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快时代 慢思考》读后感锦集

《快时代 慢思考》读后感锦集

《快时代 慢思考》是一本由李响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6,页数:32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快时代 慢思考》读后感(一):慢思考是种宝贵的技能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我们遭遇的信息太多,花在迎接每个信息上的时间太少,所以太多的时候,我们仓促地运用了快思考系统。有时候思考结构过于简单,可能会产生认知谬误或者不能产生深度的思考。

最近看了李响的这本《快时代 慢思考》,作者通过深入浅出的文字和丰富翔实的案例,巧妙地将人类至关重要的两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结构化思维融合一体。未来社会需要两大特质:一是在纷繁复杂的迷雾中仍能发出内在微光以照亮真理的智力,二是敢于跟随这种微光继续前进的勇气。 一、什么是快思考与慢思考? 1.快思考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 人们运用直觉的场景,多属于快思考。直觉又分为专家的直觉和普通人的直觉。 不同领域专家直觉的准确性差异很大。 人们易于给他人贴标签,这是一种常见的快思考方式。 快思考有时会受到视觉偏差的影响。 2.慢思考,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计算。 二、为什么要思维可视化(文字化/图表化)? 有利于我们释放压力,激发思考,使我们的思考有连续性,有助于多人讨论发挥集体智慧,是进行思维结构化和批判性思维的基础。 三、怎样才能提升我们吸收知识的效率呢? 从碎片化信息到系统性思考,我们可以有七大思维模式:原则思维、漏斗思维、矩阵思维、三角思维、决策树思维、时间序列思维、闭环思维。书中作者也有展开来介绍这些思维对应的一个具体内容。 经历过这样的过程,结构化处理就变成消化吸收新知识的过程,新知识将与我们的老知识相融合。长期积累后,我们无论在特定的专业领域还是在普通普适的非专业领域,认识问题的能力都会有所提升。 四、我们如何进行思维结构化? 有三种主要的思维结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逻辑结构。 1.主题先行。 2.用三类结构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 3.用向上提炼概念的方法对杂乱的信息进行分层。 4.结构化思维在现实中运用广泛。 5.我们要学会并熟练地赋予结构以意义。 书中提及的结构化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一种实用的知识体系,更是一种实用的技能,这种技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随时练习,不断训练,不断强化,这样才能使这样这项技能运用成为一种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带来思维能力的提升。

《快时代 慢思考》读后感(二):《快时代慢思考》:批判性思维的思维导图合集

在读书的过程中,一个特别强烈的感觉就是,太多人的思维缺乏逻辑性。以重男轻女为例,有的父母说,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结婚时必须要高额彩礼,留下给他们养老或者留给家里的男孩,凭什么,因为这是习俗、这是传统,这是老祖宗规定的。

在这个例子中,这对父母的理论支撑是“传统习俗”,他们不考虑为什么要这么干,而是因为别人都这样,所以我家也应该这样。可是他们却忽略了,女儿幸福与否是主观感受,并无法用金钱来衡量,打着“幸福”或者“为你好”幌子,干着“卖女儿”的勾当,这种双标展现出来的,不通俗地说,就是逻辑混乱。

甭管合理与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逻辑思维,鸡同鸭讲也屡见不鲜,也容易让工作和生活变得一团糟,更可怕的是,你还做不好“人以群分”,不得不继续交往。还有一种更可怕的场景,那就是朋友圈撕裂,因为某件事或者某个人,微信群友站队,或者被多年的好友拉黑。这个时候你最需要的,就是对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判断,尽量做到“人间清醒”。

想要做到“人间清醒”,我觉得一本关于批判性思维的枕边工具书特别重要,当然,这本书得是通俗版的,否则看书的时候太f费脑筋,也提不起兴趣,得不偿失。在这方面,李响的《快时代慢思考》写得就不错。李响毕业于南京大学,一直从事金融工作,在圈外并不是很有名气,但这种背景下的作品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实用”,没有特别高深的理论,行文简明扼要,干货满满。

以大家常挂在嘴边的“真”为例,这本书就着重提醒,“逻辑层面上的真未必是事实上的真”,“真”包括几种情况,包括“你相信它是真的”,“你证明它是真的”,“没有反正说明它为假”,以上几种情况你都可以觉得是真,但是得分清楚,到底是理性上的真,还是情感上的真,换句话说,你在低度理性之下,你以为你以为的真的就不是你以为的。

这种低度理性下的思考,破坏力有点巨大。以某些流量明星为例,当他爆出负面消息的时候,狂热的粉丝压根不会相信任何有损爱豆完美形象的信息,他们会视负面信息为仇敌,简直不可理喻;但是理性的粉丝会不得不承认事实,并反思自己的行为。前一种行为我们谴责,后一种行为大家喜闻乐见。相信大家都想做后一种人。

书中触动我的内容挺多的。比如,质疑和攻击,都是批判他人的方式,但是两种行为的后果不相同,社会影响差距也很大。以某位著名医生曾经的一段话为例,他的大意是要给孩子准备充足的营养,列举了鸡蛋、牛奶、三明治等,又说了一句“早上不许吃粥”,引起轩然大波,有人评论,是不是崇洋媚外过头了?

如果你不知道该如何评论,《快时代慢思考》可以给你答案。显然,刚才提到的观众评论并不是建立在就事论事、谈论孩子营养的基础上,而是撇开了知识和常识,针对他的所谓的动机或者三观展开评论,这不是合理的质疑,而是恶意的攻击,最终的后果就是,曲解了这位医生对大众善意的提醒。

人们在哪些情况下能取得共识?如何进行独立思考?要学习批判性思维,这本批判性思维的思维导图合集,相信每个人都能有所收获!

《快时代 慢思考》读后感(三):书摘 | 快时代更要慢思考,我们要用结构化批判性思维来提升思维质量

笔者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正逢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与狡猾凶残的病毒相伴随的,是铺天盖地、林林总总、观点迥异的海量信息。我们每一个人都被裹挟其中,不由自主地在纷繁的信息中有意无意地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和选择。很多人发现,我们的朋友圈撕裂了,被多年的好友拉黑了……

这是一个快时代。

得益于先进的移动互联技术,自媒体横行,泛滥的信息中充斥着谣言、妄断、谩骂、情绪宣泄等各种各样的低质量信息。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很快,时间极度碎片化,信息量大幅增加与阅读、分析每个信息的时间大幅减少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人们的思考质量显著下降。

要解决这个矛盾,一方面要倡导“快时代更需要慢思考”的理念,另一方面需要运用有效的方法。

高效地在海量的信息中去伪存真、沙里淘金,过滤和提炼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这个快时代的人们最需要培养的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高效方法就是学会运用结构化批判性思维。

我们先从人们观点不一致谈起——这在新冠疫情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现实中经常出现所谓的高手之间不一致的现象。比如,同为著名经济学家之间的观点尖锐对立,同为投资高手之间观点的尖锐对立,同为经营管理高手的公司高管之间的观点尖锐对立,甚至在最公正客观科学严谨的科学家之间,也存在着大量尖锐对立的观点。

我们该不该避免阳光直射?

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说,太阳紫外线的照射可能是诱发皮肤癌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简单地说,就是要避免阳光直射。

但是,且慢!世界卫生组织说,在世界范围内,紫外线的照射只是诱发疾病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原因,少晒太阳的人比经常晒太阳的人患病的概率会更大。

手机会不会产生有害的辐射?

国际流行病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认为,手机会产生有害的辐射这种说法没有任何根据。

但是英国的一位专家对这个问题却有着截然相反的回答。他宣称,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手机辐射有可能改变人体组织,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为什么专家、高手之间的观点会不同甚至差异很大?通过严谨的讨论,人们不一致的观点有可能趋同吗?在什么情况下人们的观点分歧可以取得一致?而在什么情况下人们的观点分歧永远不会趋同?对以上问题的研究是本书的一个重要任务,结论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如果读者担心人们面对如此纷繁的信息会一筹莫展、莫衷一是,那笔者要告诉大家,这个担心是多余的。为什么?因为在多数情况下,人们会轻易地去站队,选择一个他喜欢的观点,这个站队或者说选择的过程往往很快,并不太费脑筋。

这就是我们要谈到的,我们在阅读他人文章或听取别人讲话时最易犯的错误:多数人接收一篇文章的观点,不是因为其逻辑,而是因为自己是否喜欢或认同其观点。不信?请快速看下面这个小例子:

·宠物狗是动物;

·狗是动物;

·所以宠物狗是狗。

我们马上接受了这个结论,因为显然“宠物狗是狗”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我们把上例中第二句的“狗”换成“猫”,我们就会得出“宠物狗是猫”的结论。

在这个快时代,面对大量各种各样观点鲜明、夺人眼球的文章,我们下意识会认为一些观点正确,一些观点错误。我们一定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做出这些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我们特别需要提升高质量处理信息的能力。很多人似乎也学习,也可以高谈阔论,但是你仔细一听,就不禁哑然失笑,因为他们所说的都是网上的内容,而且全都摘取了与其立场一致的观点,全无自己的深入分析。这样的高谈阔论还有什么信息量呢?可以说是信息量为零。还有,当笔者看到某些阅读量巨大的雄文后面的评论,不禁感慨,有太多人的思维质量是如此之差……这些都增强了笔者写作本书的责任感。

以上是本书讨论的一个重要场景:我们应当如何处理有观点的信息。

此外,我们还会经常面临诸多不带观点的信息,比如你喜欢的球队输球了,你关注的股票价格出现了异动……此时我们需要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或决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仍然会犯很多认知错误。我们应该如何做出严谨的分析?

以上两种情况涉及的信息都是静态的,即这些信息不与你进行互动。在实际中,我们还会面临动态交互的信息。

因为每个人的理性都是有限的,总是在从特定的视角看问题。要想以一己之力全面看问题,恐怕唯有上帝才能做到,所以才有“上帝视角”这个词。而现实中思维具有无限性,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看所得认知不同。比如,某公司一直以来请员工同时做客户开发和客户服务工作,当它尝试打造专门的客户服务团队时,这可以理解为专业化分工,专注创造价值,也可以说是提升团队能力,还可以说是人力资源在更大范围的优化。不同角度看问题理解不同,表述不同。认识事物的全面性当然是我们认识的目标,但在个体身上恐怕是永远无法实现的,所以“全面”一定是在不同主体之间实现的,通过不同认知主体之间的意见争论人们才能不断接近客观和全面。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中认识到意见争论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形成了重要场景下必需的辩论机制,比如律师和法官参与的法庭辩论机制、国会的辩论机制等,这些法定的机制要求人们在特定的情况下,通过多人辩论发现事情的真相,做出正确的决定。

除了法定的多人辩论场景外,非法定的多人讨论场景更为常见,各种组织都经常开会讨论问题,这是由思维本身的无限性和个人智慧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一个常见的场景是:工作中讨论问题,有时候谁也说服不了谁,怎么办?一个更具体的场景是:公司经营班子开会讨论一个问题,两个副总裁观点不一致,谁也说服不了谁。此时往往有两种结果:一是搁置,等条件成熟、取得共识后再议;二是更大的领导如董事长或总裁定一个方案。

笔者不认为这是处理观点分歧的好办法,因为它缺乏有质量的讨论过程。组织的决策都是由职位比较高的领导做出的,如果你觉得领导的决策有问题,怎么办?我们可否通过有质量的讨论来达成共识?我们该如何进行有质量的讨论?我们应该如何避免多人讨论时常见的问题?

要做到有质量地讨论问题很不容易。实际上,我们经常遇到的场景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大家找不到分歧的症结在哪里,很令人着急,当然也就无法有质量地就分歧进行讨论。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后可以有方法把问题分析清楚,并能够引导你周围的人进行高质量的讨论。

总之,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有些问题重要程度不高,如何认知差别不大;而有些问题重要程度很高,对问题的分析判断,关乎我们的重大决策,由之引起的后果,对小到职务晋升、投资成败,大到个人生命、民族存亡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我们太需要提升思维能力了。

笔者认为,批判性思维和结构化思维都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研究论述这两种思维方式的著作汗牛充栋,但当下缺乏将这两种基础思维方式相结合的研究。笔者不避折足之讥,做了将批判性思维与结构化思维相结合的尝试研究,并将这种似旧实新的思维方式命名为结构化批判性思维。笔者一边研究,一边实践,深感结构化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能应对很多场景的非常实用的思维方式,且不难掌握。未经过思维训练的读者在阅读本书后,经过一段时间有意识自我训练式的实践,就可以初窥门径,并品尝到提升思维能力的巨大喜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