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穿越丝路读后感精选

穿越丝路读后感精选

《穿越丝路》是一本由李伟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5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穿越丝路》读后感(一):穿越丝路,回到丝路开始的地方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关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合集。全书按照地理环境、手工业商品的流动、动植物的流动、宗教文化的传播、海上陆上丝绸之路的联系以及当下丝绸之路的新挑战等方面介绍丝绸之路。这本书是三联周刊对丝绸之路报道的一个合集,里面的每篇文章出自不同作者之手。书很厚,字很多,图偏少,读起来颇费一番功夫。每当心情平静时,拿起这本书,很快就能进入几千年前丝绸之路上的场景。

丝绸之路是中华民族的前辈留给后世的宝贵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通过该书可以大致了解丝绸之路的全貌。适合精读。

《穿越丝路》读后感(二):一带一路

丝绸之路就像一条飘逸的丝带,将东方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和欧洲文明串联在了一起。在使节,僧侣,教徒,军人们的不断探索中,中西方文化不断地产生着交互与融合,也逐渐的开阔着人们的世界观。

当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再次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也是发展中的必然。过剩的产能和过剩的资金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期(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与西方国家的经济摩擦也越来越多),同时我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也集中于沿海,如果遇到外部打击,整个中国会瞬间失去核心设施。因此,通过一带一路加大对西部开发,将有利于战略纵深的开拓和国家安全的强化。

“一带一路”战略可谓是破局之道,开创之举,标志着中国主动塑造全球化的态势,从战略角度看,意味着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又到了一个关键的节点。

《穿越丝路》读后感(三):书摘

丝绸之路就像一条飘逸的丝带,穿行在灰褐色的亚洲腹地,将东方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和欧洲文明串联在了一起。 20世纪初的旅行者和公元前1世纪的张骞一样艰苦,甚至还会面临更多的危险,因为中亚的持续干旱化,导致许多水源干涸。 文明就像充满诱惑的火炬,无论中间有多少昏暗的迷雾,人们都可以循着透过的微光抵达彼岸。

西行之旅,或出敦煌西北的玉门关,或出西南的阳关。阳关和玉门关的选址都十分讲究,占据了沙漠中的最后的一处水源。再向西便进入了令人生畏的罗布泊荒漠,前路茫茫,生死未卜。很长时期以来,这里便是中国人的心灵边界,关外是一个未知的世界。走出去,意味着无限的遥远与无穷的凶险。

丝绸之路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被发现和被优化的结果。在过去2000年中,依靠双脚的丈量,穿越沙漠与雪山,人们始终在寻找最安全、便捷、畅通的路径。它在任何时候都不是一条或两三条道路,而是一个庞大的道路交通网络。

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中国人的地理观念仍带有浓厚的命定色彩……张骞所代表的西汉王朝是一个破局者。他每向前走一步都意味着一个新的记录诞生;每带回一份信息都会填补认识上的空白;每产生一个疑问都会引发后人的不懈求索。

《穿越丝路》读后感(五):丝绸之路是中西文明交融史

自汉代张赛开辟了丝绸之路后,开启了中国对外交流的伟大篇章。古丝绸之路,简称“丝路”。始于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那些令人敬仰的开创并行走在丝绸之路的人,使中国最早发现世界,也使中国与其他文明之间有了密切的往来,也让世界认识了中国。这些不同文化和宗教的传播交流,使东西方的文明更加融合和进步。

后来逐渐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特别是是唐代之后,与海外来往更加密切,作为往来的途径,最方便的当然是航海,使用海上航道,促进了中西贸易开展,这就是称之为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通道在唐朝时期运送的货物主要是丝绸,所以我们还是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朝、元朝时期,出口的主要货物渐渐变为瓷器。所以,我们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与此同时,我们进口的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所以,我们也把它称作“海上香料之路”。

在这条丝绸之路上有很多古老灿烂的宗教和历史文化,如敦煌莫高窟,精美的壁画,色彩明艳,融合了中西方文化,这是中外交流的产物,是中国文化遗产中最灿烂的、最辉煌的。还有宗教的使者,传播着灿烂的宗教文化艺术,唐朝的玄奘等高僧西行的壮举,更是了不起。

时至今日,作者也把目光由历史投向未来,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的战略思想,从此之后,“一带一路”成为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并稳妥逐渐地向前推进,也是中国民族复兴的发展之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