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地中海三千年读后感1000字

地中海三千年读后感1000字

《地中海三千年》是一本由罗伯特·D. 卡普兰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中海三千年》读后感(一):文青狂喜的历史游记

因为高估了自己的学习能力,买了一大堆学术著作,直接后果就是最近啃历史典籍啃的头疼,结果还有十多本没读完。

然而是实在读不下去了,买几本相对浅显易懂的换换脑子吧。

首先不得不说这本书字够大,纸够薄。有点对不起它的价格——幸好我是半价买的,全价会感觉很亏。

这本书中文叫地中海三千年,并没有和英文名字对应上,直译过来应该是地中海的冬天。大概是为了和以前作者国内出版的那本巴尔干两千年译名对应上,冒充是一个系列的吧(这本我也买了)。

不得不说这本书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小问题,仍然是值得一读的。作者把他在突尼斯,西西里,希腊部分地区的游览经历和感想记录了下来,但这本书不是普通的游记,大段大段的历史和作者眼中现实景物交替出现。很佩服作者能把各种各样的历史资料和自己的感受糅合在一起而不让人感觉散乱,对景物描写细致入微又生动形象,文字功底堪称一流。记得有人说过,在影像和信息不发达的时代,文章的描述功能非常重要,文字要简洁但描写要细致,这样才能让没见过景物的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写景写人的片段摘录出来几乎都可以看成一幅画。

作者自述他这次旅行发生在1975年,那时他才二十三岁,一个青年人就能完成这样的跨国旅行并有深刻的思想(当然文章应该是后写的,因为里面提到了他过了25年再来当地变成了什么样)实在是令人刮目相看。

流畅优美的文字,丰富的历史资料,生动的异域风情,构成了这本书的主要因素。当然这本书虽然不是历史书,但里面关于历史的信息也很多,如果事先就了解了古希腊罗马迦太基等古文明,读起来会更流畅。不了解的话,事后扩展读也不错。

总之,这是一部文字优美,内容丰富的游记,当历史书看的话,里面的内容未免太过零散,不成体系。

《地中海三千年》读后感(二):《地中海三千年》书评

这是一部游记,为我们讲述了地中海历史,这也不仅仅是一部游记,更像是散文,充满了哲学、历史、政治、宗教、民族、神话等等。 本书文笔相当优美,翻译也很用心,有很多富有哲理的金句,如“我们不能在当下感受到绝对的快乐,因为我们要留意随之而来的苦闷。只有某些瞬间能让我们免于无聊苦闷的罪,享受纯粹的快乐。” 吸引我的还有本书的设计,这是一本不用准备书签的书,装帧精美,还有用较为光滑的纸印上很多插图,让我们在看游记的同时对描写的地点古迹有了大致的印象。 看本书很需要耐心,它不像小说那么吸引人,读它的感觉像是在读《瓦尔登湖》,需要安安静静地、用心去读它、感受它。 作者知识渊博,我多想像他一样,边游览名胜古迹,边回忆起关于古迹的相关故事、作品、历史等等,这就导致我旅游时很喜欢听导游讲解,觉得边游览边了解相关知识才是真正的旅游。 “从台地上眺望苔原般的平原,边界上只有一座令人生畏的村落。天空呈现出深灰的底色,周围都是深棕色的洼地,形似尖刀。眼前的场景完全是不折不扣的极简画风。疾风仿佛要把我切开,似乎要刮除地面上的一切,唯留历史。”唯留历史,历史是永恒的,离今近千年的历史文化还留存于我们心中,历史像是一位睿智的老人,我们从中获取知识、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这才有了今天的我们。 在此给一个看本书的建议:尽量一口气看完,不要分好几天看,这不是小说,或许隔好几天再看还会记得剧情,这是游记,知识量丰富的游记,需要你沉下心细细品味,也需要你好好做笔记认真思考。 “在那个寒意阵阵的早晨,史特拉顿大街的户外咖啡馆宾客满座,唯有室内还有位子。人们身着时髦的锥形大衣,配着墨镜,在苍白的阳光下伸长脖子,花上一个钟头品尝浓咖啡。这里是地中海,外表即是一切,风度常常重于温度。愿杜布罗夫尼克永远独立自主。” 来看看本书吧,读读地中海的历史文化、人文风貌,沉浸在书中,思考历史与当下,在这里,你会看到一个不太一样的地中海。

《地中海三千年》读后感(三):畅游地中海

收到这本书的时候很是惊喜。书的封面是像大海一样深邃的蓝色,加上那些特殊的字符更显得神秘。我曾经有一段时间非常地喜欢间隔年,也买了许多游记散文随笔之类的书。但是这一本游记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这本书记载了作者在突尼斯与西西里到希腊地区的旅行游记故事。这本书没有大篇幅地收录那些一下就抓住人们眼球的风景照,而是简略地为了丰富一些内容进行了配图。这本书没有关于作者本人心情的碎碎念,没有讲述偶遇的故事,但是却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历史传说、文学艺术等层面对一些地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讲解。书中内容用语细腻,很多时候真的有身临其境之感。待在钢筋水泥的城市太久,透过本书呼吸点新鲜空气,感受一下海风的吹拂也是不错的。 在讲述突尼斯的时候,作者从诗歌入手,描述景物,就仿佛我们置身于凯比尔浅黄的堡垒上。作者还插叙介绍宰格万福楼拜小说戏剧化结局的发生地。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是一边佩服作者的足迹之远,一边佩服作者强大的知识储备。那些小说和神话故事总是信手拈来,让我们读起来感觉爱不释手。 作者讲述到在途中遇到一位来自巴勒莫的男人,这个男人十年来一直在路上,似乎没有目的地。作者询问他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收入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等。这个神秘的男人让作者思考:将来有一天他也会走到那个男人提及的地方。前几天那个自驾车游的阿姨火了,人们慨叹已过了知天命的年纪,是如何又重新启程在路上的。或许就是旅行的意义在吸引着人们不断地去找寻。作者则认为每到一处的不同场景都可以增进信心,给人以无穷的遐想。 人们喜欢在路上的感觉,出发、到达、再出发……也许之前去过的一个地方,过几年再去,怕已是物是人非。但是很多地方却可以难能可贵地保存着原状,仿佛等待着人们的继续发掘……作者说,这些事物非常有意思,它们之间相隔数个世纪,穷尽一生的精力去找出它们的关联,还有什么是比这样更好地度过一生的方式呢?那些不经意间的发现总是可以带给我们纯粹的快乐。行万里路,人们依然憧憬在路上的感觉。或许有一天,当我们站在突尼斯或者西西里的时候,还能记起当时是怎样的一本书将我们带领到那神奇美妙的境遇。

《地中海三千年》读后感(四):地中海历史游记

这是一本散文游记,游记之妙处,就是就着这景,心随景动,长舒胸臆,若稍有拖延,便很可能心绪不一,继而没有提笔抒情的兴致了。在历史叙述中,穿插着哲学、历史、政治、宗教、民族、神话传说以及经济发展等等,作者全篇都是通过旅行路线,游历突尼斯和西西里、希腊等相关各样经典城市,每到一处,先带我们回忆这个城市不同时期下的统治者,他们的专政手段,和他们相关著名战争,对于地中海整个政局的影响,然后拉回现实中,看着当下的景观建筑,吃着当地特有的实物,感叹历史对它们的铸魂渲染,赋予了这些物之灵魂。

作为地理和历史小白的我,即使写成游记, 也是很难全然吸收这么多历史故事的,绕口的统治者名字、星云密布的各式岛屿,还有部落族群,在这三千年历史中,还有很多文艺作家,他们对于地中海历史的评价,提及的很多典故,我是听不懂的,但我也还是感受到了,历史不是由最聪明的人推动的,而是由那些最坚定的人推动的,不论独裁残暴如何,当是那份执着和坚韧,我也是敬佩的。历代那些统治者,伴随着信仰建立,思想观念的转换,他们那个时代环境下造就了他们分别是怎样的性格和价值观。可叹那些活在角落中的蝼蚁,历史从来都没正经看过他们,眨眼之间便归为尘土,残留下来的古迹,只会让人联想到当时的至上帝王,以及他们的骄淫靡菲的生活。

耐着性子看到作者引出旅行中所涉及到的文学故事时,才算缓过点劲来。喜欢美国作家福塞尔的那句:探险者找寻的是不为人知的事物,旅行者找寻的是历史中思想者所发现的事物,观光者寻找的则是生意经和大众传播艺术为他们准备的东西。果然旅行和观光是不一样的,关键看你是抱着什么目的去观看和经历别人的历史的。于我,之所以那么喜欢四处旅行,现在想来,也许就是好奇在不同的地域,他们发生了哪些我没有经历过的事,特别的地域又是如何影响当地的人的生活,我想真切去感受不同人的生活。但是要说达到什么了解,通晓当地历史背景,也可能太高估自己的素养了,别的不论,就只是感受不同生活气息而已。若我游历书中城市,因为文化功底的薄弱,怕是所感会大打折扣,如此这般跟随游历老手,感他所感,也很是畅快淋漓!

《地中海三千年》读后感(五):地中海三千年

这本书与其说是游记,不如说这是一本承载了地中海历史的文化散文,跟随卡普兰的步伐,从突尼斯到北非迦太基故地到西西里岛再到亚平宁半岛古老的修道院,在历史的叙述中,穿插了哲学、历史、政治、民族、神话以及经济……都信手拈来,绝不含糊。

阅读就像一场外科手术:解剖四周环境及自身的旅行动机。

作者在少年时代或者二十出头的年纪,就分三个阶段前往地中海各地。在这个身处不同时代的年轻人世界里,看到了不一样的地中海异域风情。

绝没有想到,在无意之中发现的一本书,带在身上反复阅读,时而翻开不知页数为几不知章节为何看一两页;时而喜欢细细品嚼其中的文字。人的习性是多么的奇怪,在这本游记又非游记的书里,看到了一个大千世界。

卡普兰绝对是一个窥探了历史的盗墓者,如果不是,那为何他能在所到之处,行走回廊之间都能勾起读者脑海中阵阵的历史场景重现呢。穿梭文字里似乎能在他描绘的画面中遨游属于那个地方的历史画卷中;能游历地中海各国的人文、朝代更迭兴衰。

生命中的大事都来自书本,而非途中遇见的人。有些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有些书则让我们保有自身的体验。对人生有影响的书并非不期而遇,也非可以求得。发现好书的过程如同拾荒者在垃圾箱里挑选到有用之物抑或者是猎人守株待兔等到了猎物。

卡普兰在马赛中,明白了事实的旅程,就是我们与自我坦诚相见的地方。罗丹的《老妇人》面容憔悴、乳房下垂、腹部松弛、但仍不失美丽。此时的罗丹更明白了,四肢与青春是对于美的浮夸矫饰。

就像穿梭于一家博物馆的曲折回廊,卡普兰漫步于旅途各处景观之间,不断地探寻着大学时期苦寻未果的理想职业。在准备前往突尼斯,因为接下来的冬天显得格外漫长,此时的卡普兰明白了因为总有时间弥补过失,所以人的时间概念并不牢靠。但如果不是这样,有如何有重获无限可能的感受呢?

马赛是地中海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在这里权利第一,美丽第二。在这座重商城市里,公共古迹极少,唯有两座19世纪的教堂风格深沉,而非优雅。教堂内塞满的还愿物,都是祈求奇迹出现的愿望,给予人们面对明天的力量。

从远古时代到中世纪,地中海地区一直都是政治权利制衡的范本。贫瘠的沙土让这里的人们不得不出境南征北战,但是不论是迦太基人、希腊人、汪达尔人、拜占庭人、威尼斯人还是土耳其人,没有人能够掌控整片地中海。

地中海也不是一片完整的海域,而是由亚得里亚海、爱琴海?第勒尼安海组成,每一片水域都有其自身迷人魅力。往往海域越是狭小,其历史影响就越是远大,因为人类能够掌控小片海域,并在其间留下活动痕迹。

如20世纪中叶昏昏欲睡的法国小镇——突尼斯,卡普兰吃了有生以来最多的橄榄,当然突尼斯盛产的还有枣子、血橙、红椒。

来自西西里的希腊史学家狄奥多罗斯看来,突尼斯令人想到白垩山丘上的一座白城。

几乎所有地中海文明都曾入侵过突尼斯,海盗也从沿海各地掠夺美女填充“后宫”,所以突尼斯的“血统”丰富。看着人们的面孔,我的脑海中会闪现他们血液中的历史。

因教派之间的狂热,王朝之间兴建更替,哈夫斯王朝对于突尼斯的长期统治为其后者带来了强化巩固迦太基和罗马留下的痕迹特征。16世纪末:突尼斯已经是一座拥有20万人口的城市,它激发了塞万提斯创作《堂吉柯德》的灵感,而思南·帕夏将其正式纳入奥斯曼土耳其的版图。

文人墨客无不因哈夫斯的辉煌宫殿而拜访突尼斯,大橄榄树清真寺内的图书馆藏书达到了3.6万册。也正因为这样,作者第一次知道伊本·赫勒敦这个名字。在权利的尔虞我诈中,伊本·赫勒敦最后逼不得已在在如今的阿尔及利亚的一个部落寻求庇护,也因此有了潜心创作《历史绪论》的机会。1406年,伊本在埃及与世长辞,此时恰逢蒙古大军即将攻打大马士革,他在辞世之前曾与帖木儿对话。

在伊本的阐述中,游牧民族对舒适定居生活的追求内化成了城市繁荣的推动力,虽为强势王朝所攫取,但城市带来了稳定,城市的繁荣得以延续。

在伊本·赫勒敦笔下,奢华的生活方式最初虽然能够靠强调国家权威的合法性来延续,但后来随着各个地方的统治者崛起各自为政,中央权威的奢华生活就导致了王朝的衰颓。他提及“党派偏见”会阻碍批判性思维,还指出宗教领袖并非自称那般靠上帝的感召聚拢人心,靠的是主导“群体情绪”。

无政府主义是贝都因人不屈服的结果。

一袭白色托加长袍维吉尔端坐于历史女神克利俄斯和悲剧女神墨尔波墨涅之间。

迦太基的建成充满了传奇色彩。据维吉尔所言,泰尔国王皮格马利翁觊觎大祭司西却斯的财富,而西却斯娶了他的胞妹伊莉莎公主。皮格马利翁谋杀了西却斯后,他的鬼魂出现在伊莉莎的梦中,提醒她在皮格马利翁动手掠财之前逃离泰尔。就这样,伊莉莎带上80名贵族航行到了塞浦路斯,并在当地征召80名处女作为享有尊崇待遇的高等圣妓。一行到了北非,也就在这段时期,她获得“狄多”的称号,即“漂泊者”。狄多在北非同柏柏尔人讨价还价,并通过文字游戏,用一张公牛皮所能摊开的面积争取土地最大化。将牛皮裁成细条,将易于防守的比尔萨海岬环绕起来。

据希腊文学家普鲁塔克记载,迦太基人是“刻板而阴郁的民族,对于统治者绝对臣服,对于被统治者相当严苛”。

蛇是这个民族的狂热崇拜和个人偏好。

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新任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攻陷泰尔城,大大削弱了迦太基的繁荣景象以及纵横地中海的权势。

此时迦太基无可回避地同靠近西西里岛的希腊城邦发生了冲突。持续了100多年的鏖战,其间几无停火休战:即便站在古代来看,百年鏖战也十分残酷无情。希腊文化在迦太基疯狂蔓延,罗马帝国未来的克星汉尼拔,其母是希腊裔,而汉尼拔的大象军团则是沿袭自亚历山大大帝。

当迦太基和西西里岛的希腊争端之际,罗马从另一个方向乘势入侵,而西西里成为了3次布匿战争的导火线。3次布匿战争的影响足以改变历史进程以及世界权力格局。

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称,“在摧毁罗马帝国的丰功伟绩之中,盖塞里克可与阿拉里克和阿提拉比肩。盖塞里克建立的汪达尔王国最终绵延数千英里,远达北非的沃野之地。并且在455年举兵掠夺罗马帝国,6世纪希腊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曾描述汪达尔人对华服美食、沐浴汤池乃至“各式性享受”的狂热追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