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哲学与幼童》读后感精选

《哲学与幼童》读后感精选

《哲学与幼童》是一本由加雷斯·B·马修斯 著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2015-10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哲学与幼童》读后感(一):只是短评,但受到字数限制,所以…

一困惑、二游戏、三推理、四皮亚杰、五故事、六幻想、七焦虑、八纯朴、九对话 虽然有的地方翻译得有点磕绊,但不影响把握大体的思想和精神。 哲学源于好奇、源于疑问,这种能力是与生俱来的,甚至在幼儿阶段会因其自然天成的特点而更加敏锐。要重视起儿童的哲学,儿童往往会提出令人惊喜的问题。成人特别要注意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不要不耐烦、不要怕丢面子、不要敷衍回避,相信哲学面前人人是平等的,成人以探讨的态度去与儿童对话,甚至可以引导孩子去思考发问,对于这些富有哲学意味的问题的辩证思考也是自身的探索与进步。 书中更加细节的地方,如关于时间、空间、存在、永恒、死亡、公平、意志力的讨论很具有启发性,从儿童的发问和作者的论述中我收获了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了解到了儿童真正的心理,还有一些方法论,很值得时常熟悉和温习。 书中有大量真实的案例值得我们学习(虽然那些日常化的语言翻译出来变得很拗口 以及一些有趣的童话故事可以积累下来与孩子分享。

最后再记录三个句子: 1.“用一种方法表示出优越的态度那就是一个人对待另一个人的不适当态度,是道义上的欠缺。” 2.“假使约翰将他的兴趣修剪得符合影响他周围世界里大人们的愿望,那是一种羞愧。” 3.“让儿童向成人展示的愿望和谈论的设想,都能得到尊重和应有的对待。” 这是我们、是社会各界要做的。

《哲学与幼童》读后感(二):孩子的神问题该如何应对?哲学家马修斯帮您支招儿!

电视剧《武林外传》里有这么一个片段:手无缚鸡之力的吕秀才单挑江湖第一杀手姬无命,吕秀才凭三寸不烂之舌竟说得姬无命当场送命!那么问题来了,吕秀才到底说了什么?答案竟然是:哲学。他用“我是谁?”这个简单的哲学命题,翻来覆去的论说,最后竟然让第一杀手姬无命挥掌自杀。虽然情节荒诞,且对哲学充满了调笑,但是也从侧面揭露出哲学问题的深奥复杂,甚至让人觉得有点没事儿找事儿。难道哲学真的只是学者专家们的事么?

像“我是谁?”这种看起来戏谑实则严肃认真的话题还有谁会正儿八经的问起呢?大概只有孩子了。除此以外,你可能还听过孩子问“地球为什么是圆的?”“为什么你能听见我说话?”“我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这是正方形?”“屁股为什么有两瓣?”你的回应是斥责还是回避?是哄骗还是搞笑?是思索还是讨论?这就像一面镜子,你对问题的态度直接照射到孩子身上。如果是美国当代哲学家加雷斯·B·马修斯,他的回应会是:以问题为起点,和孩子做一次概念游戏或一场思想实验。

马修斯认为,我们人类天生就有哲学思考的能力,尤其是幼童以其天真淳朴的秉性,更容易打开哲思的大门,他的著作《哲学与幼童》就专门对儿童哲学做了解释和讨论。在发展心理学和认知发展理论被广泛推崇和应用的时代,他敢于站出来挑战学界权威皮亚杰,并大胆指出发展心理学家的不足之处,凭一己之力推广儿童哲学研究和科学建设,将幼童的哲学思维推到了众人面前,逼迫成人放下傲慢和优越感,真正尊重孩子们的思维世界。

刚开始看到“儿童哲学”这几个字的时候,我理解为哲学的简易版,就好像把科学家所做的专业研究经过简化、故事化的处理编成儿童科普作品给孩子看,然而如果将这套模式放在哲学上,那成人就太自以为是了,因为按照马修斯的理论,儿童和哲学家是同样站在哲学这座大山两边的人,平起平坐,儿童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

有一天,4岁的儿子突然拿着自己心爱的挖土机跑过来问我:“妈妈,挖土机就是长了手臂的小汽车么?”我只觉得这样的描述很是好玩,随便称赞了一番,夸他想的妙,笑一笑也就算了。然而我一笑了之的问题实则可以挖掘的更深,若稍稍延展,可能开启分类学上有关实践和哲学问题的一场思想性讨论。孩子的提问打开了一扇门,而我却在门外瞄了一眼就关上了。

《儿童与哲学》一书还例举了很多儿童的提问和疑惑:“我怎么知道一切不是一场梦?”“痛会上哪儿去呢?”“什么是开始?”“真的有上帝么?”,随后马修斯对这些看似荒诞提问背后所涉及的深刻哲学议题进行一一剖析,原来哲学家们终其一生研究的命题早在孩子们的口中了。

亚里士多德说:“哲学起源于困惑。”孩子对于世界和万物的困惑是最多的,尤其孩子天生率真淳朴,正和哲学朴素的本质相一致,因此孩子提出的问题往往能触及哲学中深奥的议题。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被塑造成社会期许的模样,越发失去和哲学隐秘的连接,更把一切都视为理所当然,长大之后反而对哲学敬而远之了。马修斯正是发现了这一点,所以才努力唤醒人们对儿童哲学的重视。

重视是远远不够的,马修斯不仅想要大家关注儿童迸发的哲学智慧,更想要成人能够引导孩子打开思维深入思考,培养孩子独立的知识探究精神。那么成人应该怎么做呢?

马修斯认为:“和孩子做哲学,简单的说就是思考某一特定事件所产生的困惑和概念性问题。”这个过程不需要太正式,成人可以用“探寻式、诱发式或游戏式的提问,使一个问题进入一个引人入胜的境地。”

比如,当孩子问“妈妈,挖土机就是长了手臂的小汽车么?”与其给一个不着边际的解答,不如用一系列同样的问题反问:“锅是变大了的碗吗?老鼠是没有翅膀的蝙蝠么?胡萝卜是穿了红衣裳的白萝卜么?”和孩子来一场接力赛,你会发现孩子的想象力无边无际,即使他说的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在言语接力的过程中,思考在进行,逻辑在建立,表达在完善,想象在发展。

除此以外,马修斯在《哲学与幼童》中还介绍了如何利用幻想故事和孩子展开思想实验,如何运用启发式提问帮助孩子拓展思维。成人的优势在于丰富的语言表达、成熟的思考模式,然而孩子的优势在于天生一副发现问题的眼睛。以往,孩子的优势大都被认为是儿戏,而马修斯要让所有人拿出尊重的态度,把孩子当成有思想权利的个体。

我们为什么要了解儿童哲学?马修斯在《哲学与幼童》中的一句话说得极好:“人情练达会增进学识,提升品位,但也会导致人在思维和语言上过度专业化,感受力滞顿,自负满满,每个社会都需要一位赤足的苏格拉底,像孩子一般提出简单的问题,迫使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去重新检视他们想都不想却都认为理所当然之事。”在了解孩子之后,也许你能体会到,能够与孩子展开一场有意义的小对话,其实是成人在沾孩子的光。

《哲学与幼童》读后感(三):内文精选,孩子每一条提问都是一个哲学大问题

6岁

我们怎么知道一切不是一场梦呢?

真的舔锅子,和在梦里舔锅子,差别在哪里呢?

5岁

乔丹在一天晚上八点钟睡觉时问道:“如果我八点睡觉,明早七点起床,我怎么断定时钟短针只是走了一圈呢?我是不是要整晚不睡,一直看着它呢?如果我看了别处,哪怕一小会儿,短针也可能走了两圈。”

我们能否证明,可以将观察到的例证作为未观察到的例证的指南。如果能够,是基于什么样的基础?

这好像女人监视自己丈夫的心理——不管花多少时间严密地注视着时钟,他仍然担心怎么才能将观察到的时刻合理地推论到未观察到的时刻。

4岁

约翰经常看见飞机起飞、升空、在远方逐渐消失。当他第一次做上了飞机,等飞机停止升空的时候,约翰用一种松了的口气但仍带着困惑的语气说:“这儿的东西并没有真的变小呀。”

孩子通过感知去认识周边世界。

5岁

大卫担心苹果究竟是不是活着的。他断定苹果在地上时是活的,但带进了室内便不是活的了。

桌上的苹果是活的吗?如果是活的,那么我们吃的时候,便是在吃活的东西,如果不是活的,那么它和仍然挂在树上的苹果有什么两样?

解答生命问题的一个常用方法,是列出一些“生命”技能(消化、排泄、繁殖、运动),如果这些机能正常运行,就说这个有机体是活的。

疑问:鲜花剪下来之后,插进盛水的花瓶时,它还活着吗?还是说要等到花瓣开始脱落,叶片干枯为止才算死了?

名字丢掉的故事

“如果你们也有两个名字,多取一个的原因是不是也怕弄丢?”

“不,你不可能弄丢自己的名字。”

但是亚当说:“如果你把名字忘了,怎么办呢?”

“就算是这样,你也可以问其他的兄弟嘛!”】

亚当说:“要是他也忘了,怎么办呢?”

语义双关:

A:......我想要她的名字。

B:她只有一个名字,你不能问她要

此处的要=给我 并且我会用掉

3岁4个月

厄休拉说:“我肚子痛。”母亲说:“你躺下睡着了痛就会消失的。”厄休拉问:“痛会上哪儿去呢?”

厄休拉

孩子:“桌子可能是摆着让人坐的,对吗?”

大人:“对,不过这实际是摆着让人写字用的。”

孩子:“不过让人坐也是可能的,不是吗?”

4岁7个月

孩:我知道它是!

成:不过你也可能弄错了!

孩:如果我知道了,我就不可能弄错!思维有时会错,但是知道的总是正确的!

认识论的创始人柏拉图为我们提供了几种观点。知识能以这样一种方式进行定义:一个人笃信自己已经理解了的,他就不会弄错。

6岁

伊恩父母的朋友带来的三个孩子霸占了电视机,不让伊恩看他喜欢的电视节目。

“妈妈,”他用沮丧的口气问道,“为什么三个人的自私就比一个人的自私更好?”

伊恩认为:如果某种行为、实践或社交安排能产生最大的幸福,那这种行为、实践或社交安排就是合理的。

以诉求最大幸福原则的伦理学称为“功利主义伦理学”。这里指的“功利”就是“幸福”。

三个人的快乐就比一个人的快乐更重要?

伊恩觉得,比如X在牺牲别人利益基础上获得自己所需,X就是“自私自利”的。

那三个孩子在伊恩眼里是自私的,于是伊恩推断: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也可能会被责难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自私自利。

伊恩内心对功利主义论理安排有自动排斥。

7岁

在宇宙是不是无限的这个问题上,迈克尔说他不希望宇宙是没有终极的。如果宇宙不停延伸,那么创造宇宙的上帝就没有立足的余地了。

他认为一个无限的宇宙不可能被放置在某个地方,而一个无限的宇宙内部不可能存在任何绝对固定的位置。

相比迈克尔所思所想,成年人能够提出更为深奥的概念体系,但迈克尔展示出了对这个问题一些基本关系的清晰理解。他能确定地“本能”直觉到一些主题的重要性。我认为这一点要胜过很多人。

6岁

我带儿子约翰听音乐会,但因为停电,音乐会取消了。在回家时候,汽车仪表盘上的一个红色信号灯亮着,我告诉儿子:信号灯亮了,发动机无法正常给蓄电池充电,我们的灯将会熄灭等等。

约翰想了一会,叫道:这可能是说谎!

我说:我之前告诉你今天有音乐会,但现在却没有,我是不是再对你说谎?

他说:不......是报纸在说谎。

我的解决办法是分析说谎的概念——你居心要去欺骗什么人,就是说谎,因此,你自己必定知道你所说的是假话。而信号灯不知道,所以信号灯没说谎。

《青蛙和蟾蜍——好伙伴》

青蛙说我们不能再吃饼干了。我们需要意志力。意志力就是硬着头皮不去做你心里很想做的那件事。

意志的观念?

意志力的观念?

青蛙所说的意志力缺乏,呈现出来就类似内心欲望的冲突。

青蛙有想吃的欲望,也有不想吃的欲望。

孩子会将风这个字与真实的风混淆,认识到真实的风可能是强有力的,所以得出结论说“风”这个词可能是强有力的。

机器人的思考能力怎么体现?怎样表明机器人是在思考,而不是在简单模仿人类行为?

一个儿童,如果其文学食粮只是情感特别丰富的故事,而没有智力探险故事,那么发展将是非常不利的。

当我们不理解一个小孩的话或者问题时,我们要去寻找、判断他真正感兴趣的是在哪。因为孩子表达不清。

不论孩子会作何反应,你要诚恳的考虑他们提出的问题时最重要的、最适当的。

我们尝试将天真和哲学、天真和诗歌对接起来。

使徒保罗说“若我去做不愿意做的,那就不是我做的,乃是住在我里头的罪做的”(罗马书)

《魔法的运用:童话故事的意义和重要性》雄辩地论述了幻想对幼童发展的重要性。

儿童的失望情绪是压倒一切的,因为他不懂得逐渐调节情绪,因而在他感觉将遭灭顶之灾的当头,唯有许诺最为完美的永恒幸福才能消除他的恐惧。

模型的概念是哲学研究中十分有趣和内容丰富的主题。

有一个办法,就是留意故事中引起孩子们发笑的每一个地方,然后再回到这些重点上向孩子们提问。

哲学常常是游戏,概念的游戏。

亚里士多德说过,哲学起源于好奇,哲学导源于困惑。

维特根斯坦说:“哲学问题具有这样的形式‘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成人声称拥有的众多知识其实只是因循惯例而已。

许多哲学问题,都具有天真而素朴的特性。孩子天生就是纯真无邪的,因而很容易提出哲学问题,而成年人在拿起哲学书时(第一本),则必须着力去培养提出这样问题的能力。

认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

字与字义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什么是梦,它们藏在什么地方?

什么东西是已被意识到的,什么东西仍是潜意识的?

儿童天生并不能区分思维和外部世界。在最初阶段,由于儿童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主观性,因此将外部世界和内在世界的知识混淆在一起,认为所有现实均为一种不变的类型。

皮亚杰宣城检测到儿童思维发展中由低级到高级演变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儿童相信人是“用嘴”来想的。声音就是人的想法。6岁

第二阶段:用“头”思考,有时甚至提到“脑”。8岁

第三阶段“思维不再物化。11-12岁。

成人在和孩子讲话的时候,最好谈些能引发他们提问的内容,或者是值得争议的话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