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曼德拉效应》读后感摘抄

《曼德拉效应》读后感摘抄

《曼德拉效应》是一本由玄慧雯著作,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022-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曼德拉效应》读后感(一):先认识自己,才能更好突破

人类一直在探索,随着时间发展,人类在不断加强自我认知,并对于某种共同现象,冠以统称,便于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

这本书叫《曼德拉效应》。曼德拉,南非前总统。2010年,有网友提出,曼德拉早在20世纪80年代去世,还有很多网友表示认同,可曼德拉是2013年去世的。针对这种集体发生记忆错乱的效应,统称为曼德拉效应。

再举个例子“五十六个【??】五十六支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处,是五十六个“民族”还是“星座”?有很多网友认为是【民族】,事实上,歌词是【星座】。

书中针对这种效应进行了深入解读,人类的脑中有“海马体”,它会调取我们的记忆,但事实上,我们的记忆是会发生改变的,可我们总对自己的记忆深信不疑。

除了曼德拉效应,书里还提到了:瓦伦达效应、习得性无助、乐队花车效应、巴纳姆效应、路西法效应、自我服务偏差、沉锚效应、镜中我效应、库里肖夫效应、毛毛虫效应,一共11种神秘的行为逻辑,通过解读和分析,帮助我们认清自己。

《曼德拉效应》读后感(二):揭秘人类迷惑行为,成为更好的自己!

为什么我们会产生虚假记忆? 为什么越在意越容易搞砸? 为什么我们容易被套路? 为什么总感觉自己不行? 为什么“别人都是对的”? 为什么我们喜欢“随大流”? 为什么好人也有变坏的时候? …… 人类总有那么多费解的心思和迷惑的行为, 而这些答案你一定能在这本书里找到!

举手告诉我,有多少人跟我一样,发生过拿着手机找手机的事情? 有时候,你明明记得自己把一样东西放在了这里,却匪夷所思地在另一个地方发现,还以为发生了什么灵异事件!可事实却是,没有什么鬼,只不过是你的记忆欺骗了你! 这种“对事物持有错误记忆”的现象就是“曼德拉效应”。之所以和曼德拉扯上关系,就是因为有人信誓旦旦地把他的去世时间“提前”了三十多年!

记忆的输出过程,并非被动地复制原来储存的信息,而是在此过程中进行了主动的重组,因此,你的记忆并不可靠,存在“造假”现象! 曼德拉效应给我们的记忆敲响了警钟,因此当我们回忆往事时,蕞安全的处理方式是能理性地分析问题,而不是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 这本书虽然是以“曼德拉效应”为书名,但其实除此之外,还为我们讲透了其他10个心理学现象,比如

《曼德拉效应》读后感(三):曼德拉,效应?

我是第一次接触曼德拉效应这个新鲜事物,感觉很新奇。也是第一次深入探究曼德拉其人,曼德拉是黑人平权的斗士,更是担任过南非总统,而他的死亡时间与很多人的记忆产生了混乱,这正是曼德拉效应的由来。所谓曼德拉效应就是就是记忆混乱的一种现象。 究其原因,为什么会有曼德拉效应的产生,我想着主要与人的主观认识和记忆的认知有关,未经考证,容易相信一些消息和讹传造成的,形成了错误的记忆。曼德拉效应形成主要有几大因素:一是随波逐流的心理。人们常常喜欢在生活中接受和传播一些为别人传播和认同的消息,不能及时的辨别真伪,这主要是人的从众心理在作祟,常常因为与他人的信息同步而搅乱了自己的记忆。二是对自己记忆的偏信。我们总是喜欢过分的相信自己的记忆,其实记忆并不一定靠谱,特别是自己的记忆,我们有的时候惯于美化和丰满自己的记忆,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曼德拉效应。三是接受的谣言和信息太多,真伪难辨。对于一些名人的消息传播,绯闻传播人们都是乐此不疲的,但究竟是什么样的也就没有太多人关注了,多是一些道听途说的消息,只在记忆中留下一个模糊的印象,也不会去考虑和辨别真伪,但当谣传与事实相遇的时候就难免会产生曼德拉效应了。 在现实生活中会有许多难辨真伪的消息大肆传播,我们要学会去伪存真,克服记忆的混乱,从根本上避免自我认知的偏差。

《曼德拉效应》读后感(四):曼德拉效应

我平时非常喜欢阅读心理学的书籍,因为心理学与我们的身心健康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有些心理学知识非常的有趣,还很实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

最近我读了《曼德拉效应》这本书,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讲解了一些比较有趣的心理学效应,了解这些知识能够更好的让我们去理解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或者行为。

2013年,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去世的新闻发布后,很多人发现自己的记忆出现了混乱,以为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就已经在监狱中死亡了。包括我在内,有太多人出现了这样记忆上的偏差。

我们一向是对自己的记忆很信任的,因为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就是在某种程度上建立在我们对历史的记忆上。在生活的诸多方面,我们都在不断的积累经验,这些经验也通过记忆的方式不断得到巩固。 所以曼德拉效应就指是人们将这种集体性的对事物持有错误的记忆的现象。 记忆在很多时候都可能会欺骗我们,我们有的时候会忘记一些事情,也会记错某些事情。

我有一位很擅长唱歌的朋友,可是她却说有些人说她唱歌不好听。我想,这种情况只能有两种解释,一个可能是那些人并没有认真的去倾听,只是很随意的去表达自己的看法。另一个更加现实的可能是我的朋友出现了记忆错误。

而且她多次说要唱歌给我听,但后来我问她的时候,她就说自己从来也没有说过。大概也是曼德拉效应的一种实际证明吧。我只能默默流泪。

当然在这本书中,还提到了其他很多有趣的心理学效应,非常值得一看。

《曼德拉效应》读后感(五):人类迷惑行为手册

你有没有遇到过个人认知和实际情况相反的情况,比如记忆里的事情明明是A面,可经过求证发现,事实却是完全相反的B面。为什么会这样呢?是我们的记忆发生了混乱,产生了错觉,还是谁偷偷篡改了我们的记忆呢?

其实这种情况在生活中非常常见。无论是妈妈拿着手机找手机,还是从厨房拎着菜刀冲出来问你菜刀哪去了,或者是东西不见了,你质问另一半,问他放哪儿了,他却告诉你是你自己放的,这些都是记忆出现偏差产生的结果。

那么我们亲身经历的事情的相关记忆,为什么会被篡改呢?更确切的说,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偏差呢?在《曼德拉效应:令人细思极恐的行为逻辑》一书中,作者玄慧雯告诉了我们确切的答案。

玄慧雯在书中告诉我们,人的记忆会产生虚假记忆。也就是说我们大脑记住的场景并不一定是我们经历的场景,而是大脑自身根据我们经历的情景所形成的记忆碎片记录的记忆,有可能是大脑自己根据场景重新构建的记忆。

所以呀,当我们拿着手机出门,在关上门那一刹那却突然反应过来,诶,手机没带,打算开门回家拿手机却发现钥匙没带,于是整个人就慌了。经路过的邻居提醒,才恍然发觉手机就在自己的手里,平白地闹了个大笑话。诸如此类的事情时有发生,其实并不是我们的记忆力减退,而是人类在记忆过程中会发生的正常情况。

这种对事情持有错误的记忆的现象,在心理学上有个专有名词叫作“曼德拉效应”。这是根据2013年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去世的新闻发布后,很多人发现自己以为他早在2010年就去世了,认为自己的记忆出现了混乱的情况而提出的。

像曼德拉效应里提到的这样,人因为各种原因而产生的迷惑行为还有很多。比如“越想努力做好某件事,却越是做不好”,“即使别人说自己可以,也总是认为自己不行”,“别人的都是好的,对的,正确的”,“无论别人谈论什么事,总觉得‘那就是在说我啊’”等等。

书中共列举了11个令人细思极恐的心理法则,并以此来解释人类的各种迷惑行为。 很多时候,事情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真相不是,努力不是,方向也不是。我们需要的是理性的分析看待各种问题的可能性,然后找到正确的那个答案,才能做个理智又清醒的自己。

《曼德拉效应》读后感(六):揭秘那些细思极恐的行为逻辑,打破认知偏差

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明明记得把钥匙放在了电视柜上,最终却在书桌上找到;对一件事情的印象明明很清晰,却和其他当事人的记忆完全不同;甚至某个人对公众事件的记忆出现了偏差,却能得到许多人的认可与附和……

心理学上把这种集体性对某件事情持有错误记忆的现象,称为曼德拉效应,即虚假记忆。

这并非是人们故意记错或篡改事实,而是大脑由于个体经历、认知和逻辑的不同而在记忆重组喝输出时发生的误差。

虽然并非出于本意,但把虚假记忆当作事实,的确会引发许多人际关系的烦恼,导致家庭、同事关系因误会而紧张甚至破裂。

婆媳因对改口钱的数额记忆不一致、同事之间因重要工作交接的记忆不同,都会引发争吵、为日后的相处与合作埋下隐患。

除了记忆偏差之外,《曼德拉效应:令人细思极恐的行为逻辑》这本书中还介绍了越在意越容易失败的瓦伦达效应、在大众间盲从的乐队花车效应、在特点环境中激发人性阴暗面的路西法效应、总是活在别人眼里的镜中我效应等11种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心理学现象。

如何意识到心理现象的产生与作用原理、怎样摆脱心理效应的桎梏与阻碍,不再被套路、随大流,摆脱认知偏差,这本书以丰富的案例和生动的讲解为我们提升了认知。

《曼德拉效应》读后感(七):11个细思极恐的心理法则

你相信自己的记忆吗?你是否会觉得很多发生的事情跟自己记忆里是有偏差的?就拿那首《爱我中华》来说吧,多少人和我一样,记忆里的歌词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可当我们真的搜索歌词之后,会发现歌词竟然是“五十六个星座”。还有皮卡丘,多少人记忆里皮卡丘的尾巴有部分是黑色的,当你仔细看了皮卡丘之后,你也会发现皮卡丘的尾巴就是纯黄色的。

很多人拿这个扯什么平行时空之类的来解释,其实这就是所谓的曼德拉效应。正如这本《曼德拉效应》所说:我们的记忆是储存在海马体中,个体的经历和认知不同,当我们需要调取记忆之时,海马体会按照当下的逻辑和信念对记忆内容进行重组。正如之前所提到的歌词一样,五十六个民族从逻辑上来讲比五十六个星座要靠谱得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有部分人觉得歌词就是民族。而皮卡丘,因为耳朵有部分黑色,我们在提取这部分记忆的时候,对这些画面进行重组,所以也会以为尾巴也应该这样。

在这本书中,还提到了其他十个著名的心理效应,像路西法效应:我也成了坏人;乐队花车效应:我要和大家一样。每一个都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教学,而是会结合实例,通过不同的实际案例,来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这些概念,通过这种科学的方式来告诉我们,这些现象都是生活中存在的,我们不必为此感到惊慌。

读完这本书,明白了这些合理的偏差是一直存在的,只要我们能保持理智,承认客观事实,不被虚假所骗、不被大众所影响便可。

《曼德拉效应》读后感(八):我们的记忆由谁做主

当我遇到不确定的情况时,不得不去找与事情相关的人确认,有时经过对方的确认,我们找回了记忆的偏差。记忆是种神奇的东西,在记忆录入和提取的过程中,有些事情就被我们潜意识下进行了篡改,但是有一种神奇的现象,就是当我们发现身边好多人都对一件事情有了相同的错误记忆。这种集体记忆与实际不符的情况就被称作曼德拉效应。

看完全书,上网查询相关例子时,发现自己也是集体记忆偏差中的一员,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米老鼠也是穿的背带裤,皮卡丘尾巴上也有黑线。在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后我有了点想法,我们认为米老鼠穿的是背带裤是因为受到短裤拉得太上而且前面还有两个圆圆的点,我们认为皮卡丘尾巴有黑线是因为跟尾巴一样晃来晃去的耳朵末端是有黑线的。这些都是简单的暗示,最终导致了我们的记忆偏差。

其实曼德拉效应常常发生在对自身而言并没有那么重要的事情上,在这些容易被忽略的地方施加暗示,可以导致我们的记忆被欺骗。值得警惕的是,随着现实世界中信息大爆发,很多虚假的信息混杂着正确的信息涌入,导致我们在越来越多的事情上出现了曼德拉效应,甚至是某些重要的事情。俗话说三人成虎,当一部分人知晓并开始传递问题时,会造成怎样的波动却不得而知。

在《曼德拉效应》中,作者不仅仅介绍了曼德拉效应,还论述了介绍了另外10种让人细思极恐的行为逻辑:瓦伦达效应、乐队花车效应、巴纳姆效应……作者还在每种行为逻辑后配备了一些生动的故事以便读者了解,对心理学入门的读者非常友好。

值得一提的是,书籍排版非常用心,正文前的插图非常棒,要是能够多一些,然后穿插到行文过程中就更棒了。

《曼德拉效应》读后感(九):博言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曼德拉效应》。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令人细思极恐的行为逻辑》,里面讲述了很多人类的迷惑行为,这些行为最可怕的地方就是具有团体性,不是一个人偶然如此,而是一群人一起出现团体偏差。

就如书名里面提到的“曼德拉效应”,就是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行为了。曼德拉是南非国父,他于2013年去世,可是在他去世的三年前,就有一位叫做菲安娜.布梅的部落客,宣称曼德拉早就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在监狱中去世,这一后来被证实明显虚假的情况,在当时居然被许多人认可,甚至有人还提供了自己记忆中的细节,当然这些细节后来一并被证实是虚假的。这些人并不是串通作假,也不是故意曲解事实来获得眼球,他们是真的被篡改了记忆,这一现象就被叫做曼德拉效应,当发现这一现象之后,许多科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试图给出自己的解释。 本书中介绍了11种类似于“曼德拉效应”的群体偏移行为,并都对之进行了相应的解释。

这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纠偏,让读者以科学的态度来分析自己,既能明白这些偏差实际上是一种人类常见的异常,不必为此感到害怕,另外还要明白,偏差始终是偏差,你并不能因为大家都有这个偏差,就执着于这种偏差,大家要运用科学的判断,最终能够达到《礼记》中所提到的境界:“博言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我们再来看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中心部分是一个金属的感叹号,感叹号的阴影部分是一个问号。这正和全书的理念相符,遇到这些人类迷惑行为时,你尽可以感叹,但是感叹完了之后,一定要把手持这个问号,把这些行为背后的弄清楚,这个时候感叹号就不再只是感叹号了,你再仔细看这个感叹号,你会发现它实际上是一个立体的门把手,有着问号问来的答案做支撑,你就能轻松打开一扇大门,避免那些常见的迷惑行为,然后成为一个清醒理智聪明的人。

《曼德拉效应》读后感(十):和自己和世界和解

当你发现自己的记忆和真实情况出现偏差时,会不会细思极恐。答案是肯定的!这种对事情持有错误的记忆的想象,就是《曼德拉效应》。特定环境和无形的心理暗示是出现记忆偏差的重要原因,出现偏差或不真实的记忆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也会给自己留下遗。比起拥有偏差错误的记忆,我的健忘也许有一些优势,把不好的都遗忘在往昔。当然,不鼓励这种源于大脑退化的处理方式,在这世事之中普通人,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理性客观的思维,摆脱心理暗示的影响。

也许是正在经历习得性无助,所以对此理解非常深刻,当避无可避的身心不适环绕,挣扎不脱那密密匝匝的细网时,无助如影随形的绝望感,就连健忘也不能缓解。在这我要感谢我的丈夫和我的朋友,他们不停地给予我鼓励,包容我的坏情绪,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随着境况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亲情和友情播撒的阳光照进了心灵,使得我回归到让积极的情绪主动控制自己的人生。这番经历,在无意中践行了积极心理学中提出的亲情与友谊更能让人们获得快乐的理论。其实每天学点心理学知识,也会让人快乐。

我们都会或多或少遭遇巴纳姆效应,外界的评价议论影响着内在的淡定从容。而传奇人物不同于普通人,不会因为外界评价而贬低自己,坚持不以物喜,做到不以己悲,清醒明白的活着,奔着目标,勇往直前,直至传奇。

沉锚效应、库里肖夫效应、乐队花车效应……书中生动描述的各种心理学效应,都让我加深了对自己和这个世界地理解,体会到清楚、明白、理性的思考的重要性,愿我们每个人都保持清醒、理智、睿智,身心健康地活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