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黔滇道上》读后感精选

《黔滇道上》读后感精选

《黔滇道上》是一本由李霖灿 著 / 【加】李在中 编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护封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2021-3-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黔滇道上》读后感(一):滇雲舊話

不知道是不是先父系雲南大學歷史系畢業的緣故。我對雲南愛戀深切。喝普洱喝滇綠喝滇紅。吃雲腿月餅過橋米線

《黔滇道上》读后感(二):黔滇好景色

黔滇这两个字一开始我还没整明白,直到翻开看了几页才知道原来这是地名,作者李霖灿在人生中的很长一段时间实地考察、生活,从而创作出了这本书。这本书可以说一是本游记,经常读我文章的朋友们会了解我在香港生活过两年,期间我也写了很多琐碎的记录和游记,当然和这种专业的比差的远了,但是这种记录真正的意义并不是为了给谁看而是一种当下情感的表达,遇见美好的事物本能的就想分享出去,我有的时候也会画一些画作为记录。

由于这些地方我都没去过,所以并没有什么了解,通过作者的讲述使我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我有一个高中同学在云南工作很早就邀请我过去找他玩,确实每次看他发的朋友圈都有一种人间仙境的感觉,那边的工业并不像北京一样繁华,完全是两种景象,我是很想去这样的地方生活一段时间的。在那边生活的三十年里,作者用自己专业所学是实地考察结合,让这本书生动的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当中,这给后来的艺术家和历史学者带来了很多便利和灵感。

李霖灿是学艺术的,所以无论是从观察力还是创作力上来说都是强于常人的,好的作者是会把真实的记录和自己的看法相融合,给读者自己想象的空间。我很喜欢他的画,也喜欢他充满诗意的语言描写,由浅及深去探索当地人文景观,能够和当地的居民和少数民族打成一片。在制作这本书的时候也有一个小插曲,就是其中有一段日记丢失,这段徒步记录也给人留下了神秘的想象,毕竟这本书是后来李霖灿的儿子李在中编写成书的,儿子能够这么用心也是很难得了,丢失的那部分也只能留在那段历史的长河之中,它不会消失,会一直存在在那里。

《黔滇道上》读后感(三):90年前的贵州、云南是咋样的?——读《黔滇道上》

文/岸晓风

说到西南地区,大家都知道是云贵川。四川因为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大名鼎鼎的饮食而闻名于世,与之相比,云南、贵州就显得低调一些。但是,那是建立在一种初步的印象之上。说到云南,大家都知道创造了西南联大的辉煌,保留了中国最顶尖大学的血脉;说到贵州,现在在信息技术、数字领域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至于山川文化、人文景观也影响日甚,以至于现在对云南、贵州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

当然,如此美丽而又厚重的云贵并不是一天在形成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一位“壮士”将游历云贵的见闻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同时还有手绘写生,而更让读者想先睹为快的是,这些内容已经出版,那就是北京出版社近期出版的《黔滇道上》。这位壮士则著名中国艺术史学者、民族学学者李霖灿先生。之所以称李霖灿先生为“壮士”,一则在那个日寇侵华、土匪横行的年代,作者深入云贵实地考察,真是不简单的事情,没有一点英雄虎胆是不行的,同时,作者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壮士”,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壮举,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读这本书,有三个典型的感受。一是专业。作者做的是深入调研,比如对于贵州苗族同胞通婚的描写就非常专业,称“苗人应该是自由恋爱的始祖,他们的婚姻,完全不用父母媒约来帮忙,全靠各人的真才实学,那就是唱歌的本领”,对于“对歌”的过程,书中也有详细的描写,让人印象深刻。

二是有趣。作者详细介绍了在调研游历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因为特殊的风俗、人文以及年代的久远之故,在今天读来,别有一番趣味,比如作者对于过年、留宿、饮食、风物的描写,都别具一格,让人向往。

三是严谨。作者美术功底了得,在考察中将一些印象深刻的地点通过素描的方式进行“记录”,在编辑本书的过程中,别出心裁的将原来的素描与今天的照片做了对比,一方面为作者的“用心”所折服,一方面也为祖国的蒸蒸日上的发展所自豪,这也是一种难忘的收获。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本完美诠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书。

《黔滇道上》读后感(四):效仿徐霞客,用脚丈量祖国山河

1938年的秋天,由于战事吃紧,流亡中的国立艺专决定从长沙迁往昆明。几个年轻人兴致勃勃,商量着要徒步去昆明,一来可以一路写生,二来可以用脚丈量祖国山河。向校长滕固报告后,滕校长欣然应允,并请行署为这些青年写了步行宣传抗日的证件,并支持没人路费三十二元。这个“徒步宣传团”以李霖灿为队长,李浴主管财务,其他人还包括夏明、袁宏伟、许树勋、刘鲁也、杨德炜五人。

1938年12月3日,七人团从湘西沅陵出发,同月30日到达贵阳。1939年2月7日,“徒步宣传团”离开贵阳的时候,贵阳刚刚被日军轰炸,整个城市都处在大火中,瓦砾中到处可见遇难的同胞。他们背着沉重的行李,在崎岖的山路中日行几十里乃至上百里,于3月3日到达昆明。这后一段的旅程记录,即发表在《大公报》上,成为《黔滇道上》。而李霖灿先生前一段徒步的日记丢失,故而仅有一篇短文。

云贵多山,80年前的路并非现在的柏油马路或者水泥路,徒步行走并非易事。何况山中匪患不断,一不小心就有性命之虞。除了险,还有美。年轻人一路领略自然风光,自然是在大卡车上无法企及的。从平坝起,他们一路沿着徐霞客的脚步,虽然当年徐霞客所走的旧道和彼时的公路并非完全重叠,但晚上读《徐霞客游记》之时,见到前辈曾经到达同样的地点,已经足够欣慰。

黔滇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徒步团一路走来,见识了不少风土民情:贵州人的不知“客气”,苗寨的姑娘们挑选情郎要唱歌,安顺的汉人与夷人通婚曾奖赏一百块大洋,躲避日军空袭不响警报全靠居民自己看天气,烟草已经全面禁止种植,黄果树瀑布的黄果并非指芒果而是橙子,苗家会放蛊的女人眼睛是红色的,江西坡过年大年初一不能出门拜年……

看李霖灿先生的日记,显然当时的云贵还大部分处于自治状态,虽然有所谓中央派来的“县长”,但各地豪强兵匪、土司酋长才是真正的统治者。虽然贵州的通行货币已经从滇币变成了法币,一角换小铜圆五、十一、十二、十三、十五不等,但只认中央银行和农民银行(红票),中国银行的票子则称为“麻票”,没人肯用,交通银行的更差。

真是这次的徒步,让李霖灿先生接触了纳西人,开启了他一生对纳西人研究的序篇,在抗战期间“读经八千,跋涉万里”,回到李庄后出版了《么些象形文字字典》《么些拼音文字字典》这两本纳西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想到这些先辈们不怕危险,用脚丈量中国大陆的豪情,能不让人佩服?!

《黔滇道上》读后感(五):黔滇胜境,且听细说

这不是一本单纯的旅游笔记,《滇上黔道》,这是书写在抗战时期的艺术田野调查。

李霖灿,毕业于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从事西南边疆民族艺术调查,后进入中央博物院,后曾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年来他推方中国美术史教育。在《滇上黔道》这本他在云南贵州两个省份的考察记录中,读者能看到他一路上画的手绘写生。很珍贵。真实地再现了30年代黔滇地区的风土地貌。

李霖灿在艺术中的贡献功不可没,这本《滇上黔道》不仅直观还原了他深入西南边疆所做的田野调查,而且也让我们看到了像他这样的中国艺术史大家不畏艰难、兢兢业业的探索精神。

无论是这本书的装帧,还是李先生的行文,都能看出那代艺术学者的古朴和从容。他的文字让我们知道了中国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滇黔之道是李霖灿在毕业后所做的职业规划的四个选择中最困难的一条。这样的选择,也足见他不畏艰难,并且从后面的文字记录中看得出来,这一路数千时的步行锻炼了他坚强的意志和强健的身体,而且也孕育了冒险进取不畏艰难的精神和极端爱国的情操。

他是质朴淳厚的,一路上,遇到不苟言笑的山民,民风怪、又迷信的好客人家,他也都能体恤他们,不与计较,反倒能与他们融洽相处。

他是善于观察的,研究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和生活文化,记录让人读着很亲切,下笔如有神。

他的日记语气从容,像朋友般娓娓道来,细腻生动的描绘,引人入胜。虽然有很多地方我们未曾到达,但是读了李霖灿先生的这些日记,就好像我们也到了那些地方,用眼用心逐一看过。黔滇道路虽然坎坷,但是胜境绝佳,苗、彝、纳西、白、土家等众多少数民族聚居分布在那,长年累月的与土地相“亲”,他们累积了与那片土地相适应的许多生活智慧。

书中对黔滇地区的景象的描写,最能打动人。

……

黔滇胜境,但听李霖灿先生细说,那时那里的风土人情,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