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神谕之夜读后感精选

神谕之夜读后感精选

《神谕之夜》是一本由[美]保罗·奥斯特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神谕之夜》读后感(一):有名的不如合自己胃口的

要奥斯特是个做裙子的裁缝,他不仅把师傅的剪裁技术学到位了,他还有双天生懂女人身体的手。

把故事平摊开,其实也没什么惊世骇俗的亮点。但把三个故事像俄罗斯套娃一般得拼凑起来之后,倒像是一幅画,画里有个小男孩,捧着伊索寓言,玩耍着得看,道理学到了些,但却还没学到可以走出画的程度。

奥斯特懂怎么说故事,懂怎么个用细节把故事说得你不会走神,懂说故事的拍子,懂欲说而止给人带来的快感。

潘帕翻得也好。小波说中国最好的文学家都在翻译家里头,我没什么读书,虽也知道神谕之夜的美感肯定不能好和青铜时代比,可是他的干净的调子就是让我着迷。潘帕有点让我想起石黑一雄,似乎与生俱来的细软的心都让他们深谙爱情,也有能力把其中的美呵护得,描绘得,让人觉得,恋爱是件善事,万不可错过的样子。

《神谕之夜》读后感(二):等待正午时分

在逐渐被肢解的时间里时常出现另一个世界将真实彻底割裂。语言被搁置地太久,提起却又索然。

不思考变成生存、解脱与麻痹的方式,是自以为是寻求所谓真相的结果。

沉溺,沉溺于某件事,开始不想结果。不吝惜把漫长时间的一部分让位给药物治疗中的任何一种痛苦。

等待一根横梁松落、砸中,而后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改变”。即使意识到这“改变”的本身是放纵的借口,也只能微笑看着它发生。

需要一点时间,一些钱,一些偶然。也可能,什么都不需要。

但愿今天出太阳,可以让我在暖和些的正午时分混进人群,安静一会。

《神谕之夜》读后感(三):去写吧,故事!

身为我最喜爱的作家没有之一,这是我读的保罗奥斯特的第11本书。

这么说吧,写作是我初中时的理想,然后在大学时自认为永久失去了构架故事的能力。这一度让我很沮丧,到现在几乎整整十年。我一直完全放弃写字,但也只能写一些短小的诗和散文。

《神谕之夜》,这么多年,第一次让我有了写故事的冲动,并且故事的情节就如此清晰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我想这也是因为保罗在这本书中毫不费力构架的一个又一个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故事。很难分清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因为它们是如此真实,又如此相像。我承认在故事的最后我有一些恍惚了,但是一直追求纯粹的我,还是觉得故事的结局过于残酷。我无法否认这本书想要告诉我们的很多,其中很多细节和人物都含有关于保罗想要表述的意义,我却总是觉得太沉重太沉重。

书的最后几乎就是在告诉我们一件事,关于文字的魔力。文字是有它的魔力的,你写下来,它就真的会发生。

我相信这点,深信不疑。

我最爱的一个主唱,曾经给我说关于宇宙的磁场问题,大致意思就是,当我们全神贯注去想一件事时,整个宇宙的能量都会帮助我们去实现它。这是真的,对于有信仰的人群来说,这必定是真的。

这就是为什么相比于大师其他的十本书,这本让我尤其的爱。

也就是在看完这本书的当天,我开始在电脑键盘上敲下十几年来许久不见的我的故事,我毫不费力地写了开头,文字的魔力。

《神谕之夜》读后感(四):乱花渐欲迷人眼

读完后有点眼花缭乱。

看过别人的评论,说的什么倒是忘了,反正就是匠心独运之类的。我倒是觉得这部小说融合了太多元素,因此也让我想到了太多。

作者笔下的小说家要写成的那个关于尼克的小说,抑或是听到的那个弗利科特拉夫特的段子,都是为命运的突然提示所警醒而努力逃出曾有的生活。可是弗利科特拉夫特最后还是掉入了生活的陷阱,能够看到未来却不能解救自己,最后悲痛自杀;而尼克直接被小说中的作者抛弃在密室里没了下文。看似没有情理,却是在情理之中:生活是那么容易逃脱的么?逃脱了没有激情的婚姻,后来还是要坠入爱情,最终成了一个死循环,走不出来。

要是联想到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就有趣得多了。尼克抑或是弗利科特拉夫特,都是被外在的死亡所威胁后才决心逃离,可思特里克兰德是听从了内心的召唤,也逃脱了婚姻、爱情等女性的束缚(毛姆的同性恋倾向解救了小说人物,当然思特里克兰德不是高更),最终利用艺术的通道宣泄了自己的力量。与他们相比,思特里克兰德内心是清晰的,不是被命运牵着鼻子走的;而尼克等人无非还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无可自拔。

关于蓝色葡萄牙笔记本。好吧我承认我曾有一瞬间以为它和《哈利波特与密室》中的日记本一样有魔力呢。希德尼在这魔幻的笔记本上写了两篇小说,第一篇就是没有成型的尼克的故事,第二篇就是自己的妻子格蕾丝和她的教父约翰·特劳斯那违反道德的爱情(姑且不叫乱轮了)。希德尼在本子上写出来后,竟然没有震怒,或者绝望,作者没有写出任何希德尼内心的反应,只是写了他毁了笔记本。然而就从这笔记本被毁开始,约翰死了,雅各布上门打了格蕾丝并戳破了格蕾丝一直努力隐瞒的谎言,而后雅各布也死了。笔记本是一个生活核弹的按钮,被按下,所有的悲剧突然上演,震撼却又有点仓促。

我更喜欢中间部分,而且我觉得张生的出现既奇怪又在情理之中,作者对各种材料的随意使用让我有点兴奋又有点失望。

《神谕之夜》读后感(五):神谕之夜·偶然

希德尼最终没能将尼克·葆恩从地下堡垒中拯救出来,就像他无法拯救自己一样。

尼克自以为逃离了纽约的家,就能重新开始一场崭新的人生,结果却在牢固的水泥地堡中结束。结束是因为一次偶然,可是离开纽约时的起因也是一次偶然。在逃离纽约时,尼克带着最后一部自己编辑的小说《神谕之夜》:弗拉格在一战受伤后有了能够预见未来的能力,却被这个天赋折磨着,他爱上了贝缇娜,在婚礼的前一天夜里,弗拉格预见了贝缇娜将在今年内背叛自己,他无法面对命中注定的痛苦,最终选择了自杀。

世界终归是个圆的,希德尼也无法从这个圆形中逃离。通过那一夜之后的小细节,尼克察觉到了亲爱的妻子格蕾丝和挚爱的好友特劳斯之间的不伦之恋,还有随之相伴的是家庭经济的拮据,希德尼变得混乱了,“你可以逃去堪萨斯,逃去中国,但逃不过自己。”希德尼将自己想象的关于格蕾丝的背叛写进了蓝色笔记本,他也是无比痛苦的,可是想象终归是想象,他没有像尼克一样把自己关进水泥地堡,也没有像弗拉格一样自杀,索性把有“有魔力”的蓝色笔记撕碎了,“埋在一大束枯萎的玫瑰和几张《每日新闻》的搞笑版下面”,枯萎的爱情和像笑话一样的绿帽子,盖住了一切,只剩无奈地自嘲,尼克似乎降服了自己的心魔。

就在我猜想希德尼该如何将生活继续过下去的时候,故事掀起了一场大浪,特劳斯突然病逝,格蕾丝被重伤致流产,“接下来七十二小时里,我守在格蕾丝床边,寸步不离。我在相连的浴室里洗脸刮胡子,一边看着输液管里清澈的液体流进她的手臂一边吃饭,就为了她偶尔睁开那只好的眼睛时对我说上几句话”,原来希德尼在发现自己认为的真相后还是如之前般爱着格蕾丝,他舍不得离开,他愿意陪伴着。也许是特莱斯觉得对希德尼有愧,在去世前寄给希德尼一张三万六千元的支票。希德尼收到支票后嚎啕大哭起来,“那是一种幸福,超越慰藉,超越痛苦,超越世上一切美丑”。故事也是结束于偶然,如果不是格蕾丝受伤和特劳斯去世,希德尼才有了机会安静的、长时间的陪伴格蕾丝,否则他最终也会在水泥地堡中无法自拔。

一切事情的发生看似偶然,而又发生的那么自然,这就是神秘的左右我们的力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