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如何阅读世界文学》读后感锦集

《如何阅读世界文学》读后感锦集

《如何阅读世界文学》是一本由[美] 大卫·达姆罗什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021-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阅读世界文学》读后感(一):如何选择,如何阅读

关于世界文学,很多人关注的问题不外乎以下两个: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要阅读哪些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如何阅读世界文学》在结语中提到,文学作品的选择上,我们可以参照自己所喜爱的作家的一些建议。如果我们所喜爱的作家推荐了一些作品,那我们很有可能也会喜欢这些作品,顺藤摸瓜地去寻找、去探索。这种方法在很多领域都挺常见的,关注二次元画师的朋友们可能会有同感吧,当我们喜欢某位画师的作品时,常常可以在该画师的关注列表里找到很多宝藏画师,他们的风格可能会非常符合我们的口味,除此之外,音乐、游戏等领域在这方面也大同小异。

除了“顺藤摸瓜法”,《如何阅读世界文学》还建议读者在同一个时空中寻找符合自己阅读口味的作家,广泛阅读各种选集也不失为好方法。

接下来谈谈如何阅读世界文学。《如何阅读世界文学》从文学的定义开始,介绍了关于写作模式和预设的相关内容。作者提到,在世界文学中,人们有时会接触到一些陌生的作品,其特点与本土传统不相同,有时甚至大相径庭。文中多以诗歌为例,介绍了《西风》、《四百年》、《韵光》、《旅夜书怀》等作品,除此之外,还有对小说的一些分析,带领读者在脑海中描绘出一幅立体的世界文学的图景,进入一个新的文学世界。

从第二章开始,《如何阅读世界文学》逐步介绍世界文学的跨时空之感、跨文化之魅力、翻译的再创作问题……其中,跨文化的部分很有意思,《如何阅读世界文学》提到,阅读世界文学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有时会让我们接触到超出固有文化范畴的内容,也许难以理解,但又很有趣。这让我想到电影里面的意象文化,有时看到外国电影里的一些桥段,其中的隐喻晦涩难懂,需要查阅相关资料才能搞明白,这个过程也是一种跨文化的奇妙体验。

书中关于翻译的部分也让人印象深刻。翻译是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人们常常关注这个过程中的信、达、雅。世界上的语言数不尽数,不同语系之间的隔阂让人望而生畏,这也考验了文学翻译家的能力与意志。《如何阅读世界文学》介绍了“不可译性”、“意译”等理论,让人看到翻译策略的神秘之处与困难之点。当然,对于广大读者来说,我们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比较同一作品的各个译本,但我们可以尝试对简短的段落进行对比,去分析、思考不同译者的翻译策略与价值取舍,也许会收获颇多。

《如何阅读世界文学》还有很多内容值得一读,文中还推荐了一些关于世界文学的学术著作、翻译学著作、关于比较文学的作品……给予读者一定的拓展空间与阅读选择。

《如何阅读世界文学》读后感(二):《如何阅读世界文学》:比较文学视角中的阅读

在了解“世界文学”的时候,其实也有必要了解一下“比较文学”这门学科。我曾经在考研准备的时候,也阅读过几本关于比较文学的书籍,比如张隆溪的《比较文学入门》和乐黛云的《比较文学简明教程》,还写过几篇笔记和札记。无论如何阅读,始终是半懂不懂的状态,到现在,对比较文学还是处于迷迷糊糊的“知道”状态。

重新阅读以前的札记,当时的我依据书本总结了关于比较文学的四点,现在摘抄如下,也算是复习了:

1) 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比较”是一种意识,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文学的意识。

2)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

3) 它是文学研究的新途径,因此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这是它的性质。

4) 比较文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常与比较文学相联系的概念,除世界文学外,还有国别文学、民族文学、总体文学这些概念。当然,最为密切的还是世界文学。

我在札记中记录了世界文学的三种概念,分别是:

1) 歌德的概念:各国(民族)文学成为一个伟大的综合体,而每一个国家(民族)发挥自己文学特点的前提下都将在这样一个全球性的大合唱中演奏出自己的声部。

2) 具有世界级水平、声誉和影响的作家和作品。

3) 各国文学的总和。

在世界文学背后提倡的是“世界主义”这个概念,事实上,研究者或者阅读者,最好需要有这个主义背后所蕴含的胸襟,因它能够或要求视野开阔,兼容并包。因此,当你拿起或者对这本《如何阅读世界文学》感兴趣时,你是在接近一个有关这个世界的文学世界,你自己在向拥有这份胸襟迈步。

说回本书,此书作者大卫·达姆罗什是哈佛大学的比较文学讲席教授,且担任比较文学系主任,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在前文谈及“比较文学”。纵观本书,很多章节的“如何阅读”其实也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法子,处处可以看见比较文学的思想光辉以及由此带来的成果。说是“如何阅读世界文学”,不如说是“怎样运用比较文学”。

本书共有七个章节外加一个引言和结语。七个章节分别是“什么是‘文学’”、“穿越时间的阅读”、“跨越文化的阅读”、“在翻译中再创作”、“美丽新世界”、“文学与帝国”和“全球化写作”。有些章节名顾名思义即可,有些需要看内容才能明白。

这里不可能把每一章节一一介绍,倒不如谈一些让我眼前一亮的内容。比如在《跨越文化的阅读》一章中,我看到了作者谈到了鲁迅,或者作者以鲁迅的《狂人日记》来举例说明,作家可以“跨越了文化的界限,去为他们的作品找寻灵感”。鲁迅不用说,是从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找的灵感。但是让人感兴趣的当然不是鲁迅从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上找到灵感这一事实,而是作者的分析,这非常有新奇感。无独有偶,在《美丽新世界》一章中,作者还分析了《西游记》,“《西游记》就像《神曲》一样,最奇幻虚构的世界却恰恰在更深层面上贴近现实。”《美丽新世界》这章所要说的,就是“将作品背景设定在海外的作家”,“对本国读者而言他们是异国文化风俗的代表”,除《西游记》,《马可·波罗游记》、《格列佛游记》也在这一章。另外,《文学与帝国》一章涉及“殖民地和后殖民的作家”,作者举了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虽说篇幅不多,却包含作者的小传和对《倾城之恋》的解读,非常好读。

而我所喜爱的路易斯·博尔赫斯出现在最后一章《全球化写作》,除此之外,还涉及吉卜林、奥尔罕·帕慕克、科塔萨尔、萨尔曼·拉什迪等,给足了我惊喜感。

在最后“结语”部分,作者针对“究竟该读什么”给出了多条建议,包括到自己最爱的作家那里找、广泛阅读选集等等。

总之,这本书既给出了“如何阅读世界文学”的多条途径和方法,又给出了作品以讲解,可当做一篇篇文本分析和文学评论来看了。自然,当做书单也不为不可。

《如何阅读世界文学》读后感(三):以文学为步,跨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生于21世纪的我们,有幸阅读世界名家们此前创作的大部分作品,如果他们公开的话。然而,文学作品除了带给我们直接的主观的情感外,我们常常试图在作家们的文字中寻找更多的收获,表达世界的能力,或者精神力量。

然而,既然是世界,便有不同的文化,当然也会有不同性格不同思想的人,中国国内我们也未必读懂每一位作家的文字,何况各个国家?作为行外人的我们,很多时候可能拿起某本书,总是难以理解书中情节,若想要透过字里行间与作家接触,更是难上加难。于是,为了避免出错或闹笑话,我们往往人云亦云,只看那些大家都谈论的“名家”的作品,聊着大家都能搭上话的人物与情节。

大卫·达姆罗什(David Damrosch)的《如何阅读世界文学》(How to Read World Literature / How to Study Literature)或许能帮助我们迈出阅读文学的舒适圈,跟随他的指引,用可行有效的策略,最大限度地从不同时空的文学作品中获益。

该书除引言与结语共七章,想要踏入文学的专业世界,首先要清晰知道什么是文学。由此开始,大卫再指引我们如何阅读跨时间、跨文化、跨语言、跨空间类型的文学作品。如此纵横结合全方位地分析文学内核,认真读完该书,必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路径,而不必再胆怯于阅读更多陌生的文学作品。

众所周知,各国文化的不同会反映在作家们的文学作品中,读者也容易辨认。大卫提醒我们,所谓不同,除了那些影响着作家们人生的文化底蕴,其实还有作家们创作方式与作品的阅读方式。我们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脚步不能只停在把它们区别开来,这只是开始。若想要走近作家,我们需要了解他/她创作的背景,选择符合他/她作品的阅读习惯,包括他们的喜好与禁忌。当我们掌握更多他们的信息,这样我们才能从文字中发现更多他们藏在其中的秘密,我们打开的世界,也不再一样。

有否想过这个问题:我们所谓的东方、西方、南方、北方,这些定位其实取决于我们所处的位置和视角,即以我们自身为坐标参照物。现在的我们,对“西方”的地理位置认知,是在欧洲。而大卫却指出,过去中国所指的“西方”实则是印度。他列举的参照物是玄奘所写的《大唐西域记》,唐僧玄奘赴西域取经,便是到中亚与印度各处。而吴承恩所写的《西游记》,不管是西天取经还是唐三藏,与真实存在过的玄奘格外不同,《西游记》更注重道儒家的书写,玄奘多国游历经验与佛教、哲学的参悟在这个经典故事中都被选择性削减,具体的地方信息被隐去,我们所见的,大都是虚构的世界。但要注意,吴承恩不是玄奘,他无意于在玄奘基础上继续深入参透佛理,他创作《西游记》,更多是用艺术的手法来表达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意见,他的位置实则在中国,换言之,“西游记”或可戏谑为“东游记”。

不过,全球化拉近了我们与世界的距离。不难发现,随着人与人之间互动越来越多,国家或地区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某些人类议题可以超越时空,超越性别,超越文化与社会,因而我们也会读到,不同文化都在探讨同一个主题,但也会有地方主义的坚持。地方主义是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在抢救独特文化,避免其趋向单一化;另一方面却容易摆出“排外”的姿态,比如方言风格的文学作品,容易劝退读者。要在其中取得平衡,考验作家的能力也需要读者愿意尝试新事物。

如果想对文学作品有较为系统的了解,不妨尝试从系列阅读开始。即同一风格、同一国家、同一题材或者同一作者等等的作品,从中找出异同点,找出自己的问题与答案,而属于自己的知识系统也随之形成个大概。

嗯,最后说一句,该书封面的磨砂质感让人感到舒适,不过内页是轻型纸,特定的味道,介意者慎重。

《如何阅读世界文学》读后感(四):未完待续:世界文学, 我该拿你怎么办

初中的时候,身边的小伙伴突然一窝蜂看起世界文学(名著系列)。风风火火的读者群中,大多小伙伴只是囫囵吞枣地阅读,在浅薄地感受故事情节之后,感叹一番主人翁曲折的人生路,然后就没了然后。这其中,也不乏一些小伙伴直言坦言:为什么我看不懂这些世界文学?到底是我选择的书不对,还是我的阅读方式有误?或者是个人能力限制?这些问题,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实际上或许,只有专业人士才能解答哈佛大学大卫·达姆罗什教授就尝试以《如何阅读世界文学》一整本书的篇幅,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在《如何阅读世界文学》一书中,哈佛大学厄内斯特·伯恩鲍姆比较文学讲席教授、比较文学系主任,曾任美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的大卫·达姆罗什教授,以其在哈佛授课经验为基础,通过鲜活生动的例子,带领我们感受世界各地历代文学瑰宝的丰富与魅力,并通过一系列的具体的方法和一系列阅读模式,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读世界文学,又该读哪些世界文学作品!

成长的文化背景,早早在我们脑海里烙下印记。阅读时,我们难免带着默认的观念与成见,简单且片面地解读世界文学所呈现的世界。但其实,文化传统与特定文化有着高度关联性,透过不同的语言文字,再经由读者带「成见」的滤镜,一个重新被建构的世界就跃然纸上。至于这个世界,是否与作者原先建造的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如果我们不想把阅读局限在自身片面的认知中,就必须跳出自身所处的时空,避开已有的见解与认知,以独特方式在特殊与一般、历史与超历史、熟悉与陌生中往返,一步步尝试进入世界文学所营造的世界之中。这些,则需要我们

1.广泛熟知世界各地知名作品

借鉴最初阅读时获得的技巧,带着不同的预设展开阅读。在了解所阅读的世界文学固有的写作模式、预设、规则和语境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这些作品及其作者对作品所涉及的世界有着怎样的理解。如果有可能,阅读时,不妨将这些作品移回它们原来的社会、政治、文化语境之中,加深阅读体验,让这些作品所呈现的画面更加立体、更加缤纷多彩。

2.更好地理解具体艺术特色和文化语境

阅读世界文学,就像踏上时空之旅,薄薄的纸张载着我们穿越时空,来到一个陌生的异国他乡。初到时,我们难免感到陌生与讶异,或是不停地纠差异点,或希望将其转化为熟悉模式。其实,并不需要如此做。这些陌生的场景、人物、意境甚至情绪表达,都是我们更好地理解该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化语境的重要窗口,值得细细品味、慢慢理解。

如果阅读的不是原版书,则需要客观清晰地了解译者的偏好,洞悉译者的策略,然后坦然地享受译者所创作的那个五光十色的美丽世界。

诗歌、小说、戏剧......世界文学的种类繁多,其中的精品又数不胜数。是听从权威推荐,还是跟着身边人阅读,或者是随意地翻阅?其实,这些方式都可以。但,如果希望相对有规划地展开阅读、更深入的探索世界文学。或许,您可以试试这个方法:

1.从自己最爱的作家作品集里面,找建议。 比如毛姆分享阅读与写作心得时,就提及了45 部经典佳作。

2.如果你被某个时代、某个地方的某位作家所吸引,不妨找找:同一时空中,是否还有多位同类型作家。比如阅读《简爱》之后,也可以尝试读读《呼啸山庄》《艾格尼斯格雷》等夏洛蒂三姐妹的作品。

3.广泛阅读各种选集。比如《世界诗歌》《古典阿拉伯文学选集》等等

当然,在阅读之余,我们还可以通过电影、音乐、美术等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加深对不同时期的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背景的认知。如此一来,当我们再次深入探索世界文学作品时,或许视角会更为广阔,收获也将更为丰盛!

世界文学为我们提供一个非常丰富的多元世界,就像是一个深邃的宇宙,是如此庞大,又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等着我们进行开掘。但文化的隔阂、固有的认知与偏见,却常常让我们迷失其间,不知所以。所以,如何跳出固有的认知、以全新的视野、批判性思维阅读世界文学,是拓展自身认知的一个好途径。这本《如何阅读世界文学》以系统的解说,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具体的方法和阅读模式,提纲挈领,对我颇有启发。

《如何阅读世界文学》读后感(五):世界文学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如何阅读世界文学”这个话题中,作者大卫·丹穆若什首先想要强调的应该是“世界文学”这个概念,它也是本书讨论的核心。

丹穆若什在其另一部著作《什么是世界文学》中探讨了“世界文学”的内涵。但在《如何阅读世界文学》一书中,他也再次谈及了这个话题。他提出,首先赋予世界文学这个概念以重要意义的是歌德,歌德也是这一意义上的世界性作家。

所谓世界文学,大概和民族文学相对。但事实上,丹穆若什大概也会承认。有时候世界文学和民族文学并非是截然对立的。

在全球化的当下,现在的作者们可以用一种世界性的视野来写作,这无疑属于世界文学的范畴。而在古代,那些作家们根本不知道世界文学的概念,甚至不知道外国文学,他们也不可能期望自己的作品在外国传阅。

然而,当下我们知道了,许多古典文学已经成了世界文学,我们中国的《西游记》、《红楼梦》被介绍到其他国家,而外国的《荷马史诗》、《源氏物语》也被引入到我们国内。

正是在这种全球化的文化交流过程中,世界文学的概念产生了。那我们要如何阅读世界文学呢?

当我们在看本国的民族文学时,由于对相关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了解,阅读过程中不会有太大的隔膜。然而在阅读世界文学过程中,文化的鸿沟产生了,我们不了解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完成了他的作品,我们也无法准确获知作者想借他的作品传达些什么。上述问题,很多时候在我们阅读原文之后也无法解答。

因此,丹穆若什才会提出本书的问题,“如何阅读世界文学”,这其中无疑是有些方法的,可以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作品和作者。

丹穆若什在书中说,“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一部作品的背景,以及作者和读者的文化预设,我们对它的欣赏必将获得巨大的提升。”

反之,“如果我们阅读一部外国作品,而不了解作者默认的观念,就可能会把它简化成自身文化中固有作品的一个普通、苍白的变体。”

无论是哪一种阅读方法,世界文学在被阅读的过程中,都要经历一种“被重新建构”的过程。

当我们采用更合适的方式打开一本世界文学的时候,我们才有机会看到其最本初的面貌。

恰如上面所说,“了解一部作品的背景”正是一种合适的方式。这里不妨拿《堂吉诃德》举个例子。

丹穆若什在本书中也提及了这本书,他说“塞万提斯写作《堂吉诃德》,本来是为了讽刺当时西班牙流行的骑士文学”。

正是如此,塞万提斯写下这个故事,旨在“曝光并且嘲讽那些夸张、愚蠢的骑士故事”。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一背景,或许会把堂吉诃德理解成为一个正派的形象,这与其本来面目相去甚远。

另一个例子是《包法利夫人》。法国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在19世纪中期写下了这个故事。

19时期中期的文学现实主义者反对18世纪末兴起的浪漫主义,他们想描写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而非异国情调下的浪漫英雄。

福楼拜推崇的正是现实主义小说,在《包法利夫人》中,他直白地描写了法国单调粗鄙的乡镇生活。在故事中,艾玛·包法利受到小说里浪漫爱情故事的刺激,通过婚外情追求浪漫爱情,最终自杀身亡。

无论是《堂吉诃德》还是《包法利夫人》,都属于丹穆若什在本书中探讨的“世界文学”的范畴。同时对于非西班牙读者和非法国读者来说,阅读这两本书都存在巨大的文化隔阂,因此如果不了解相关背景,我们就无法充分体会故事的精妙所在。这正是丹穆若什所希望竭力避免的。

丹穆若什认为,我们需要充分认识一个传统,以便对其语境和关于世界、文本、读者的预设达到总体上的了解。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很多人都会借助作者传记来阅读作品背后的故事。但丹穆若什向我们强调,“读者不应该被(传记中)过多的私生活细节分散注意力”,否则的话我们会走进另一个误区。

在本书中,为了论述“如何阅读世界文学”这一话题,丹穆若什提到了诸多作者和作品,并且针对不同作品的主题、意象、人物、情节,或者更广义的社会和文化问题等方面展开了精彩的论述。

值得一提的是,丹穆若什在书中还提到了一些我们国家的华语小说,包括张爱玲、鲁迅的作品以及《西游记》在内。丹穆若什对这些作品的解读不乏亮点。

在提及《西游记》的时候,丹穆若什说,这本书“最奇幻虚构的世界却恰恰在更深层面上贴近现实”,仅仅这一句话,就可以看出丹穆若什确实深刻地理解了《西游记》,并且肯定对文本背后的故事有过了解。

在本书的最后,丹穆若什提及的多是当代世界文学作品,当代作家们在创作时可以以一种全球性的视野展开他们笔下的故事,将整个世界作为他们的灵感。

这让世界文学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解构了狭隘的地方主义,打破了所有的惯性”。而我们读者所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阅读世界文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