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弦外说古琴》的读后感大全

《弦外说古琴》的读后感大全

《弦外说古琴》是一本由安葆岩著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弦外说古琴》读后感(一):动态是古琴艺术最重要的命题

首先,这是一封伟大的情书。既然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那这本书就是安老师感情的艺术化表达,献给杨杨姐的一封爱的情书。纸不短,情也长。

其次,说是《弦外说古琴》,看完却觉得何止啊。这不仅是一本学古琴重要的方法论,根本就是一堂艺术鉴赏课。内容如此丰富却浅显易懂,但这种简单的深刻,却又让人感到无比的语重心长。那是一种寄望琴人破除束缚、改变认知、提升审美的迫切。难怪安老师的胡子都白了一片。

老师说:动态可能是古琴艺术最重要的命题。而看书的过程,在安老师的引领下,也相当于完成了一次丰富的动态练习。有时像在看说书先生讲书,有时像在看古龙的武侠小说,但更多的时候安老师就像一个古琴界的物理老师,带领大家领略天地间的自然律动。那些细腻的动态描述,让人笑过之后又大为感动。现在眼睛只盯着手机的我们,对这世间万物的感知能力早已退化到令人羞愧,自称裸猿真不配。我相信《弦外说古琴》必能触发大家对动态感知欲与敏感度的提升。

古人爱造园,那是他们个人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精神世界的外在呈现。学习古琴,也问自己:你是只做一个游园的人还是做一个造园的人呢?答案就在安老师的书中。

《弦外说古琴》读后感(二):古琴新解

这本书给予了启发,喜悦与灵感。安老师在这本书中对古琴这门音乐艺术的见解让我大开眼界,打破了原有的较为局限的思考,让我有了对古琴更为广阔的思考方向。对于没有接触过古琴的人来说是一个极好的了解古琴的媒介,对于学习古琴的人来说是一种思想上的启迪,不光是在古琴这一方面,在绘画、书法方面也有很好地和古琴进行了类比。 从书封面左侧的三条琴弦中即可领会到这本书的独特魅力,三条弦从左到右分别是散音,按音和泛音琴弦的振动时的图像。其右侧是古琴的四种外形样式,这也很好地照应了书名《弦外说古琴》。 弹琴的人无贵无贱,重要的内心,古琴培养的是精神的高度。 游戏 古琴在人类行为中的本质就对音乐好奇的一种玩具,而弹奏就变成了一种游戏。安老师的这个观点就打破了从未接触过古琴的人对其的一种敬畏之心。对于古琴的敬畏之心是要有的,这就好像是对游戏规则的敬畏之心一样。安老师在本书中运用了英国动物学家,人类行为学家德斯蒙德·莫里斯对人类探索行为的6条准则来论证古琴极为游戏的这一观点。这一种跨学科领域的联系是最大的亮点。书中这样的联系数不胜数,既有安老师在绘画,书法方面的深刻体会,也有生活中炒饭、吃桂林米粉,这些看似毫无关系的事物在本书中有安老师的独特见解。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之一。 图画 就像开头所说的封面一样,书中也有着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图片。安老师把它们收集起来,聚在一起,把古琴中一些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图像。图片中的类比与生活息息相关,既有伽利略的铁球,也有细雨时水中的点点波纹,不仅有扇扇子的动作,也有下楼时的噔噔作响。这些都联系了古琴中的一些演奏手法,这些图画可以成为未学者的初次了解,也可以是在学者的灵感启迪,运用的演奏中。把音乐形象化地表达出来是更为让我惊叹的。 安老师的语音浅白,通俗易懂,广阔的进行类比,巧妙运用事物。读这本书不仅有琴内的惊喜,更有琴外的收获。强烈的推荐大家去阅读此书,会给你带来不少的收获……

《弦外说古琴》读后感(三):以赤子之心“玩转”古琴

我跟古琴是有过故事的。

十年前,在大理苍山脚下一座木屋里,亲见琴师斫琴、操缦,恍惚间竟有穿越之感,附庸风雅之心油然而生。于是有了一张自己的古琴,有了几次接受名师辅导的经历,有了半年闷头苦练的尝试……但,终究是未得其门而入,含恨止步于《仙翁操》和《秋风词》。

想想这门流传了3000年的乐器,向来是文人雅士、高人隐士们的标配,我等凡俗愚钝之辈学不会也属正常。从此便彻底将琴束之高阁。

安葆岩老师的《弦外说古琴》令我大开眼界,继而“唏嘘不已”,忍不住感叹:恨不相逢学琴时。

众所周知,几乎每首古琴曲都有典故:《长门怨》有“金屋藏娇”、“千金买赋”的典故,《高山流水》有俞伯牙、钟子期知音相惜的典故,《广陵散》有聂政刺韩相、嵇康与曲同绝的典故,就连入门小曲《仙翁操》,也有陈抟老祖梦中得道的典故。

一直以来,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听琴、学琴要懂典故,弹琴时心中要想着典故、手下要弹出典故中的感情,不然就是失败的。

但典故也好,琴曲的标题也好,都不应成为一种束缚,限制住人们对古琴艺术的感知。一则“同曲异名”者比比皆是,如《秋塞吟》《水仙操》《搔首问天》一曲三名;二则标题与内容常常并无关联,如《梅花三弄》并不是写梅花。

感受情境才是核心。曲子不同,弹者不同,听者不同,自然会感受到不同的情绪、意境和动态,没必要统一“标准”、牵强附会,否则反而抹杀了它的自由灵动。

在这方面,古代文人骚客感受琴曲的方式特别值得借鉴。仅《全唐诗》中就有1070首与古琴有关,诗仙、诗圣也好,诗佛、诗鬼也好,他们都是感受到什么就写什么,无拘无束、倾情投入,用奇瑰绚烂的文字描绘琴韵的动态之美。

“琴者,禁也。禁邪,归正,以和人心。”古琴曾被当作“道器”,用以匡正品行、修心养性、参悟大道。这使得它自带一种庄重肃穆、澹泊内敛的气质,令人不由得心生敬畏。

以至于有些人“弹琴就像祭祖”,焚香沐手、毕恭毕敬,不敢擅自理解曲中“深意”,不敢随便尝试变化,感受不到应有的情境,更体会不到弹琴的愉悦。

其实,弹古琴是一件简单又纯粹的事,安葆岩老师甚至这样说:弹古琴是一种艺术游戏,古琴是游戏里的玩具。

这种说法并无轻慢、敷衍之意,而是借鉴了英国动物学家、人类行为学家德斯蒙德·莫里斯的“人类探索行为六原则”理论。不只是古琴,学习任何一种艺术,其步骤都符合这六个原则。这些原则与孩童游戏玩耍的过程从本质上讲毫无二致。

于是就有了无限的可能,有了无尽的妙趣。

比如:最有“古琴味儿”但极难掌握的“吟”和“猱”两种手法,安老师将“吟”比作“刘备摔孩子”,阿斗被扔在地上、胖肉乱颤,活像个20斤的大果冻,这个颤动感就是“吟”;他将“猱”与“青梅煮酒论英雄”关联,刘备被曹操识破心思,吓得筷子“当、当、当当”落地,这种抖动感就是“猱”。

安老师由此创造了《手势新图》,将24个古琴指法动态用生动有趣的简画一一表达出来,别开生面,精准易懂。

青年琴家安葆岩师从名家唐健垣先生,深耕琴艺20年,不断探索古琴与诗词、书法、绘画、雕塑、戏剧等等各类艺术形式的关联性及相通之处,致力于消解古琴艺术的壁垒疑云,为普通人打开了一扇走近古琴、玩味美妙琴韵的大门。

将思想、心理与身体从繁复紧绷的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以纯真无畏的赤子之心,与古琴游戏。自信些,你我都可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