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特洛伊战争读后感100字

特洛伊战争读后感100字

《特洛伊战争》是一本由[美]埃里克•H.克莱因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特洛伊战争》读后感(一):诗歌、史实与谎言

历史的魅力在于其持久的对一种真相的探索、分析和推断。对观众来讲,历史可能只是一段故事,一种谈资,一种为吾所用、可以装扮的小姑娘。但对历史学家来说,从浩如烟淼中考查真相,从细枝末节中推测发展,则是一门严肃科学。历史的正当性对一个民族来说都是尤为重要的,在相当程度上历史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支柱和根源。正如特洛伊。

在希腊人和罗马人看来,特洛伊战争不仅是真实事件,而且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间点。迈锡尼文化时期的这场战争,铸就了希腊人的辉煌,不仅扩大了帝国版图,还塑造了更加璀璨的爱琴海文明。希腊众神与为爱情征战十年的魅力传说,成为时代传承的精神力量,而这种文化的传承又强化了希腊罗马文化的丰富内涵。

《荷马史诗》的存在便是强化了这一传说,以《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为突出代表的《史诗集成》将特洛伊战争描述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细节真实生动的完整故事。阿喀琉斯、赫克托,这些传说中的人物成为几个世纪以来无数电影、歌剧、艺术等的灵感来源,也进一步将希腊文化深化:最早的荷马学、中世纪文艺复兴以及近代古典语言学学科的创立。

然而美好的传说绝不等同于史实。具有探索精神的考古学家开始不断挖掘这座废墟中的“伊利昂”城。希沙利克山丘上的废墟开始在科学进步下逐渐展现新的面目。此中最有历史意义的是海因里希•施里曼在19世纪70年代展开的发掘。从积极的意义来讲,海因里希凭借一己之力改变了当时学术界普遍认为特洛伊城并不存在的观点,通过对迈锡尼和梯林斯遗址的挖掘展现了特洛伊在不同年代的繁荣、衰败和毁灭。这些证据也与荷马史诗中的细节得以契合,形成历史研究的丰富证据。但随着科学的进步,海因里希似乎被贴上了“伪造者”的标签,他的向导被忽略,“普里阿摩斯宝藏”也被证伪。

《特洛伊战争 》作为通识读本,作者以极其简洁的笔触讲述了围绕这段历史的真相与传说,而其重要的意义则在于指出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诠释这个传说。“某些变化和细微差别通常反映出那个特定时代的焦虑和欲望,例如中世纪的基督教之于乔叟,伊丽莎白时代的世界观之于莎士比亚,以及伊拉克战争之于电影《特洛伊》的导演沃尔夫冈•彼得森。”

这就是探寻的意义。

《特洛伊战争》读后感(二):特洛伊战争发生过吗?特洛伊木马真的存在吗?

特洛伊战争让人着迷之处在于,关于它的传说竟然是海伦抛夫弃子被绑架,特洛伊战败居然是因为一只巨大的木马。这一切像是神话一样,令人觉得不可思议,总让人忍不住探寻有关特洛伊战争的真正原因。

特洛伊战争真的发生过吗?如果发生过,它发生在哪里?美国古典文学、人类学和历史学教授埃里克·H·克莱因根据史诗、古典文学和近现代考古成果调查,创作了《特洛伊战争》一书,上面的问题在本书中都有探讨。

读过《伊利亚特》或《奥赛德》以及看过电影《特洛伊战争》的人,都对特洛伊战争不陌生。可让人费解的是,这些作品中并没有针对我们所熟悉的细节进行描述,“特洛伊木马”也只在《奥赛德》第四卷中墨涅拉俄斯描述其旅程及辛劳时被提过一次,《伊利亚特》这本书中完全没有提到。

所以,有关于特洛伊战争的真相究竟如何,还需从长计议。作者克莱因通过分析《史诗集成》发现,特洛伊城居然有两个名字,《史诗集成》中,这所城市只有一次被称为特洛伊,六次被称为伊利昂,《伊利亚特》中交替使用这两个说法。从这里可以看出,特洛伊城应该是存在的。

那么特洛伊战争真的发生过吗?又是因何发生的?克莱因在分析史诗以及史料后,认为青铜时代晚期,特洛伊战争并非独一无二,首先它的出现方式不独特,其次如今将其呈现给我们面前的文学风格也不罕见。

克莱因在书中这样写道:

同样的,在分析史料之后,克莱因认为特洛伊木马是传说中最不可信的内容之一。不过,它的存在可以得到解释。希腊人不太可能建造这样一匹木马并将士兵藏匿其中,特洛伊人更不可能愚蠢到将它带进他们的城市,但是荷马和其他吟游诗人可能使用了诗的破格,也就是特洛伊木马可能代表了某种攻城器械或是一座塔楼。

除此之外,由于波塞冬是希腊地震之神,象征物是一匹马,也有人认为,特洛伊木马其实是对那场摧毁城市的地震的隐喻。

其实,从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特洛伊附近的确发生过很多场战争或冲突,然而,至于那一场是荷马所讲述的特洛伊战争,我们尚未得知。克莱因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战争中至少有两场,也可能是全部,似乎与迈锡尼人有关。”真相究竟如何,还需要从考古证据中发掘,但是这些战争距离现代太过久远,想要获得所谓的证据,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通读《特洛伊战争》,虽然我们并不知道那一场战争是特洛伊战争,但是我们依然能够了解到许多真相,至少知道在特洛伊附近发生过战争,至少知道有关于特洛伊木马的传说并非真实。至于真相如何,我们期待未来更多地发现。

《特洛伊战争》读后感(三):浪漫和现实的界限

特洛伊的故事几乎未曾在我国中小学教材中出现过,离这最近的可能是历史书中对迈锡尼文明的简单涉指,却不妨碍我们对特洛伊战争的广泛认知:史诗以及从史诗衍生出来的其他文学作品、油画和雕塑等艺术品及相应的解读、影视作品甚至计算机术语让特洛伊战争触手可及。史诗及其衍生品,因为足够精彩纷呈,不断吸引我们探寻、关注,也对历史研究和考古工作起着热情的燃点和知识的启发的作用。特洛伊战争事实真相的探索过程,也因日积月累的丰富素材、真假莫辨的猜想和结论,变得精彩起来,特洛伊遗址早期发掘者海因里希·施里曼甚至自己也成了故事——七岁孩子立志找到战争故事中被毁灭的城市。

史诗及其衍生作品

毫无疑问,特洛伊战争如果真实存在过,那么史诗所描述的一个脸庞扬起千帆、阿喀琉斯与赫克托尔之战、普里阿莫斯索回长子遗体、阿喀琉斯之踵以及特洛伊木马种种传说,必有其经过浪漫化处理的部分以及哪怕一丝的现实的部分。如果没有现实的部分,史诗成不了史诗;历史和考古更在乎现实的部分,浪漫成分在这个时候有时反而成为了混淆和干扰,但如果没有这浪漫的部分,当中的事实真相为后人所知的概率也许就更小了,仅存的线索也可能就直接湮灭于历史的烟尘中,就算被挖掘,也难免成为被大多数人重新遗忘的遗迹。

就如《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的故事有两个版本,更重要的其实是当中那个简短残酷无趣的故事,没有这个版本,Pi与老虎理查德帕克的漂流是一个奇幻故事,而现在,它是一个真切而现实的奇幻故事。理查德帕克其实就是Pi内心的另一面,也就是残忍的厨子激发出的Pi的恶的一面。在Pi第一次面临绝望时,它跳出来作出了结;而到绝处逢生,Pi可以让那个虔诚的自己回来主导、可以不必再触碰一度让自己生存的肉食、回来过充满希望的安稳生活时,终于要和那一个令自己活下来的一面告别了,甚至,告别都没有。

在《少年Pi的奇幻漂流》电影上映之后,同样有人对西游记作了相似的解读,以玄奘取经的历史事件为底板写成的《西游记》远比历史事件本身深入人心;虽然可能性非常小,但也许真的如猜想,是玄奘在极端情形下为应对原始人格无法应对的事情时分裂出徒弟人格呢。浪漫和现实的界限在哪里?正如《特洛伊战争》书中所说:特别是在宙斯、赫拉和其他众神卷入战争时,现实与幻想之间的界限可能变得模糊。

而正是这样模糊的界限,才让从浪漫中发现事实真相的过程充满乐趣和满足——哪怕仅有一丝的关联,传说都会让真相熠熠生辉、难以忘怀。正如特洛伊木马的存在性,《特洛伊战争》书中对其合理性的猜想和推测,可能比木马这个浪漫的存在更加天马行空:特洛伊城或许最终毁于地震,地震之神为波塞冬,而波塞冬的象征是一匹马。

《特洛伊战争》

《特洛伊战争》从传说及历史中的战争本身、考察文学证据、研究考古学证据三个侧面,梳理从古到今人们对特洛伊战争记载、传颂、遗忘、挖掘中的种种线索,在民族、人物、外交关系、战略位置、文明时代、武器和生活器具、毁而复建的多层城市遗迹等多个角度,猜想特洛伊战争的缘起、过程、结果,以及事实真相和传说的差异。我们发现,或许那个叫荷马的盲诗人(也可能是一个传唱史诗的群体)所依据的,仅仅是一个地名和一场遥远的战争传说,便将其放置于成熟的神话体系中,传唱下来,而所谓的事实真相,远没有精彩到让一个七岁孩子立志追寻遗迹的程度。

但我们不会因此失望,反而更加兴致盎然,因为史诗已然是色彩斑斓的孤山宝库,而寻找真相的过程,也许正是从浩如烟海的财宝中(还有恶龙看守)寻找阿肯宝石那般,让不管是善于挖掘的矮人,还是读故事的我们,都带着些许贪婪而孜孜不倦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