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敦煌守望四十天的读后感大全

敦煌守望四十天的读后感大全

《敦煌守望四十天》是一本由蒋理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6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敦煌守望四十天》读后感(一):另类视角下的敦煌

另类视角下的敦煌 ——读《敦煌守望四十天》 敦煌自从近代的藏经洞文物重见天日出现于世以后,就逐渐成为了一门显学。各个主要国家,比如英国、美国、法国、俄罗斯一类,都有研究的机构,把这当成是东方文化的一个宝藏。任何新的研究成果的出现,都会引人瞩目,并成为全人类共同的价值文化体系中的宝贵财富。 于中国而言,更是如此。近代的衰落,造成国宝外流,至今仍然是剧烈的心灵之痛,爱国主义的缘起。但是,毕竟一切都要遵从现实的秩序和规律,不能太多沉浸于情绪的起落、不平折磨中。虽然有不如意,可是我们可以追赶,而且仍然有更多的和更迫切的工作要我们做。外来的如何不好,已成为过去的遗憾;如果现在和未来还不好,就是我们自己的追悔和责任了。所以,对于如何做好敦煌的研究保护工作,是我们面临的最大任务和疑难。 敦煌开凿一千多年了,里面的佛教壁画和彩塑,面对千年的风沙侵蚀,其自然氧化和损坏是很严重的。另外,随着参观人数增多,各种对壁画的损伤也在加剧,而颜料的变质,土质的碱膜、蓬松、粉化等对壁画本身都有严重影响。如果不加以保护,这个人类文化的珍贵遗产、奇迹,将在不太远的未来彻底消失。新中国成立来,几代敦煌人开始了保护敦煌文化的艰难而光荣的事业。 保护有物质保护,也有文化宣传。文化宣传有时候其实是更好的保护,因为让人们知道敦煌的价值,了解我们古代先人的生活状态以及聪明才智,还有波澜壮阔的历史演进,是激发人们爱国热情以及文化寻根怀古的最好方式。所以,敦煌保护机构和大学以及文化基金会等联合成立“敦煌文化守望者”活动,把热爱敦煌的人,适合供养敦煌文化、传播敦煌文化的人请到敦煌来,深入实地考察、研究、交流,然后把敦煌文化带出沙漠,走向人间,历史的大河。 本部《敦煌守望四十天》,就是“敦煌文化守望者”第三期活动中成员蒋理先生的一本活动日记。日记详细记载了参与此次活动四十天的文化行程。尤其重点介绍了敦煌石窟中最重要的壁画和雕塑作品,对作品的佛教渊源以及现实联系,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明晰讲解记录。令人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深入敦煌、了解敦煌、热爱敦煌。 近些年来,由于影视作品宣传和文化活动的深度介入,敦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一些敦煌的壁画、雕塑走进了千家万户的视野,人们也对其越来越熟悉。但是,蒋理先生除了普及性的一般了解之外,还有其独特的考察视野和内容:就是联系江南与大漠之间的文化纽带,追溯其历史的合理性与必然性。敦煌壁画内容以佛教为主,但是也参杂着不少其它的文化内涵。丝绸之路的汇合集结,一定会有江南烟雨蒙蒙的气息渗入。 蒋理先生就在联系两者合一的可能性,古代的文化交流,简单独特;现代的交融传播,就一定要更具特色和吸引力。培养讲解员只是加深认识的一个环节,把敦煌文化内涵深植精神甚至血液,才是更远的传播,更好的普及传承。本书文图并茂,精彩纷呈,大幅的壁画全貌和细节的展现都令人印象深刻。这是一本很好的普及敦煌文化的书,当然也有弘扬文化的那些认真、执著的人。他们都是最可爱的! 2022年9月25日

《敦煌守望四十天》读后感(二):《敦煌守望四十天》|200幅彩图的敦煌纸上书

《敦煌守望四十天》|200幅彩图的敦煌纸上书

风筝有风,海豚有海,我存在于我的存在。大家好,我是阅读者“时寸光”,读《敦煌守望四十天》,补书中无数幅敦煌壁画实拍图牢牢吸引,看了又看,翻了又翻。有种震撼,在心腔来回碰撞。那么好看的彩色,那么巨大的工程,古人到底耗费了多少心血,才留下这样的人间瑰宝啊。

有生之年要去一次大沙漠,敦煌是应该去看一看了。飘忽不定的鸣沙山,破败的汉长城,以及大小方盘城,那些镌刻历史的地方,会带给亲临现场的人怎样的感慨呢?还有禅定佛脸上那抹神秘的微笑,每每看到,都觉得比蒙娜丽莎更传神,毕竟禅定佛是三维泥塑,伸手可以抚摸到那抹微笑。守护敦煌50多年的樊锦诗说,每到退无可退的时候,总会想起529窟的这尊禅定佛,“他的笑容就是一种启示”。这抹微笑给了她坚持下去的勇气。这位“敦煌的女儿”,在此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从水土不服、物资匮乏、两地分居、特殊时期等,到身心的苦痛和精神上的失重,之所以能挺过来,“也许正是艺术内蕴的美、爱、希望和力量,带给每个生命个体的那种微妙而强大的心灵援助力吧。”作者蒋理解释说。他也因为钟爱敦煌,积累了丰富的敦煌知识,才有幸加入到“敦煌文化守望者”全球志愿者派遣计划,将在敦煌服务四十天。这四十天里,每天更新公众号文章,把学习和思考都记录下来,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敦煌实拍图片,非常珍贵。

最珍贵的,是亲临现场,面对着敦煌的壁画和彩塑,面对南区四百多座洞窟和背后的文化故事,那种一边学习,一边欣赏,一边思考的现实感受,真的太难得了。如果有幸在敦煌相守四十天,应该每个人都会有深刻的心灵碰撞,并产生许多思想火花,产生自己的心灵故事。

莫高窟最大涅磐佛,我凝视着它,竟然获得了片刻心神宁静。要知道此刻的我,读书基本无法深入,许多喜好都停了下来。因为心绪繁杂,失业,被公司欠薪四个月,还要等劳动仲裁……不说了。“世间若空。一切恩爱,会有离别;一切江河,会有枯竭。”世间凉薄又如何,我仍是个善良的人,一切皆战胜不了我。于是我要谨记:水倒七分满,话留三分软,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可能,所谓的争端还是会消散吧。

到不了敦煌的我,只能枕着“200幅彩图,亦是眼到心到神游敦煌的纸上之旅。”,浮想连翩,羡慕不已。我是时寸光,温和又凶猛,孤独又灿烂。想写更多字,照亮自己,也留下遗憾。

《敦煌守望四十天》读后感(三):发现一个平凡但不平庸的自我——读《敦煌守望四十天》

作为千挑万选出来的敦煌守望者,蒋理的“敦煌梦”,是有明确期待的。

从四川北上,在京城漂泊多年,又定居江南苏州,蒋理杖履所及,颇有蜀地先贤东坡居士“一蓑烟雨”的味道,南北纵横间,于古代文化多了独特的认识和期许。敦煌圆梦之旅,蒋理有两个极具个性的目标:一是在敦煌寻找江南;二是发现一个全新的自我。第一个目标是显性的,按图索骥,两眼放光。第二个目标则是隐性的,需要在四十天守望之旅中逐渐发酵,当收获时才发现,种子早在多年前,已深深植入心田。

先说寻找江南。在大漠朔风的敦煌找到杏花春雨的江南痕迹,让这个梦想似乎遥不可及。但中华文化跨越时空的海纳百川气度,让作者不但圆梦,还成就了一个瑰丽的梦。先是壁上江南的惊艳亮相,323窟的3 幅壁画,生动描绘了佛教下江南的故事。《康僧会江南传佛法》展现了江南的清丽山水。《吴淞江口石佛浮江》《扬都金像出渚》两幅壁画的故事发生地点为今天的上海和南京,展现了千年前的江南水乡风土人情。更重要的是,这些壁画背后隐藏着一个个在江南与敦煌间游走的鲜活生命,是他们的迁徙和文化互动,“实现了敦煌文化与个人生活之间的连通”。作者经过细致搜寻,发现了刘萨诃、僧伽和尚、释法颖、昙无谶、谢灵运等历史人物以及张大千等,在南北文化交流中付出的努力。在寻找江南的过程中,作者对敦煌于普通人的意义有了更深切的感悟:“它是一个历史文化生活的巨大容器,每个人都能够在里面找到与他有关的东西,建立起与自己生活的联系,并经由这种联系,实现与历史的重叠,与前人的呼应,无限拓展自己生命的宽度和厚度。”

323窟《康僧会江南传佛法》壁画

再说发现自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人对话,与自然对话,都是为了发现一个更好的自己。蒋理四十天的敦煌守望,在寻找到江南的同时,有了更多的人生感悟,在敦煌文化的浸润下,寻找到了更好的自己,那就是“一个平凡但不平庸的自己”。可以说,从一个普通人、平凡人的角度品味敦煌,并从中发现自我,是蒋理的执念所在。四十天的守望,蒋理是否找到了自我呢?不敢说彻悟,但从蒋理的叙述中,可以说在寻找自我的人生历程中,作者跃上了一个新的层次。这又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外观,看他人;二是自观,看自己。从外观方面,敦煌壁画和雕塑都是民间艺人的作品,不是什么名家巨笔,但将历史的信息和美好留存于世,称得上平凡铸就的伟大,让作者“于我心有戚戚焉”。从自观方面看,蒋理多次在流连敦煌之际,感受着平凡但不平庸的人生之道。如五代61窟《五台山图》中生活场景中的小人物,让作者感慨“在只有满天神佛的地方,如果看不到自己,那于我和我的生活,又有多少现实意义呢?”当守望者一起唱响《夜空中最亮的星》时,作者感到“敦煌就是最亮的那颗星,它指引着我们的路向,通往平凡但绝不平庸的人生”。平凡但不平庸,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虽然早已确定,但敦煌守望的过程无疑强化了这种认知,在飞天缭绕、佛光普照的敦煌,甘于平凡但拒绝平庸的思想,找到了更深层的体悟和皈依。

这是蒋理的感悟,这是敦煌的魅力,这是寻找者的甘泉,这是善知识的因果。

耳熟能详的《九色鹿》故事

作为一本日记体散文集,《敦煌守望四十天》如同导游,可以让读者轻松地了解敦煌文化的概貌和 精华所在。导游功能是很多介绍敦煌的书所具备的,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作者执著地寻找,寻找江南,寻找自我,这是一次寻物寻心的旅程,恰如樊锦诗先生传记的标题——《我心归处是敦煌》。蒋理心的归处应当是江南,但他在敦煌找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梦想,从这个角度看,敦煌是蒋理的心归之处,也是很多寻找者的心归之处。

如是我闻,如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