活不易的无奈,相互劝酒的甲方乙方,彼此都知晓中国酒桌文化的弊病,但谁都不戳破,配合着表演一出出不醉不归的戏码。

南方人秀气,也有股小家子气,酒啊烟啊在我们这一代身上,显出衰败的气息,但也正是这种脱离了日常生活的存在,酒这种液体,在我心中反倒有种距离美。

在梅丸的这本《只想一个人喝酒》中,酒不仅仅是一种液体饮品,更是附带了艺术、文化的属性,把喝酒当成一种集邮式的爱好,与我痴迷地收集纸质图书,似乎并无二致。

说来也巧,“梅丸”之名虽取自“没完”的谐音,与我却有种扑面而来的酒的气息。放眼中外,梅与酒,二者都有种难解难分的因缘。

犹记得《海街日记》里,不声不响的成熟后是热闹的采摘,然后一切归于沉寂,漫长的等待后是青梅酒的甘醇,一如人生路上的春风得意、马失前蹄。

而我所在的小县城号称“杨梅之乡”,每年梅雨季节前后是极短暂的果期,本地人为了保存杨梅,会把它浸泡在烧酒中,两者互相渗透,酒是紫红色的艳,梅是醉人的酸,俗称“杨梅烧酒”。

名如其人,冥冥中,梅丸与酒当有一段不解之缘。

酒该怎么饮,梅丸说:“酒不宜群饮,群饮则闹,一群人醉倒,露出动物的本性,大大的不堪。两三人对饮亦好,但必是极亲密的同好。酒终究要一个人喝,方有尽兴的可能。”

这点我深以为然。真正会饮酒的人,当学会驾驭酒,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喝什么种类的酒,皆有讲究,而不是只知一味好勇斗狠、烂醉如泥。梅丸笔下的酒多了一份神圣的仪式感,买酒、品酒、揭酒标,每一个步骤都透露着对酒的尊重,这是一个“再看,再看我就把你喝掉”的人,应有的虔诚之心。

法国酒的古怪,西班牙酒的奔放,意大利酒的精致,新西兰酒的俊秀,美国酒的阳光向上......梅丸身体力行,品评各国之酒,极为私人的饮酒体验和一些酒后絮语,梅丸说这不是一本买酒的参考书,但绝对是一本看完就想喝酒的书。

新星出版社的生活文艺类图书,总有一种艺术品的质感。《只想一个人喝酒》的表封别具一格,取下展开是各类酒标的大荟萃;内封有亚麻的手感,似乎喝酒也是贴近人性自然的事情吧;内页用的是环保纸张,泛黄好似酒的醇香年代;方便的平铺展开,把阅读体验发挥到极致。

当然,还有梅丸画风清奇的手绘,酒标、酒瓶、文字、涂鸦,均采用手绘呈现,不求原汁原味,但求清新脱俗,配以梅丸那调皮的酒后“真言”,对着书本会心一笑,你懂我懂你,酒就该这么喝。

红酒、啤酒、清酒、白酒、威士忌,这么多种类的酒,我在想,如果用杨梅泡酒都会是什么味道。

《只想一个人喝酒》读后感(五):一个人吃饭会孤单,但是一个人喝酒不会

此时,工作日的早晨八点,你在哪里?

这时候的我挤在6号线的地铁里,出了汗的后脖颈被人造风吹得刺痛。进站的地铁车厢,好像一只巨大的塑料可乐瓶,所有挤挤攘攘的人群汇成无差别的深褐色液体,粘稠得不分你我。车门打开,人流精准地灌装进这个城市地下的巨大可乐瓶里,随着“哔”的声,被封在塞得满满当当的密闭容器内。里面装着所有赶时间或者被时间追赶的人。

边上拉着手环的中年男人,像所有这个年纪的劳碌之人一样,头顶秃了大半,只得将一侧的头发蓄长,再用厚实的发胶硬生生拨到另一侧脑袋,稀稀拉拉的,像块稀薄的遮羞布。可是不巧,他站错了方向,花费巨大努力遮住的秃头,被风直直掀起,由于发胶的缘故,黏成一缕一缕,像水母不安分的触角。成年人的体面真是不堪一击,就像这难以掩饰的秃头,和意料之外的逆风。

白天的城市并无新鲜事,像戈达尔电影里的阿尔法城,秉持着沉默、逻辑、安全、谨慎的运行原则。看着众人仿佛从一个模板捏出来的相似倦容,我常常怀着厚颜无耻的阿Q精神安慰自己“看,这一车厢都是像我一样的咸鱼,一车一车,数都数不完呢。”人们表情木讷、言谈乏味,努力扮演好一个失掉个性和情绪的成年人角色。于是,孤独愈发膨胀,像随时要爆掉的充气人偶。

在一日一日毫无尊严的疲惫中,我感到厌倦。我厌倦白昼,厌倦无趣又脏兮兮的现实,厌倦一切暴露在日光下的为维持体面的虚伪言行。我开始明白,为什么总有人在深夜烂醉……

酒精的作用好像是小时候打针时吃的糖丸,是白昼里喧哗与骚动之后的安慰剂。被酒精浸泡过得世界是轻盈的,所有的欲望和愤懑在几杯酒下肚后都变得无足轻重,感官的触角模糊而愉悦。

孤独,孤独,孤独……咕嘟,咕嘟,咕嘟……

然而,饮酒绝非买醉。

饮食男女,皆是孤独人生扎实的安慰。日本有《孤独的美食家》,形只影单的中年男人,在大街小巷四处觅寻美食,不谈风月、不煽愁情,用最直接的方式将美食一扫而光,肚子被美味的食物填饱了,也就装不下孤独了。

如此,孤独的饮酒人便也没那么不堪。饮酒多在饭局,参差的人们聚在一起,借着酒精发泄情绪,放纵本性,一群人醉倒,露出动物的姿态,忘记羞耻心和体面感,实为难堪。与人对饮,虽有趣味,却还要分精力消化他人的情绪。于是,一人饮,才是平等的赋予现代人的最高治愈吧。

每次截稿都感觉没完没了的“梅丸”,也在没完没了地一人饮酒。

故事的开始发生在一个闷热的夏日:

穿着短裤的梅丸,蹲在卫生间的角落,用水盆费力地揭着酒瓶上的酒标,那是一个大好青年“堕落”的开始……

认真喝酒的梅丸,认真地揭下一张张酒标,认真地写下一段饮酒之旅。一人住,一人饮,“这一页页的酒标与记录,是我实实在在的爱情”。

每一瓶酒都有它的脾气。

冬日宜饮烈酒。高粱、小麦,扎实又粗糙的原料酿出的白酒,饮来有沉着痛快之感,亦可温暖人心。

威士忌是辣的,厚重又有韵,一大口威士忌穿喉落肚之后,升腾出甘甜又熏呛的气,是雨后的畅快,是麦田的阔广。

葡萄酒有些“矫情”,讲究气氛,也不能搭配普通菜式。这种“矫情”,配上甜涩的口感倒也说得过去。“那一点甜,是她骨子里顽皮。不是琼瑶的缠绵拖沓,而是赵敏女扮男装的干净利落。”

啤酒是最宜室宜家的,有苦、有酸、有香、有甜,闷热的夏日,从泳池出来,饮一大口冰啤酒,便是感官极大的愉悦。

产自美国加州的白葡萄酒,像沙滩上的甜美少女,褪去了青涩之气却也没有成熟到甜腻。是属于美式青春的幸福感,没有余韵,只一场大梦。

北海道的啤酒,有雪国的清远,不似海边城市啤酒浓郁的啤酒花香气,也不像德国啤酒热烈的味觉占领。日本的啤酒像初雪,干净、轻盈、短暂,不纠缠也不拖沓。

来自西班牙的红葡萄酒,乍看之下未见端倪,难寻特色。然而却像骨相极佳的面孔,初看之时不觉惊艳,多看几眼甚是耐看。平均、平衡、持久,于酒而言,也属难得。

意大利的白葡萄酒,口感爽滑又脆甜,分明是个好有风韵的少妇,风姿绰绰,不轻佻也不世故,规矩、有分寸。

一页页的酒标,一次次的味觉体验,一段段的情绪释放,便是可以没完没了喝下去的最高治愈吧。

一个人住,一个人饮,一个人感受黑夜的温度和酒精的刺痛,绝非一件凄苦之事。

诗和爱是美的,酒和孤独也是美的。

小时候,不喜欢酒,只觉得是辛辣刺鼻的奇怪饮料,是让人致幻的危险液体。好像人总要长大到某个时候,才能发现酒的妙处。至于是什么时候,我说不清楚。可能就像村上春树在《舞!舞!舞!》里写到的“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

生命不过是匍匐在大海中的浮冰,在飘来荡去的旅程中被肢解消磨,身处楼山人海的城市之中,孤独在所难免。然而一个人生活也没什么要紧,要紧的是生活的趣味。梅・萨藤在《独居日记》里写到“说来也奇怪,朋友、热恋,都不是我真正的生活,唯有独处,在这独处中探究、发现正在或已经发生了的才是我真正的生活。

一人食,一人饮,亦可以发现生活的趣味。

此刻,挤在城市地下密闭容器内的我,想起昨夜沁着橘子味的1664,愉悦感还在延宕。想起不知道在哪里看到的话“人这种东西,大概是以记忆为燃料活着的吧。”记忆可以失掉、可以篡改、可以蒙尘,我不要靠记忆活着。就让我以酒精为燃料活着吧,夜夜进入新的梦中。

古龙好酒,称人生两件事最为重要“佳人不可唐突,好酒不可糟蹋。”

既然人生还长,尚可虚度,诸君且痛饮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