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爸爸的文学课》经典读后感有感

《爸爸的文学课》经典读后感有感

《爸爸的文学课》是一本由王亮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爸爸的文学课》读后感(一):编后随记

封面上的爸爸,以书为望远镜,瞭望世界和远方。

翻开外封,内封是女儿王之月的一幅水彩,浪漫的樱花,开往昆明的火车……对应着本书的首篇随笔:《美丽,却并不孤独的火车》。

这个爸爸的文学课,完全不以教材为指归,而直指文学的核心。就好比学武功,一上来就教最上乘的功法,对于徒弟来说,真是幸事啊。

窃以为,要习得这个爸爸的精髓,文学功底和教育转化缺一不可。文学鉴赏是你与文本的关系,文学教育则是你与教育对象、与文本三方的关系。讲什么是第一步,怎么讲才见真章。看这本书的父母、老师们,若能于此留意一二,必定收获大大的。

最后,王亮真是一个很nice的作者啊。我们的成书过程非常愉快,谢谢他~

《爸爸的文学课》读后感(二):来自爸爸的学问,爸爸的文学课

教育要从孩子抓起,朋友们相继结婚生子,有的孩子上小学了,有的孩子才幼儿园,我们闺蜜几个的友情永远不变,想当初就有约定,有了孩子后要从各自擅长的领域,有空就把孩子们聚一起补补课,我们也确实这样实施了,省了一大笔辅导费,还能和孩子更亲近,让孩子爱上学习。

书本

作为一名数理化的学渣,我只能辅导辅导最基础的语文了,作为文科生,这是完全没问题的。一直以来,我都以女性的视角去看待孩子们的文学课题,最近我看到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那就是《爸爸的文学课》。

我很好奇,爸爸的文学课会是什么样子呢?一直以来我们都谈虎色变,爸爸常常被赋予像老虎一样的勇猛形象,给人一种凶猛严肃之感,那爸爸的文学课会是很彪悍吗? 王亮,一名“资深文学青年”,一个疼爱女儿的好爸爸,这次就带来了他的《爸爸的文学课》,一起来感受这场来自爸爸的爱。 本书一共分为五个章节,旨在记录作者与女儿的阅读之道日常,同时给书前的我们作参考,让我们学会如何更好的对孩子进行教学。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古诗文方面的教学。以往我教孩子都是教朗读与背诵,可效果往往不佳,孩子们往往更会记住《咏鹅》这种上口形象的,却很难理解一首《回乡偶书》。我们都希望孩子多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却忽略了孩子的理解能力,虽然我填鸭式的教育有点成效,不过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意义不大,就是在做表面工作而已。作者很明确的表示,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孩子进行思考和判断。作者也是用他这个观点教育自己女儿的,他把自己的“一人读”,变成了和女儿之间的深度共读。 上学的时候,语文老师几乎清一色都是女性,近年来可以发现,幼儿园和小学里,多了很多男语文老师的身影,这是一个十分好的现象,男性和女性看待问题的角度是有所不同的,教育方式也各有特色。

再通读一遍《爸爸的文学课》,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教育不是填鸭,我们不是赶鸭子上架,更应该充当灯塔和引航人的角色,帮助孩子们前进的同时,帮他们认识到他们喜欢的领域。 作者说他教孩子学习文学,更像是一场让彼此都愉快放松的休闲活动,这不正式我们渴求的亲子关系吗,一种互相的成全,相互的尊重。当我们忙碌了一天,在和孩子谈文品诗,这将是人生多大一乐事。 文学从来不是为专业人士所预备和存在的,文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态度,是一种独道的爱。

《爸爸的文学课》读后感(三):给孩子,没有比对书籍和阅读的热爱更好的馈赠了

一位爸爸能真正地参与到子女的教育中来,我觉得这真是一位好爸爸。读了《爸爸的文学课》,颇为感动。为那个叫王之月的小姑娘高兴,因为她有一位脚踏实地与她分享文学、探讨文学的挚友爸爸。

不要问我为什么知道这小姑娘的名字,因为书里有她的插画,虽然稚嫩,但是那就是儿童画本真的模样。线条虽然稚嫩,但是你却不能说孩子的思想幼稚,特别是这读了不少书的孩子,她的思想有时候也是很哲学的。书中有一幅插画的名字叫《一棵无法移动躲避大火的树》,画看着很普通,可是这画的名字让人看了难忘,由它再回过头来看画,忽然觉得画中的树它什么都知道。它不动,不吭声,但是它很清醒,就像这孩子,她读了那么多书,她懂的并不比一个大人少。

著名美术教育家李苦禅先生说过:“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一个人书读多了,他的眼界开阔了,他的心界也会打开。所以,别看孩子年纪小小,但是他们在读过书以后,更会思考了,想的也和一般的孩子不同。

但是也有少家长在发愁,怎么让自己的孩子爱上阅读。这位爸爸在《爸爸的文学课》里透露着,要想孩子喜欢阅读,家长的引导固然重要,但是也要选择合适孩子阅读的书,这才能让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这和我们自己选择阅读一样,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和自己需要的书来阅读,如果这书本身你自己都不喜欢,那你就很难读进去。

可是,孩子年幼的时候,他们真的都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书,要选择什么样的书吗?也许未必,因此,这又和家长的引导密不可分。在给孩子选书读书的时候,我就特别有感触。如果一本书我买来以后,一直放在那里,也不去给孩子读,要让他自己去发现,那是需要时间需要契机的,甚至可能很长的一段时间,孩子都不会注意到那本书。但是如果我给他读了,即使当时孩子对那本书或者那个故事兴致索然,但是当我读了以后,他也会产生一点兴趣,然后会不由自觉地“发现”它,再慢慢地关注到它,到后来喜欢上它。

这就是父母的引导。一个领读人对孩子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这位爸爸在他的文学课里,给予孩子的引导就是这位一位领读人的身份。先摒弃阅读的功利目的不说,这位爸爸在带着孩子文学阅读时,除了帮助孩子完成识文断字、掌握文意之外,可能更多也是希望自己给孩子选择的这些他认为好的书,孩子也能喜欢上。那一定是因为他自己在阅读这块“领地”上得到了超越他已知范畴的新的认知,他的视界开阔了,认知增进了。

都说“阅读是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孩子在阅读的时候,一定也能从书中找到心灵的归宿。

作者在和孩子读王维的“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时,他想起了自己的故乡,那孩子呢?也许孩子对父母的故乡记忆很淡,但是当她年龄渐长,她也许也会明白乡情。在这本《爸爸的文字课》里,作者主要写的是自己与孩子读诗、理解诗的点滴,读着诗,不动身,也似乎已进入那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在这阅读之旅里,看世界、思考人生。阅读慢慢地成为小女孩的一种生活方式,她从读到写,迈进了文学的门槛,一定也会沉浸在那文字的满足中。

《爸爸的文学课》读后感(四):阅读,让美好与美丽出现在文字中

阅读,让美好与美丽出现在文字中

孩子的天性是活泼与好动,我们必须用心与耐心才可以将这天性引向美好与纯真。也许我们觉得孩子始终会成长,而美好单纯始终也会变成尔虞我诈。只是,没有在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成长了的树木也难以成才,而让这种子成为参天大树的关键,文学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爸爸的文学课》正是出于这个目的,让诚实、美好、善良、真诚等优良品质,在精心挑选的华彩篇章里变成可以咀嚼可以回味的文学盛宴。也许,从孩子的角度,读这些我内心显得艰深,然而,正如种树,埋下了种子,才是最美好的事情。

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王亮做得最好的一点其实不是灌输思想,而是爱的教养,可以从孩子的角度来读这些作品,让每一篇洋溢人文精神光芒的文章可以静静地呈现在笔下,在与孩子的一篇一篇阅读中,我们看的是孩子在文学作品中得到的慰藉,也看到文字阅读里展露出来因精神鼓舞而奋勇向上的创造力。读这些作品,我们捍卫的其实是一种精神,一种让我们深深感动的人文精神。

以阅读诗歌为例,王亮给的是问题是“如果把这首诗想象成一幅画,你觉得这幅画是用什么画的”?而孩子的回答是“如果把这首诗想象成一幅画,你觉得这幅画是用什么画的”,这个就成了读诗歌时人们的领悟与感想。王亮以父亲的身份来给孩子读《咏鹅》与《江南》,作为小学生的启蒙诗,荷叶鱼儿与白鹅浮水,这些在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场景最容易唤起孩子的童趣和童心,朗朗上口,生动形象的语言很有生活化场景的呈现,我们无需去考虑太多,但是却可以借助这些画面的描摹来让我们自己也明白,其实,诗歌的意境在于感悟和领略,并不在于背诵。

再如读亨利·米肖的“一次热带之旅与热带诗歌”,我们也许看不到太多,但是“香树带着它的香,龙血树带着它的血/惜比古树到达上空时全是白色,它们在向上”,王亮不是为了解读意象和内涵来带着孩子阅读,而是为了告诉孩子。《爸爸的文学课》里说,读书始终是有生活的触动的,而这篇文章,正好是和孩子旅游之后开始的,在热带气候与孩子的热切期盼中,他们开始探讨旅行有关的话题,“诗以纪游”,也是相当有意思的一种阅读方法。在读的时候,其实在字里行间我们都可以看得出,孩子并不懂生命的意义,也无法深刻地理解旅游对生命的意义,但是却可以懂得“热带雨林的植物要拼命往高长”的目的是为了“阳光”。生命里必然有的追求,就是阅读的意义了,不是吗?

除此之外,像读神话,那一章的标题叫“世界在神灵里,神灵在小小的蜜蜂里”,苍蝇或者苍鹰,其实都可能因为在他们心里埋藏的种子不同,而我们并无法选择,所以,“凡是想象,皆属真实”,在这样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的不同其实是因为我们的视野里所见与这个世界的影子重叠了。读一些别致的内容,确实很是不同。

读书也好,读诗也好,读哲理书也好,其实说到底都是一种阅读的态度,也许《爸爸的文学课》里见到的那些内容与我们平常理解的不同,也许读这本书的时候你觉得爸爸并没有给女儿讲透那么多东西,但是文字本身就是值得探索的,懂得用自己的方式追寻,才是真的让我们赞赏的方式,不是么?

《爸爸的文学课》读后感(五):爸爸的文学课,可以多飞一阵……

我也是喜欢文学的爸爸哈。去年刚给女儿买《笠翁对韵》时,教女儿背“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那种传教的快乐、分享的快乐是很棒的体验了。可是没背几次女儿就不爱背了,说她更喜欢听故事。后来就买了一些绘本,一本一本的念给她听。我女儿特别聪明,念几遍后就会背,所以有时候我们会角色互换,变成她拿着绘本书读给我听。读了一阵后我家没书了,再后来就变成偶尔读读了。心动,更要立即行动这回看到《爸爸的文学课》,我便再次动心起来。以前没有上升到文学这种高度,只是玩耍的心态。现在读了《爸爸的文学课》,我的态度变得不太一样了,我觉得文学的熏陶,还是要来一些了。

我女儿正好5岁,所以那本《世界文学大师绘本》也成了我特别期待的书,我也想跟女儿一起读《熊的话》,想体验我女儿给我说,在她洗手的时候,管道熊跑出来舔手的感觉。作者在序言中谈到这一段,我都被暖化了,特别享受。小孩子在阅读上需要大人去引领和指导,而大人也容易在小孩子展开的阅读世界里沉醉,这种双向的感受,是我期待的。如同我之前给孩子读绘本,当她会背了也会反过来给我读给我讲,你透过她的眼睛能看到里面涌动的智慧星星,会特别满足。跟孩子一起"文学“起来作者带来的文学课里,解读了一些很美好的诗句。越是些意境优美原诗句,便越想分享给亲爱的孩子。又怕她不能完全领会,便会发问,便会解释。细细的解释过程中,就完成了文学素养的输送了。比如《爸爸的文学课》中作者给女儿讲解《静夜思》,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我觉得阅读任何文学作品,要做的第一件事都是在头脑里‘构建’出文学作品得以发生的‘世界’。所以讲这首《静夜思》的时候,把地上霜、明月、思乡和一个人那时那刻的境况都浮想出来后,再细细体会诗句意境和那些关键词所有表达的情怀。把明月与乡愁表达得更准确后,还要展开联想,让更多与明月相关的诗句涌进来拓宽视野。比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等的。作者跟女儿一番交流之后,彼此都很满足,也觉得学到了许多东西,认知和理解上更上一层楼了。整个过程,让人觉得既美好,又实用。

我教女儿背的第一首诗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角。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支花。”那时候只知道背,没有处理意境和解释方面的事儿,发现自己错了一大半。不要忽视小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他们会在脑海里绘制情境的。疏通文义——一点小引申作者提到的一个方法,很有代表性。“疏通文义及一小点引申”,他在准备讲一首诗前,第一天先和女儿一起读几遍,熟悉文本,清楚一些字面意思,适当进行一点引申;第二天,才开始具体谈诗的深层意义,有时候还拆解一些单字来求其意。理解完这首诗后,还会找一找同类主题,把一个主题进行深化,拓展知识结构。

小孩子都喜欢背《咏鹅》与《江南》,因为好背,特别适合小孩子那种表达吧。我女儿背《江南》时的表情,特别可爱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她可能感觉很长的诗,一口气背完,挺有成就感,特兴奋。我特别喜欢这本《爸爸的文学课》,通俗易懂,读来丝丝入扣。细细体会,会发现学到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多。而最最重要的一点时,快点行动起来,陪孩子一起“文学”起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