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敏感与自我的读后感大全

敏感与自我的读后感大全

《敏感与自我》是一本由[德]斯文娅·弗拉斯珀勒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元,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敏感与自我》读后感(一):敏感性与韧性

不想剧透,本书还是很值得品读的,推荐阅读。

在读之前没有深刻的去直面敏感,只是规范自身的行为,有时真不知道自己的一个举动、一句话,会给敏感人带来那么大的心里波动,看过一些相关的电影和视频,对那些触碰感到可耻,却没有深入的去想……

读过本书很难在书中找到一个行为准则,但作者观点很鲜明,文中引用了很多名人大家的思想与著作来进行辨证对比,很能调动读者的思考。同时,深感自己的阅读量太少,有意在需要的时候重读此书,并找出内部引用书籍捧读一番。

读过,我能做到的就是,尽量体谅他人之敏感。

《敏感与自我》读后感(二):我不需要你的廉价的同情,我需要你理智地听我说

你想象着我的境地,但是你并不是我,你未经历微妙的眼色,贫困的泥泞,痛苦的挣扎,谨小慎微地生活,对于安全微小的需求和满足,此时,我说我感到了什么,你却说是你过于敏感了,并用想象着的身份来告诉我该如何感觉,但是我并不需要你廉价的同情,我需要你理智地听我说。

当卢梭想象女性,将女性美化为在道德上天然地更优越的人,并把女性的生存束缚在对善的固守上,导致善良成为女性必备的本质优点,父权主义需要女性善良,你是蠢货?没关系,只要你善良。你对常识一无所知?没关系,至少你善良。你没有能力靠自己在社会上立足?没关系,你可以依靠善良找到丈夫,并让他对你关怀备至。于是,很多的国产剧女主角主打的特色就是,老娘善良,老娘天下无敌。

但是这仍未引起女性的敏感,仍自愿地按照男性的想象钻进这个套子里,并洋洋得意地表示,我符合标准,我可以出厂了。

共情是有阴暗的一面的,为什么我们都喜欢看那些经历巨大苦难的人的故事,因为一方面,我们共情于他,并感受到想象的痛苦,而另一方面,我们蚕食着这种痛苦,满足自己道德的优越感,和幸存者的优势,想象的共情是没有实质意义的。

佛罗伊德说,我们都是“小囊泡”,我们对外部压力是有防备的,却对外部内化的来自自我的伤害失去抵抗力,所以,不可以以外部的评价来睥睨自我,当你敏感地感到行为、语言的暴力,那么说出来,作为被影响者说出来,而不是默默吞下去,连同情绪和判断,直到自己成为了只能反馈外界观点的反光镜。

敏感很好,它意味着创造力,意味着意识到,意味着我可以说出来,让世界更好,让自己更坚强。

《敏感与自我》读后感(三):哲思的深度拓展

《敏感与自我》是德国哲学家斯文娅·弗拉斯珀勒的一部重要著作,她通过对敏感性和个体自我之间关系的探讨,引领读者思考敏感如何塑造人的存在。

作者从哲学的角度深入讨论了敏感性的本质及其对自我形成的影响。她提出,敏感性不仅是人类共有的基本特征,也是个体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她试图揭示敏感在自我的建构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对主体性、自我意识和情感世界的塑造。

传统观念通常将敏感性视为弱化个体自我的因素,认为它使人易受外部影响,容易受到伤害。弗拉斯珀勒则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认为敏感性不仅是自我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需要从不同的层面进行研究。

她认为敏感性是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与世界相互作用的关键纽带。通过对感受、情感和经验的敏锐感知,个体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形成更深刻的自我认识。同时,敏感性还提供了发展和拓展个体情感世界的渠道,使个体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

在整本书中,弗拉斯珀勒对敏感与自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个层面的探索。她不仅分析了敏感性对个体内心世界的影响,还关注了敏感对社会互动和合作的作用。她认为,敏感性有助于个体在社会交往中更好地理解和回应他人的情感需求,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和良好的合作。因此,弗拉斯珀勒的观点引发了我们对敏感性如何塑造人际关系及社会结构的深入思考。

此外,弗拉斯珀勒还涉及到了敏感性与文化背景、性别、社会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她指出,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对敏感性的理解和接纳程度存在差异,这进一步塑造了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表达方式。同时,她也关注到了性别在敏感性发展中的作用,并提倡在性别平等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个体的敏感需求。

《敏感与自我》以其深刻而独特的观点引领读者思考敏感性和自我形成的关系。弗拉斯珀勒的思考不仅带给我们对于个体内心世界的启示,更让我们反思敏感性在社会互动和人际关系中的价值。通过深入的哲学探讨,她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全新的思考领域,挑战传统观念,启迪人们对于敏感性及人的存在的深刻理解。

通过对敏感性的重新审视,弗拉斯珀勒揭示了其在个体内心世界、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中的重要作用。本书不仅适合哲学爱好者,也对于那些关心个体自我形成和人际交往的读者有着重要的启发价值。

《敏感与自我》读后感(四):时代危机与心理韧性

《敏感与自我》是斯文娅·弗拉斯珀勒的著作。在本书中,作者提到了敏感性的四个维度:身体敏感性、心理敏感性、道德敏感性、审美敏感性。 作者围绕着这四个纬度,作者回顾了从中世纪早期到现代社会的敏感发展史,分析当下的创伤、性别问题、韧性、共情等话题,“本书的目的是辩证地阐明敏感性,并重塑敏感性与韧性的关系,从而找到我们时代危机的出路。” 作者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于人类社会中的存在的敏感问题展开了论述,同时也结合了不同时代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文学家对敏感的讨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抽丝剥茧的探讨。我们该如何面对敏感问题,作者也在不同的章节给出了可供借鉴的答案。 在面对强大的时代危机与重大事件时,作为个人是无力的,难以与强大的世界相抗衡的,硬打硬壮,只能让自己变得伤痕累累,遍体鳞伤。在这种情况下,到底该何去何从呢?作者提出了性格中的韧性。“韧性寓于每个人的脆弱中,它是一个有待发掘的宝藏。” “在危机中求生存的能力,本身蕴含着脆弱性。在尼采看来,韧性产生于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伤痛,韧性使人的意识对人在生存危机中的脆弱性变得敏感。危机的冲击终究是不可避免的,人不能阻止危机的到来,只能挺过危机。” 由此可见,我们所经历的伤痛,在某种程度上能磨砺我们的性格,让我们的性格变得更有韧性,具有能屈能伸的特性,从而有能力去迎接人生中接踵而来的苦难与不幸。没有人生来就是强大的,每个人都有脆弱与不堪一击的一面,正是因为经历了人生中的挫折与不幸,才让人由弱小变得强大起来。 “从伤口中产生了力量”,尼采凭借敏感的观察力和脆弱性,写出了一传性著作《瞧,这个人》,他提出“人不知道摆脱事物,人不知道如何应对事物,人不知道如何把事物推向过去——一切事物都造成痛苦。”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但是,当一个人在面对苦难时,如果一味地痛苦,或者遇到苦难就选择逃避时,苦难就成为一个人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苦难就是苦难,而没有任何其他的价值与意义。只有迎难而上,跨越苦难,苦难才能滋养一个人的性格,从而成为人生的一笔财富。 《敏感与自我》作为一本哲学读物,并没有特别高深的理论与枯燥的文字片段,而是援引了历史上、文学作品中生动形象的事例,将用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这些理论进行阐释。书中的一些理论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拓宽了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视野,让我们对当今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启发。

《敏感与自我》读后感(五):对周围敏感也对自己的情绪敏感

《敏感与自我》——理想国出品,德国作者所写作的,里面会聊到敏感的性格,脆弱的性格特征。也是回全面的讨论西方社会敏感性的。总共书里面有九个章节,包含语言敏感性和保持距离的规则,其实关于社会上与人相处如何去保持距离也是我一直想要更深入理解的话题,也会聊到尼采和卢梭的哲学思想,会对于卢梭的思想和作品进行讨论,其中会聊到他的作品《爱弥尔》《朱莉》。书里面也提到了似乎如同一个反叛者一样的萨德,他的作品和故事的书写就是极其不符合我们常人的思考和领域的。当然他本人也是多次犯罪后被捕。

作者在本书里面也呈现了很多不同的专有名词及哲学家对它们的解释,比如说甲壳自我保护,冷面具/痛苦守恒原则,会聊到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会说到ptsd创伤后遗症,厌女症等等哲学上都比较常聊到的话题,所以通过阅读本书去增加我们日常谈话中会涉及的哲学讨论,心理学上的一些话题参与感。

在后面一些的章节作者带着我们聊到了更有意义的话题,一个是语言的定义性,文字的描述让我们对于某物品某人旧有了具象的理解,有了方位有了模样。这是我以前没有去细想过语言的能力。“性解放运动”——也让我们女性朋友,更深刻的理解到,不因为你的性别而去被评价,而仅仅因为你的行为/你的能力去得到别人/社会的认可。这也是作为每一个人存在于世界上想要去得到的认可吧。关于共情,我们所有的人常常忽视别人的困境,所以我们也常说人与人之间的悲欢是不相通的,除非我们到了具体的枯井中,否则即使以前有一百万人在里面深受其害,我们都是没有办法时时刻刻真诚的共情的。只有我们也到了这里,才能感受到他们的愤怒和绝境。

在书本的后面一些章节里,作者带着我们一起讨论高度敏感者——能够看见别人没看见的细节,能够感受到比别人更多的情绪,尤其是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者,不乏艺术家和创作者。而有科学家也建议这些类型的积极参与到社交中,发挥自己的才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