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的读后感大全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的读后感大全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是一本由(美)马 克·克雷默(Mark Kramer) / (美)温迪·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读后感(一):任何从事写作和想从事写作的朋友,这本书都能够提供有益的帮助

如果在中国和美国之间有一场足球比赛,两队在比赛时间内踢成0:0,随后角球大战,中国一方踢丟一个点球输掉了比赛。关于这样的一场比赛,如果你是新闻工作者,将如何去报道呢? 我们都看到过这类新闻,要么就是报道成功者的喜悦,要么就是报到失败者的根源,一片欢呼或一片谴责就是所有新闻报道的全部。可这类报道很快就消失在了大量同类型的文字之中,掀不起半点涟漪。 那如果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深入下去呢?比如点球失败者的内心世界,从他所受到的来自于自己、他人、社会以及国家的种种不同待遇深入下去,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失败者故事,也就能够这样写成这样状态下人性的光辉。只有深入人性的根本,只有贴近生活、发掘生活,这才能成为一个好故事,而这必然要来自于一个好点子。

这类关于现实生活的写作叫作非虚构写作,非虚构写作主要满足于一种探索真实世界新东西的欲望。它有着与小说等虚构作品不一样的特点,写作要求必有所区别,也有着所有文学作品都共同有的写作技巧。 《怎样讲好一个故事》是来自于哈佛非虚构写作课的讲稿精华整理。每年秋天,哈佛大学尼曼基金会都会举办3天会议,讨论非虚构写作的艺术和技巧,而所有的参与者都是这个行业的佼佼者。由这些佼佼者的演讲与交流留下来的各种经验和解释被编者比喻成一锅浓浓的高汤,当然就有着高汤的特点——美味又营养。

如果我们不从事非虚构写作工作,那这本书还能够帮到我们什么呢? 无论我们写什么,都要考虑到读者的意愿,而这是这些非虚构类作家着重强调和身体力行的。非虚构作家们提供的最佳建议是选择一个好主题、去寻找写作的意义。而这也是所有写作都应该遵循的,读者需要的内容才是作者最应该提供的。而写作最重要的载体就是故事,任何写作方式,故事都最能吸引人,讲好一个故事就是重中之重。

为了写好一个故事,这些作者们给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比如为了第一手资料,不惜送自己进监狱;比如采访时有时还必须和受访者保持距离;比如要注意各种细节,等等。我们自己的写作是否注意到了这些内容了呢?从别人的经验中借鉴一下有益的方法,总能帮到我们。 这本《哈佛非虚构写作课》能够帮助我们的还不止怎么写故事,还有着写作中各种问题的处理。写作用第一人称还是用他者视角?怎样建立文章的结构?怎么保证作品的品质?怎样和编辑打交道?最后甚至细化到怎么规划自己的写作生涯。对于任何从事写作和想从事写作的朋友,这本书都能够提供有益的帮助。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读后感(二):故事讲述的技巧

《哈佛非虚构写作:怎样讲好一个故事》是由美国马克·克雷默、温迪·考尔编的一本非虚构写作相关主题的书,翻开这本书,我们可以发现本书中选取了普利策奖、奥斯卡奖、艾美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众多得主的文章,他们倾心分享了创作过程中的各个问题,对于我们如何写好一个故事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构建场景

人总是会生活在一定的空间当中,在不同的空间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行为与选择。只有在特定的场景下,人物才会做出适合当时场景的选择。为了让人物的行为与选择显得更加合情合理,在写作时,我们需要掌握构建场景的技巧。

那么,如何在写作中构建场景呢?马克·克雷默在《为讲故事而做报道:十个窍门》中提到,“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摸到的以及尝到的东西,会让你构建初强烈的场景,而这些场景又会回过头来帮你在写作时建立起一种空间感。”这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构建场景的思路。我们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到文章中去,就可以为人物提供活动的空间,在这个场景下,人物的一些行为才会变得合情合理、顺理成章。所以说,在写作时,建立起人物生存、活动的空间,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的的作用。

讲好故事

在非虚构写作中,如何讲好一个故事,考验着作者的写作技能。只有掌握了讲述的技巧,文字才会充满了魅力。在本书中,不同的作者都提到了讲述故事的技巧。如何讲好一个故事,不同的作者具有着不同的写作手法。雅基·巴纳辛斯基在《故事之重》中说,“要带着意义去写作、编辑,讲述属于你自己的故事。只有这样,每个传说才能超越边界、承载更广博的信息,每个故事才能成为我们集体旅程中的路标。” 读者在阅读充满了趣味、情节引人入胜的故事时,不会产生乏味的感觉,而是因为作者讲故事的高妙手法,读者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兴趣,能耐心地、充满期待地去把文章读完,并且在一定的意义会产生社会影响。

阿尔玛·吉勒莫普列托在《讲故事,讲真话》中说:“我讲故事,是因为故事会让我们全身心去思考,真正去理解。”

写好对话

多年前,在图书馆翻看一本关于写作的书,有人分享了一个写作技巧:在不同的场合,用心地去听陌生人是如何对话的。虽然那本书的名字,我已经忘记了,但是这一建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特德·康诺弗《参与式报道》一文中,作者写到“我尽可能写下各种对话”。 汤姆·沃尔夫《故事的情感内核》指出,“使用丰富的对话。实验证明,这是最容易读的行文形式,也能最快地揭示人物。”由此可见,写好对话,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很多时候,在非虚构文章中,通过人物的对话,人物的性格、爱好、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等,都可以得到直观的体现。写好了人物之间的对话, 可以向读者去展示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人物形象等。

这本书可以作为随时查阅的写作指南,也可以作为初学写作者去反复阅读的一本写作指导教材。本书中收录了美国51位最有经验的杰出新闻从业者对非虚构写作的心得,91篇文章中,其中不乏干货分享,无论对于初学写作者,还是媒体撰稿人,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读后感(三):怎样进行非虚构写作?

在看过《哈佛非虚构写作课》之后,我的脑袋里塞满了古怪又令人忧心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能在书中找到。

问题一:把自己送进监狱分几步? 翻开《哈佛非虚构写作课》,特德·康诺弗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答案:①填写惩教官申请表-②等待通知-③顺利被录用-④接受培训-⑤进入监狱工作。 在星星监狱(Sing Sing)工作了十个月之后,特德·康诺弗写出了《新来的》,此书入围普利策奖决赛名单,获得2001年NBCC奖。 特德·康诺弗把自己如何顺利进入监狱、接触惩教官以及顺利写作的过程娓娓道来,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追求真实全面的记者在参与式观察时的严禁认真。特德·康诺弗原计划在星星监狱工作四个月,但是发现四个月工作获得的素材无法撑起一本书,他选择了工作十个月;因为工作时间十分忙碌,他只能每天下班回家后把一天的印象敲到电脑上;他在每个惩教官都有的随身携带的记录犯人的笔记本上写满了笔记,内容远远长于出版的书籍内容本身…… 参与式观察需要观察者融入环境却保持一定的自主性,从“局内的外人”逐步变为“局外的内人”,并且也要保护好被观察对象的隐私。特德·康诺弗因为事先没有说明自己求职的目的是撰写个人经历,所以要更慎重地考虑自己所写内容对被记录者的影响,他采用了替换名字的方式。

问题二:如何把100个笔记本变成35000个词? 这个问题并没有捷径可以走,索尼娅•纳扎里奥花了两年时间采访和写作,记录了男孩从墨西哥走到美国寻找母亲的故事,她收集的素材超过100个笔记本,但是发表的文章文本被压缩到了35000个词。 如果要一句话给出问题二的答案,大概会是:①搜集资料-②整理资料-③撰写初稿-④改稿、排版、配图、尾注等-⑤定稿发表 采访调查花费了索尼娅三个月时间,她积累了110个笔记本,几百个小时的访谈录音,以及超过100个电话采访的打印笔记。 在编辑的坚持下,索尼娅花了整整六个星期整理所有的笔记和录音。 然后,索尼娅花了六个月写初稿。 最后,历经十稿到见报,花了一年时间。 在这个环节中,核心在于明确主线,聚焦主要人物,删去重复的经历,突出文章的主题。过多的人物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不明确的主题会让读者感觉云里雾里。为了兼顾叙事和真实,非虚构小说不得不进行取舍,删繁就简,但是不能增补,以免过度解读。

剩下的问题可以让看了书的你来继续回答,其实或许这些才是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 问题三:如何快速与访谈对象建立亲密关系? 问题四:如何融合故事和观念? 问题五:如何在危险中保护你的对象和故事? 问题六:如何做好时间管理? 问题七:…… 非虚构写作因为要兼顾新闻价值与文学性,是戴着镣铐写作,但是它的真实和人文关怀,赋予了这些文本独特的魅力。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读后感(四):跟专家学写作,用真实的力量去吸引你的读者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小说称为大众狂欢的场所。但支撑网民阅读量,引发热点的还是新闻和实事。因此说,“非虚构写作”才是互联网真正的脊梁。

那么对于新闻专业学生或爱好者来说,如何掌握非虚构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

机缘巧合之中,我发现了《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这本书。读完真是让我豁然开朗。

一、对于一个自由撰稿人,在这本书中有非常细致地指导,帮你走上成功之路。

首先,在目标定位上,不要寻找那些综合庞大的媒体,而是要关注定位清晰的垂直刊物。实际这也提醒我们,做自媒体平台时,也要尽量做到专精尖,扎实一个垂直领域。

其次,在主题选择上,要有独创性,通过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专业和资源附加进来,共同构建一个虚拟围墙。让自己的内容具有不可代替性。

再次,在话题角度上,不用高大上,只需选择一些身边的小事件就可以达到目的。各种纪念日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主题。

二、如何做好一名编辑呢,本书也有非常系统的诠释。

作者和编辑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有时编辑会面对乱作一团的作品,有时因为不理解,一片好作品被编辑搞得大卸八块。

在这方面,编辑有话说:作者要注意作品的写作风格,才让自己的文章变得好看。利用语言的质感、音调、意象、音乐性和词语之间的呼应来达到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另一方面,读者也有话要说:希望编辑能够理解自己对于作品所付出的努力,虽然有时进度被拖延,但希望编辑不要打扰自己的进度等。

对两方面来说,“修改”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把尊严放在一边,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你会有更大的发现。打磨、打磨、再打磨,改掉陈词滥调、删除冗余文字,留下精髓。只有这样,你才会看到成功后的彩虹。

三、作品的伦理问题非常重要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所谓“标题党”的文章,哗众取宠,仅为博取眼球,变相获得自己的不义之财。而新闻写作,最忌讳的就是这点。好的作者会从头开始,始终关注消息来源的真实性。记住几个原则:不要增添、不要欺骗;不要引人注目;不要在故事中加入未经确认的消息。

对于自己作品中的真实人物,要注意保护好他们,有时会被迫隐藏一些信息。对于可能存在的危险,要尽早弄清楚如何应对。对于真实的事件也尽量不去打扰,维持事本身的发展规律。

这本书结构清晰,虽然由多位作者的作品组合而成。但在内容上非常和谐,风格统一。让人读后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读后感(五):人物特写需要注意的四件事

最近在追一部小说,发现每一个章节都有故事发生,眼看着加入书架的人越来越多,底下的评论也是各持一方,男女主角都有着各自的人设和粉丝群体。

对于来说,这部小说是成功的,因为它把我勾住了,每天都会花上一点时间来追。

好的小说一定是人物特色鲜明,情节引人入胜,或许有些小说中用词并不一定很高级,但始终影响不了读者对剧中人物的喜爱。

在我最近看的这本《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中就讲到了不管话题是什么?对人物的仔细观察都会让你更好地阐述它。

莫泊桑在刚学习写小说之时,他的师傅福楼拜就要求他每天观察家门口路过的马车,

如我们所见莫泊桑的小说《羊脂球》《项链》《一生》《我的朋友》等,他的每一篇小说,人物细节都处理得相当好,这离不开长期的观察练习。

很多人会问,在写小说时人物特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在《所有的特写都是史诗》中作者托马斯亚历克斯蒂松借用了妹妹对自己17岁想成为牧师的看法“如果你不是这么一个荡妇,你会是一个好牧师”。

这句话并不是在指责蒂松,而是从中挖掘到人物的特点,如果一个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将很难实现。

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了解自己,将很难从事你想做的事。

那如果放在写稿上时,如果一位作者没有对笔下的人物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那么他将无法让人物活起来。

托马斯亚历克斯蒂松所说的,人物特写必须要回答的问题:这个人是谁?对于不同的对象,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回答方式。

无论是在写剧本、创作小说还是塑造影响角色,人物都是至关重要的,如何让人物活起来,立到我们的生活中,那需要作者花时间和精力去挖掘其背后的人物特点。

正如托马斯亚历克斯蒂松所说的,人物特写的角度会从我们自己的个性和兴趣中自然生发出来,然而,我们却一定要始终聚集于对象。

他还分享了自己在做人物特写的需要做的四件事:

第一,你的对象和你一样复杂

每个人的情绪都是复杂的,在创作人物时你的人物很多时候也有着复杂的地方,为了能够避免这种情况,可以从身边人或环境入手。

第二,你的对象和你一样背负着沉重的负担

把笔下的人物当作自己,你所处的环境、心境、情绪就是此时此刻你应该有的。

第三,你的对象有所求

人物在我们笔下走着,无论是失败与成功中,都必须让笔下的人物有所求,或是追爱成功,或是事业晋升,或是自我救赎。

第四,你的对象有着史诗般的故事。

每个人都有无数的故事,但并不是每个作者都能一一写得完的,我们要做的事就是让我们的感官、智慧和直觉去为他定制合适的故事。

这本《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收录了美国51个最有经验和杰出新闻工作从业者对非虚构写作的经典心得,凝聚了世界一流记者、编辑、作家或出版人的经验和思考。

任何出版作品中,人物的塑造是能够推动着剧情的发展,更能影响作品的受众群体和群体情绪意识。

无论你是电影工作者、新闻从业人员又或是写作新人,都值得一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