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奇观读后感1000字

奇观读后感1000字

《奇观》是一本由[英] 约翰·格里宾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1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奇观》读后感(一):洞察八大奇观,领略科学之美

这本书的首要优点,在于它的单薄,小开本,每一章篇幅不长,很适合拿在手上,在地铁上、飞机上、各种时间的缝隙中阅读。对于一部试图一举囊括人类重要思想成就的图书来说,简单明了,线索清晰,是难能可贵的事情。 我们熟悉的《科学史》,即便出自大家之手,常常也是大部头的厚重典籍。要试图说清楚一个思想、一个理论的由来,显然并非易事。对于已经出版多部科普图书的约翰·格里宾来说,快速下笔,干净利落地截取一个断面,却是已经驾轻就熟了。正如他的另一部中译本著作《科学七大支柱》一样,他抓住了几个重要的理论或者说当今世界关注的科学热点话题,删繁就简地铺陈开来。 《奇观》除去“序言”之外,共有8个章节,其实就是“八大奇观”。大概是古希腊一脉而来的数理传统思维,无论天文学家还是理论物理学家,对数字的偏爱都昭然若揭——书中自然是少不了大量数据的,就连书名和整部图书的构思,都必得从数字出发。毕竟正如古希腊天文学家所抱持的信念:简单就是美,而最简单的莫过于从万物中抽离出来,同时又能表述万物规律的数字。 8大奇观的第一大奇观,是天文学领域银河系中星体关系的形成;第二大奇观,是宇宙的起源(最热门的“大爆炸”,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很大程度上也归功于“老友记”之类影视剧的宣传,除去奇点和大爆炸这两个光鲜夺目的概念,有关宇宙起源更深入的研究,大众就不求甚解了);第三大奇观,宇宙膨胀与红移现象;第四,黑洞;以上都属于天体物理学领域,紧随其后,第五,蝴蝶效应,“混沌”理论出场;第六,经典物理学就在研究的牛顿的水桶问题;第七,转移至生物学领域,开始讲生物演化;第八,聚焦于人类自身,从地球冰期再回到第一章中有关月球的讨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和整个环境,都归功于这些奇观。 讲述科学史不光是陈述理论和公式,也是在讲科学家的故事,他们如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何在既定理论框架下实验,用实验数据去推翻现有的理论,建立新的理论。格里宾并没有试图把读者培养成物理学家抑或天文学家、生物学家,也没有试图对任何科学问题给出最终的定论。《奇观》最主要的目的,是让普通大众了解当前科学界关注的主要问题,以及这一切背后最引人注目的宇宙奥秘。惊异和美,是人类思想发展的源动力。科学史之父萨顿曾说,人类的思想史,是人类最特有的活动的历史发展,是人类最美好的东西的历史发展。理解科学,最重要的正是要看到思想科学内在的美,和它不断从自然中提取出来的美。

《奇观》读后感(二):宇宙的浪漫与残酷

我喜欢看科幻小说。所以对熵增熵减,蝴蝶效应,地球磁场,三体模型之类的词汇很有亲切感。当然,我对它们的认识仅限于名字,至于其中的原理则基本上是一头雾水。

翻开书以前,我以为这本书会介绍这些经常出现在科幻小说、科幻电影里的热门概念的科学原理,当然书里确实做了系统的科普,不过我没想到的是作者还顺着时间线理清了众多宇宙的奥秘是如何被人类发现和解析的。

宇宙的美之所以蕴含着令人感动的力量,不仅是因为它的浩瀚无垠,也是因为宇宙中充满了可以套入完美数学公式的现象。数学是美的,古希腊人的金字塔就是人类运用数学之美的具象化,而向日葵、松果还有很多种符合斐波那契数列的植物,则是数学之美在大自然中的具象化。

我经常为科学的严丝合缝而惊叹,就像《星际穿越》最后,所有时间和事件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一切必然会发生。我一直觉得诺兰相信宿命论,毕竟宇宙中存在太多巧合,巧得仿佛是一场阴谋,是冥冥中某个能否操控一切的意志事先写好的剧本。

可是电影毕竟只是电影,可以在两三个小时的故事里画出一个完美的闭环,而宇宙太过宏大,我很喜欢这本书里说的一句话:“即使一切事物都是确定的,宇宙像一台精准的钟一样按部就班地走着,它也无法准确地预测未来;宇宙和我们每个人一样,对未来一无所知,因为这世上还有一个狠角色,就是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真是个好东西,可以避免人们陷入宿命论带来的虚无。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固然是一种浪漫,可一切都未可知的未来同样会让人着迷,比如有人(我老公)盯着混沌摆都能看好久。

这本书还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我的恐慌情绪。以前的科幻小说里,人类毁灭的原因往往是核武器,小行星撞击之类的原因,前者是人类自己作,后者是无法避免的小概率事件。

可是近年来,人类毁灭的原因开始多样化,我印象比较深的两个都出现在了这本书里,一个是地球变暖,一个是磁场减弱或者消失。可怕之处在于,这两件事情都是正在发生的,而且有精准的计算数据。看着书里说地球磁场将在200-20000年之间消失,想想今年夏天全国各地的炎热天气,我觉得浑身上下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奇观》读后感(三):科学的尽头是巧合铸造的奇观

19世纪末,当时的科学家们对外宣称,物理学的大厦已然建成,留给后人的只有补充和完善。然而随着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这座经典物理学大厦轰然倒塌。随着人类研究的不断进步,愈发感觉人类生存的宇宙世界堪称绝无仅有的奇观。

日食是天文学上常见的一种天文现象,这种现象的成因与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公转活动有关。然而很少有人去想一件事情,那就是为何月亮如此恰到好处的将太阳的光辉全部挡住,只留下边缘的日冕发出少量光晕。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月球在地球的眼中刚好展现出与太阳相近的大小,这不是一个巧合,更是地球生命诞生的基础和前提。

下面将目光投向宇宙深处,在现如今“宇宙大爆炸说”深入人心的时代,很难想象前人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付出了怎样卓绝的努力。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宇宙要么在膨胀或收缩,绝对不可能处在稳定不变的状态。然而这种打破世俗的理论不被当时科学家接受,甚至连爱因斯坦都为此增加了一个宇宙学常数,借此保证宇宙膨胀的理论并不存在。

但是,通过红移现象可以发现星系们正在彼此远离中,这恰恰证明了宇宙正在不断的膨胀中。科学家们开始了对宇宙诞生时间和膨胀速度的研究,得出宇宙拥有着138亿年的年龄,宇宙中存在着暗能量,能够抵消引力的撕扯,最终会导致宇宙的膨胀速度加快。

在地球有一种来自太空馈赠的金属元素,它就是金元素,作为贵金属家族的龙头老大,金元素有着匹配它身价的诞生方式,那便是中子星对撞合并。当中子星或者更高质量的天体例如黑洞相互并合时,能够损失相当一部分的质量转化成为能量,以引力波的形式传递出去。这种以光速传播的能量已经被找到探测方式,美国LIGO团队成功监测到了黑洞之间的碰撞融合,引力波已经成为可观测的目标。

现代物理大行其道的今天,经典物理越并没有失去它的意义,牛顿提出的“绝对空间”理论并非毫无意义,水桶问题可以体现出宏观宇宙对一切事物的影响。同样微观事物可以影响到整体,蝴蝶效应带来的混沌系统提醒我们,宇宙并非按部就班地走着,未来并不能预测。

从生物角度上来看,生命的诞生同样堪称奇迹,真核生物的诞生有着因缘际会的巧合,更有着不可复制的特殊性。人类是地球有史以来进化最为成功的生物,从冰期一路走来,人类的发展历程也是伟大的奇观之一。

通过文中描述的八种奇观,展现出这个浩瀚世界的奇妙,一场颠覆认知的科学之旅同样是一次认清自我之旅,只有意识到我们的存在是多么难得,才会珍惜这种伟大奇观。

《奇观》读后感(四):《奇观》:由一到无穷的探索

距今2300多年前的诗人屈原曾发出“天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在“天问”里屈原从宇宙的形成到人类的起源一共提了170多个问题,甚至还有“九天天盖的边缘”,“放置在什么东西上面”,这里面已经含有“空间弯曲”的思想,这点和爱因斯坦都遥相呼应了,不由得让人感叹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与发问,从古至今我们从未停止。

《奇观》在追寻真相也是一本既小又大的书,虽然篇幅不大,但是却汇集了“月球之谜”,宇宙起源以及生命的起点等天体物理学上的重大问题,从科普的角度讲述了不为人知的真相。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其中一个就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

月亮的真相也一样能震撼我们,“月球在地质年代曾经离地球很近,近到它看上去比太阳还大。”在整个太阳系的行星和卫星比较中,月亮是比较大的了,相当于一个”小个子“行星地球带着一个”大个子“卫星月球,这样的比例在太阳系中是比较独特的。关于月球的起源目前最合理的解释是“大碰撞”理论,即一颗行星与原始地球相撞,双方星体大量的碎片在引力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月球,计算机模拟大约44亿年前的事了,从此月球诞生了,地轴倾斜了,地球自转加速,地球有了四季,也随着产生了地球磁场,这一切变化保护了地球不受“太阳风暴”的伤害。经过模拟,月球从诞生起逐渐远离地球,如果说有一天我们终将失去月球,“月球流浪”了,你会怎么想?而对于月球我们不了解的还很多,我们想象中就有了《月球背面》,《月球陨落》等作品。随着科学的进步,一定会对月球有更多了解。

宇宙起源的“大爆炸”学说,我们已经比较了解了,这是一个从一个“奇点”开始到无穷的奇迹。近年来新的奇观就是:我们所在的宇宙正在加速“膨胀”!对此,爱因斯坦1931年曾经写论文讨论过“想象宇宙是一个存在物理界线的空间”,与之相关问题还有“宇宙温度的预测”“宇宙年龄的计算”等重大问题,随着2013年的重大发现,宇宙的年龄大约是138亿岁,误差1%!这是一个奇观,而在此之后书中还介绍了“暗物质”,“引力波”等近年来的重大研究发现。而科学家对宇宙加速膨胀的发现获得了2011年诺贝尔奖,引力波的研究则获得了2017年的诺贝尔奖。宇宙的尽头到底在哪?也许目前所知人类的宇宙是没有尽头的。无尽的宇宙就是一个奇观!

关于生命的起点书中说到我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一个单细胞!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化石证据,最早的化石在澳大利亚发现,记录着32亿年前的地球生命。已知古菌不会致病,擅长与其他生物互利共生的自然趋势,透露出另一个关键信息—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复杂生命。种种想法,启发我们去思考生命可能的起源。

《奇观》是一本科普读物,“从一到无穷”的讲述了最新科学发展,而这些颠覆认知的科学之旅,必将开启一个新的征程,我一直觉得好的科普就是打开了一扇窗,引起读者兴趣,未来也许有人投身其中作出成就呢。。。如果今后有新的科学证据能推翻书中的观点,那科学家一定是很高兴的,就像序言中说的“优秀的科学家高兴都来不及”,“正是源源不断的新想法,构成了科学命脉。”科学永无止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