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造物的温度》读后感1000字

《造物的温度》读后感1000字

《造物的温度》是一本由[日]美帆著作,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352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2020-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造物的温度》读后感(一):凝固的美|你能感受到造物的温度吗?

很喜欢这种充满着匠意的造物,在一笔一画之间,在一人一桌之处,在一点一滴之后,出生的,是一个有着灵魂的物。

让人见之欢喜,爱不释手。

或简约或繁复、或工巧或拙朴的手作之物中,隐隐约约地浮现着作者的心意,以及流淌过的时间。

让人禁不住联想出一片安静又醇和的岁月,在那片天地中,仿佛时间都凝固了,只有眼前的造物,在一点一点、缓慢地成型。

木工、铁铸、染制、漆艺、莳绘、石烧等等,这次了解到其背后的传承,觉得有这样一门手艺,真好啊。创作之物都是如此亲熟地握在自己手中,呈现在自己眼前。

最喜欢莳绘!从百利金那里第一次了解到莳绘,就觉得太棒了。

这本书纸张很棒!印得很美,都舍不得划线。

《造物的温度》读后感(二):这个世界依旧需要物品的温度

提起手工艺品,不知道大家能想到什么?是刺绣?陶瓷?雕塑?还是奶奶做的鞋垫,妈妈织的毛衣,还是爸爸给你做的竹蜻蜓呢?大多数人对于手工艺品的感情都是美好的,都是一想起就会露出笑容的。我们对于手工艺品的态度是有好的,是温暖的,是心存感激的,也是不吹毛求疵的,因为大家都知道,造物人的辛苦,造物人的不容易,还有就是造物人对作品的工匠精神。

美帆,日本编辑

日本作家美帆老师在《诚实的手艺》之后,历时五年走访日本各地工艺制作现场,又推出全新作品《造物的温度》。在本书中,她把四十六位造物人的故事娓娓道来,让我们阅读造物人的小故事,去寻回我们遗失的的美好,这份美好就是我们最珍贵的生活。

《火影忍者》中鹿丸和父亲鹿久下将棋

我们跟随者作者去旅行,从秋田县开始,途径宫城县、京都府、广岛县等,在佐贺县结束。每一个地方的工艺都是令人叹为观止,有在动漫《火影忍者》中出现多次的将棋,还有类似中国印染技术的正蓝冷染,还有颇具日本特色的漆艺,后面京都府的玻璃、和镜·魔镜的工艺令人赞叹,还有日本川尻笔、陶艺等等。当我们在为一件件手工艺作品而赞美或赞叹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日本也面临和我国类似的窘境,就是传承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并不喜欢做手工艺,或者在面对信息化时代的他们更加难以静下心来认真去做一件作品了。

正蓝冷染制作工艺现场

从事教育行业多年的我,对于手工艺作品一直是青睐有加。在实体经济越来越不好的今天,能坚持从事实体经济就是优秀的,特别是那些纯手工作品的出现更是表达对自动化生产线下的作品的一种不满。在职业院校中,越来越多的孩子选择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专业,因为这些专业的就业方向基本上是办公室,工作相对来说体面,然而汽修、数控、焊接等实操性较强工科专业的学生总是很少或者生源质量较低。这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爱动手操作了。在面对日本手工艺作品店铺一间间减少,面对传承人越来越少的局面,我们又能做什么?

反正我爱上了能用手触碰的东西,你呢?你喜欢吗?这个世界依旧需要他们和它们,需要大国工匠精神。

《造物的温度》读后感(三):寻一张净土,远离喧嚣

生活在大都市的你,有多久没有停下来,好好聆听自己的内心了?

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或许我们都有着同样的心情,没有时间停下来,甚至上班路上开着的花,我们都还不及多看一眼;冬日的暖阳,我们也来不及跑出去尽情沐浴阳光;

因为,我们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工作,回家有做不完的家务,每月有还不完的贷款。生活,逼着我们以最快的速度连轴运转。

是否,你在某个时候,也会想,多么想回到安静的世界,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让自己不让每天为了生活而焦虑,哪怕是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净土也可以。

每天忙完工作,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能静静地守护者最柔软的自己。

当我翻开《造物的温度》,我仿佛真的找到了遗失了很久的自己,一颗浮躁的心顿时安静下来,静静地欣赏这书中唯美的图片以及造物者对于艺术的坚持,最重要的是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

“能抵达美之真谛的只有人,而造物本身,就是活着。”

造物人对于艺术的坚持,对于生活的认知、生命的馈赠,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或许,于他们,这样的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没有纷扰、没有焦虑、没有匆忙,有的只是对于物品的热爱、生命的追逐、安宁的享受。

作者美帆,是一位日本编辑,出生于东京。曾留学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学习中文,他热爱中国文化,也热衷于传播美好的文化和艺术。这本《造物的温度》是他历时五年走访日本各地工艺制作现场,书中记录了四十六位造物人的故事和美学。

“人类只会爱上能用手触碰的东西。”书中的艺术品栩栩如生,仿佛我们就在我们的眼前,触手可及。

让我们阅读造物人的故事,找回我们遗失的生活。

1 正蓝冷染

“看到染好的布匹时非常开心,感觉这样才算终结了一年。”

蓝染技术是许多现代人的心头好。它历史久远,曾经出现在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棺墓中。这项技术于奈良时代从中国传到日本,并在平安时期形成规模。专门从事蓝染的染坊从江户时开始出现,到了明治时代,随着化学染料的大量进口,那些以种植蓝草为生、印染和织物的农户就逐渐消失了。

但是,在东北地区,还剩下唯一一家保留了传统方法的染坊,染坊的主人就是千叶女士。

千叶女士的家是被浓绿青翠的山包围着,房子面前有一条徐徐流过的小溪,房子的后面是一大片蓝草田。

蓝草就是染色的天然染料,在这美丽的山野中诞生的蓝染,有着和淡蓝色天空一样柔和的色泽。

每年的4月份播种蓝草,到了8到9月份收割蓝草。他们会将蓝草进行晾干、揉搓、贮藏、冲洗等一系列的加工,到了次年4月,才能获得蓝染的染料,这个过程足足要经理一整年的时间。

但是经过这种天然植物做出来的染料,是现在的化工染料所不能比拟的,天然纯正。用他们的传统方法染出来的布会受气温的影响,如果气温比较适宜,染出来的布颜色会比较好,但是她们对于染布的时机都是把握得非常好的。

在做什么都很便利的今天,他们坚持用古老的方法染布的意义就是保持传统。在这种地方生活,做这样的工作,人会有一种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的感觉,这样的感觉真的非常好。

红遍全球的李子柒,也做过一期这样的视频。从种植染料到染布最后到做成衣服,让无数网友惊叹于她的智慧,同时引发我们无数人思考,在这样静谧的自然环境中做着最接近大自然的事情,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或许,她的视频能够这么火,很大的原因是无数的都市人都无法找到使自己安宁的净土,而期盼在李子柒的视频里找到那么一丝丝忘掉喧嚣的安宁。

2 户河内刳物

“我虽然没有去过那些大城市,但在丰富的自然中充实地活下来了。”

这里是沪河内村,被恐罗汉山河十方山包围的寒冷地带。靠近河边有一座质朴的小屋,这就是河内刳物的木工职人——横畠文夫先生。

这是目前这里唯一还在坚持制作河内刳物的店家。

店里基本上是以卖手工制作的勺子为主,原料采用了当地的樱木、桑木和橡木。制作所有的步骤都是手工完成,

先用砍刀将原本外层的皮剥掉,再大力将原木劈成适合的长方块。劈的时候要沿着数木生长的方向纵向下刀,这样可以保留木料的原本笔直走势,使得勺子不易折断。每一个步骤都是有讲究的,都是经过几十年打磨总结的经验。从原材料到最后打磨抛光要经历十六道工序全程由手工完成,所以才让做出来的勺子这么受欢迎。成品勺子还有一个比较美丽的名字,叫“浮上玉”,因为木质勺子会浮动在汤锅里,所以才有了这么一个美好的名字。

横畠文先生的家同时兼营着民宿,来他家的游客可以亲手体验做勺子,然后可以带走。让身处闹市的游客也能在他家享受大自然带来的安逸。

他制作的勺子,能让人在使用中感受到手工的温度。

“想赚钱的话可能必须去大城市,但是在这样的地方过着这样的生活也不错。”横畠先生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这种笑容是和大自然相处久了才会流露出来的满足。

的确,每天呼吸着新鲜空气、做着与世无争的自己爱好的工作、吃着简单的自己种的蔬菜、身边围坐着自己心爱的家人。哪怕只容我想片刻,都是值得回味恒久的幸福。

《造物的温度》读后感(四):在器皿中“不断寻求祈祷和救济”的人们

我喜欢被自己喜欢的东围绕的感觉,家里的每一样的东西都是精挑细选,与价格无关,只关乎生活的一种持续性的美好感受,氛围感。《造物的温度》这本书我觉得可以当成去日本旅游时的购物指南,买一样东西不仅仅是因为造型的精致,还有实用程度与历史的加成。故事构建的器物背后的历史感。人生舞台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作为主角的我们在生活中选择精致的器物,则是“讲究品质的成年人为了获得高质量的愉悦时间而挑选的道具”。

位于日本的东北部,对于秋田我只知道秋田犬,还与柴犬傻傻分不清楚。读了这本书才知道,秋田县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0%以上,我太喜欢森林那种森森幽深的感觉,想象中代入的是《千与千寻》中的世界。书中秋田县让我最喜欢的器物就是“曲碗”。我喜欢做饭,上班带饭时也会选择精致的饭盒,但最重要的是饭菜不能沾染饭盒的味道,所以饭盒的材质选择非常重要。书中介绍的这种传统工艺下的曲碗就是用可以唤起食欲并保持饭香的杉木制作而成。

野生的秋田衫自带清香,而且还可以适当的吸收米饭中的多余的水分,即使米饭凉了也依旧很好吃,因为杉木特殊的品质所以特别适合做便当盒。80年代塑料制品流行后也导致了“大馆曲碗”销量的低迷,制作曲碗的职人们也为了增加曲碗的销量并迎合市场趋势,在曲碗的外层增加了一层聚氨酯的涂层,但是制作曲碗的名铺“柴田庆信商店”的主人柴田庆信在一次参加自己小儿子运动会时发现给儿子带的便当盒中的饭菜沾染了聚氨酯的味道。这种涂层虽然增强了曲碗抗潮与抗磨的能力,但是装在其中的食物却丧失了食物原本的味道,于是柴田先生决定“以后制作的曲碗必须要保证饭菜的美味。”保持饭菜的美味,饭盒结实耐用这应该是所有经常带饭人的基础切实的需求吧,而曲碗不仅满足以上两点,它的设计也很美,有种永恒的超越时代的美感。

“好的东西与时代无关”,我觉得未来我去日本秋田旅游,一方面要撸秃一只秋田还要买几个“曲碗”回家盛中国东北香喷喷的大米饭。

读到书中的“正蓝冷染”时这句话打动了我。日本的职人不仅仅是要传承传统的家族事业,这份传承图谱的延续性是宏大的,要与自热和谐共处,保护环境,还要在市场竞争中被消费者看到传统手工艺的现代性与恒久的价值与历史感,这是现代大规模生产下产品所缺乏的,正因为很难被模仿所以很难被超越。

日本宫城县千叶正一的蓝染布料是可以在河水中清洗的,鲤鱼好好活着,萤火虫好好飞着亮着。蓝染还会随着早晚温差的不同而呈现细微的变化,就如同变换的天空与湖水。“在这种地方生活,做这样的工作,人会有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的实感,这种感觉很好。”这就像古代人一样,将自己嵌入了世界之中,与世界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获得一种“安身立命”的感觉,在自然秩序下确立的一种生存的意义。

基于这个想法,于是日本的年轻时尚品牌BEAMS同仙台人偶的传统工艺师合作推出了一款蓝色人偶,用时尚前沿的方式让年轻人轻易认识并接受了传统的工艺与文化这是现在最完美的延续传统的方式。从日本江户时代得以传下来的乡土玩具在时尚潮玩的潮流下换发了新的生机,仙台木地制造所的佐藤康广一直在说:“说我保留了传统怎么都觉得自大,在我之前的多少代先人都在做这件事,我只是搭上了这趟列车而已。与其说我在守护传统,不如说是传统守护了我”,“古人留下了很多装满智慧的抽屉,把它们逐一拉开来看”,“我们接近权利所做的无非就是把祖先散落一地的传统串在一起”,“我能以人偶为生,这些都是传统在保护着我。”

日本传说中有“三神器”,分别是草薙剑、八尺琼勾玉、八咫镜。其中镜子被认为最为神圣,既能照人,还被认为是异界的入口。日本的“魔镜”其实是一种工艺非常特殊的镜子,在中国“魔镜”被称为是透光镜。这种魔镜的镜子表面布满凹凸的小孔,还要将镜子打磨至1cm左右,在光线的照射下,隐藏在镜子中的图案变成阴影投射到表面。能制作这样镜子的工坊在日本也仅剩位于京都的山本合金制作所了,这种镜子因为工艺的复杂细腻所以造价极高,一般人很难承受这样的价格,所以他们的工坊和其他艺术家合作也制作了小巧的魔镜挂件,可以让普通人也可以购买。

桦细工——“早先角馆有一百二十多名职人,现在人数却不足一半。”

板屋细工——“在角馆町制作板屋细工的店铺只剩三家。”

山形铸物——“当时这里鳞次栉比地排列着三十多家铸造厂,而现在只剩六家”

白鹰绸——“现在还在使用这种染色法飞工坊只有两间。”

正蓝冷染——“到大正时代为止有二十家左右....,1950年之后只剩千页家一家。”

堤烧——“鼎盛时期这里有三多家窑坊,如今只剩一家。”

漆艺涂师——“苍连已经没有木地师了,京都也只有一个制作木地的人。”

和镜·魔镜——“他和他的父亲富士先生可以说是日本最后的制镜师了。”

读这些故事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就想到了《编舟记》,可能是是单调,困难,日复一日打磨这种印象吧。书中介绍的这些工匠们基本都是子承父业,本来做着其他工作的孩子们在看到父母们想要保留传统的不想让手艺失传的迫切渴望之后便投身其中。他们都是逐渐的爱上了制作器物,这种热爱更是基于从小耳濡目染在父母亲全情投入的切身制作与实践的热情之中,润物细无声。十年甚至几十年,做着同样的事情,只为了让器物的某一个细节至臻完善,然后再用下一个十年,几十年去惊醒下一个环节,代代相传。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才应该细致雕琢,这是他们所追求的,朝着他们理想中的完美器物打造出的独一无二的物品,人们深深的热爱着这样的传统精致的造物,造物的温度持久温和而滚烫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