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纵欲与虚无之上》读后感100字

《纵欲与虚无之上》读后感100字

《纵欲与虚无之上》是一本由钱永祥著作,三辉图书 / 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2.00元,页数:4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纵欲与虚无之上》读后感(一):祛魅与自由

全书共四辑。看似无直接关联。实际上是相扣的。第一辑名曰:祛魅之后。实际上是书评及和对于前辈学人的评述文字—颇有情感的追思与怀念,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个人阅读史和学术史的交涉。可以将钱氏所评述的人物粗暴分为三类:左翼社运者和后马克思主义者(刘大任、马尔库塞、卢卡奇、奥威尔)—可以看出钱的热性关怀和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传统的了解;自由主义思想家主要还是伯林—对于伯林的几组核心概念和方法学阐释清晰;还有他的起家研究:韦伯研究。钱氏对于韦伯的淹通和熟稔是贯通全书的。

第二辑则讨论左翼自由主义乃至整个自由主义的学术传统。

《纵欲与虚无之上》读后感(二):第一辑——祛魅之后:现代式伦理的艰难

第一辑的文章还有几篇没有读完,为了努力做到有输入有产出,先把读过的写出来。

1,黑格尔:西方古典哲学传统的最后一位大师

钱永祥先生评价黑格尔为「西方古典哲学传统的最后一位大师」,在这篇文章里,钱先生主要在阐明黑格尔的思想在西方哲学的发展中和在中国受到了怎样的对待,以及为何如此,继而介绍了澳大利亚哲学家 Peter Singer 的著作——《黑格尔》。

钱先生介绍道,黑格尔的思想自他去世后,在西方的思想史上几经复兴,又被批判,被新的思想所取代,在20世纪60年代,再次受到西方思想的关注。为什么?因为他所关心的问题,一直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这个问题可以概括为:祛魅之后,人的主体性是什么。所谓「祛魅」,黑格尔认为,「人不在依循一个有意义的宇宙大秩序来界定自己的身份和价值,也不再按照传统的社会组织去寻找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上帝不再在世俗社会中具备权威,而是「被赶到一个超越的“彼岸”中去」;宇宙和自然也只是机械化的运动,不再具备理性和价值;「传统的社会政治权威,则被列为挑战的对象」。

启蒙运动和康德哲学的重要观点是:人要运用自己的理性来做出判断,而不再依赖神性假设。人位于这个世界的主体,对客观事物检视,做出判断。

——2017/02/05 以后继续写

《纵欲与虚无之上》读后感(三):两段振奋颤栗的点金之笔

钱永祥《纵欲与虚无之上》读书笔记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版

韦伯始终坚持认为,人受制于此世的法则,因此人的一切活动与成就,人对于“眼下的要求”的满足,也必然是在此世中进行的,必然是在这些法则的范围内完成的。但是“此世”有一个最重要特色:伦理上的非理性。一方面这个世界无法给任何价值提供客观的基础,也无从在各种价值之间排出高下先后的客观秩序;另一方面,实现此世的价值的手段,必然从属于现世的规律,而这些规律或者不具有道德的意义,或者甚至是违反道德的。易言之,此世的价值性的活动,既要求当世人依自主的信念选择、设定自己的目标,更必须借助和这类目标没有道德上的关联的手段。从此种选择方面的自主,和手段在道德上的暧昧地位,韦伯导出了他的“责任伦理”原则。

韦伯对现世性价值难局的这套论断,构成了他的道德气质的特色。他的基本观点,来自他对近代世界理性化趋势的掌握,沉痛地表现了这个理性化趋势对人的道德处境所形成的压力和考验。人必须在一个不知有神、也不见先知的世界中自行寻觅,坚持自己的价值和信念;人不能有幻觉,对世界的道德地位不能有幼稚的乐观,更不能期待任何此世或他世的力量或秩序,来保证自己行动的后果在道德上的地位。一个人如果不能认定一个终极价值并对之献身,则他只能对世界的现状认同,随着这个在伦理上物理性的世界法则运作、飘荡;这样的人没有“个体人格”,因为“……人格的本质,在于个人和某些终极价值及生命意义的内在关系的坚定不渝……”在另一方面,一个人如果不能冷峻平实地面对世界的现实,则他所有的只是和现实无关的信仰以及亢奋激发的盲动,现实的逻辑会调侃他的热情,击溃他的信念,扭曲他的理想,把他的努力化为空幻,这样的人,其实是无能与现实相捋的弱者,他无法承受“我们时代的这种命运”。

在一个虚无的世界中重建文化的意义,不惮用魔鬼的力量来完成人间的事业——这是韦伯的道德气质的一个综述。韦伯相信上帝的死亡、诸神的隐退,以及世界的理性化诚然使人有失怙之苦,但这也是人类趋于成熟的机会。近代世界剥夺了人的一切外在依靠,由而人类终于能够在独立中享受自由,在自由中负起责任。韦伯毕生追求此种成熟的自由和责任;在近代社会中,这种成熟要以多大的感情上的痛苦和坚忍自持为代价,他用一生的体验和学术工作做了见证。P57

如果对意义的渴求是一种欲望,纵欲指的便是对于意义的存在有太多幻觉,对于人类的作为创造意义的能力有太大的信心。相对于此,当纵欲的亢奋高潮带来的只是虚脱挫败,幻觉与信心会在瞬间崩解,沦为对于一切价值的麻木虚无心态。在去魅后的近代世界里,意义的问题逐渐浮现,解决的唯一资源又只剩下作为主体的人自身,纵欲与虚无之间的轮替交迭自然愈演愈烈,表现了人类每一次建构意义时从张狂得意到失败丧志的循环。

但纵欲与虚无还有深一层的共同根源,那就是它们都企图逃避现代性的要求。韦伯再三强调,近代世界中的意义问题,受制于特定的思想与现实条件。这些条件几乎可以用“冷酷”一词来形容。他在一些洋溢着悲情的段落里指出,对近代人而言,最艰难的事就是“面对时代宿命的肃杀面容”而犹贾勇自持。如果时代宿命代表这荒凉世界中一切希望的破灭,贾勇自持所要求的就是以坚韧的心肠面对这个局面而说:“即使如此,没关系”与这种态度相反,纵欲者靠奢侈的希望而生,不敢正视希望破灭的事实;虚无者则放弃一切希望,不敢在废墟中再有所坚持。两种心态所表现的倾向其实是一样的:软弱而无力承担时代所提供的机会与责任。P101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