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空间的敦煌经典读后感有感

空间的敦煌经典读后感有感

《空间的敦煌》是一本由[美国] 巫鸿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49.00元,页数:32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空间的敦煌》读后感(一):满分阅读体验

巫鸿通过这本书,再次向读者展示了他的高产和高超的叙事技巧。巫鸿建构了这样的一种叙述试验:在第一章,站在敦煌,从民族的和文化的角度去观察综合的莫高窟;第二章,开始贴近,看莫高窟不断变化的崖面;第三章,进入一个个具体的洞窟,观察它们的内部空间;第四章,把目光集中在洞窟内的图像上;第五章,穿透图像上表达的空间,超越到莫高窟的文化空间里。巫鸿的叙述明显带有非凡的野心,他说:

他把这种观察和阐释称之为“石窟空间分析”,他强调:

巫鸿描绘了一个可以亲近的莫高窟,它不再笼罩着民族主义的悲痛面纱、也不再端坐于学术的神坛之上,他给读者带来了一次极为精彩的阅读体验——哪怕对敦煌和艺术史是零基础的读者——只要你热爱敦煌,你就能走近敦煌。

《空间的敦煌》读后感(二):空间的敦煌:走近莫高窟

新书开箱:巫鸿《空间的敦煌:走近莫高窟》_哔哩哔哩_bilibili

近一个世纪之前,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写道:“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如果百年之前的情况是敦煌文献和敦煌艺术的新材料将引出新的研究问题,今天的情况则是经多几代学人的积累,基础性调查和材料整理已相当充盈,需要更多以研究中产生的新问题带动对材料的再发掘。巫鸿的这部新作通过“空间”这一角度,调动读者自身经验,从敦煌城一路向西,来到凿有数千洞窟的鸣沙山;面对扑面而来的崖壁展开历史想象,并以人的身体为尺度,进入不同时期的洞窟空间,感受洞窟的功能、性质和参观方式的明显变化。在洞窟中,身体参与感知雕塑和系列壁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最终目光视线落在单幅画面上,进入画面内部空间,完成精神层面的观看意义。因此,书中虽然广泛借助和征引了关于敦煌研究的原始材料,却试图从新的层面显示它们的意义,激发读者调动自己的身体和眼睛,在阅读中开启一趟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文化之旅。

《空间的敦煌》读后感(三):“一个美术史方法论提案”

目前对敦煌学的介绍“指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理论为主,兼及敦煌史地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涉及敦煌学理论、敦煌学史、敦煌史事、敦煌语言文字、敦煌俗文学、敦煌蒙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与中西交通、敦煌壁画与乐舞、天文历法等诸多方面”。显而易见,敦煌学从最初以研究藏经洞遗书为主,随着学术潮流的不断涌现,到现在已经发展为一个庞大的跨学科和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巫鸿老师的新书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书写。因此在美术史研究的主脉络下,显示出开阔的视野和多样的视角。就像后记中所说:“敦煌学不是一门单独的学问 它的重要性在于把不同领域的学者联系起来,引出各种跨学科学术项目,同时也促使学者反思自己学科的特性,以求不断扩展的范围和推出新的研究理念。”

因此巫鸿老师试图寻找和实验一个研究和理解敦煌艺术的新方式,不再根据传统的朝代时间划分对敦煌艺术进行线性解读(“朝代时间”依据的是中央政权的更迭,叙事模式是选择最主要的中央政权构成一个线性结构,以其年代系列作为衡量其他社会和文化现象的计时框架。p74),而是从“空间”角度出发把莫高窟当作可以实际走近和进入、可以用目光触摸的历史地点和场所。

当然,这并非不关注敦煌艺术(以莫高窟为例)的时间发展,而是持以一种更加谨慎的态度,将“朝代时间”暂且置后”,希望首先发现莫高窟的“内部时间””——即从“空间”角度出发。

具体来说也就是,把窟群看作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活体”,主要关注于它成长变化的形式和速率,同时收集不同时代观看者对它的视觉感受。以此种方式进行“内部时间”的建构,主要依据的是石窟本身的物质和视觉内涵以及变化的空间形式,而不是大量文献(p76)。

——这便是巫鸿老师对从美术史角度研究敦煌艺术的反思以及新的美术史方法论提案。

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本书具体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是“敦煌的莫高窟”。通过把莫高窟与其他文化和视觉传统(“自然”“墓葬”“其他敦煌宗教和礼仪场所”“礼仪时间”)相联系,目的在于重构敦煌地区的多元视觉文化空间,铺展开一个涵阔广大的空间背景,以把莫高窟放在这个空间中想象。

第二章是“莫高窟的整体空间”。这一章中通过对“崖面使用”概念的引入,列举两个美术史研究案例,指出“通过解构静态历史以构造出新的动态叙事”的方法论。以此作者引出对莫高窟“外部时间”(朝代时间)与“内部时间”的阐述,提出自己在本书中的核心研究方法论。

第三章是“莫高窟的内部空间”。从第一章空间背景的展开,到第二章整体观看的提出,这一章紧接进入到莫高窟的内部。作者试图把纸上的类型(各平面图、立体图)内化为观者的切身体验,并发现更为细腻的空间感知。因此这一章并不是“建立在测量和数据上的理性归纳,而是对观者和洞窟之间的能动关系的想象性重构。”p103

第四章是“莫高窟空间中的图象”。这一章停留于莫高窟内部继续进行探索。本章探讨洞窟中的壁画、塑像等人造形象是如何激发出人们对空间的持续想象。比如图像位置的转移,如何与观者发生互动;图像空间位置的变动有无深层宗教原因。

第五章是“莫高窟绘画中的空间”。“图画空间”关注再现形式和视觉感知的模式。这里,绘画再现中使用的透视技术和造成的错视效果使得画家得以征服二维画面,将之转化成三维视觉图像。图画空间把一堵墙转化成为具有特殊视觉逻辑的图像,这种逻辑既丰富又持续,构成石窟美术史研究的一大领域。p229。

显而易见,“空间”贯穿始终。

《空间的敦煌》读后感(四):内容摘要

第二章

1. 原窟群-268、272、275: 禅室、佛殿和讲堂,多功能互相搭配。

2. 早起崖面使用的特点:

1. 以原窟群为原点;

2. 水平延伸;

3. 有意选择的窟址,或跟随水平沿伸(大多数),或另起一点-翟家窟220窟(少数)。

4. 集中在崖壁中部。

3. 北大像96窟:35.5米弥勒坐像+自底至顶的楼阁。新的建筑逻辑:

1. 建筑和造像比例远远扩大;

2. 引进垂直结构,隔断山崖原有的水平沿伸;

3. 建筑于高大台基之上,迥异于过往的悬空凿窟;

4. 垂直窟三典型:北大像96,南大像130,三层楼-16、365、366。

5. 南北大像窟随之而来的重大变化

1. 引入等级观念,离二像越近越为有权势之人所开凿。

1. 何法师窟196,南北大像之间,最高洞窟之一

2. 张议潮功德窟156

3. 张淮深功德窟94

4. 曹议金功德窟大王窟98

5. 都僧统翟发荣85窟

6. 曹议金夫人回鹘公主“天公主窟”100,

2. 崖底出现一连串大型洞窟且窟前建华丽殿堂,由此导致的佛事活动变化

1. 十世纪108、100、98、96、94

2. 西夏1036-1277: 35、39、27-30、467

3. 元代1227-1367: 61、85、21-22

3. 作为建筑整体被修缮和改建-背景为归义军政权集军、政、财、神于一体。

1. 露天大型壁画

2. 十区域划分

3. 四类窟:寺院窟、社众窟、家族窟、功德窟

6. 整体变化三因素

1. 继续开凿

2. 翻新

3. 坍塌

《空间的敦煌》读后感(五):观看莫高窟的新维度

(读书笔记)

动机

1. 对敦煌美术的研究数不胜数,但框架总体说来是时间性的,即以中国历史朝代为纲,构造和陈述莫高窟的线性历史。其基础是“史”而非美术。

2. 时间维度不具有自身的感官触媒,空间则直接体现于视觉世界之中。

3. 从空间角度重新开发敦煌美术资料,通过眼睛和身体建立的感知系统,把石窟化为尺度、形状、方向、远近、比例、范围、边界、中心等特征,从新的层面重新认识敦煌美术原始材料。

建构

由远及近,从宏观到微观,从三维到二维……从空间概念欣赏莫高窟的五个角度:

1. 莫高窟属于敦煌——一个多民族和跨文化的历史地点;

2. 莫高窟是一个具有历史延续性的宗教艺术整体,不断变化的崖面透露不同时期的外貌、建造中心和视觉焦点;

3. 每个洞窟构成一个包含建筑、雕塑和壁画的内部空间,同时也是举行宗教活动、保存历史记忆的礼仪场地;

4. 洞窟内的壁画和雕塑构成具有内在规律的图像程序,以及与同一石窟中的建筑空间发生的互动;

5. 壁画讲述的故事以及超越洞窟墙壁的虚拟时空意境。

示例

1. 今日从敦煌城前往参观莫高窟,会穿越一片广袤的沙漠。这片沙漠从3世纪起就一直被当地居民作为墓地使用。中国人信奉很多神灵,其最主要的宗教形式无疑是建立于家族血缘关系上的祖先崇拜。祭祀和追念祖先在两个相对固定的礼仪空间进行,一是供奉先辈神灵的祠庙,一是埋葬家族死者的墓地。“庙”是集合性和开放性的宗教中心,“墓”则是为家庭核心成员建构的阴宅。前者崇拜的是家族或家族的各代祖先,后者则为故去不久的近亲。

2. 探讨敦煌的整体,必须还原敦煌的“活体”属性。分期和断代的“朝代时间”,严格说是一种“国家政治时间”,它由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组织历史叙事的功能。但这种粗线条的表述不能涵盖特定艺术客体的内涵,与之直接相关的事件未必总是王朝更迭,而可能是地域、宗教、家庭、个人等种种因素。这种细微的时间系统需要从艺术客体的内部提取,这是所谓的“内部时间”。引入“崖面使用”的研究概念,理解崖面形成的“时代区域”,从功能发展(如禅室、佛殿、讲堂等组合模式)到等级观念(如南、北大像出现后,离二者越近就越靠近石窟中心)……最终莫高窟成为一个巨大幻像,整个山崖转化为了一片佛国净土。

3. 所谓“原创性”,是指石窟的设计和装饰引进了以往不见的新样式。确定这种新样式的特点和内涵,思考这种样式产生的原因。洞窟主要的空间类型有三种——殿堂窟、中心柱窟和禅窟,典型的空间造型如覆斗顶、人字批……以中心柱窟(塔庙窟)为例,空间设计不仅为了禅观打坐和默想,而且提供了拜佛和绕塔的场地,其基本结构,都以人字批顶下的前部、中心塔柱和环塔回廊组成,将整个寺院浓缩入连贯的石窟空间之中。

启发

仅仅从了解莫高窟的不同研究路径和方法,就已经扩展了艺术欣赏新的维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