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歧视与不平等读后感精选

歧视与不平等读后感精选

《歧视与不平等》是一本由[美]托马斯·索威尔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 元,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歧视与不平等》读后感(一):因果迷雾

《歧视与不平等》这一题目,初看之下似乎讨论的是社会学、政治学的话题,实际上讲述的是一个经济学或者更具体是一个实证经济学的问题:如何判定因果关系。实证研究是近三十年来经济学研究的常见研究范式,甚至有统计断言,近七成的经济学研究使用了实证的方法。且不论这一统计真假,为了说明本书所讲述的故事,我们不妨先简单了解实证研究要做什么。实证研究实际上是以统计学为基础,以现实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大量数据为对象,以解释现实生活中因果关系为目标的一种研究方法。哲学思想告诉我们,相关是普遍存在的,但是相关并不等于因果。一个人可能在下雨天上班迟到,天气和出勤率有关,但是不能简单认为下雨就是迟到的原因,而本书借以实证研究的思路讨论的,正是一组普遍被误认为因果关系的相关关系:肤色歧视与社会经济不平等。

通常的政治生活中通常将对待不同肤色人的歧视看作是结果不平等的原因。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本书借用常见的实证思想讨论了这一“因果关系”的真实性。第一章以统计学的思路进行,实际上检验了数据的合理性。如果运用到研究中的数据并不充分,规模并不足够,那么结果将不足为信。日常生活中对歧视和不平等的判断,往往基于并不充分的样本来量,遗漏了较为重要的变量(作者称为先决条件中的重要因素),因此自然存疑。接下来的数章实际上讨论的均是围绕因果分析,最致命的问题,即遗漏变量。先入为主的将肤色不同视作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原因,自然很容易得出歧视带来的不平等问题。正是这样的先入为主,导致了一组不一定正确但是根深蒂固因果关系的形成。本书作者所想做的不过就是破除这种先入为主。但是真实效果如何呢?其实很难讲。这大概就是现代经济学研究的悲哀。

与自然科学不同,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支,对于因果关系的界定是模糊的。我们无法用简洁的语言说明因果关系产生的路径,我们只能用复杂的方法给出证明。这些方法对非专业人士而言,实乃不可知之物,因此名为经济学家的大声疾呼往往难以发挥作用。无论是本书种讨论的劳动市场就业问题、社区组成问题、教育公平问题还是自由贸易问题,经济学上最有利的选择,经济学上真正的因果关系,往往都难以被大众所接受,这正是经济学研究甚至是现代科学的悲哀。究竟是科学的语言过于阳春白雪,还是普通大众以及国内疏于思考,或者仅仅是因为思维的惯性难以打破?无论如何,其结果都是基于有偏认识的结论主宰着主流认知,加剧着社会撕裂。社会科学对社会运转发挥的积极作用在降低,社会科学的价值又将何存呢?

《歧视与不平等》读后感(二):看完想大呼救命的水平。

忍着翻译的痛苦看完了全本,书里确实提了一些有意思的观点,比如说自己分类比他者分类更容易有好的结果,以及第五章《文字的世界》里不同文字表述对于观感的改变。

但是有些观点让人不能苟同,按出场顺序举几个书里的例子,第一个比如作者对“体系被富人操纵”这个观点的驳斥,他查阅的数据显示“财富排行前400人20年内71%的人只有一年上榜过。”所以直接推出结论操纵这个体系毫无必要。富人的一生难道都是孤苦伶仃地生活的?不考虑家庭朋友的圈子?这本书里经常有这种匆忙下结论的奇妙地方。

第二个比如说对于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一些数据分析结论的驳斥(这本书里是否有其他数据分析不太完善的地方暂且不讨论,主要说一下在《歧视与不平等》这本书里的地方)作者驳斥皮观点引用了另一个教授的观点(作者本人的态度应该是赞同教授的观点的),教授观点大致如下:皮凯蒂认为“如今较贫穷的一半人口和过去一样贫穷,2010年他们的财富占总财富的5%,与1910年时一样。”教授认为不对,因为今天的总财富比1910年要多得多,所以贫穷人会更富有。是的,贫穷人确实应该多多感谢教授,毕竟他们虽然生活状态与其他人越拉越大,但他们手里的数据变大了呀。

接下来这段我就不评价了,直接放正文,我实在无话可说:

“有一种基于隐含假设的政治学说认为,财富差异应归咎于资本家通过剥削(这里剥削作者加了双引号)让工人贫穷而让自己变得富裕。

但是,如果富裕资本家的财富来自对贫穷工人的剥削,那么在富裕资本家较集中的地方,我们理应发现贫困集中度相应地会更高,但确凿的事实指向了相反的方向。

美国亿万富翁的数量是非洲和中东总和的5倍之多。然而,大多数美国人——包括那些生活在官方贫困线以下的人——的生活水平,远远高于非洲人和中东人的生活水平。”

本文中其他观点的证明方式包括且不限于前面对于自己不赞同的数据分析得出的观点,告诫读者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后面对于自己赞同的数据分析观点直接拿前面驳斥过的分析方式。各种双标真是在这本书里展现得淋漓尽致,穷人得不到好的结果是因为他们不努力,你看不是有人可以成功吗?什么,你问我为什么成功,我成功当然也是因为我的努力啦。根据统计3/4的人在人生的某一个时间点都有可能进入富裕阶层,9岁富裕和90岁再富裕的区别?这就不在我考虑的范围内了。后面还有对于福利事业的评价…懂得都懂,究竟是谁不愿意睁眼看世界呢?更别提关于男女观点的看法了,可以当“极端南拳”教科书的水准。

我从来没写过长评,谢谢这本书带给我的愤怒,前面主要生翻译的气,觉得内容还是可以的,看完之后觉得这本书的作者可以和翻译锁死的水平,很难相信这居然是索维尔写的书…感觉在书里把经济学当自己傲慢与偏见的遮羞布罢了,我们社达真是太棒了!

《歧视与不平等》读后感(三):认识不平等的现象

这个世界上显然充满了不平等。这些不平等相当程度上是因为个人、群体和国家在经济和其他成果方面上的巨大差异造成的。从而引发了各种各样的反映,包括而不限于羡慕、困惑、愤怒等等。那么,如何认识这些不平等的现象,美国学者托马斯索维尔在他的著作《歧视和不平等》中为我们从一个角度揭示了问题的答案。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许多努力的成功取决于各种努力所持有的先决条件。在这里,较小的差异可能意味着结果的巨大差异。拥有大多数成功的先决条件的人,仍可能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即使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仍可能对最终的结果毫无意义。有时候,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人所缺乏的是别人为他指出正确方向,而一念之差就可能导致失败。统计差异足以导致遗传决定论、优生学等不完全正确的结论。

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能说明这一点。对美国优秀学生奖学金选手的研究表明,长子进入决赛的概率比其他的多个兄弟姐妹的总和还要高。来自美国,德国和英国的数据显示,长子的平均智商高于他们的兄弟姐妹的平均智商。这个结果是对信奉遗传或环境的人的一个挑战。如果连同一父母所生并且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人之间都没有结果平等,那么为什么还要在其他条件下预期或假设结果平等呢?

索维尔指出,如果历史不公正和迫害是对群体劣势的有用解释,犹太人将成为当今世界上最贫穷和最没有接受教育的人。很少有群体在历史经受过比犹太人更多的苦难。尽管犹太人是敌对和致命暴力的历史目标,但没有人可以声称,犹太人在当今时代是处于最不利地位的民族。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柯达胶卷,柯达显然具有全球统治地位。然而,随着数码相机取代了胶片相机,柯达公司在经济上走向了崩溃。它的成功条件立刻就变成毫无意义。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随着手机像素的提高,很多相机厂家也受到了冲击。电子商务也冲击着传统零售行业。

这个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结果不是平等的,也不是随机分布的,而是呈现高度偏态分布。地理因素是造成这一点的原因之一。在沿海地区的人们往往比住在内陆的人们拥有更大的经济和文化空间,这也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是最繁华富庶的地区的原因。任何一个社会,都没有实现所有地区和所有人口的平等发展。而就人生状态而言,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无法与自己等同,就更不用说他们在各自生命的不同阶段和其他人实现平等了。消除差异,显然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此外,在这本书中,索维尔还提及了歧视、群体与分类、数字和文字的世界以及社会愿景等内容。一本200多页的小册子,观点其实也是对传统认识的一种深化。这是很好的一本书,值得一读。

《歧视与不平等》读后感(四):索威尔:从“歧视”中澄清文字与数字“骗局”

托马斯·索威尔,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芝加哥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名言:任何研究思想史的人都应该注意到,政治左派人士往往比其他人更经常诋毁和妖魔化那些与他们意见相左的人,而不是回答他们的论点。

2013年8月,中信出版了他的《知识分子与社会》,该书一时间在国内引起轰动,谈论书中的种种观点。这本书以20世纪西方特别是美国社会知识分子为对象,详述了他们在社会发展与舆论导向作用,一系列官方政策的制定和形成也会受到这种氛围的影响,而这些知识分子也无须为自己所产生的这种影响负责,索威尔开始大量细致的研究,最终写出此书,书中索威尔言辞犀利,逻辑清晰,用大量的真实案例分析社会变动的背景、原因及后果,最后发现一些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提出的方案,一经实施,对国家、社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作者开始对西方知识分子缺乏道德责任与底线的现象提出了直接的批评。彼时的中国也是存在这类现象,一些公知们,在网上大肆发言,诋毁国家和人民努力所取得的成就,人民被其思想蛊惑了,进而产生些影响些社会稳定的想法,而这些所谓的公知却丝毫没有为自己的言论付出相应的代价。

在这本《歧视不平等》中,作者延续“知识分子”的写法,用大量真实的案例对“歧视”与“不平等”这两个词进行讨论。“歧视”一词更广泛的意义是辨别人和事物的品质差异,并据此做出选择的能力——I类歧视(索威尔取名)。Ⅰ类歧视延伸含义后两个变异类型:Ⅰa类歧视(是成本更高的变异类型,是寻求支付信息成本,这些信息允许对每个个体进行判断)、Ⅰb歧视(信息成本过高不值得支付,人们根据群体经验判断个体)。狭义的含义则是基于特定族群或性别的个人的任意好恶充满敌意或消极的对待他们——Ⅱ类歧视(索威尔取名)。注意这两个含义,因为他是本文所有内容理解的关键。很容易理解的是Ⅰ类歧视针对的是所有人,但Ⅱ类歧视针对的就是特定族群了。这两者适用性区别之一就是成本,当成本差异产生之时,对于歧视的选择就来源于成本的高低,尤其是由谁来承担支付成本。例如:19世纪当欧洲移民进入美洲劳动市场时,一些由爱尔兰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组成的劳动力因带着欧洲时的仇恨和暴力情绪工作,导致两个群体组成的劳动力效率低于任一群体组成的劳动力效率。这样就会诱导雇主产生错误的判断,进而影响生产效率和成本。这就表明对歧视根源的误判,不仅是文字上的某种差异,还会产生不合实际的政策。(是不是很熟悉,就是评价那些知识分子的模式)至于其结果和影响,长期被压榨的黑人开始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收入,最低工资标准的政策制定;

在后面的几个章节中,索威尔继续探索着由歧视产生的带有误导性的世界,关于数字(即便是确凿的数据,也因其文字的表达产生误导性。想想概率论作为数学的基本学科之一,最后我们分析的是从文字下手便可窥知一二);到了文字的世界中则更是如此,即便是伟大如鲁迅也曾说自己内心的想法一旦述诸笔尖,也会失去其原有的含义,因此文字的欺骗性一直是人类孜孜不断追求和讨论的话题。基于这一“骗局”、“欺骗性乱象”,索威尔写下此书,帮助书前的“我们”澄清这些将我们带入教条主义和混淆不清的社会困境之中。看清这些,剩下的就是我们去独立思考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