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发展的自我读后感锦集

发展的自我读后感锦集

《发展的自我》是一本由[美] 罗伯特·凯根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3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发展的自我》读后感(一):读点心理学试试

从书名上看,很容易让人有"心灵鸡汤"的错觉。实际上,这是一本很友好的心理学读物。通过一个个具体事例说明观点,很好理解。这么说吧,假如你对心理学的印象是"匡提科的犯罪测写师"或者"无间道中玩空当接龙的美女",那么你真该好好看看这本书。大多类似的书说教太多,这本也有类似问题,好在故事多于议论。顺便说一句,得有点耐心,字有点多,唔,图倒不多!

《发展的自我》读后感(二):未完待续:用自己的方式加工眼中的世界

你听过「井底之蛙」的故事吗?听的时候,你是不是一笑了之,觉得这蛙超级无敌地无知自大与可笑?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井底之蛙,我们的思考方式、思考范畴无法脱离于我们的知识范畴与我们所处的环境,然后凭借自己有限的认知,睁眼看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只是,作为有拓展意识的人类,我们不会像那只井底之蛙一样固守着一亩三分地,而是在成长中,不断地跳离一个个禁锢着我们视野的「井」。于是,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发展自我也不断地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的自我》就是借用这个角度,与我们聊聊如何在成长中发展出全新的自己。

《发展的自我》是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罗伯特·凯根所写的,一本带着哲学色彩的发展心理学书,给每个人的「个人成长简史」! 在这本书中,罗伯特结合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建构主义和发展主义,论述在形式背后,存在创造它们的过程;而从人的成长角度看,每个人的成长都基于追寻社会意义与生活意义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并由此形成「独特的自我」。更重要的是,这里的「成长」并没有拘泥于年龄或人生某个阶段,而是强调在任何年龄,我们都可以发展出全新的自己,这个过程是动态也是静态的。如何把控这个过程,确保每个发展阶段都可以平衡地过渡到另一个发展阶段,则是我们需要做的功课!

《发展的自我》读后感(三):如何成为自己?

书名:《发展的自我》

作者:【美】罗伯特·凯根

这本书对我来说有点儿晦涩难懂,但是认真读下去还是蛮有收获,毕竟了解自己,才能更好的发挥自我潜能。

帮我更好的理解了如何养育自己的孩子。孩子的成长极具发展性,年幼的他们世界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刚出生时世界世界都是属于他的,除了“我”,不存在任何东西。慢慢他们长大,理解东西被遮盖住,并不是消失了,只是看不见了。他们用各种方式认识探索着这个世界,什么东西都想摸一摸,尝一尝。比方说小宝宝喜欢“咬人”,也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种游戏。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孩子不听话而生气,真的没有必要。

我们的人生有无限可能,永远不要给自己设限。“每个人绝不仅仅是在少年时期才有可塑性,在任何年龄都可以发展出全新的自己,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潜能”。正如古语所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每个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成长,不是说你“心智”成熟以后就不会有变化,你不断丰富的经历,阅读的书本,最终都会体现在你整个人身上,所以永远不要停止学习的步伐,只要你不停地学习,就永远不会落伍。

“每个人都是静态与动态的综合体,在静态中找到内在的平衡,在动态中寻求自我的发展”。永远保持对生活的热爱,要知道成长也是一种美好。

《发展的自我》读后感(四):你什么时候可以真正认识自己 发展的自我

《发展的自我》一书是由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罗伯特培根写的。作为高中时期看过《lie to me》的我,心理学家是我认为最有魔力的人,从各种微表情能够非常清晰判断某个人,那时候想的是很厉害但是很可怕(随时能被人掌握自己的下一步行为)。

今天捧着这本书,从引言 构建和发展 中就能知道心理学拥有众多的流派以及方法论,而这本书就是“建构-发展”心理学的开山之作。先是介绍了建构和发展的内容,里面提及大量的心理学理论,对于我这种不熟悉心理学的人有点晦涩难懂,需要静下心来慢慢阅读。引言中著名的双关图形,可以引起我们不同的联想-这是位年轻的女士还是一位老妪?虽然知觉只是构建主义中的一个方面,但却是我们人类能够迅速构建现实的概念。这张双关图形选自20世纪30年代的格式塔知觉心理学,造成我们对同一张图有不同的解读,是因为我们对于纸上呈现的黑白交叉的块状和线条与我本身两者之间的“空间”组成。

书的题目很简单,主要从两个部分着写,两个部分又幻化成九个章节,能够让人一步步的了解建构-发展心理学。

里面关于新生儿的论述我觉得分外稀奇,大开眼界。大家可以尝鲜看一下。

新生儿生活在一个无差别的世界里,在这个尚未献出差别的世界里,没有一样东西是属于客观范畴的;在这个世界里,除了“我”,不存在任何东西;在这个世界里,“我”感知的每样东西都被看作“我”的延伸;在这个世界里,任何东西只要超出“我”的视觉、触觉和听觉范围,便不再存在。新生儿无法区分内部和外部,无法区分来自他自身的刺激(如饥饿)和来自外部世界的刺激(如光),也无法区分你的手从他眼前晃过和他自己的手从他眼前晃过这两者、四五个月大的孩子的兴趣可以被吸引到五颜六色的物体或皱巴巴的玻璃纸上。但是,如果物体被遮盖,孩子表现得行为就如同该物体不再存在似的。成长到8-10个月,大多数孩子开始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他们会伸出小手指,将遮盖该物体的东西拉掉。原先以为不再存在物体现在却“出现”在婴儿的世界中。

《发展的自我》读后感(五):《发展的自我》:用建构和发展带我们找到人生意义

很多人都会思考一个问题,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很多时候,我们终其一生寻找自我,却迷失了方向。 其实人生的意义,就在我们追寻社会意义与生活意义的过程中,得到体现和发展。 然而,我们经常苦恼地发现,在接受社会文化、家庭文化、职场文化等影响时,也出现文化与认知水平不相匹配的冲突,给自己造成困扰。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作家罗伯特凯根在《发展的自我:自我成长中的过程与问题》一书中,把人的一生自我发展分成了一体化的平衡、冲动的平衡、唯我的平衡、人际的平衡、法规的平衡和个人间的平衡六个阶段。

他用“建构—发展”心理学思维,为我们分析怎样去了解一个人思想的发展演化过程,包括应对分离焦虑、社会角色建构、投射性矛盾心理、超越人际关系、超越社会观点等每个阶段的变化和特点。 他指出,一个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在不同阶段会达到不同的“停滞状态”。一旦这种这种停滞被打破,就会带来心智的全面升级。 不破不立,想要实现自我成长,就不要害怕面临的不同挑战。如果我们能够从容应对,就能够发挥出自我的潜能,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

复杂的心理学理论,被凯根用幽默的叙事方式讲解地妙趣横生。他兼容并包地借鉴吸收前辈学者皮亚杰、科尔伯格、埃里克森等思想,并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 书中,他结合了大量的实例解析建构和发展,并用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投射到心理学上的表现,让大家看透很多行为背后隐藏的意义。

在抑郁症的治疗方面,他也独树一帜地提出了自然疗法,认为解决心理问题的最佳手段不是心理咨询,而是在生活、学习、工作和关系中慢慢疗愈。 作为“建构—发展”心理学的开山之作,也是后现代哲学的心理学基础,这本书被太多人所推崇。如果你也想找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不妨一起来开启探索之旅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