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蒼蠅王读后感摘抄

蒼蠅王读后感摘抄

《蒼蠅王》是一本由William Golding著作,高寶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280,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蒼蠅王》读后感(一):[有聲書評]《蒼蠅王》凱宇專訪閱讀推廣計畫首獎得主薩芙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zQ5MDQwMTI0/v.swf

戰爭爆發。一群孩子搭乘飛機避難,不料途中卻遭到攻擊,迫降在無人的荒島。所幸美麗的珊瑚礁島猶如世外桃源,孩子們在這裡一面等待救援,一面想辦法建立秩序和滿足生活的需要。但隨著時間推移,孩子們的秩序漸漸散漫,衝突日益加劇,更讓人不安的是,白天如同樂園的小島,每當黑夜降臨,就變了個樣貌,黑漆漆的樹林裡彷彿有什麼東西潛伏著……

《蒼蠅王》读后感(二):蒼蠅王也只是ㄧ種人性卑劣的象徵

人在面臨生存抉擇時,是非道德的界線終將趨之模糊。

威廉高丁的蒼蠅王,開創了逃殺小說全新格局,顛覆了向來刻畫人性之善與勇氣的荒島文學,威廉高丁用著浪漫的筆觸寫下一個文明剝落的故事,雖是荒島生存故事,但絕非冒險刺激般的明朗節奏,書中運用了大量的象徵手法來隱喻孩子間即使面對生存危機也依舊權力的爭奪、渴望他人的服從!

運用了大量景色、聲音、光影營造了ㄧ股蓄勢待發的暴力侵襲:

孤島的靜謐與孩子的喧嘩,太陽的光亮與孩子間的抑鬱矛盾形成了強烈對比!

太陽依舊光亮著,海水始終蔚藍清澈、而後期則以更多的海浪滾滾與野性的咆哮來凸顯孩子間之間流轉權力爭鬥的暗潮洶湧!

沒有高潮迭起的冒險張力,有的是陷入書中景色與孩子間劍拔弩張的衝突! 對於冒險、爭奪這類戲碼觀眾的胃口或許已被現在大螢幕刺激的燈光影音特效養大,然而雖是冒險故事,但書裡並沒有太多節奏急促的情節!

同樣是描寫人性面對生存抉擇而逐漸退化到獸時的自然反應、我認為「失明症漫記」在處理上更令人毛骨悚然!

文明只是包裹著獸性的糖衣,乃至於惡不輕易張狂,沒有人在書裡是無辜的,面對生存,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批判他人的靈魂?而漸漸地,我也讀懂了卡繆的局外人!但所幸的是,唯有明白人性的惡才能體驗人性的善。

《蒼蠅王》读后感(三):当文明不再,杀

《苍蝇王》是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高汀的代表作,这部出版于1954年的英国小说,不仅在那个时代风靡英国各个大学校,今日更成为英国和美国的文学课必读经典。从本质上来说,《苍蝇王》属于荒岛文学的一种,讲述一群孩子流落无人岛上,进而展开各种求生活动。但不同于其他类似作品,《苍蝇王》里头展现的不是合作与勇气、不是智慧与善良,而是孩子们在远离文明约束的过程中,逐渐陷入到未知的焦虑、对黑暗的恐惧,最终一步步走向争执、对抗、暴力、乃至于互相杀伐。

《苍蝇王》可说是近代流行的逃杀小说的鼻主,诸如日本小说《大逃杀》、美国小说《饥饿游戏》,都脱胎自《苍蝇王》。其中“苍蝇王”这个书名出自希伯来文,有邪恶、肮脏的意思,整个字汇约略等于魔鬼、撒旦,用来象征人心里头的邪恶与黑暗。一般认为,身为学校老师的高汀之所以会写下这部揭示人性阴暗面的作品,主要与他在二战期间亲赴战场打仗的痛苦经历有关,惨烈的杀伐与无情的牺牲,让他彻底失去对人性光辉的信仰。为此,高汀曾说:“恶出于人类,犹如蜜产于蜂”。

■《苍蝇王》的故事背景是二战期间,一群英国孩子因为飞机失事而流落到南太平洋上的一个无人岛上。尽管没有大人在旁保护和协助,但岛上的气候适宜、没有凶猛的野兽、还有足够的淡水和野果可供食用,孩子们其实没有立即性的生存危险,只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合作与分工机制、一个概略性的行为规范与准则,便能在岛上文明有序地生存下来。然而,这群孩子最大的也就十二、三岁,最小的只有五、六岁,对于什么是分工机制与行为准则,甚至什么是好坏和是非,只有非常模糊的概念。

更重要的是,突然置身于一个没有成人、没有法律、没有道德管束的陌生环境中,要想建立起一个全新的社会制度,还必须持续对抗小小孩们那种吃喝玩乐、好逸恶劳的本能倾向,以及大小孩们那种跟随强者、追求刺激的原始本性。在这些孩子当中,拉斐尔被推选为首领,代表理性主义的他,坚持大家要以枯燥的“生火求救”为优先要务,其次是搭盖挡风遮雨的茅屋。但是负责打猎、跟随本能的杰克却有不同的意见,他主张刺激的“打猎杀猪”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毕竟大家都很想吃肉。

这两个性格与想法迥异的人,从一开始便存有嫌隙,最初之时,基于陌生感和新奇感,彼此还能维持合作的关系,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相互之间的摩擦越来越严重,最终更分裂成为两派,各据山头、各自为政。纵使如此,两方原本还是可以相安无事、各过各的,最后之所以会走向暴力和杀伐,还是因为根植于人心的“欲望”和“恐惧”。杰克这边虽然得到较多人的支持,但他却需要拉斐尔那边的眼镜才能生火烤肉,他不愿意放弃权力跟对方妥协,自然只能以暴力的方式进行抢夺。

打从来到岛上后,小小孩们便持续做着噩梦,觉得黑暗处躲藏着恐怖的怪兽。这份恐惧渐渐地蔓延到大小孩们身上,形成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局势,大家最终更因此,在黑暗中、在恐惧里,失手杀死了一个突然出现、未来得及表明身份的同伴。于是,从越过猎杀野猪的心理底线、到越过杀死同伴的心理底线,文明社会的所有禁忌和理性终于不复存在,只剩下根据本能和环境行事的种种野蛮行为,猎杀野猪和猎杀同伴被画上等号,追求生存和追求乐趣被赋予同等价值,文明彻底消失、野蛮就此降临。

■为什么当人们脱离文明和教化后,会衍生出暴力和杀戮等种种恶行,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很早便从“人性本恶”为出发点,提出相应的解释,他认为人性里头天生存在着好逸恶劳这类自私的天性,如果不加以约束限制、任其发挥,最终无可避免地会形成道德败坏、残忍暴虐的社会状态。

《性恶篇》荀子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至于人性里头为什么会有恶,为什么恶是天生本能的一部分,这便取决于个人所站的立场、所持的主张。但总的来说,是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善与恶、对与错、好与坏,都是相对性的概念,人们与生俱来种种本能,这些本能都是为了帮助人类适应环境、求取生存,无所谓善或恶之别,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发展与扩大,由于人际关系的延伸与繁复,每个人都必须压抑一部分利己的天性,才能成就社会的和谐。而为了鼓励人们压抑本能,统治阶层或是所谓的主流人士,便透过法律、教育等手段,为这些需要被压抑的本能贴上恶、错和坏的标签,让人们从被动自我压抑转变为主动自我压抑。

也因此,无论人类文明如何发展,无论人类社会如何进化,总是存在一些自我压抑不够的人,不时做出突破法律或道德界限的事情,继而成为社会安定的破坏者、成为不守道德的败德者、不守法律的犯罪者。而《苍蝇王》里所描绘的情景,是一群被人类文明教化得不深刻,又突然置身在人类文明根本不存在的地方的孩子们,因此出现各种“野蛮”的暴力杀伐行径,也就不足为奇。

《苍蝇王》这部黑色小说之所以得到极高的重视,在于它一反传统荒岛小说的路线,不再宣扬浪漫的理想主义,而是赤裸裸地揭示人性里头的“恶”,透过一群本该是天真善良的孩子,来凸显残忍和兽性是人的天生潜能。此外,高汀在书中塑造的还是一个现实社会的缩影,里头有理性思考的人、有凭本能行事的人、有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有看清本质的存在主义者、还有一群无知的盲从者和向暴力低头的屈服者,透过细致的描绘,刻画出一个人类群体轻易便能从文明走向野蛮、从合作走向残杀,让人感觉既真实又恐怖。因此诺贝尔奖评委才会赞誉高汀:“具有清晰的现实主义叙述技巧,以及虚构故事的多样性与普遍性,阐述了今日世界人类的状况”。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