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男人》读后感摘抄

《男人》读后感摘抄

《男人》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男人》读后感(一):婚姻的坟墓

该书的作者贡·布丽特·苏德斯特姆在国内比较陌生吧,甚至在网上查阅,除了书籍介绍里有作者信息,并没有任何词条的创建。仅查到她于1945年在斯德哥尔摩出生,是一名当代瑞典作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曾为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成员。其代表作《男人》在瑞典畅销几十年,并在其出版40周年时,被瑞典国家剧院搬上话剧舞台巡回演出。而我过去没有看过作者其他作品,亦没有查到她的其他作品名称。所以,太过于陌生了。这本书又十分厚重,我在手头放了好些日子才开始正式阅读。

一翻开,就是正文前的诗,看了也就明白这本书讲的是爱情。

第一页的诗已然让我有些纠结,第二页更直接了当。

结婚,你会后悔。

不结婚,你也会后悔,

结不结婚,你都会后悔

人们注定是要在爱情或婚姻中后悔的。有时我也会想,我们大部分都会同遇到的人结婚,可结了婚以后,遇到更好的人的概率会更大吧。但我们等不起不确定的未来,有的人会等,有的等到了,也有的等不到。毕竟这是在和人打交道,是个双向选择。我们无法让所有人爱上自己,就无法绝对会让自己喜欢的人爱上自我。

婚姻是坟墓,进不去坟墓的人也是在坟墓外面游荡。这么说似乎很恐怖,可每一个人都会死亡,要么被埋在坟里,要么丢在坟外,就这么现实。

要我说,婚姻生活就是在坟墓中起舞。虽然都是坟墓,每个人在坟墓之下的样子并不一样。所以,我们也可以十分安详或喜悦,当然,不结婚,围着坟头们起舞亦可。

而读一本书,并不是要去接受书里的价值观。我是要保持自己的理智,来看书,即便是小说。但小说因为其故事性,往往更容易让读者深陷其中。所以,阅读时一定要小心。书中人悟出的“人就不应该和你的最爱结婚,也不能把别人用来当作工具。”后半句我是同意的,但前者我可无法认同。我也不是说人要和自己最爱的人结婚,我们终其一生,能和最爱的人结婚的概率几乎为0,还要考虑自己是否是对方的最爱。

就和看影视剧一样,虽然书里的他们与我们不同,也不影响我们欣赏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爱情。现在想想,爱情是要伴随进真正的坟墓的,不到那一刻,爱情就不会有定数。

《男人》读后感(二):如果你想在感受真相的刺痛的同时嘲笑人际关系的痛苦,这本书就是给你的。

我太爱这本书了,这是我读过的ZUI好的瑞典文学作品。诙谐、睿智、敏锐、有趣、令人心碎、富有洞察力。

·

「结婚,你会后悔的。」

「不结婚,你也会后悔的。」

「结不结婚,你都会后悔的。」

·

做一对情侣是什么感觉?需要承担什么责任,可以对彼此提出什么要求?如果结婚了,会不会不一样?如果你们对一段关系应该是什么样子有不同的理想,你们能住在一起吗?

·

主角玛蒂娜(Martina)让我想起了电视节目“女孩”中的主角,她过度的智慧和对一切的质疑,特别是对规范。令我惊讶的是,一本 1970 年代出版的书(发生在 60 年代至 70 年代)在今天还如此相关。有一些观点,例如关于婚姻是“要做的事”的观点,似乎有些过时,但是关于关系的讨论,一夫一妻制,主人翁精神、对自己和伴侣的责任、在一段关系中不迷失自我,在忠于伴侣的同时忠于自己,这些都是极其重要的。

·

主角感觉好像她在“我们”中迷失了自己,并试图通过疏远自己来找回“我”,但仍然感到迷茫。这本书让你想在这些被扔在你脸上的刺痛真相的同时又笑又哭。

·

这本书没有解决方案,我觉得这不是重点。对我来说,重点是提出讨论和见解。

·

如果你想在感受真相的刺痛的同时嘲笑人际关系的痛苦,这本书就是给你的。

·

写在最后,「对女主的一些看法」:

·

玛蒂娜青春期的焦虑是基于害怕没有人想要她,而成熟的焦虑是基于害怕她不想要任何人。我们不能夫妻一起经营,我们不能单独经营,如果我们邀请第三人或第四人加入也不会更容易。这一切都归结为我们与所有权之间的矛盾关系。我们非常想拥有伴侣无条件的爱,但我们不想自己付出。尽管如此,我们讨厌那些依赖我们的人,我们倾向于那些不感兴趣的人。

·

细品很有意思!

《男人》读后感(三):对恋爱生活与心理的真实记录

这本小说的命名非常直接,以“男人”为标题,作者却是一位女性作家。或许这是吸引我阅读这本书的一个地方,也许这是一本关于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小说。

故事的开头是这样的:

开头非常有意思,简洁却又留有神秘感,能感受到作家的俏皮和幽默。故事中的“我”——马汀娜,对于古斯达夫的印象便是从这里开始 ,并无多少好感。然而没多久,马汀娜便被爱情沦陷而不自知,自诩为是有理性的人,却还是被削土豆的意义所打败。

古斯达夫和马汀娜这对情侣是非常具有典型性的,在现在的社会中,亲密关系一直都是热门话题,也是每一代人都无法逃避的命题。人们在与他人的关系中, 对于如何处理两性之间的亲密关系,始终是居于首位的。

或许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并不太能理解作家的叙事。她的题材是非常现代的,聚焦于两性亲密关系。她的叙事风格同样是比较现代化的,在结构上并没有多少精心设计,是一部厚但不重的小说,还未看到一半就已经让人感到疲乏不堪。

这种感觉就像是你的朋友在隔三岔五地跟你吐槽她和她男朋友之间的事情,你为此倾听、出谋划策,然而对方依然在泥沼里挣扎不停,其实这就是她们的生活,没有什么对错可言,但却偏偏要把你牵扯进来,让你再看到她的消息便会产生一种应激反应,只想逃避,不想去面对。

恋爱的事情是复杂的,涉及到婚姻更是如此,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真的非常要命。也许是因为我不太能理解女主的想法吧,虽然故事的开头给我们提供了那么明确且有个性的女性意识,但女主却一步步被男人收割,整个情绪为男性控制。当然,这是恋爱中的女人会产生的情绪。

在我看来,这个女主并没有什么超前的意识,尽管作者给她的设定是文学系,且会去旁听哲学系的课程,而男朋友古斯达夫的专业便是哲学,这给男女双方的恋情增加一些特色,但显然,只是一些空架子,里面关于哲学的讨论也是浅尝辄止,像是为了给故事增添一些点缀而存在。

也许这本小说的意义在于对恋爱生活与心理的真实记录,以第一人称进行的创作,将一个陷入恋爱却想挣脱出婚姻的女性形象刻画得非常立体。而苏德斯特姆作为女性作家,无疑对于呈现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思考有着重要的一笔。

《男人》读后感(四):女性需要更多的人生模板去了解、学习、参考、选择。

以前在国外旅行中,经常遇到西欧与北欧的女孩子,跟她们聊天,会发现他们的恋爱观与婚姻观之“独立先锋”,难以想象。就好比我们中国大多数人对萨特与伏波瓦的关系的态度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而欧洲的女孩子的往往是我就要理念更超越,行为更大胆。每次听到他们僭越的行为,先是瞠目结舌,还能这样吗?后面就是不断的内心崇拜与钦佩。我们国家因为女权主义的书籍引入非常之少的关系,中国的女孩子不能接触到更多新时代的女性观点,不能有更多的人生模板可供参考选择,只能自己硬着头猛冲猛撞,进而可能浪费自己最宝贵的年华。

下面简单讲讲自己的一点点不涉及剧透的阅后感:

P7 没想到这么快就上人生感悟,有点反套路阿。“长大了就是要结婚生孩子。。。。最初你以为只是没找对人,但后来发现整个观念都是错的。”

P8 主人翁原来是同路人阿。

P166 主人翁感觉已经开始了某种觉醒:“但想一想,万一我现在代表的是更高级的成熟呢?我越过了一个文明发展的阶段,代表了几代人之后的那种很普通的“不成家”一族。是的,在孤独中我是可以以此为乐的。”在之前的100多页,是明显感觉得到主人翁的种种迷惑,但经历时间的磨砺之后,但现在已经开始探索适合自己的生活模式。

P169 “问题当然在于我没有的思想灵魂,没有始终如一能为我提供行为规范的意识形态。”主人翁的自我矛盾已经浮出水面。

P173 “嫉妒的魔鬼跳起了牵手舞,把理智给跳走了。我又着迷又恐惧地看着这奇怪的舞蹈,这奇特的演出五一有它的娱乐价值。”原来单相思还可以这么描写。

P203 两个人的情感线终于开始往萨特与伏波娃的路线靠近了。

P207 “假如在婚前可以经历夫妻生活。。。。。。选择不是婚姻的人会很多。”,要是两个人能提前知道婚姻生活有多糟糕,有信心自己能够克服这些,并毅然决然的奔赴婚姻,那关于的矛盾可能会少很多。“结婚,你会后悔;不结婚,你也会后悔,结不结婚,你都会后悔。。。”原来这句话是克尔凯郭尔说的阿。

P212 古斯塔沃竟然会如此坦诚,匪夷所思,不在瑞典那个社会生活过,有点不是太能理解他们的婚姻观,而女主的反应竟然也没有原地爆炸,还问了一句:“”感觉好吗?”

剧透线到此为止,希望各大出版社多引进一些女权主义题材的书籍,不能在女性意识方面落后太多啊。

《男人》读后感(五):一部写女性成长却命名为《男人》的自述式书籍

《男人》一书是瑞典作家贡·布丽特·苏德斯特姆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来讲述一对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探讨了婚姻与恋情,女性意识与平等,性与爱,两人世界与个人空间,忠诚与背叛等两性关系中的微妙话题。说是爱情故事却又不像爱情故事,在我看来它更像一本自述,是一本女主人公从恋爱到尝试亲密关系再到独身一人这一过程的心理成长变化的叙写。

作为一部可以在瑞典引起轰动,被文学评论界称为“独一无二的时代小说”“一个改变人生与爱情观的故事”,《男人》在我的认知中是应该一部女性意识崛起、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小说,然而在开篇叙述中作者将女主描述成一个喜欢用主观意识来判定一个她努力回忆才能想起的一个陌生人的品质问题的人。

从这段中我们不难看出女主在潜意识中认为男主的接近是动机不纯,如果说女主也是一位理性、充满智慧的女性,在窥其不明动机时应该会感到懊恼或是保持警惕,然而女主非但如此,还乐滋滋,并在内心说服自己他还会再打来,所以作者到底想赋予女主人公一种什么样的人设?

紧接着便是女主回忆男主与自己搭讪去看电影,然后在接触的过程中想起这个男主曾经在某个讲座上让她恼火,原因是男主看上去很清高,挺傲慢的。瞧!她就是喜欢以主观意识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

当然了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这也难怪当今社会两性亲密关系会如此的紧张。从故事的开始女主角马汀娜便一直在澄清自己的态度:亲爱的,你一定要明白我对你没那种特别的意思,但我们还是可以做朋友的。不论是对于“前男友”还是男主角古斯达夫,她认为自己不会喜欢他们,却从未发现在开始时便对以后的发展有所期待。

或者说马汀娜的人生需要的不是爱情与婚姻,她想要的只是区别于他人的恋爱及自由。我们可以从作者对马汀娜种种心理描写以及行动中可以看出马汀娜在享受着他人追逐的同时仍想保留一颗不放弃自由的心。她所想的是与旧观念的抗衡,而古斯达夫却恰恰相反,这也导致了两个人虽然在一起谈恋爱到亲密关系的建立却依然无法做到心灵的契合。

整部小说看下来始终贯彻着女主人公的一种爱情观:只谈恋爱不结婚。与其说是让读者陷入各种纠结与迟疑中,不如说是作者已将自己陷入了这种道德判断与选择的漩涡,但是作者将这些疑惑与纠结都抛给了读者,让读者自己去评判、去体会这个并不浪漫的情爱故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