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存在与虚无的读后感大全

存在与虚无的读后感大全

《存在与虚无》是一本由[法] 萨特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76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一):唉,萨特

之前看过他“自我创造自我”和“他人即是地狱”的警语,一直想有机会看看他的代表作。看了尼采之后,觉得是时候看他了。唉,没想到自己竟陷于纯理性的东西中,相当难熬。不过,看了康德和叔本华之后,也就慢慢习惯了这种有点自虐的行为。还是尼采说的好:精神是杀进生命的生命,借由痛苦来增加自己的认识。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二):初读萨特的感受

第一次读到《存在与虚无》的导言,是在一本文选里。当时读的滞重且全无头绪。如今了解了一些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思想,再回头重读《存在与虚无》,不敢说豁然开朗,可是很多句子看了都能会心一笑了。萨特的思想也许并不那么精深,但他确实是表达的大师,举例子的本领不知比海德格尔高出多少倍,带着浓浓的文学气。我想,如果自己对于黑格尔的哲学不是如此一窍不通,应该能更好地理解萨特吧。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三):不得不说,书影响人生

看此书的那天,我一日囚于狭室,心却极自由。

看的过程极晕,那些句子是哲学家内心飘出来的,捉摸不定。

看完,却极清醒,任凭心绪翻腾,无意识地写了六页日记。

这种追问感,许久不曾深刻了。然而一旦又尝到,便是致命的改变。

个体因疏离于世界的存在而将存在虚无化,并因此获得自由。

自由,疏离,虚无,主宰我两日,我却浑然不觉,闷闷无乐,剖析一切,仿佛天地静止,直至内爆方醒,方才重新看到生活本身和它的亘古运动不息的活力。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四):人的存在的意义几何

“人生之于大多数人而言,既无意义,也无价值。现实主义者注定走向虚无,理想主义注定接受痛苦。”这句话无疑是对萨特哲学思想的精辟总结。

萨老说人的存在是一种“悲剧性”的体验。那么,与自己和解,谈何容易?很明显,第二遍看这本书,我的悲剧性体验自然而然地来了,我仍要心甘情愿地纠结于其中的晦涩篇章,例如‘二元论’、‘他人的存在’等等。不过,我始终明白一点,那就是哲学仅仅作为一种方法论而‘存在’,坚定且屹立不倒。

正如萨特讲过的“哲学就应该是一种面对现实生活的哲学,而不是书斋里的文字的思维的游戏。”由此推断,‘存在’确实就是现象,是一个客观但无法抓住实质的现象,当然也无须我们深入内里探求‘本真’的意义,因为存在物的‘本质’并不是潜藏在存在物内部的某个特性,而是支配着存在物显示序列的显示法则。

难懂吧?也不,你是你,我是我,你能否懂我变成我,我反之成为你,也许这是我理解的人与人最亲密、最纯粹的思维对话。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五):我的理解

老早买的书,一直没看,真的是看不懂,也不想鼓起勇气去填鸭,以后读不读看自己的造化吧。这里记录下自己对“存在”的字面上的理解,没读完书就有自己的理解?或许这些一知半解也是一种“存在”吧。芥川说“较之一根草,或许藤蔓能伸出更多的分支”。

1.存在主义是精神胜利法。

“我思故我在”,“我活在我的世界”,“他人就是地狱”,这些说法都表达了“我”是一切的前提,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无所谓高低贵贱,我的感受是最首要的。我也不去追求道德高尚学识渊博,我的个性才是我存在的依据。所谓的将来的目标,比如“我要三年后买大房子。”,都不是必要的,我当下的生活才是我需要关心的,并不因为我当前没有大房子而不算生活,现在的存在就是生活。

这种调调可能偏向自私和自我,应该很对90后的口味。

2.存在主义可能走向对将来的无安全感。

《追忆逝水年华》就是缅怀曾经的记忆,因为那些记忆是真实存在过的,我熟悉他的每个角落的每个气息。而对于将来则毫无打算,因为自己过于沉迷回忆的梦境,追寻当前的感受。只有将来才是有“意义”的,于是这里就之存在虚无。

.....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