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童年美术馆读后感100字

童年美术馆读后感100字

《童年美术馆》是一本由李杰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8,页数:5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童年美术馆》读后感(一):儿童最好的艺术作品就是他们自己的生活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杜尚的名言,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从整本书的内容来看,作者试图用各种艺术形式来引导儿童去探索周围的世界。所以这里借用杜尚的这句名言,实在好不过。换句话讲,儿童们的日常生活,每时每刻他的言谈举止,难道不就是一种艺术的探索行为吗?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所做的是一种锦上添花,但是你要说对于儿童美术教育或者艺术熏陶有多大的作用,其实是值得怀疑的。实际上,真正的艺术教育应当是蕴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美术馆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高估这种重要性。在念大学的时候,一个老师曾经讲过,大家应该经常去高档的商场,你可以看见很多充满了设计感的商品,这些商品很多都是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这就是生活中的美学教育。整体看这本书不错,但是不是大家有过高的评价?

《童年美术馆》读后感(二):并不是每个年轻人都愿意为了儿童放下自己的成见

并不是每个年轻人都愿意为了儿童放下自己的成见。

就像美术馆策展人会选择母亲眼中最画得最糟糕的一幅画:只有十笔,漂亮的裙摆,飞扬的裙子,灿烂的笑容,是十岁女孩的新娘梦。

这本书让我感触最多的是这些成年人如何不居高临下,很多次有人说这样的话:「开始怀念青春的人,本身就已经开始老了。」

「当一个人意识到童年的珍贵,说明他已经长大了。」

有一段写的是摄影师黎朗在一个小城镇拍摄了那些无忧无虑的幼儿,有一个小小的细节非常打动我。他说,自己经常将照相机放在胸口进行拍摄,这样就没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这样的拍摄形式,也让他看到,孩子们并非都是成人想象中的,在肖像中比出剪刀手,而是有更多复杂的情绪,她是故意:「儿童的面孔已经超越了他们幼小的年龄,映射出人,普通人的表情。」

当我们平等,而不是想当然地去分析孩子的童年,必然可以为他们的成熟所鼓舞,而不是难以置信于他们不符合预设。

我以前可能会觉得为儿童策展是让儿童看懂成年人的思维,现在更赞同他们应当用自己的思维思考,成年人策展只是给他们更多创造的梯子。常翻常新的枕边书!

《童年美术馆》读后感(三):想要保持一份童真

——读到这本书的缘由

这个月我多次下单买了多本书籍,激起我购买书的原因是因为我看了B站出品的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 第二季》,在第四集出版人的日与夜中介绍了读库、行思、乐府等多家出版社,其中我被介绍乐府出版的《秋园》作者杨本芬感动到,花甲之年开始写作,它也拯救了濒临倒闭的出版社。乐府为很多素人出版图书,坚持自己独道的眼光,让更多形式、更多不同内容的书籍出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走进身边熟悉又陌生别人的世界里。这些足以让我为乐府出版的书籍下单。

在当当网首先把《秋园》这本书加入购物车,又去搜索了乐府出版的书籍,给推荐了《童年美术馆》,点进去看了下简介,又结合当时去了美术馆看了儿童美术展的经历,当下就把这本书加入了购物车。(机缘巧合我参加了单位组织的三八妇女节活动,参观当地的美术馆。其实,在此之前我自己已经来过两次,以为会没什么可以参观的,结果美术馆开放了负一层,并有三个主题的展厅,其中一个展厅是少儿美术作品展。我看到了老虎原来在儿童的眼里是各种各样的和各种颜色的,儿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为自己带来一份童真,好像回到自己童年时代,继续自己的玩耍嬉戏)

拿到这本书,准备开始翻阅。映入眼帘的是封面,白色的书皮和腰封仅此而已。但腰封就是与众不同的,斜着用贴纸粘在封面上,我还挺喜欢这个造型的。当时贴纸站不住封面,导致腰封一直脱落,我还用指腹使劲的按压贴纸,希望它能粘牢一点,但是并没有任何效果。我不得不将腰封拿下来,无意间发现了惊喜所在(没有读过这本书的读者我就不泄露这个惊喜是什么了),让我不自觉的笑了一下。用着愉悦的心情开始阅读起来。在开篇,用了作者的演讲稿作了导读,然后分为7个部分构成。

读过第一、二部分,是严肃的、令人反思的。作为成人的我们,作为从儿童成长起来的我们,没有意识到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为儿童赋能。我们不能压抑儿童的天性,让他(她)们更好的成长,快乐的吸收知识,延展独立的人格和个性。

延伸阅读:

《乡土中国》费孝通

《像自由一样美丽》林达

《格列佛游记》张建 译

《超新星纪元》刘慈欣

—————————————————————

暂时记录到这(2022.3.12)

《童年美术馆》读后感(四):为儿童发声,你做了很多,你走了很远的路

阅读本书,我一直在思考:谁会来读它?谁适合读它?直到读完,答案也呼之欲出,这本书,值得所有人来读。

美术及教育从业人员看本书,会对“美育”有更深刻的理解,美育并非仅仅指美术学习。家长看本书,会对家庭教育有更深刻的思考,从中寻找到一些家庭教育的可操作方法,也更能理解家庭教育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儿童,即便是不识字的孩子同样也适合阅读此书——爸爸妈妈可以读给孩子听——在本书中,他们可以聆听到其他孩子的成长故事,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学习方法,知道更广阔的、更多样的世界,知道怎么去坚持做一件喜欢的事情。而其他身份、角色的人,不管是谁,都适合来读一读这本书,其中总有一点,会引起共鸣,因为我们都曾经是儿童,而现在我们长大了,都可以为构建“儿童友好城市”出一份力。

从古到今,从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现如今这样优待儿童,在大多数的家庭里,孩子有优先权,享受家中最多、最好的资源;放眼家以外的城市设计,也越来越多的母婴室、儿童游乐实施,更不用提琳琅满目的儿童商品与儿童乐园。但即便是这样,我们这样前所未有地优待儿童,也还没有一个“儿童友好城市”!百度百科中的相关定义是:儿童友好是指为儿童成长发展提供适宜的条件、环境和服务,切实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我们对儿童已经这么好了,为何还不算是“儿童友好”呢?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先知纪伯伦的诗歌《孩子》,引用了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引用了《童年人类学》、《秦汉儿童的世界》等诸多儿童教育文献,加之多年策展经历,向我们传达了发人深省的思考:我们所给予儿童的,是儿童需要的吗?儿童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我们为儿童提供的,的确是越来越丰厚的物质条件,但同时,不多不少,也希望孩子的成长,是成人期望的那条路,是成人所预想的那个“型”,在丰厚的物质条件之余,我们似乎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注重孩子的教育,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也为我们的教育助力,如书中所说:“我们准备了大量的足以将孩子肚皮撑破的文化营养,并对它们进行花样百出的形式包装,”但事实上,“高密度的知识与视觉信息已然成了压在儿童身上的新负累。现在的儿童,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的儿童,更缺乏自由的时间和空间,更缺乏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这对孩子们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但我们似乎已经默认了这样的生活方式是好的,没有虚度光阴。所以当我们在书中看到作者所讲述的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我们会惊讶,会觉得不可思议,原来还有这样的儿童世界,尤其是“嘎嘎宇宙共和国”,世界上竟然还有这样独特的存在!充分尊重孩子们的想法,给予孩子们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法生长,这也许才是真正的儿童友好。

书中令人深思的点非常之多,作者的叙述技巧并不高超,但很朴实,也许是和孩子在一起久了,也像儿童那般仍有一颗赤子之心。当读到最后,读到作者和母亲的往事,我相信任何一位读者,一定会回到前面的任何一个情景中,忽然就明白了,作者为何有这样的赤子之心。希望作者为儿童所做的一切,让更多人知道,让更多的人行动起来。

《童年美术馆》读后感(五):当理想落入现实

数年前,我们与川美一位老师合作,做了一次公教活动。事后复盘,觉得这件事其实做好很是艰难。

公教活动面对公众,以大众启蒙为旨归,所以公益性质很重,也就很难盈利。除非后面有资方支撑,或者学校进行补贴,否则不但不能形成固定的频次和规模,甚至每次项目能做好都算不错。

究其原因,大概也是因为美术馆教育在中国太小众。所以我看到李杰他们在A4美术馆做的各种项目时,觉得很是羡慕。

我常想,为什么重庆没有这样做的美术馆呢?但后来也慢慢明白,也许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本地没有人或企业做这样的支撑罢。

一个城市的文明水平与其文化氛围息息相关。而这种文化氛围,主要的标准就是看对人的尊重做到了哪种程度。

A4美术馆的存在,个人认为,对成都这个城市的文化是有增益作用的。

疫情之前,我们曾去日本游玩,当时正好遇上日本国内数百美术馆的联合活动。

这些美术馆的资源和策展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流动展出,无论城乡,都有安排。而进入美术馆的价格极低,部分区域甚至是免费的。在这些美术馆中,时常可以看到一些国际知名艺术家的作品。

日本美术馆数量多,建筑大多颇有特点。成都、上海和北京这些城市,在此方面也得天独厚,但在中国的大多数城市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这是颇为遗憾的事情。

另外,我以前觉得,艺术本无国界,对年龄的要求也没那么局限,所以儿童或者成人都可以在其中获益。但在看李杰这本书的时候,才知道原来也有专门的「儿童美术馆」。

这类美术馆主要的目标对象当然是儿童了。我想此类美术馆想要做好,一定会要求策展人对儿童要极为了解。而要对儿童了解,就需要阅读相当数量的教育类书籍,也需要有童心,如此才能保证有一个相对纯粹的儿童视角,这样的人往往可遇而不可求。

A4做的那些展览策划,这本书中展现了很多,也保留住了儿童许多的奇思妙想,我想李杰在这方面应该为此付出了不少的努力,整个历程想必也并不容易。

因为按我们通常的教训,想要保留儿童的想象空间,就要给他们充足的自由。而想要给予人自由,就要承担因自由的不可测而带来的后果。所以无论是项目、课程还是教学,失败才是常态。

很显然,对很多孩子来说,由于从未思考过自由与责任的关系,所以虽然有时自由带来的后果是好的,但多数却是失控的。但我在书中并没有看到多少对策展过程中所历艰难的描述,也许是作者不想矫情吧。

我们都期待这个世界是一个对儿童友好的世界。所以我们提出「儿童友好城市」,提出「儿童美术馆」,提出「儿童视角」……的概念,但这些概念的存在,其实是因为「儿童」作为一个「拥有尊严的人类个体」,在这个世界中常常是缺失的。他们在成人世界中,大多数时期往往只是一个不对等的代号,叫做「小孩子」。为了改变这些,我们才一遍遍的凸显儿童的存在。

但期待有一天,我们无需再提出这样的概念。而儿童,也无需只能在A4美术馆才能实现自己的「嘎嘎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