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偏见》的读后感大全

《偏见》的读后感大全

《偏见》是一本由【美】珍妮弗·埃伯哈特著作,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偏见》读后感(一):第三部分:affordances where hope lies in

前两部分叙述了种族歧视叙事形成的方方面面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对社会观念和黑人群体的影响,而第三部分则是一些鼓舞人心的尝试和举措、环境和情形。一方面是一些主动的努力:为nextdoor的举报功能增加阻力从而foster一份邻里间的冷静和坦诚、为airbnb的预定流程中不断加入对抗歧视的理念与设置、以及星巴克对员工的“偏见训练”;而另一方面则更多的是作者对人性底层善意信任的流露:相信一个个坦诚或是团结可能发生的团体、相信公民力量与长期的沟通干预。

除了不失深度的通识写作,埃伯哈特也让人看到了这些视角和可能:在有关种族歧视的写作中,如何在激进倡议和缺乏so what的陈述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如何使女性的、母亲的视角介入到实验室之外的个案参与当中;以及写出兼具民族志与神经科学研究视野与关怀的写作。如果对radical writing感到疲乏,又很难被数据所打动的读者,一定要读读这本书,她打破了我在种族歧视议题上知识与感受的阙限。

书翻译得很好,也感谢苏格把它带给大家。

《偏见》读后感(二):分类与偏见——思维的基础功能与文化区隔

社会研究中通常认为偏见是随着族群的产生而出现的,偏见的作用也同时作用于双方族群——对内增强凝聚力,对外增强异质性,群体间的偏见可以强化本群体的认同,也会加大与对方的社会距离。正如王明珂试图证明的,在“华夏边缘”地区,文化的差异性表现才最明显,越是边缘的地方越需要“划界”,以文化上的差异来区分自我与他者。因此,一般而言在文化多元,文化接触频繁的地区,偏见与歧视会“大行其道”。作为一种“确保其多数地位”(麦格语)的策略,偏见在美国社会中无疑已经成为白人阶级“统治”其他少数有色族裔的一种方式,尽管平等与反歧视的呼声越来越大,相关的游行与抗议活动也时有发生,但偏见依然存在。

偏见的消除并不容易,更吊诡的是,认为自己没有偏见的人,依然非常有可能存在偏见,偏见似乎并不受主观意志控制。

埃伯哈特教授这本小册子,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

《偏见》读后感(三):偏见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21/04/29/%e5%81%8f%e8%a7%81/

偏见 【美】珍妮弗·埃伯哈特 / 叶可非 / 北京联合出版社 / 2021-3

子扉我 2021年春 申城西楼

原载回响编辑部微信2021年4月27日

正文字数不能少于140字正文字数不能少于140字

《偏见》读后感(四):《偏见》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读完《偏见》这本书有几周了。这本书对于我我这样的没有社会心理学背景的人来说,是本通俗易懂的社会心理学的书籍,也是本科普读物。作者是知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她以与读者平视的角度描述和论证她的研究成果——隐性偏见的影响。书中的理论和案例相结合,不仅有黑人在不同处境和场合所遭受的待遇的具体案例,也用亚裔妇女遭受抢劫、职场上男女机会不平等案例等作为佐证,让读者能够看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该书论证了隐性偏见无处不在,并全方位影响到我们抉择和观点。

这本书是我读的该作者的第一本书,看到的是平实的文字,却使内心振起或深或浅的涟漪。本书向读者普及了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异族效应”、“神经可塑性”、“重复抑制”等概念,这些概念会让非专业的读者反思自己在处事和为人过程中所经历的场景。作者不仅仅止于如何解决偏见,还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如何做提出了建议和对策。原本没有意识到偏见无处不在,更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有偏见的人群中的一员。在没有读到该书前,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每个人都在或快或慢的成长,并没有因为年龄而停止。遇到这样一本书,让自我在成长中多了一份认知的标准。

《偏见》读后感(五):偏见,人类永恒的认知局限

作为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作者并没有在偏见的学理性上着重笔墨。而是以丰富的所见和亲历实例展示了美国种族之间,具体而言是白人与黑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读后使人如鲠在喉,咽不下也吐不出。回想刚结束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美国高层高高在上、张口闭口皆是人权的样子,很难想象黑色皮肤在当代美国社会的现实处境竟是如此辛酸。

人活于世,无非就是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同时认识自己、改造自己。归类是简化世界的一种方法,会提高人们的认知效率。而对种族、性别和年龄的偏见与刻板印象则成为人类有限认知中最高效的分类方式。可见偏见存在有其合理性,但也提醒着人类,无论科技多么快速发展,无论资源多么充分开发,无论文明多么繁荣丰富,人类的认知始终存在局限性,那就是偏见。

偏见隐藏在无意识中,影响着人们的思考、语言和行为。本书从心理学角度展示了偏见的运作原理和机制作用,在寻求出路时诉诸偏见持有者的自觉和自省。但未能揭示美国的种族问题的根源在于制度而不是隐性偏见。吉登斯说过,种族是意识形态建构的产物。美国种族问题之所以如此深刻且难于治理,根本在于对白人的制度保护和对其他人种的制度歧视。这种对有色人种的制度性歧视固化种族间的偏见,激化种族间的矛盾和冲突,造成本应人人平等而黑人却“不能呼吸”的生存境况。因此本书虽逻辑顺畅、清晰,但未免牵强。一味的强调个人对偏见的自觉和自省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