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繁荣的悖论》的读后感大全

《繁荣的悖论》的读后感大全

《繁荣的悖论》是一本由[美]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 [美] 艾佛萨·奥热莫 / [美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2020-5图书,本书定价:329,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繁荣的悖论》读后感(一):商业是创造繁荣的最佳方式

本书把繁荣定义为一种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一个地区内越来越多人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政治福利得到提高。 在“繁荣”和“富裕”之间,存在着一条非常重要的分界线,我们可以说一些国家是“富裕”的,但无法称其为“繁荣”的。那些天然具有丰富的高价值自然资源的国家就是最好的例子。繁荣一定孕育着日益增长的自由,包括经济自由、社会自由和政治自由。 怎样才是走向繁荣的最有效方法?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开辟式创新。我的理解其实就是用商业手段,让最广大群众的“忧患”得到解决。在此过程中,凝聚共识,整合要素,带来产出,社会受益。

《繁荣的悖论》读后感(二):经济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

摩门教商学教授的案例分析占了绝大篇幅,核心理论点是通过开辟式创新,开拓市场,实现生产、消费、就业、文化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影响,在此基础上谈论一些更为细节的问题比如腐败和基础设施建设。开辟式创新是实现发展的一个方向,但作者在分析阻力因素时并未将先发国家为保持自身地位而对它国实施的限制阻挠纳入其中,只有先发国家善良的个人以施舍和援助者的形象出现。书中作者引用到了《富国陷阱》一书,引用内容却不是该书的核心观点部分(经济民族主义与经济发展,经济强国有自由贸易话语权)。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在垄断的情况下企业生产产品并非最优数量,消费者剩余小于完全竞争市场,不过这是发展起来的后话了,总好过一穷二白什么都无。

书中还举了柯达的例子,只言其发家过程,似乎并未提及其后的急剧衰落,固守交卷而不加入数码单反的新潮是柯达没落的重要原因,如果加入这个纵向对比似乎更有说服力。

结合扶贫相关的内容,必须要有产业带动一系列相关的经济活动,并通过经济活动改变软硬件设施和知识水平思想观念。印象最深的案例是印度眼科医院,吸收当地人员培训成护士并能达到较高的水准要求。

开辟式创新固然重要,作者也说明了开辟式创新是发现潜在市场并打开后一系列反应的过程,问题来了,创新本身从何而来或如何发生?没有开辟式创新助力经济,又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对这个“鸡生蛋生鸡”问题的探讨会使得该书的主题更加丰富有深度。

《繁荣的悖论》读后感(三):纯阳书评第457期《繁荣的悖论》

说这本书之前,必须先说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因为作者足以成为这本书的第一看点。理由很简单,贫穷是个世界性难题,发达国家花了无数美金,只在非洲砸出了众多失败案例,显然表明常规扶贫思路肯定有问题,所以我们迫切需要看到有关解决贫穷问题的新理念、新思维,而克里斯坦森被誉为颠覆性创新之父,恰恰就善于剑走偏锋、跳出常规、提出颠覆性思维,所以他来写一本有关破解贫穷问题的书籍必然自带第一看点的意义。那么抛开作者光环,这本书这么样呢?答案是两个词、八个字:见解精辟,自带根基,下面一一解读。

第一、见解精辟。

贫穷的逻辑是什么?动动手指头都能想到,贫穷肯定是缺钱缺物,所以常规思维就认为既然缺钱缺物,那么就好办了,给你钱,给你物,给你补贴,给了你,你就有了,你就不贫穷了。所以遵循常规思维的扶贫方法就是捐赠,直接给予。但是这种思维显然自带盲区,只想了第一步,没想第二步以后怎么办。捐赠毕竟是有限的,不是可持续性的,但是穷人的需求是持续的,给穷人一笔钱,解决了他当时所需,但是钱花完以后,他马上又变回穷人了,在这种扶贫方式下什么都没变,还是死水一潭,正因为如此众多国际扶贫项目纷纷折戟流产。克里斯坦森把这种思维下的贫穷困境称为繁荣的悖论,指出贫穷是缺钱,但是给钱并不能退解决贫穷问题。

那么怎么办?作者的破解之策是,通过市场的力量解决贫穷问题,要打造一个崭新的市场活水,解决投入的持续性问题。具体方式是通过机制创新、产品创新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让穷人能够得上这个市场,能够成为这个市场的消费者。一方面因为通过创新,把成本做得极低,连穷人都能负担得起,所以企业的持续经营就没有问题,所以企业不存在投入的持续性问题。另一方面穷人成为消费者,可以享受以前无法得到的服务,而且由于市场和配套市场的兴起,穷人也有了更多工作或者是提供劳务的机会。

显然作者拿出了一个大手笔,思路清晰,见解精辟。

第二、自带根基

作者的思路看起来不错,那么有没有理论根基,有什么根据?答案是有,而且据本人目测至少两个。第一个根基就是大名鼎鼎的《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在这本书里边讲了一个重要观点:只有创新可以带来发展。回头看贫困问题,我们显然可以发现贫穷问题的破解就是一个发展问题,要想解决贫穷问题依靠的必须是创新。按照这条逻辑我们简直可以怀疑,克里斯坦森其实是受熊彼特的启发获得基本思路的。

回顾作者的基本思路,我们很容易想到一个问题,即企业真的能够通过创新以低成本的方式开辟新市场吗?这个问题对其他作者可能是个问题,但是对克里斯坦森那就不是事,因为他刚好已经在其《创新者的窘境》中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创新者的窘境》刚好就是这本书的第二个根基。

有上述两本书打底,这本书的观点稳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