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依恋三部曲•第一卷 依恋》读后感精选

《依恋三部曲•第一卷 依恋》读后感精选

《依恋三部曲•第一卷 依恋》是一本由[英]约翰•鲍尔比著作,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元,页数:4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依恋三部曲•第一卷 依恋》读后感(一):对孩子最伟大的爱是陪伴

依恋这本书第一吸引我的是书封面的一段话---心里健康最基本的要素是婴幼儿体验到与母亲之间温暖,亲密和可持续的关系,在这一关系中双方都感到满意和享受。

《依恋三部曲•第一卷 依恋》读后感(二):浅读依恋

父母与孩子初期的关系---依恋这本书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书中的理论很广泛也很详细,我具体也就挑选一些跟自己和孩子生活相关的片段与大家一同小小分享下真本精彩书的部分内容。

孩子出生时,看着他那可爱的面容和白纸般的心灵,对孩子的到来时由衷的惊喜和莫大的欢乐。婴儿对于人们的依恋是有迹可循的,他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刺激区分不同的人,并对依恋的人以友好的信号方式回应,举个列子,我家的宝贝当妈妈怀里抱着他时,他会很安静,偶尔露出笑容,可是换成爸爸时,则是大哭大闹,这就是一个信号,婴儿与母亲的依恋是最强,互动性也是最高的,婴儿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都会间接影响被依恋人的行为,母亲的哺乳,嬉戏,哄睡都是依恋双方互动的结果。

《依恋三部曲•第一卷 依恋》读后感(三):依恋行为的表达

遗传提出建议,发展作出决定。我们大多生活在普通的家庭环境中,调节依恋行为会比较稳定的传衍下去。对于小宝宝来说,他可以区分一部分的信号,来判定他所依恋的对象是否要离开。他的依恋对象是固定的,大多时候是母亲。会想办法让这个依恋对象一直待在自己的身旁。

我遇到一位小宝宝,是个女孩。因为妈妈爸爸的工作原因,她是由奶奶来照顾。每天都渴求妈妈的到来。当妈妈回到家,她就抱着妈妈在也不撒手。这位妈妈说,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非常的依恋自己。宝宝会用哭声,用拥抱,用拉扯等各种动作来表达自己的依恋。当她早上去上班的时候,宝宝就会坐在床上,什么也不说,也不做,不哭不闹,就是眼巴巴的看着妈妈。用眼神告诉妈妈,她的需要与不舍。作为母亲,能够体会到孩子的依恋情绪。要么是走过去抱抱孩子,要么是狠心的转身离去。这时候孩子就会用哭泣向母亲表达自己的依恋情绪。这个时候,任何人想要抱走这个孩子,或者想试图哄孩子,或者转移她的注意力,都很难做到。因为这时候就很清楚的看出孩子的依恋对象是专一的,或者说是固定的,聚焦在一个对象上。

孩子们的依恋行为大同小异,却也是有区分。作为母亲,更确切地说作为被依恋的对象,我们更要把握好,如何面对依恋者的的依恋情绪,以及我们怎么样接纳依恋情绪。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很好地了解依恋行为的开始,产生,表现,影响模式。

《依恋三部曲•第一卷 依恋》读后感(四):放慢我们的脚步,等等孩子——《依恋三部曲(第一卷):依恋》读后感

每当一岁半的小儿子,拿着玩具汽车,挥舞着小手,冲着我“啊~啊!”地叫着的时候,我的心里都充满了暖意。每当他害怕了、害羞了、或是烦躁了,都会一扭一扭的跑到我的腿边,抱住我的腿,依偎着,抬着头看着我,让我幸福满满。那一刻,我们是相互依恋的,我对孩子充满活力的动作和可爱着迷,小儿子也对自己亲近的父母强烈地依恋着。

回想自己长大后,对小时候自己对父母依恋的回忆,也已经慢慢淡忘的差不多了。但有了孩子之后,每天看着那个小小的人儿,对身为父亲的自己那浓浓的依恋,真的是我一生中,弥足珍贵的幸福体验。相信很多有孩子的父母,都有跟我相同的体验。但是,小时候对父母的“依恋”,到底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对他的人格的影响有多大?我想很多人都没有认真想过这个问题。从现在比较热门的“留守儿童”的问题,就可以略窥一二。大人们都在忙于挣钱养家,努力给孩子营造一个衣食无忧的家庭,可是没有了父母的陪伴,孩子们的童年真的能快乐吗?远离了对父爱、母爱的依恋,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到底能有多大呢?

或许,就是因为生活节奏的越来越快,让我们忽略了身边的人和事,无视了生活中的缤纷色彩。而渐渐远离的“依恋”的感觉,也让我们越来越焦虑,越来越迷失。正像序言中施琪嘉说的:

《依恋三部曲•第一卷 依恋》读后感(五):神奇的孩子需要用心呵护

心理剧中讲到“人类一切心理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关系的问题。”一切我们儿时的人和物构成了我们的回忆,也构建了现在的我们。因此,那些急速远离我们的人和物形成了人们焦虑的来源。心理治疗也是一个不断建立关系的过程,工作中,人人都是理性的个体,而如果将这种理性带进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必然会受到影响。家是一个谈感情的地方,父母和孩子之间,不仅仅是责任和义务。孩子是很神奇的存在,我们都无法解释,为什么人类婴儿在生命的前两年就能学会那么多生存必须的技能。

以前我们总说,孩子像一张白纸,但其实是,儿童降生后,可不是一张白纸。婴儿天生配备了很多套行为系统,准备着被激活,而且每一套都已经设定了偏好设置。若刺激某个或某些大范围,特定的行为会被激活;若刺激属于别的范围,这行为会终止。因此,当有些家长在纳闷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会胆小、内向、怯懦的时候,真的该反思一下自己给孩子的关注和“刺激”够不够。

爱的源泉是对被满足的营养需求的依恋。可是婴儿的依恋行为更像是印刻现象,依恋行为可以发展并指向一个与满足婴儿生理需求完全无关的人物。有研究者发现,决定孩子依恋人物的变量是一个人对婴儿做出反应的速度以及他与婴儿互动的强度。人类的依恋行为可以在没有传统的食物或温暖等奖励的情况下发展出来,因此有的家长在为孩子提供了很好的物质条件之后却仍然怀疑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与自己关系不够亲密的时候,也要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真正满足了孩子的需求。

孩子很可能在喂养的过程中学习与其他人待在一起的情境。父母养育子女过程中,尤其是对子女反应的敏感性对其未来行为处事发展会有重要影响,例如,如果父母对儿童的反应如果是及时的,积极的,这有助于儿童感受到恰好的温暖与安全感,减少焦虑感,这会对儿童将来在处理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家长是婴幼儿学习和模仿的第一对象,婴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会模仿父母的交流方式,进而形成自己的人际交往模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