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家的民俗学》读后感1000字

《大家的民俗学》读后感1000字

《大家的民俗学》是一本由[日]岛村恭则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4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家的民俗学》读后感(一):不一样的民俗学

入乡随俗这个成语相必大家都听说过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会按照一些习俗或默认的规则做一些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做的事,像在祭祀、结婚等时候,总有各种各样的习俗要求,并且百里不通风,十里不通俗,各个地方的风俗还各有差异,等待着我们去发现,这正是民俗学大显身手的地方。 民俗学其实就是“大家的学问”,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参与到民俗学的调查和研究中。民俗学常常被称为“在野之学”“民间学”“草根之学”,表明民俗学这门学问不仅仅局限于学院派研究。 人们都认为“民俗学”是一门研究山村、农村自古流传下来的学问。但民俗学并不是为古老事物追根溯源的学问,而是一种反主流、反霸权和反中心的文化心态。作者为了让大家了解民俗学,特地写了这本书,本书是一本面向大众的民俗学入门书籍,通俗易懂,贴近生活。我们可以从书中了解到民俗学究竟是什么。 本书作者岛村恭则,是日本民俗学的第三代领军人物之一。本书分为七章,书中列举了大量生动有趣的案例,如大学校园里流传着的七大怪谈;动漫圣地创造出的新民俗;新冠病毒肆虐下的鱼身鸟喙人面的妖怪护身符的大流行;互联网时代稻荷神信仰的全球化等。并且从身边着眼到全球视野,通过简明易懂的方式,结合当今时代背景,如新冠病毒、互联网等,向我们介绍了现代民俗学的知识,展现现代民俗学的魅力。同时,作者也在结语中提到,如果我们想继续了解民俗学,可以读一些什么样的著作,如《文化人类学和现代民俗学》《民俗学的邀约》等书,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民俗学。 现在民俗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岛村恭则认为,vernacular比folklore更适合来代表当下的民俗学,没有以往的陈腐气息。同时在他看来,民俗学的研究应该是与普遍、主流、中心的立场相对的事物,强调民俗学的反霸权主义、反启蒙主义、反普遍主义等,寻找各国间的共性。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民俗,一个不起眼的习惯,也是一种。如果你能深入研究,像作者那样,也能做出一番学问。

《大家的民俗学》读后感(二):我们都是“俗”人。

什么是民俗学?

所谓民俗学,指的是从“俗”的观点来研究“民”(人类、人们)的学文。

岛村恭泽是当代日本民俗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本书《大家的民俗学》的作者,他强调了民俗学“接底气”的特色。比如工作中家庭内部约定成俗的习惯、婚丧嫁娶的各种礼仪传承、比如双十一线上线下商家活动等都是自然而成的一种现象。党然不止这些,这类民俗现象还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书中关于鞋子的咒术,来自某大学生的家庭,午后每一次穿新鞋,妈妈都会用马克笔在鞋子上写文字什么的(比如:安全、幸福)之后大学生独自生活后穿新鞋也会这样做,而当他问问妈妈缘由时,妈妈说,外婆这样做,她也就这样做了。问外婆时,外婆也说:“因为我妈妈这么做,所以我也这么做了”。而她们从来都没想过为什么要这么做。可外婆在施展咒术时,会写幸福的“福”字在鞋底,希望“福”能从脚到头守护大家。

回忆一下,在我家也这样一个很类似约定成俗的习惯,每一次从外地回家小住离家前的几分钟,妈妈总会提前扫地,记忆里小时候妈妈带我去姥姥家,姥姥也是我们即将离开前会提前扫地。现在想来我猜测应该在我离开前把地扫了,就不是扫地出门了,哈哈哈。

只有留心观察身边总会有这样一些不成文的规定,没有缘由传承执行,尤其是在家庭中的体现,因为妈妈的这样做妈妈也这样做我也就这样做了。这就是我们世俗生活里的俗事没有理由的继承着,到头来我们都“俗”人的传承者,继续者我们的“俗”好不妨碍它成为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我们是实践和研究者。

《大家的民俗学》读后感(三):面向大众的民俗学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对民俗的了解很浅薄,认为民俗就是一种民间文化。但是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对民俗有了一种全新的看法和认知。

这本书的作者岛村恭则是日本研究民俗学的教授。也是日本民俗学的领军人物。

他的看法是每个人都可以是民俗家。作者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本书,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民俗学的趣味性。”他的这本著作也是很详细的讲解日本民俗学。

本书分为七章。序章主要介绍民俗学,民俗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通过一些问号再加上作者本身对民俗学的研究看法得出“民俗学是现代学”.....

第一部分就是论述“我们身边的俗”也就是作者生活的环境,日本一些民俗。

第二部分也就是后半部分,是讲了地区与全球的民俗。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作者的语言始终很简单易懂,让我对这门学问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过去,我对中国本国的民俗学也不是特别感兴趣和了解,但是这本书是一本面向大众的有趣的民俗学书,通过一些现代民俗学的知识,呈现出民俗学的魅力和活力。让我们看到,现代民俗学并不是刻板的,而是有着活力,一种反主流、反霸权和反中心的文化心态。

生活中处处存在可见民俗学。人人都可以是民俗家。

《大家的民俗学》读后感(四):《大家的民俗学》——由点及面,了解民俗学

《大家的民俗学》是日本关西学院大学岛村恭则教授的全新力作,在这本书中,作者向读者们展示了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丰富而有趣的民俗,而我们每一个人都与可能无限地接近它,都可以成为民族学研究的一员。 当我们看到这本书的书名的时候,就会有这样的疑问,到底什么是民俗学呢?如果我们说民俗学仅仅是古老的故事、悠久的传统,那么只能说那是存在于我们脑海中的刻板印象,因为民俗不能等同于陈旧的、过去的等概念。作者在序章里就告诉我们,民俗学指的是从“俗”的观点来研究“民”的学问。是的,民俗学的研究范围包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作者的指引下,我们将进入一个更加广阔而生动的民俗学世界。

我们身边有哪些民俗呢?作者举了一个非常接近我们生活的例子,那就是家庭内部的规矩,或者说是一个家庭内部形成的习惯。其实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个家庭又都有自己的历史,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适用于家庭内部的习惯,有的已经成为一个家庭所独有的传统,被这个家庭继承着,也许它们并不为他人所知,却对家庭成员有着特殊的意义。 作者研究的内容包括方方面面,在提到“劳动者之俗”的时候,他提到了消防员的习俗。出乎我们意料的是,这个习俗并不是关于训练,也不是关于救人,而是饮食,那就是“消防乌冬面”。乌冬面是日本的传统食物,也是最普通、最常见的美食,而在它前面加上了“消防”二字,就带上了独有的职业色彩。因为它不仅制作简单,而且方便食用,真的很适合消防员随时出动的这种职业特性。而随着时间的延续,随着职业的发展,消防乌冬面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它不仅成为一种民俗,更是发展的、前进的。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所谓民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并不是陈旧的、历史的,它们同时还是与时俱进的,而这才是真正的民俗学。

民俗学常被称为“在野之学”、“民间学”、“草根之学”,这就把民俗学从学院派基础上进行了无限的延伸与拓展,或者说当我们由点及面地了解民俗学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民俗学是大家的学问。

《大家的民俗学》读后感(五):民俗学,重新定义生活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小达到我们每个人的记忆都在被所生所住的地方书写着,特别是很多人生大事中,都会因所在地方的独特风俗,烙上深刻的记忆。如果和我一样生活在华北平原,你可能还有印象,儿时被爸爸举在肩头,逛那人头攒动的庙会,期间杂技文化艺人,摆摊设点地展现着令人称奇的技艺,还有说相声的、吹糖人的等等。而跨越江河,豫园灯会充分利用老城厢历史空间、建筑景观及深厚文化底蕴的巨大魅力,是沪上新春佳节独有的一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再望向辽阔的东三省黑土地,一曲二人转,表演时载歌载舞、曲舞相衬,唱腔曲调异常丰富,是人们节日不可缺少的休闲环节。

这就是民俗的魅力,它是因独特而广博的文化滋养而生,更因扎根不同地域而纷繁多彩。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再加上近年来事事物物都乘上互联网的高速车,民俗的展现显得异常宝贵,同时也有很多随着时间在不经意间消失,因此我们更应该引起对民俗的重视程度。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科学的眼光,以历史的视角,对生存并演绎在广袤大地上的民俗加以调查、收集、整理,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也看到其在当下的延续和未来的走向。为此你我不可不知民俗不懂民俗,这其中暗藏着先民的智慧,拥有绚烂多彩的文化背景,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认知,民俗学是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通过我查阅的不少资料,原来先民早已重视民俗的传承,大约成书于先秦至西汉的古籍《山海经》,其中便早已记载了丰富的神话、宗教、民族、民间医药等古民俗珍贵资料。在东汉时期,随着发展产生了专门讨论风俗的著作《风俗通义》。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专门记述地方风俗的著《风土记》《荆楚岁时记》等,足以见民俗之文化也灿若星汉。但这些古籍可难入寻常百姓家,我们呼唤一本大家的民俗学,当下日本民俗学界的领军人物,任教于关西学院大学的岛村恭则教授就著有《大家的民俗学》一书,带你领略民俗学的魅力,也为我们提供一个思考,我们该如何去看待我们身边我的民俗学,及如何去保护与传承。让民俗学成为每个人都能学会并加以运用的技能,从而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充满趣味。

岛村恭则教授的观点我很受启发,他一改我们对民俗学的认识,将概念扩大,认为民俗学并不是那些自古的古老传承,不视他为时间流逝中人们活动的产物,而是一种反主流、反霸权和反中心的文化心态。而以此心态我们就更能去理解,民俗都并不是产自于刻意的制造,同时为什么近年来有些地方在刻意宣扬的所谓“民俗”终究是一时之事。教授的书籍内容通俗易懂,并不是长篇大论如同学术论文版,而是精选了有趣的事例案例让我们很容易读进去,非常的贴近你我的生活。最有意思你的部分便是所列举的事例,我也看到了他所拥有的善于发现的眼睛。作为社交场所的平民区咖啡店;动漫圣地创造出的新民俗;互联网时代稻荷神信仰的全球化; “座敷童子”的现代转型等等,而这些我们其实就在你我身边,你需要去发现。

《大家的民俗学》读后感(六):在民俗学的背后

我们对民俗或许都不陌生,但对民俗学的话可能会有点茫然,在我的认知里,民俗是涵盖了许多许多内容的,例如传统节日以及对应的习俗、婚丧嫁娶的礼仪、还有比如传统的手工艺等等,看这本书我才知道民俗学是有对应学科的。

这本书对作者说民族学诞生于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思想家约翰·哥特弗雷德·赫尔德构建了这门学科的基础。但我查百度百科却显示——民俗一词最早见于英国,由英国学者汤普森根据英语中的Folklore所创造。它的原本含意是民众的知识”或“民间的智慧”(The Lore of Folk),作为科学名称可直译为“关于民众知识的科学”。

起源可以说众说纷纭,由此可见民俗学或许真的是一门相对冷门的学科。

那么这本书一共分为两大部分七个章节,第一部分为我们介绍了在日本的家庭内部之俗、校园之俗、一些职业的习俗,第二部分则为我们介绍了不同地区与全球性的一些习俗。

阅读这本书我们会发现习俗这件小事真的无时无刻不在围绕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同时在阅读过程中也发现了比较有意思的几件小事,例如——

在《家庭内部之俗》中有一篇讲“鞋子的咒术”,这篇大概是讲午后如果要穿新鞋的话,必须要把鞋底弄脏,不能让鞋底干干净净的出门,而大多数人会选择用马克笔在鞋底写上象征吉祥的字。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习俗,是因为人们会由新鞋联想到葬礼,从而联想到死亡,所以人们会担心下午之后穿新鞋会引发不幸。

特别有趣不是吗?不知道有没有人在晚上看到绣花鞋的时候会产生恐惧感,忘记小时候无意间是看到《一双绣花鞋》还是《京城84号当铺》的片头,有一个画面就是红色背景+一双绣花鞋,其实没什么好怕的,但这个场景一度成为我的童年噩梦。为什么呢?因为绣花鞋很容易让人与鬼故事联想起来,鬼故事中的女子,时常穿着一双绣花鞋,然后有着各种各样的死法。

对,类似这一种的习俗大多都与避讳死亡有关,或者说避免发生不好的事情,从端午节的五彩绳到过年时候的放鞭炮,甚至小到小孩子随口说了一句不吉利的话,大人要象征性地打他一下,让他赶紧“呸呸呸”,最后还要说上一句“童言无忌,大风吹去”。在这背后其实不过是人类对于死亡与灾难的恐惧,对于顺遂与平安的向往。

曾经收到过一本《汉族丧葬祭仪旧俗谭》,但那本书更多的还是在讲古时候封建礼制之下的丧葬制度,说是“旧俗”,但可能还不够“俗”,相对而言这本书的趣味性要更足一些,确实如它书名一般是一本写给《大家的民俗学》。

尤其是除了家庭与校园的习俗之外,那些关于各种职业的习俗也很有趣。例如,消防员们的“消防乌冬面“和“消防饭”、自来水管道工人们会合唱的“自来水数数歌”、法官们之间的“酒桌交流”等等。

在民俗学的身后承载着丰富的神话、宗教、民族、历史、民间医药、民间技艺等各方面内容,不论对于哪个国家来说,都是一块瑕不掩瑜的文化瑰宝,值得传承与珍惜。向前看民俗也已经浸入了我们日常工作与生活的各个领域,不可分割。

《大家的民俗学》读后感(七):“民俗学”是大家的,也是世界的:我们每个人,都是民俗的创造者

1.约定俗成即为“俗”

很多时候,我们到访一个陌生的地方,总是对当地的风俗知之甚少。我们需要一个向导,不仅仅是指路,还能指出一些我们平常容易忽视的地方。

就像我最近特别喜欢的一个探险博主,他深入阿富汗,目睹阿富汗的重建。整个行程,他的身旁都有一个帅气的小伙子做向导。和当地的贫民有所不同,这位向导精通汉语,他不仅能够保证博主的安全,还能根据当地的习俗,给博主特定的提醒。我一直以为,他只是一个大学生,但后来,有一期节目拍到了他的阿姨家,那真的是阿富汗豪宅呀。

也因此,我对各地的风俗,有了更多的认知。这些视频,激发了我的好奇心。

中国的风俗类作品,我读过的,印象最深刻的,就要数那本《乡土中国》了。一读再读,我深感费孝通对于中国人深刻的认知。而日本的风俗学,我最近读过的这本《大家的民俗学》,开拓了我的眼界。

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本教科书一样。我们能从这本书中,感受到作者从事学术的严谨。作为“日本民俗学”的领军人物,岛村恭则教授有着自己独特的建树。在很小的时候,岛村恭则就对民俗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挑战当下固有的民俗体系,引入了“vernacular”这个概念,这种陌生化的植入,有利于我们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去评判所谓的“民俗”。

民俗成为一种学问,其实由来已久。但就日本教授岛村恭则的论述,民俗学真正诞生于德国,柳田国男将其日本本土化,开创了真正的“日本民俗学”。之后的几批学者,都是在先驱的影响之下,走向了不同的流派。

在这本书中,岛村恭则重新定义了“民俗学”的概念,从特点上来看,它具有反启蒙主义、反霸权主义、反普世主义、反主流、反中心的学科特征。这种特征,在日本民俗学中,是非常清晰的。

岛村恭则结合着不同的范畴,向我们指出了民俗学的无处不在。每个人家庭内部之俗,校园的俗,劳动者的俗,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他们都有着相同的特征。这些特征,让民俗学更加地具有影响力,这不是一种迷信,而是应该值得我们关注的文化现象。

不仅仅如此,放眼全球,遍及欧美,民俗学也是无处不在的。很多时候,这些事情,我们都忽视了,可一旦我们用vernacular的概念去思考问题的时候,就会瞬间清晰很多。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也能更加深刻。

所有的那些不起眼的小事儿,大家都能够遵守的约定,都可以被看作是民俗学。

民俗学并不深奥,而且很有趣,非常值得观察者去记录和分析。岛村恭则用如此严谨的态度为我们分享他的研究成果,也是十分地让人动容。

可就我看来,其实,民俗学是更为广泛的存在。如果说实地考察就意味着对当地风俗的深入研究,那么,《徐霞客游记》岂不是更早的民俗学著作吗?如果说对当地文化的记录也要算作是民俗学,那《诗经》岂不是非常优秀的文化传承吗?

相比于日本的民俗学,我们可研究的民俗范畴更为广大。很多概念,如果让中国学者去定义,想必会有着完全不同的内涵。

但总的来说,这也是一种很可贵的探索。我尊重这种科学的研究态度。正是这本《大家的民俗学》,更加激发了我对于民俗学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大家的民俗学》读后感(八):生活亦是一门学问

民俗学到底是什么?

研究民俗学的意义何在?

民俗学是仅限于专业人士研究的吗?

《大家的民俗学》详尽而又易懂地回答和解释了以上问题。

顾名思义,民俗也就是民间习俗,它广泛地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方方面面,却又不为我们所察觉。而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的学问,民俗学带给我们的意义远远大于单纯认识习俗。

作为日本民俗学研究学者,作者在介绍日本社会各界的民俗的同时,也让我们打开眼界。

那些民间习惯自古以来就是大部分只能通过言传身教来进行传承的,作为外人,或许需要住在当地多年并且与当地人进行长时间的交流磨合才能逐渐习得,但是这样一本科普书籍却能帮助读者省去这个繁琐的过程,直接得到最直观的结果。

书中分成两大部分,一是日本国内的“俗”,二是世界各地的“俗”。(当然,因为习俗本身与文化息息相关,所以书中所说的世界各地大部分还是亚洲。)

而”俗“本身在不同情况下又会展现出不同的特质。

例如第一章和第二章中出现的家庭习俗,以及进入校园以后的校园之俗,都会让中国读者们倍感亲切,因为其中虽然两国习俗具体内容不同,但却大致形式大差不差。

这类习俗存在的意义大多是教育作用,约束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们不要逾矩。

有意思的是,世间有形形色色的家庭这些规矩,或许只会在家庭内部实施。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民俗学的相关研究,他们也许不会被公之于众。

而校园的种种奇怪的传说,也在帮助学生们形成身份认同之余,也有加强人与人之间纽带的作用,曾经一起遵守的那些习俗会一起被牢记成为令人怀念的记忆。

而书中后文所列举的习俗中,食物占了大部分。无论何时,食物都拥有超乎想象的力量。而只有本地人或是一起工作的同事才知道的食物搭配吃法,便成为人们产生归属感的重要契机。

消防乌冬面和消防饭非常有意思。因为是同事们自己烹饪为美味,所以能够大大的加强团队之间的归属感,并且这并不是敷衍的食物,为了不让人腻味,他们在口味和花样上煞费苦心,因此逐渐也成为了消防员们期待的日常期待。

食物本身已经构成一种归属感,而在特定场合以特定搭配食用某些食物,更是成为民间习俗一大重要组成部分。

书中写到的优惠早餐我曾十几年前在高木直子的绘本中见过照片,而这次却被书中的描写香到我恨不得马上穿越到明早赶紧吃个煮蛋加烤吐司配咖啡,即使只是冰冷的文字,习俗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使得人不自觉想去模仿。

民俗学所讨论的是也不仅仅是习俗本身,正因为这个习俗是大家进行信息沟通的一个方式,因此才会一直延续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只关注物品和服务的部分,却容易忘记和这一过程息息相关的鲜活的人们。

我相信,了解这些习俗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这个地球每个地区、每个角落、每个家庭中不同的运作,从而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大家的民俗学》读后感(九):人人都能做的民俗学家,你的生活里有什么新新民俗么?

去了解民俗吧,去了解你知道却又不明白的民俗吧,当不被定义的民俗学者。

以前读书时,要坐很久的大巴去学校,在这漫长而又无聊的路途当中, 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当两辆大巴在路上迎面相遇时,总有一方会先行按下喇叭,而另一方就会及时做出鸣笛回应。这个奇怪的现象,直到后来我忍不住问了一位司机师傅才算明了。

他说,大家虽然在同一家公司任职,但因为时间班次的原因基本不怎么碰面,在路上看到彼此开的车子,鸣笛就当是打个招呼了。

在岛村恭则先生著作的这本《大家的民俗学》中,<卡车司机的风俗>也讲述了类似有趣的事情,这也让我对“民俗”两个字有了新的理解。

大家的民俗封面

岛村恭则,1967年出于日本东京。现在是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关西学院大学世界民俗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民俗学、vernacular文化、世界民俗学史与民俗学理论。这本书中的民俗和大众理解的民俗相同也不同。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吗?一定是很小的时候吧,我们从书本上学来,人们吃粽子投入汨罗江是为了不让鱼虾啃食屈原的身体。同样都是张灯结彩的日子,为什么中秋节可以说“中秋快乐”,而端午只能说“端午安康”?

我是在工作之后被批评了,才了解到的。端午节是个略显悲痛色彩的节目,虽然这种悲痛的气氛随着时间的流逝减淡很多,但人们还是更愿意接受端午安康这种说法。

记得我刚到合肥这座城市的时候,年纪在二十出头吧,一次去交税大厅付款的时候,旁边排队的人问我,:“大姐,可以帮我刷卡么?我把钱转给你,我忘记带卡了…”。

我知道那个交税大厅只接受刷卡的,可当我听到这句“大姐……”,我的脑袋就已经嗡嗡嗡啦,后面完全没有了反应。后来旁边的另一个人可能是见我年纪小又面露难色,才和那人说可以帮他刷卡。

我把这件事情说给我久居合肥的闺蜜说,她笑着和我讲,合肥的“大姐”无大小,上到九十九下到小朋友,都是可以这么称呼的,我方才释怀。

曾几何时,11.11只是365年中普普通通的一天,后来随着人们对阿拉伯数字的理解,这一天变成了单身人士不愿意过的“光棍节”,每每到了这天,没有对象的人只想窝在房间里,什么也不做。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可能是淘宝商家营销的作用吧,这天从光棍节又转变成了年底大促,有各式各样的满减活动扑面而来,而“亲”这个词也从“亲爱的”变成了一个类似“嗨”一样的词汇,从“在不在”到“亲,在么?”

年终大促刚刚过去,双十一马上就要到了,亲,你的购物车加满了么?

VERNACULAR究竟是什么?

不得不说这本书带给了我一个新的世界。

让我了解到民俗二字不单单是过年需要张灯结彩贴对联;也不是在大门张贴守护平安的门神年画;也不仅是那些上山求神拜佛的美好心愿。可以是吓唬孩子时编纂的“再哭就会有猫猴子来把你抓走”;也可能是某个地区人们默认在外吃早餐的习惯;还可以是我们买水晶石时对他拥有能量的感知。

摆脱了以往我对他刻板的印象,他是生动鲜活有趣的,而我们每个人也都可以成为民俗学家。

如果你的身边有我没听过的民俗故事,希望你可以留言告知一二,让我们为这个有趣的世界制造更多新鲜的乐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