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论语故事读后感1000字

论语故事读后感1000字

《论语故事》是一本由下村湖人著作,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语故事》读后感(一):写给孩子们的论语入门书

文|弥小木

《给孩子的历史人物故事》中,介绍孔子时,有提到想要了解孔子,要读懂孔子,绕不过去的就是《论语》。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更是有个观点,觉得《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必读的书,自己读《论语》,和劝别人读《论语》,这也是中国读书人,应该担起的两大责任。

《论语》改变了一些人的人生,比如樊登博士,他觉得《论语》塑造了他。在他人生的一个阶段,过得不是很如意,他用一年的时间重读《论语》,将市面上所有有关《论语》的解读书,全都啃了下来。读透了《论语》,樊登博士在后来的生活中,感受到了《论语》给他带来的力量。后来他出了自己的一本《樊登讲论语》。读懂论语,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刻,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帮助。

我们对论语最熟悉的,或许就是书本上的那几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再往后就没了。虽然都知道《论语》好,但是好像静不下心去读这样经典的内容。

谈读懂《论语》之前,先看一些有意思的《论语》书,倒是可以尝试的阅读路线。最近找了一本适合我家孩子看的《论语故事》。这本书,有老师推荐过。坦白说,看到作者,还是有些惊讶。《论语故事》的作者,是日本的下村湖人。下村湖人,是日本的一位教育家以及作家。他写的这本《论语故事》,在日本畅销了70年,影响了一代人。下村湖人的作品,擅长心理描写,这样的写法,在《论语故事》中,有所体现。读《论语故事》,就像在读一本故事书。关于《论语》,下村湖人还写过一本《论语故事心解》。《论语故事》的翻译者,是理学博士,同时也是教师的崔人元。

或许因为课文上出现过,孩子对《论语》有些误解。我家老大,看到我拿出这本《论语故事》时的反应,很有意思。她看到书名,就发出了“啊”的一声,脸上带着的是抗拒的表情。因为,她以为这本《论语故事》,是我给她入的教辅类书籍。这对她来说,可不怎么开心。但是,当她翻看内容之后,却被故事吸引了。

下村湖人的这本《论语故事》,以《论语》的章句为根本,用故事的形式,讲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这些故事里,有下村湖人对《论语》研究的心得体会。通过故事的方式,解读经典,是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方式。这也是我选择这本《论语故事》,给孩子的原因。毕竟想了解《论语》的精华,得先有兴趣才行。

《论语故事》里,有对《论语》中主要人物的介绍。这样的介绍,有助于阅读者,对于《论语》的人物关系,有个系统的认识。《论语故事》,有原文,有译文,还有下村湖人对内容的故事展开。这样的形式,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孩子们学习写作的范本。对于古文的学习,也可以尝试这样的方式,去扩写。当然,这是后话。先有了兴趣后,再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练习。

比如我家老大,之前看了几本关于《山海经》的故事书,那几本《山海经》故事,是作者对《山海经》原文,展开了充分的想象力,将古文中简短的几句话,扩展成几本书,孩子被内容深深地吸引。自从读过那几本《山海经》故事后,我家老大对和《山海经》有关的书籍,都很有兴趣。兴趣,永远都是最好的老师。想阅读经典内容,看原文,看不太懂,可以从有故事情节的入手。就像讲《论语》的《论语故事》。

《论语故事》除了故事很好看,在内容上还特别贴心地给一些生僻字注音,免去了孩子查字典的烦恼。毕竟阅读故事书味道正浓时,谁也不太愿意去查生字。

以故事的形式展开对论语的理解,《论语故事》这样的方式,很适合孩子们阅读。这本《论语故事》,是孩子们想了解《论语》,一本不错的入门书。有想了解《论语》,又怕太枯燥的,不妨先从阅读有意思的论语书籍开始吧。

樊登博士用一年的时间阅读《论语》,对论语有了很深的理解。冬吴相对论出品人的梁冬,分享他阅读《论语》时的感触是,看太晚。梁冬坦言,在43岁时感到有些惭愧,之前没有好好理解《论语》,等他系统学习《论语》之后,才明白《论语》中藏着大智慧。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曾说,“如果我们从经济发展的历史中能学到什么,那就是几乎所有的差异都是文化造成的。”现在社会发展迅速,阅读经典,能让我们了解祖国的文化根基。了解传统文化,儒家的学术思想,是少不了的。而《论语》就是记载孔子言行的儒家经典。南怀瑾先生就曾说过,无论处在哪个时代,只要不曲解《论语》的本意,《论语》“始终具有不可毁、不可赞的不朽价值。”

对于青少年们来说,《论语》也比较容易坚持读下去。语言文字学研究者杨逢彬,在他《论语应该这样读》中,分享了阅读古书的技巧。杨逢彬觉得,《论语》的篇幅量居中,比起《老子》、《孟子》等经典著作,更适合孩子们精读。另外,开拓了诸子还原学的杨义教授,提到《论语》是我国文化中,真正值得大写的书,属于必读书的“首选之列”。

《论语》这样好,如何让孩子们在一开始了解《论语》时,就有兴趣?从故事入手,是不错的方式。

就像我家老大,一开始看到《论语故事》,以为会是正儿八经的教辅书,她连翻阅的兴趣都没有。后来看到我看,她随手翻了几页,就被故事内容吸引了。下村湖人的这本《论语故事》,很容易引起阅读者对《论语》的兴趣。

当然,如果孩子们能在阅读完《论语故事》后,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论语》的内容,到时候再找一些原文内容的书籍,精读《论语》,那再好不过了。

用《论语故事》,开启《论语》的阅读之旅吧。

我是弥小木,家有两娃,爱阅读。

《论语故事》读后感(二):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生最重要的几个节点,你做到了吗

文|顾子鱼

01.

《论语》,被誉为儒家学说最经典的著作之一,“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也表明《论语》这部经典的重要性、实用性以及历史地位。

我们对《论语》也并不陌生,开篇三句话,可谓耳熟能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想当年我们可是摇头晃脑地背得滚瓜烂熟,但对这三句话并没有太深层次地去理解,只是觉得背会了考试就能加分,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才发觉这也是人生的三种境界,而《论语》里阐述的思想更是需要时间去领会。

谈到《论语》,必然要说到孔子这位圣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万世师表,站在世界的角度检视,孔子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

有人称有史以来影响人类思想最深者有四人:孔子、苏格拉底、释迦牟尼、耶稣。释迦牟尼和耶稣靠非现实的教化世人,孔子和苏格拉底没有人世之外的凭借,靠的是自修和践行,他们两位对东西方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

孔子少年时勤奋好学,青年时期已经开始为人师,30岁的时候已经开始讲学,并且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一生培养三千弟子,贤士七十,可谓桃李满天下。

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一些传统经典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得到重视,《论语》已经被很多国家的人重视起来,孔子学校也已经在多个国家建立起来。

这本《论语故事》是日本作家下村湖人所著,问世以来,一版再版,已经成为日本人学习汉学的经典之作,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孙正义这些商界大佬都曾读过这本书。

下村湖人在台湾生活六年,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已经从书本上的了解升华到实地生活的体验,他认为《论语》是探索天道的,引领理想的昊天之书,也是行走大地,实践人生的大地之书。

他在《论语故事》这本书中,以原文的句子做基础,细心揣摩体会原文的意思,用一颗虔诚的心,穿越千年的时光,走进孔子的世界,用情景剧般的场景故事,将《论语》的思想精髓表达出来,可读性非常强,增强了理解力。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我15岁的时候立志学习,30岁立于社会,40岁不再感到困惑,50岁顺应天道而徇之理,60岁对于听到的人和事都能平静的去接纳,70岁顺应本性天性,而不超越礼的准则。

03.

下村湖人把这句话安排在这样一个故事里:那一年孔子70岁了,他觉得已经完成了使命,他带着众弟子登上泰山之巅,他说自己最后一次登泰山了,也是第一次真正登泰山,众弟子纷纷不解。

孔子感慨泰山的胸怀如此宽广,自己却是第一次投进他的怀抱,他把众弟子叫到跟前,把自己一生的经历,结合登上泰山这一路的艰辛过程,跟大家娓娓道来。

他说自己也是一个凡人,走过的路,也是万人的路,无论谁追随他,都不会有丝毫的不安,因为这些道理都已经经过实践了。

自己从15岁开始正式立志求学,到今天的70岁,每一步都踏踏实实,坚持终极目标不改变,活到现在才可以享受心灵的自由。

人生的每个节点都很关键,我们要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为什么而努力,为下一个人生节点做好准备,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才能收获一个满意的人生。

这样的故事是不是很有趣味性,也很有代入感,对原文的理解程度又加深了一层?

写在最后:

外国人用小说和故事的形式把《论语》的思想表达出来,而且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更好的运用,并且取得了很多的收益,我们是不是更应该重视起来。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就要多读多学习那些历史文化经典。

见天地见众生才能见自己。因为人生是个修行的过程,我们要从经典文化中吸收养分,自身的修为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THE END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顾子鱼,自由撰稿人,一个温暖的人,期待与你在文字里相遇。

《论语故事》读后感(三):读《论语故事》,珍惜时间,只争朝夕,天天学习,好好向上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是我最喜欢的孔子的一句话,也是作为教师给学生讲的最多的一句话。

昨天学生放假前,我又把这句话写到了黑板上,再次提醒我的学生,要天天学习,好好向上。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说: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是啊,时间是天底下最公平的老师,因为它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一天都是24小时,一月30天,一年12个月,而所有的人差距产生就是因为在时间的把控上。

你每天浪费时光,最后终会被时间抛弃,你每天珍惜时光,终有一天会被时间改变得更加优秀。

1、

我记得读过一本书《当你自律又自控,才能又飒又爽》,它告诉我们:一个人,越自律,越成功。自律,会助你成功;不自律,终将毁掉你。

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问题:“你见过最不求上进的人是什么样子的?”

引起最多人共鸣的答案是:我见过的最不求上进的人,他们为现状焦虑,又没有毅力践行决心去改变自己。

三分钟的热度,又时常憎恶自己的不争气,坚持最多的事情就是坚持不下去。

终日混迹网络,脸色蜡黄地对着手机和电脑的冷光屏,可以说上几句话的人却寥寥无几。

以普通人的身份埋没在人群中,却过着最煎熬的日子。

2、

我在自己的公众号写过一篇文章:你想大变还是小变,唯有改变自己才是王道。无论多么优秀的人,在其没有变优秀之前,都和你我一样的平凡,只是TA们在下定决心改变的那一时刻起,从珍惜时间和自律自控开始,又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坚持和努力,才让我们看到了TA们今天榜样的力量。

没有谁是一出生就是很棒的,谁都一样,都无法逃脱生活的磨砺,而那些平时默默无闻的人,怎么就突然有一天脱颖而出了呢?

在我们身边,口头说着要自律的人很多,可是真正坚持自律的人却很少。就像跑马拉松,越靠近终点,能够咬牙坚持跑的人越少。

当懒散成了习惯、不惜时成了生活的常态,我发现自己越来越痛苦。

我的一个大学同学,滴酒不沾,每天早晨七点起床在校园里跑步,晚上必去学校的健身房练器械。他多年如一年的坚持,好多同学的身材都走了样,唯独他,依然保持得很健壮。

这就是可怕的自律,对于他来说,自律已经融入了血液,成为身体和灵魂的一部分。

他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3、

很多学生问我:成功的秘决是什么:四个字,珍惜时间,二个字,坚持。

但是真正能做到这六个字的人,甚少。所以世上成功的人,你就可想而知了。

我读初中的时候,因为年少无知,也是荒废了美好的时光,等自己真正醒悟时,已经初中毕业了,不想回家干农活,痛定思痛之后,决心改变自己,争取把浪费的时间补回来,于是发奋学习,只争朝夕,功夫不负有心人,虽说别人读三年,而我读了五年的初中,但给我的改变和教育却是一生难得的财富。

消逝的时间是永远也无法挽回了,我们只能从现在开始,即刻就开始,珍惜时间,天天学习,好好向上。

我也是经常拿我自己的成长经历说给学生听,希望他们能懂我的良苦用心。

4、

惜时和自律是分不开的,自律的人对自己都有严格的时间要求。

到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TA们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和体系。

我多年的习惯是:睡觉前读书,然后每天准时睡觉,从不熬夜,每天早上5点准时起床,做运动,读书,写文章。

今天是中秋放假的第一天,我还是和往常一样,在儿子还熟睡的时候,我起床开始一天的学习和工作。

从无间断。

在娱乐圈,有一种自律叫做:彭于晏。

提到彭于晏,你脑海中顿时浮现的标签是什么?有颜值,有身材,有演技,谦逊、敬业、努力,圈粉无数,迷倒众生……

谁又能想到,小时候的彭于晏竟然是一个扎堆人海也无人问津的小胖墩。他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他拼命努力和自律换来的。

拍《我在垦丁天气晴》,他学会了冲浪。

拍《海豚爱上猫》,他拿到了海豚训练师资格证。

拍《黄飞鸿之英雄有梦》他学会了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拳。

拍《破风》,他每天骑行6、7个小时,全香港的山骑了个遍,考到了场地专业赛车手证。

拍《湄公河行动》,他学会了泰语、缅甸语、射击,参加了泰国皇家御用保安的特训。

为了一直保持身材,据说已经十多年不曾吃饱过,自己甚至坦言几乎已经忘记了糖是什么滋味。

彭于晏说过一句话:我没有才华,所以用命去拼,我不怕苦,就怕学不到东西,自律和拼命,成就了我。

5、

其实这世上,哪有什么秘决和捷径,每一个人走的每一步路,都需要自己迈开双脚,去用力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体现价值,这样的人生,才更加有意义。

蔡垒磊的《认知突围》里有一句话:“所有的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于认知能力受限。”

越自律,认知能力越强,人和人的差距,就是这样逐渐拉开的。自律和不自律的人生,真的有着天壤之别。

愿你我都能做个自律的人,获得蜕变的契机。

时间是最公平的,想要与众不同,唯有珍惜时间,更加自律,让自己的人生出彩!

《论语故事》读后感(四):一位日本作家叫做下村湖人的,却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将论语深邃的思想精华生动而形象地进行了解读

半部《论语》治天下,然而当代又有几个人能读明白?有意思的是,一位日本作家叫做下村湖人的,却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将论语深邃的思想精华生动而形象地进行了解读。

伴随着国家的繁荣富强,坚定文化自信日益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目标之一。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日趋成为人们精神生活追求的热点,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也成为文化复兴的重要资源。当然,作为当代青少年阅读古文是学习的必修课,但作为兴趣性阅读还是略显晦涩难懂。于是有人生吞活剥的背诵,有人按照原文逐字翻译,也有人以更有趣的场景化形式穿越时空,走入孔子与众门生的故事之中。这个人就是下村湖人。

下村湖人是日本著名作家、教育家、哲学家,他具有自由主义和反战思想,二战期间敢于批评日本军国主义。他的这份仁爱之心,是受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尤其是《论语》。

下村湖人将《论语》试为探索天道、引领理想的“昊天之书”,更是行走大地、实现人生的“大地之书”,秉持这份对经典的真诚敬畏之心,他创作了《论语故事》。

论语故事首先可以当故事,当小说来看。这里有孔子与子路、子贡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周游列国、修习礼仪、讲学求道、问政君王等精彩情节。读此书仿佛可以看到一位谈笑风生、循循善诱、胸怀远志的孔子,保持一颗仁爱之心,用他毕生心血洒甘霖于芸芸众生,在人世间传经授道、修正思想、整合社会秩序的大德形象。此书中圣人的亲近感,让现代人更易接受。

当然,下村湖人的《论语故事》并非虚构,而是建立在精研《论语》,细心揣摩的基础上,同时遍查文献整合而成。其根本还是在于弘扬儒家思想精髓。所以大可不必担心对《论语》的颠覆,堪称论语通俗读本的典范。

透过《论语故事》,在下村湖人轻松而场景化的描写下,我们再次跨越时空,与先贤对话,从心理成长的角度探究一些孔子的修身问道的密码;

子贡,是孔子门生中影响力较大的一位。他博学多才,且能言善辩,机敏聪慧,办事通达,精于人情世故。曾任鲁国卫国丞相。

子宫虽是儒士,却并不清高。他认为,只有在经济上积累了一定的财富,才能专心致志的做学问,才能有能力、有资本与人相处。经商理财、正当经营是必备的生存技能。所以他喜欢做生意。

但是,面对财富,子贡有他的困扰。他是那种贫富两种都体验过的人。当初贫困之时,子贡在贵人长者面前很不自在。他担心别人认为他阿谀奉承,有谄媚之嫌,所以行事小心翼翼。而当他官运亨通、财源广进时,他依然觉得不舒服。因为他认为自己在“富而不骄”上面做足了功课,所以总是刻意的限制自己的行为,害怕展现出高人一头的感觉。

在一次关于“礼”的讨论上,子贡得意洋洋的将“贫而无谄,富而不骄”视为最理想的人生境地的观点抛出时,孔子直指他的问题核心:“你这么努力,只是勉强做到不骄不谄,在你内心深处,是不是仍然存在着骄傲与谄媚呢?”“贫富态度的最高境界必然是超越贫富的观念。”

子贡心中贫富差异的核心理念,让他更加关注将贫富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反而在众人面前生出骄傲自大的姿态,而自己又要努力的去克服这些,所以内心的冲突可想而知。看来子贡还是没有悟到道的真境界。而孔子又以颜回为榜样,告诉子贡“为乐道而求道,为礼而学礼,才能虚心善处,随遇而安,”他告诉子贡,改善内心问道的标准与核心理念,才能达到内外的和谐一致。

每个人的语言行动都是受到他内心的思想观念的趋势,也必将成为破解他内心编码的重要信息。简而言之就是,有什么样的核心理念,即使再怎么努力构建防御面具,也会在言行的细节中展现出来。子贡心中总是将贫富作为标准的价值观,自然在人群中流露出骄傲情绪。所以,真正的精神境界的高尚,是祛除内心不当的核心观念,实现内外兼修、言行一致。为追寻精神境界的提升而去努力修正自己,这样才能更好的处理与外界的关系,实现内心的安宁,成为真正的贤者。

孔子在鲁国时曾担任小司空这个职务,主要的职责是负责协调乐队参与鲁国宫廷的各种仪式。

孔子越是关爱下属,乐长反而越紧张,导致奏乐时手指僵硬,无法灵活弹奏。他一想到孔子那双会笑的,眼睛就无法平静。乐长难理解自己的状况,甚至开始埋怨起孔子来。

孔子也觉察到乐长的情绪变化,请乐长谈话。他毫不客气的指出,“你存在怨念邪思。”练习诗书礼乐都应该做到“思无邪”才能收获真诚的作品。

乐长告诉孔子,自己之所以出现差错,是因为孔子的眼睛总是盯着自己,虽然那是一双平静的眼睛。孔子分析:内心存在着偷看孔子的脸色,把孔子作为自己的对立面甚至最大障碍,而分心走神,最终导致失败.孔子以音乐为例指出,在和谐世界不应该存在对立面,当手、心、乐器合而为一时,音乐才会更加的纯正.

过度关注外界评价,甚至会在心中住下怨恨的种子,势必影响实力的正常发挥.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本身并不复杂,难度也不是太大,就因为我们常常失去本应具备的初心,过多的把标准建立在他人与社会的视角上,反而失去了努力进取的本真。所以,排除干扰、回归内观自我是一种为人处事的重要能力。“思无邪”、守初心,专注的做事,真诚做人是人生修行的必修课。

在《论语故事》中,有几处提到孔子的生死观。

其一是在孔子生病卧床后,他的学生子路,担心老师日渐衰弱,病势危急。情急之下,觉得人力无法救治了,决定像鬼神祈祷。孔子得知后说,不断修身,让思想存活下去,而身体则需要符合天地神明之心,顺应天道。

孔子这种生死观让他在面对学生伯牛的麻疯病症时,一方面流露出深切的关爱,一方面,教授“安于天命,顺从天命”的道理,安慰伯牛。这对伯牛摒除对病情的抱怨和恐惧,以及对人生的憎恶与诅咒等负面情绪,实现生命最后时光的祥和状态起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真正的实现了对伯牛的人文关怀。

《论语故事》中下村湖人在泰山登顶的场景中,借助孔子对众弟子的教诲,完整地阐述了孔子向死而生、顺乎天命的生死观。

孔子的一生“十五志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让肉体的生命顺应自然天道规律,而在有限的生命中,他立志求学,四处问道,志存高远,升华了生命的意义。

当今时代,风云变幻,生活进入快车道。多少人将形成于集体无意识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抢过来,作为自己的生存之道。却没有深度思考是否真正自己的内心需求,是否符合自己的生命的独特性。而孔子生逢乱世,保持人间清醒,始终秉持一颗谦逊的求道之心,真诚探索生命的真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终成“至圣”。

《论语故事》读后感(五):《论语故事》:穿越千年时空,当一回孔夫子的“插班生”

2500多年前的一天,一位70多岁的老头将自己的学生们召集起来,因为他终于将持续多年的重要工作完成了,他要举办一个仪式来纪念一下。

没错,你可能已经猜到了,这老头就是孔子,一生坎坷,做过库管员,也代理过鲁国宰相,游历多国,可他的政治主张却始终没有被采用。最后只得设坛讲学,修撰古籍资料,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自践修行,受后世景仰。

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赞誉孔子:“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而在世界史上,孔子的地位也不容小觑,他被认为是世界史有史以来影响人类最深的四个人之一(其他三位分别是苏格拉底、释迦摩尼、耶稣)。

而记录孔子和弟子间言行事迹的《论语》不仅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更是被西方学者所研学。尤其战后的日本,《论语》热一直持续到现在。日本学者、教育家下村湖人以现代人角度、以故事形式翻译的《论语故事》是日本畅图书,而且是年年一版再版,引起无数读者的心灵震撼。

有意思的是,下村湖人日版《论语故事》本是以我国的《论语》为蓝本,如今却又被翻译成中文在我国出版,竟然还很受欢迎。他到底有什么能耐,能比中国人还会讲中国人的书呢?

当我也翻看完这本书之后,顿时就明白了,看完这本书,你不爱都不由自己了。

打破时间线,重新排列组合成完整故事,适合现代人阅读口味

市面上,不乏各种关于《论语》的书籍,有翻译也有带故事的,但几乎都是按照原版的主题篇目顺序来编排的,古文+翻译+故事,故事一般就是这句话当时的场景,或者用其他故事来体现这一道理,更多时候没有前因后果,整本书读下来就是一个又一个独立的片段,一个又一个毫无关联的小故事。

虽然最终落脚点都在“悟”的层面,下村湖人这本就讨喜很多,他没有刻板地按照原版《论语》的行文顺序来,而是将它们打乱,按照不同的故事主题,进行有机结合串联成一个连贯的故事。

比如开篇【子贡的故事】讲了子贡的两个故事,他分别以《论语》中学而篇第一和公治长篇第五中,孔子与子贡对话的部分作为两个故事的引子,故事主体部分则串联了雍也篇第六、先进篇第十一、宪问篇第十四、公治长篇第五、子罕篇第九等部分中子贡和师兄弟、以及他和老师孔子对话的内容。

这样编排的故事,加强了故事的可读性,让这部分的故事不仅让主角“自贡”的形象变得饱满又鲜活,情景剧式的情节对话更是将《论语》的内容形象化,让读者更能容易理解其中奥义。

有趣的白话,让孔子跳下“神坛”,变成一个鲜活的“人”

这本书之所以在我国受欢迎,翻译作者崔人元的贡献不可小觑,他的白话功力太深厚了,以至于看完书,颠覆了孔子在我心目中严肃神圣高不可攀的的形象,而是一个有趣可爱又不失谦卑风雅的老头子,说话“神补刀”、会怼人,会开玩笑,读着读着让你经不住笑出猪叫声。

比如有一次子贡想问问孔子对自己的评价如何,孔子回答他说“器也”,子贡又问“哪种器”,孔子回答是“瑚琏”。因为瑚琏在当时是祭祀宗庙时用来盛放祭礼的祭器,正当子贡以为孔子夸他是器中之器,人才中的人才的时候,看穿了子贡心思的孔子来了一句神补刀:“虽然是宝贵的器具,但无论怎样,器具也只是器具而已。” 让子贡大受打击。

孔子周游列国时,在匡地被围困且与徒弟颜渊走散,当颜渊再次见到孔子和师兄弟的时候,孔子说了这么一句“吾以女为死矣!”而子贡答曰“子在,回何敢死?” 读了很感动是不是?

可本书中的白话是这样的:孔子......急忙跑到颜渊身旁,拉住他说:“啊!你平安了!我还以为你死了呢!”颜渊热泪盈眶,答说:“夫子您还在,我怎么敢先死呢?”像不像朋友间的打趣儿,顽皮又不乏深情。

孔子50岁时夫人离世,69岁时儿子也去世了,而最器重的弟子颜渊也夭折,一直保护师傅的子路也战死了,孔子伤心欲绝地说:“噫!天丧予!天丧予!” 读着好不凄凉!

可一读到故事里的白话译文,又是另一种感觉:“哎呀!老天要弄死我呀!老天要弄死我呀!”,似乎此时的孔夫子,虽然年迈凄凉,却还是一个有趣又调皮的老者,而不是我们印象中那个高高在上严肃古板的老学究,无意间穿越了时空拉近了我们与老夫子的距离。

增加孔子生平年鉴和历史背景,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孔子

这部书增加了不少《论语》之外的东西,但又与论语息息相关,比如将很多参考文献中的内容也糅合了进去,让故事更加客观而不是一家之言或者杜撰。

比如故事中有一段孔子夸赞颜渊的话:“真不愧是颜家的孩子啊!讲得这样好,你将来要是发财当了土豪,那我可要给你当管家呢!哈哈哈.....” 原文是来源于《史记·孔子世家》部分的记载:夫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作者很巧妙地将其串进了故事中。

不仅如此,本书附录部分还对孔子的生平按照年份做了整理,并且期间穿插了当时国际历史的大事件,如此一来不仅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孔子一生的经历,还就能够让读者更好地定位孔子所处年代的世界大背景。

另外,众所周知孔子有弟子三千多人,他们来自各国的各行各业,有当兵的,有做生意的,有当官的。但当我们在读论语时,知道最多的不过是他们的名字而已,但在这部《论语故事》中,将孔子一些主要弟子的身份经历几乎都交代了,而且附录有弟子们的介绍信息,可供读者参考了解。

年初央视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国》之所以引起了轰动,是因为它以古今人物对话的形式,用故事演绎再现经典典籍的成书和传承过程,人物形象饱满鲜活,也更容易打动我们。

而下村湖人的这部《论语故事》,也是颠覆了传统《论语》的讲述方式,虽然以故事的形式贯穿全书,却依然保留着孔子为人、为学、为政之道思想的精髓,也难怪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孙正义、松下幸之助等都读过这部作品。

在阅读书中人物嬉笑怒骂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我们也像是穿越了千年,走进了孔子的身边,成为了他的一名弟子,仔细地聆听着他的玩笑与教诲。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