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九人读后感摘抄

九人读后感摘抄

《九人》是一本由[美] 杰弗里·图宾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50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九人》读后感(一):司法独立?

基本上是伦奎斯特法院群像,以问题-案件和法官人物双线展开叙述,可读性很强。

在本书中,还是能明显感受到作者自由派的倾向,从沃伦法院到罗伯茨法院被描述成了一部保守主义向最高法院“入侵”的历史。司法与政治的问题是本书的核心,在被“奉为圭臬”的美国分权体制下,一向被神话的美国司法竟也如此受政治的深刻影响。

然而,司法独立到底是什么?如果是指司法完全不受政治、民意、个人情感影响的那种司法独立,我想这样的独立也仅仅存在于想象中。我想,对司法权力保存必要的反思和批判,才是司法独立精神真正核心。这种精神一再在本书中得以展现——多数时候体现在大法官的异议意见中。

《九人》读后感(二):过于重视政治敏感问题

最近读完了这本书,感觉其最大的优点是以类似小说传记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伦奎斯特法院各个大法官的历史背景。读者可以通过一个个具体有趣的故事来了解每一个法官的个性,阅读起来非常轻松。缺点则是为了追求小说式的核心线索过于关注法官对于堕胎问题的态度——凡是与堕胎政治有关的案件都被其视为重点案件,凡是与堕胎政治无关的案件都被其视为枯燥无味的案件加以排斥。因此在这一问题上持有鲜明态度的奥康纳,肯尼迪,斯卡里亚等人就显得个性鲜明,相反在该问题上并没有什么突出表现的伦奎斯特,金斯伯格等相对来说性格就比较模糊。但事实上,在法官处理的事务中,政治敏感问题其实只是一个方面,有时甚至是微不足道的方面,更重要的可能还是对于日常案件的审判,对于技术问题的观点等——但以上种种都没有得到表现。由此,这本书会给读者这样一个印象:法官判决不过是政治立场的副产品,但事实远非如此,这只是作者选择性叙事的结果。

《九人》读后感(三):过于重视政治敏感问题

最近读完了这本书,感觉其最大的优点是以类似小说传记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伦奎斯特法院各个大法官的历史背景。读者可以通过一个个具体有趣的故事来了解每一个法官的个性,阅读起来非常轻松。缺点则是为了追求小说式的核心线索过于关注法官对于堕胎问题的态度——凡是与堕胎政治有关的案件都被其视为重点案件,凡是与堕胎政治无关的案件都被其视为枯燥无味的案件加以排斥。因此在这一问题上持有鲜明态度的奥康纳,肯尼迪,斯卡里亚等人就显得个性鲜明,相反在该问题上并没有什么突出表现的伦奎斯特,金斯伯格等相对来说性格就比较模糊。但事实上,在法官处理的事务中,政治敏感问题其实只是一个方面,有时甚至是微不足道的方面,更重要的可能还是对于日常案件的审判,对于技术问题的观点等——但以上种种都没有得到表现。由此,这本书会给读者这样一个印象:法官判决不过是政治立场的副产品,但事实远非如此,这只是作者选择性叙事的结果。

《九人》读后感(四):重读THE NINE

记得读书时候在上法律英语时候,老师说过,美国左右两派的终极对决之地,就是美国最高法院。9个大法官就是执剑对决的人,这是保守派和自由,共和党和民主党对决的阵地。第一次读这本书时只觉着混乱,一个足够发达先进的国家,法律竟然只是为政治服务,法律怎么会是不同政治派系争斗的阵地呢?

近来因为两国关系紧张,再读这本书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感受,虽然进度依然是很慢。特殊的国情决定了这个国家简单粗暴解决问题的方式,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会有一些不被世界其他国家理解的文化、习俗,像印度的某些信仰、像中国的家族文化等,但美国好像没有,遇见问题,无法从文化传统中寻找足以说服民众遵从的价值体系,就只能在自由与冲突中寻找协调,这是他们最高院此种模式产生的根本原因。他们一直处在矛盾—冲突—协调,再到新一轮的矛盾产生,再寻找新一轮的协调。我们和他们两个国家的区别就像两个家庭,一个是兄弟姐妹们不停干仗,谋求最多数支持,带领家庭前进,可能歪歪扭扭,但好似总归按照大多数人选择的路走;一个是在原本已有的家族优良文化体系里约束自我谋求发展,只要方向对,会比他们少很多弯路,因为在相同价值体系的约束下,前进的道路不会歪歪扭扭就对了。各有利弊,但我觉着没有根源性价值体系支持的发展还是没有我们的好。

下一本《走不出的风景》

《九人》读后感(五):History Repeating Itself in “The Nine”

请访问我的网站"Shiba's Playground"阅读全文

去年在美国深受爱戴的大法官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去世,并且大选未定,战局看似焦灼,出于焦虑我打开了这本书,并且带着很多疑问:为什么当下我觉得习以为常的一些观念竟然有那么多的争议?历史上大家是怎么讨论的呢?当年大家关心的都是什么问题?

读完这本书之后,对于美国现在发生的各种夺人眼球的争论,都能从这本书里看见最高法院判例的影子,并且在当时的讨论中详细到给出了富有争议的数字级别判断方法。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觉得少数族裔收到了系统性的歧视,并且要求在大学录取的时候给予平等。那么这样的平等如何来判断呢?是靠录取名额在族裔间平均分配,还是靠给少数族裔更多名额以弥补历史歧视?这样的弥补政策应该持续多久呢,不可能是永远吧?到什么时候我们才可以说,所有的种族真正平等了?标准是什么?

当然最后得出的判决书不可能如所有人的意,但是却比我坐在那里想当然地带着自身利益去思考要来得有理有据,是一些很好地引起大家思考的判决。在这里分享一些我的梳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