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把海贝》读后感摘抄

《一把海贝》读后感摘抄

《一把海贝》是一本由[英]托比·格林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8.00元,页数:7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把海贝》读后感(一):题材还可以 但可读性较差

看完了 作者水平有点问题 太散乱了 不是说结构散乱 结构散乱只是一部分 语言也十分散乱 有时候说一个内容说了半天 大概是突然想到什么要补充了 于是就马上差一句进去 然后又继续说之前的内容 结果就是这横插进去的内容显得不知所云 翻译也有点问题 翻译想要百分百还原英语的叙述 但有许多地方完全可以一句分成两句说 更符合一些中文语境 唯一讨喜的就是稀少的题材了 结果也没把握好 被各种散乱给毁了 其实这种散乱在一开始就能看出来 作者居然把混乱不堪又累赘的致谢并入了前言里面 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一把海贝》读后感(二):从奴隶贸易兴起到革命年代的西非

本书中有着包括艺术、口述历史、考古学、书信和作者的个人经历,开创性的历史书写提供着一种看待历史的新视角,同时我最为可贵的地方是作者的书写打破西非本就“落后”的种族主义神话。通过货币和奴隶相关的个案研究围绕着战争、税收、贸易、外交、复杂的宗教信仰等来呈现整个西非的资本积累不平等现象,进而追踪阐述了 18 世纪伊始西非政治经济中这种日益加剧的不平等所造成的后果。“软通货”长期与当地“硬通货”的交换,随着货币兑换条件急剧向有利于欧洲的方向转变,非洲的相对政治和经济实力受到损害,当欧洲对黄金的需求达到饱和后,转而就瞄上了奴隶贸易,不免说西方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也让奴隶制变成了一种永久隐形存续的状态,其影响也不知会持续多久,或许会很久。

[英]托比·格林(Toby Green) 著 郭建龙 译 2020年10月出版

《一把海贝》读后感(三):时间之外的全球史参与者

对大多数历史学家而言,非洲常常被视为“在文明之外”。毕竟如果人们对一个事物知之甚少,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继续摒弃它。

网图 侵删

非洲,这片广袤的土地似乎从来就与奴役、战乱、瘟疫、贫穷等悲凉的词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人从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索马里海盗、埃博拉等诸多零碎的信息中拼凑出对非洲的最初印象; 也有不少人从固有的种族歧视和高傲的民族主义情绪中俯瞰非洲这片满目疮痍的热土,得出非洲穷困潦倒、落后可怕的结论。托比·格林的《一把海贝—从奴隶贸易兴起到革命年代的西非》则是从全球史视角进行宏大叙事,把欧洲中心论放置一旁,将西非作为全球史进程中重要的参与者的地位从时间之外移到学术视野之内。作者开宗明义指出“非洲的很多地区很早就参与了全球化,在公元前150年,就有埃塞俄比亚大使前往中国宫廷”,但彼时凯尔特人还处于蒙昧时期。也正是作者对欧洲文明之光的暂时丢弃,让阅读这部书与我而言更仿佛一次漫长而有趣的寻宝之旅。

700页的大砖头

第一次阅读非洲史著作,呆板的史料堆砌和冗长的数据铺陈显然是劝退萌新的利器,在这点上,《一把海贝》虽然史料众多,但叙述的过程却不笨拙,可读性好。全书分“缘起”和“结果”两部分,第一部分陈述了西非和中西非的经济差异,从萨赫勒地区黄金帝国的崛起与衰落穿梭到塞内冈比亚最终到达贝宁湾,按照空间变化梳理了西非和中西非早期货币经济到后期殖民经济再到革命斗争时期军事—政治王国的经济等复杂的历史脉络。第二部分则从政治、信仰和底层革命方面分析,对17-19世纪西非的奴隶贸易、财政—军事国家的建立及非洲卷入世界性斗争进入悲惨的现代世界的过程进行分析阐述。虽然厚达700页,但读来并不觉得吃力,反而作为读者的我能够在作者详实的论述打破既往固有偏见的过程中收获诸多快乐,也许这也是历史的可爱之处,它总会以自己的方式告诉你世界的多元性,一次次地让你明白以个人仅有的知识想与波涛汹涌的历史长河博弈是多么不自量力。

在某种意义上,读这部书也正像15世纪葡萄牙人进入西非寻金般充满了惊喜,其一是对当下全球史观的冲击;其二是对现存偏见的纠正。在欧洲中心论之下,传统观点认为葡萄牙人的寻金之旅把“落后”的非洲第一次带入了全球秩序,由此赋予了葡萄牙航海者们文明信使的伟大角色。但现实却是:在黄金海岸森林中的阿肯族黄金矿工在矿脉上越挖越深时,跨越撒哈拉沙漠的商队将越来越多的黄金带到北方,金钱如潮水般涌入阿尔及尔、开罗等城市,这也促成了非洲早期的信用经济向货币经济转型。葡萄牙人为了攫取黄金利益而来,欧洲中世纪不断进行的侵略与扩张很大程度上是来自非洲的黄金进行了有力的支撑。

从作为欧洲主流文化的支配者到更早的全球秩序参与者,认识的转变让中古时代的西非以全新面目出现。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历史是由欧洲人来书写,由此让人不得不惊讶于西非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向。格林入木三分的分析认为“西非与中西非对外出口硬通货黄金,而同时进口贝、织物和铁器等软通货,长达数个世纪的资本外流最终导致购买力的绝对下降”,而在使用战俘作为奴隶充当货币进行交易后,这一差距更加扩大,此时,西非劳动力和资本都在外流,像一台日夜不停抽血的泵,最终吸干了非洲坚强的躯体。到18世纪之前,推动非洲历史变化的复杂因素已悉数浮出水面,这里有悠久的贸易网络,其基础是萨赫勒的贝币、塞内冈比亚的铁和布匹、黄金海岸和贝宁湾的铜、刚果的恩吉姆布,这些网络在与西方世界接触的过程中带来了多元的信仰,白皮肤人在这片土地上开始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

奴隶贸易是人们对非洲社会最直接的印象来源,特别是修正史观认为欧洲商人通过进行奴隶贸易控制了非洲,持续奴役着非洲并最终造成非洲殖民社会的形成,受此影响,18世纪废奴主义者甚至打着人道主义的幌子“拯救”非洲。本书要求人们正视这种偏见,因为非洲人是最早进行奴隶贸易的人,从大约公元800年到1900年,北非和埃及的跨撒哈拉贸易可能导致了600万人口多强制迁移;而另外400万则通过红海和印度洋被送往中东和印度的市场。“非洲人比欧洲人对作为货币形式的奴隶更感兴趣”这是一个新的知识点,非洲王国陷入部落战争和宗教祭祀而使得战俘和普通人被作为交易品和祭祀品的历史早于欧洲人到来。从西方的观点看,经济循环的需要刺激了18世纪奴隶的增加,但从西非的观点看,这种增多更多的是社会中那些西方的附庸们造成的,由此导致的社会变化又引起了等级制度的发展,造成了这种局面。

格林采用的史料将欧洲与非洲做了对比,由此也指出了“历史的当代性”问题,那就是我们总会先入为主的根据现有的经验解读历史上的人和事,全球性的格局显然也给正确理解历史带来了阻碍。这也是这部书有趣的地方,对于非洲史入门读者而言,它的门槛并不高,但却有利于迅速理清思绪,带着平衡的心态进入漫长的非洲历史,理解这个素来被挡在时间之外的全球史参与者。

正如作者在结尾所言“非洲在相互连接的历史中的地位大胆地说出了,在世界历史的关键时刻,非洲、美洲和欧洲展开的进程都是类似的。”但在非洲大陆之外,人们对它的误解又是那么深。一本好书可以带领人们走出偏见,拥抱现实,《一把海贝》做到了这一点。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