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9读后感100字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9读后感100字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9》是一本由杨照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9》读后感(一):与这本书内容无关,记录下自己的心理

之前遇到了一个女生,和她聊天听她说她喜欢听别人讲历史故事,然后就读了这套书。虽然没在这本书中读到什么历史故事,但对中国的历史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

我在认识她的两个月之后不出意外的失败了,她说我不太成熟。本来还能做做朋友重新来过的,但也不知啥原因,可能我那时情绪波动大,我多说了她几句坏话,她就再也不理我呢。

事后给她发消息也不理我,那几天心情极度痛苦。现在距离那时差不多一个月呢,明天是除夕,给她发消息试试吧。要是她能理我那之前的痛苦也就不足为道呢,我最近还学了一门乐器,多少希望她对我的看法能有所改观吧。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9》读后感(二):宋元之际

关于宋的几条新知

①遵循祖宗加法,导致北宋政治的保守性格。文官也几乎都在熬年资,年轻官僚不免要扮演改革派。

②强大的文人文化,改变了皇权的性格。皇帝的统治意识相对薄弱。新的精神昂扬兴起,士人有了一份自豪,即和君王共天下的资格。

③“城”从政治中心转型为政治商业中心。一个城市的荣枯,越发取决于它经济活动。

④求道之人没有空闲去修养“艺”。道学无限上纲,导致“艺”、“情”被忽略和轻视。古文也走向了没落。北宋的文人文化精神也由此一蹶不振。

关于元的几条新知

①蒙古的兴起,西域没落。近世中国少一股重要的外来刺激,“天朝中心”的想法越发严重。

②攻打金朝前,蒙古一直笼罩在草原思维中。攻城略池后,只管烧杀抢掠。总是想着扩大牧地或回到草原,并不占用或经营农业地区。

③耶律楚材让窝阔台和蒙古贵族意识到,让农民活着继续生产,缴交的财富是数倍于他们用武力抢夺而来的。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9》读后感(三):历史中的how和why

杨照老师的《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是我近半年来读过的历史类书籍中最为舒畅的一本(也打算要继续阅读整个系列)。前段刚好生出一个疑虑,我们该怎么读历史?大学历史系又是怎么教学生历史的?中学时候的历史课没有给我带来很好的启发,老师把一些既往事实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让大家死记硬背,以至于在搜索引擎已如穿衣吃饭不可或缺的今天,曾经的头悬梁锥刺股似乎毫无意义。而在这本书的开始,杨老师就告诉我们:“学历史最重要的不是学what——历史上发生了什么,而是要探究how和why——去了解这些事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只叙述事实,不解释如何与为什么,无论将事实说的多么生动,也无助于我们从历史认识人的行为多样性以及个体或集体行为逻辑。”

本书包囊宋元时期的重要历史分析,具体包括宋朝士人与皇帝的关系、北宋的变法与党争、宋代的城市生活、古文运动、宋诗宋词,辽、西夏和金以及元朝的建立等。宋朝士人与前朝的重要区别在于,宋朝“重文轻武”的开国祖训让士人阶层意识到可以和皇帝共治天下,因而在施政过程中经常体现这种互相牵制的角力。在此背景下,宋朝的党争也不同于唐朝的党争,后者“身份重于意见”,前者恰恰相反,“意见重于身份”。杨老师对此有十分透彻的分析:“党争带来的最大破坏,其实是将道德修辞大量应用在政治上。自视为君子,将对手必然贬抑为小人,而且理所当然认定君子所为就必然是对的,小人决定的、小人做的,就一定是错的。如此而彻底败坏了政治思考与政治讨论的空间。”因此,也就能够理解王安石变法过程中新旧党人的势不两立,理解了范仲淹何以主张朋党的合法性,理解了皇帝其实是助长党争的一个因素。

小时候看书,觉得岳飞是被秦桧害死的,对奸人恨之入骨。长大后才了解,奸佞其实不过是皇帝的白手套。宋家朝廷始终对武人保持警惕,要发动地方上的军事垄断性权力完成一个宏大的军事目标,这种想法本身就足以让朝廷心悸。宋朝君主政权交替的奇特性在于,不但连续出现几位不愿当皇帝的皇帝,还缺乏一套强健的“接班人”培育机制,而且只要能偏安维和,即便向北方少数民族称臣纳贡也愿意。

宋朝城市生活的密集带来经济的繁荣,其突出特征就是货币在经济生活中地位凸显。运输系统和交易网络发达,富人阶层不再谋求当个乡下大地主,而是要站在市场喧嚣之处,利用城市的资源,“谋天下之财,获天下之利”。

比之于唐诗,我们较少提到宋诗,并不是因为“诗到唐时已写尽”,宋人无所作为,恰恰是宋诗对唐诗的打破和创新,宋人有意识地要写出与唐人不一样的诗,比如黄庭坚。宋诗的破格精神垫高了欣赏的门槛,将诗从唐朝的“全民运动”、高度普及的情况,改变为文人之间带有高度精英性质的创作活动。宋诗中的悬疑性,也带来读诗的一大乐趣。

在文中还看到一个新的观点,就是蒙古人的铁蹄横扫中亚对中国后世的影响。以往我从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杨老师说:“西域没落,连带造成的情况是使得近世中国失去了一股重要的外来刺激。中国的“天朝中心”思想,从中古到近世有相当的转变与扩大,也就是这种情势下的结果。”读完回看全书,杨老师的文字舒畅和煦,有不少新鲜的观点和视角,让读者体会到阅读历史的乐趣。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9》读后感(四):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本书是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系列(4辑全13册)图书的第九册<分裂与互动> 。作者杨照,历史学家,1963年生。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兼修考古学和人类学,入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研究所,为哈佛大学博士候选人,师从张光直先生和杜维明先生,研究专长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人类学。曾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兼任多所大学讲师,后以历史学术普及和历史写作为重心。杨照现任台湾诚品讲堂与敏隆讲堂讲师,常年开设一系列关于中国历史和中国经典的课程,他的历史创作延续吕思勉、钱穆的治学和教学路径,将艰深而丰富的学术成果以生动通俗的方式传达给大众读者。

从作者的序言中可以看到这套丛书的写作初衷有两个。首先,作者是受钱穆先生的启发,希望能够以自己对历史的研究结果和认知侧重来独立完成一部中国通史。这部著作将从众多的史料中,有意识、有原则的选择部分内容,讲述如何认识中国历史,遵循“通古今之变”因果模式的道理。其次,本书定位于“重新认识”。通过学校教育或普通传媒,读者对中国历史有一定的基本常识和刻板印象。作者在叙述时会优先考虑史料或史学研究上扎实可信,但却和一般常识、刻板印象不相合甚至相违背的部分。让读者检验自己以为的中国历史和事实史料及史学研究所呈现的差距。一般的史学图书,更多的是讲What——历史发生了什么。但作者希望读者深入探究How和Why——如何发生的,为什么发生。

本书作为系列的第九册,<分裂与互动>讲述的是宋元时期的中国,全书共分为十讲。

第一讲,宋朝士人与皇帝的关系 第二讲,北宋的变法与党争 第三讲 从北宋到南宋 第四讲 宋代的城市生活 第五讲 宋代古文运动 第六讲 重读宋诗 第七讲 重读宋词 第八讲 辽、西夏与金 第九讲 草原风云 第十讲 宋元之际

这本书与其他以叙述事件为主的史书相比,更侧重解释历史事件与其背后因果关系,意在梳理一条中国历史乃至中国文化的清晰脉络。以第一讲“宋朝士人与皇帝的关系”为例,大家对宋代的印象就是积弱不振,重文轻武政策是政治失败的根源。

然而事实上有一些认知需要给大家补充:第一,重文轻武是宋朝的长期政策,被赵匡胤写入“家法”中,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希望彻底解决武人乱国的问题,同时该政策也确实解决了过往朝代藩镇割据的乱象,并促进了中国辉煌的文人文化。第二,大家评价宋代的失败是以战胜和扩张为衡量标准,所以看不到重文轻武的正面价值,同时作为朝代的开创者宋太祖看到前朝太多的失败案例,所以其当朝后必然要采取不同以往的做法来避免自己重蹈覆辙,所以这也是有情可原的。

这部《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阅读下来非常舒适流畅,在专业深度上恰到好处,通俗易懂又非简单的事件罗列。历史书籍的阅读就是需要从多维度,多角度的去了解和验证,也许杨照的中国史不是最权威的,但阅读的畅快感和收获一点都不会少。从重新认识中国史的角度,杨老师的论点给了我很多启发。推荐阅读。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9》读后感(五):近世

本卷的篇幅是九卷本里最小的,然而跨越的时代却是最长的,从北宋一直讲到了元朝。

进入近世,中国的政治体制已经日臻完善,不同于之前的朝代,宋朝开始的历史,少了风云际会,少了英雄辈出,少了合纵连横,少了变法图存,多的是文人墨客,复古思潮和理学对于精神世界的感悟。 关于北宋灭亡的原因: 1、结构性因素对于北宋积弱影响更大。高度保守抗拒改革的心态,绝对化“重文轻武”的安排,使得这个朝廷甚至无法在军事上自卫,不断退缩;

2、北宋的新党和旧党的党争,造成的是二元对立。在现代的观点来看,仅有的2个政党的政治光谱如果偏向两个极端,而不是向中间靠拢,这是不可想象的;

3、王安石的改革过于激进和脱离实际;

4、受到宋朝的文人之风的影响,没有培养一位合格的皇帝的土壤,皇帝不想做皇帝。

南宋时期由于北方丝绸之路的阻断,海运开始兴起

关于宋朝人文思想的转变:

1、古文重要的是内在精神,古文运动的脉络: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朱熹 2、程颐认为,写文章也会导致玩物丧志; 3、欧阳修主张道艺合一,而朱熹主张极端道艺分离,因此产生了“白话文”。于是有了语录体的兴起,有了近世社会中白话文的发展;

关于宋诗:

宋诗的破格精神垫高了欣赏的门槛,将诗从唐朝的“全民运动”,高度普及的情况,改变为文人之间带有高度精英性质的创作活动。这明显符合了宋代文人在文化上的高度自觉与自尊态度。宋诗不是唐诗的流亚,不是唐诗没落后的产物,而是带有挑战唐诗、反对唐诗的精神而形成的新风格。

关于纸钞的发明:

中国之所以最早运用纸钞,两项条件缺一不可。第一是国内产生了一个活络运作的货币系统,对于货币有高度的需求;第二是有统一的货币,却在特定的区域货币严重不足。借由纸钞来弥补货币不足的情况,也就意味着进一步增加货币发行量。

关于宋词的诞生:

在唐代出现了彼此相反的发展:音乐变得越来越复杂多变,也就越来越自由,但诗却越变越限制,越来越不自由。其结果就是诗无法入乐,格律固定的诗无法使用自由多变的音乐,也就是如果要配合音乐唱歌的话,就必须在诗之外去寻找去创造同样自由多变化的歌词。宋人先在诗里面加上“衬字”去适应曲调的多变性,起初由乐工添加,后期有了原创词写作。而苏轼将宋诗的内容在词上进行适配,获得了比诗更大的自由空间,但是,宋词渐渐失去了原先音乐的作用。

关于音乐与宋词之间的关系:

中国韵文的形式,往往最早是和乐的,也就是本来有歌的根底,然而因为文化中对于文字的高度重视,将文字的地位看得比音乐高,于是一旦有文人介入去写任何的歌词,很快地文字就和音乐分离了,文字取得了独立性,本来是配合音乐的声调就转而变成了文字自身的抑扬顿挫、平仄错落,构成了另一种的音乐性。苏、辛风格更适合宋代的文人文化环境——文字的重要性远超过音乐。

关于宋朝时期的外族:

1、辽、金都采用二元制处理民族问题,却都遭遇了顾此失彼的问题。南方强大,导致北方军力减弱,而北方的空虚,又给到新的外族入侵巨大的空间,于是蒙古的入侵就顺理成章了

2、成吉思汗崛起过程中最特别的现象就是他养成了越来越不信任亲族的心态。成吉思汗所建构的军事组织是不分权的,整个军队只认一个真正的指挥官,就是成吉思汗本人。因此,在直到蒙古灭金之前,蒙古都没有建立完整的集权统治体系。

3、西域对中国的影响快速消退,相当程度上就是蒙古兴起带来的一项后遗症。西域几乎被蒙古铲平了,迟迟无法恢复其文明。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