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走向自主创新》读后感100字

《走向自主创新》读后感100字

《走向自主创新》是一本由路风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元,页数:42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向自主创新》读后感(一):重新造轮子是有道理的

#文献笔记

《走向自主创新》 中国 路风

白豆评分:7.5分 比较推荐

《走向自主创新》读后感(二):“眼高手低”的书系列,值得阅读

本书属于“眼高手低”的书系列,眼高的角度,能从公司治理、产业政策、国家决策的角度探讨,并给出建议,手低的角度,分析具体案例,既能给出细节分析,实际操作,又能从理论给出解释,并找到日韩实践情况。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前部长苗圩在21年3月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到,“在全球制造业四级梯队格局中,中国处于第三梯队,实现制造强国目标至少还需30年。”。

结合苗主任的话,要问,在制造业中,我国还有哪些领域有自主创新机会,哪些领域机会几乎丧失?

电动车领域有蔚来小鹏理想,再加上准备进入的小米,是否会像书中讲到的汽油车案例,奇瑞等通过自主创新有机会和进口车PK?

如新疆使用的收棉机未来业可以通过自主创新,大规模国产化?

按照书中讨论,中国有巨大的市场,给自主创新提供机会。如反过来,如市场不巨大,是否我国就没有自主创新机会,如光刻机、工业机床、设计芯片使用的设计软件、盾构机中的发动机等等,这些产品需要量不大,未来国产化还有机会吗?

Copy to China,曾是国内创业公司的流行模式,搜索、电商、视频、团购等商业模式都在国内落地。那这些商业模式,从复制到摸索出自己的方式,是否算自主创新?

国外开创商业模式的公司,自己到国内开展业务,如eBay、Groupon到Amazon、Uber等都失败,被复制商业模式的中国公司打败,造成这种情况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国内相关公司从“抄”到“超”,是否也如同无油所那样,伴随着技术能力的成长?商业模式的技术能力体现在哪里?

现在很多企业都从外部引进人才,如阿里的张勇、腾讯的刘炽平是成功案例,百度的陆奇是不算成功的例子。把外部人才的经验能力当做“技术能力”,引进人才算复制“技术能力”,那企业如何做好这种自主创新?

阿里当初引入关明生,把关明生的GE经验,最终内化为阿里自己的经验,推出“三板斧”“六脉神剑”等管理方法,是成功的自主创新案例。这点上,阿里像是无油所自主创新油嘴油泵的过程。很多企业招聘外部人才就像威孚集团,放弃锻造自己企业的管理能力,简单依赖“外部人才”来发展,从而导致失败。

《走向自主创新》读后感(三):后发崛起,能力提升和屌丝逆袭

几年前读了路凤老师的《光变》。这本书好评如潮,但是我读后感觉十分失望。深深体会到工业党是多么的油腻,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段访谈,摘录如下:

请问最后一句话除了油腻下还有别的用处吗?《三体2黑暗森林》里也有一段类似的话,是一个很龙套的角色-自然选择号的舰长东方延绪。某船员在和她对话的时候,大刘突然来一句,他和很多船员一样,都爱慕着这位美丽的女舰长。字里行间也是油腻到不行。虽然现在打字印刷发行的成本越来越低了,简洁还是很重要的。而这强行加戏的内容,很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品味。

虽然上述的油腻似乎和全书的质量没太大关系。但是油腻入脑了,也是会影响论证的。路风老师说凡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成就,都可以追溯到前三十年。这不是废话吗!容易取得成就的当然是之前有基础的。而且追溯这个词就很模糊,社会学上有所谓“六度分隔理论”。只要脸皮够厚,多多少少都能牵扯上关系,所以路风老师这个论断没有任何意义。

但是回到十多年前,路凤老师还是意气风发的。这本《走向自主创新之路》,虽然名字土得掉渣,但是内容真是入木三分振聋发聩。全书收录了五篇报告,分别研究汽车、油泵油嘴、移动通信标准、民用大飞机,激光视盘播放机(VCD/DVD)这些行业。第二个和第三个我不是很了解,但是汽车、大飞机还有VCD/DVD还是有所涉猎的。最给人启发的是第一篇,篇幅也是最长的,而且还是节录。全文是另外一本书《发展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汽车工业的政策选择》,质量最高的是民用大飞机,因为这个行业才如作者所言,需要政治决心和政策扶持。而最后一篇,某种程度上来说和作者的主要观点—即“不自主就灭亡”,恰恰是矛盾的。

诚然,自主创新不是创新的一种方式而是唯一的方式,但是,自主创新大概率也是灭亡。正如马克思所说:“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我们是想培育出丰田,现代,波音这些拥有顶级自主创新能力的世界级企业。而这些企业必然是在“死公司堆”里爬出来的。柯达、诺基亚,摩托罗拉是因为不创新吗?很多时候正是因为创新但是押宝押错了导致了灭亡。微软和因特尔一个把控软件一个把控硬件,差不多每隔三年推出一代新产品,收割一波全世界。但是微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初期相对衰落了,是因为没有自主创新了吗?事实上,推出新一代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更像是自主创新,而模仿别人做起office 365和云计算反而不像是自主创新,但正是后者让其重回第一梯队。最后一篇文章提出了很关键的一点,即创新“不仅有技术创新,也要有组织上的创新”。VCD/DVD行业早期的领导者是万燕。1993年9月4日,他们成功地造出了“小型光盘放像机”(简称小影碟机),在市场引起轰动,首批2000台播放机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94年又生产了20000台。但是很遗憾,创新者万燕迅速地陨落了,因为知识产权问题,以及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虽然作者在此处语焉不详)。当然受益者是中国消费者,VCD产销量从1994年的2万台变成97年的1096万台,使国人在当时收入较低的情况下迅速实现了“家庭视听消费革命”。

创新,大概率是失败和灭亡。有人在知乎上问“为什么嫩牛五方这么好吃却被KFC下架了呢?”,有答主说,那是因为KFC还下架了更多难吃的东西,只不过你不记得罢了。既然自主创新这么好,这么重要,为什么会有人不自主创新呢?路风老师说是因为他们“智力低下”,这就有些偏颇了。因为创新是辛苦的,是很不容易的,大概率是会失败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索性挣一些趁着行情好挣些快钱容易钱呢?不把这一层缕清楚,全书的号召也没有多大价值。正如邱国鹭老师说:“正确的话往往都没什么用;没用的话往往听起来都很正确”。所以对于正确的话,“坚持自主创新”,我们就更要还原历史背景,推导作用机制,分析成本收益。这是这本书比《光变》出色很多的地方。

进入到第一篇报告《发展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汽车工业的政策选择》。本报告提出了非常精彩的问题。我国在1986年就提出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企业,选择的方式是中外合资,如上汽大众,北京现代,广汽丰田,东风雪铁龙,一汽奥迪,都是请世界上响当当的车企当老师,引进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生产的已经成熟的车型,如当年十分拉风的桑塔纳。可是,既有了顶级的教师,有了先进的教师(引进的生产车间技术设备),也有了优秀的教材(在市场上证明了的车型),结果竟然是20年后,这些车企反而没有办法独立设计出一款能够在市场上卖的出去的车型。要知道这些车企本身就是我国汽车工业的领军者,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还有红旗(一汽)和上海牌(上汽)两款车型啊!一汽的领导在世纪初的时候还说“冷板凳要再坐20年!”而到现在,又是20年过去了,反倒是当时我们很瞧不起的品牌,吉利、奇瑞、长城,比亚迪发展地越来越好,现在还有几款电动车的品牌蔚来,小鹏汽车,都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怎么这些一穷二白土得掉渣的民营企业反而发展起来了呢?早年吉利的李书福要坐汽车,省领导都劝他,汽车工业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你去做就是找死啊!

原因也不难解释。首先,老师不会什么都教,因为老师和学生以后肯定是有竞争关系的,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更关键的是面对铺面而来的信息,学生其实是懵逼的,并不知道什么要学,什么不该学。所谓外行看门道,内行看热闹。也许老师足够好,真是倾囊相授,但是学生在目前的认知水平下不一定会理解。学生的注意力更会放在自己能够理解的内容上,比如一些制造的细节问题。这些问题也很重要,也可以优化生产过程。但是学生要提出这些问题,合资企业肯定会上报集团总部,一则效率很低,二则整个决策流程不清楚。我也不知道他为什么采纳我这个建议,或者为什么不采纳。相反的,那些土得掉渣的民营企业,比如李书福早年豪言“汽车就是两个沙发加四个轮子”。虽然这句话听上去很可笑,但却是一个可行的行动方案。那么我们就大胆去造。早期的这些汽车甚至是钳工手工敲出来的,质量当然差的不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明白了该怎么做,需要学什么。比如奇瑞造出第一款车,要去省政府报喜(奇瑞是总部在芜湖的国资企业)。结果没开出多久就抛锚了,赶紧叫拖车拖回来修。虽然这件事听上去很丢人,但是问题很清晰。既然会抛锚,那就改到不抛锚就行了嘛。形成明确的问题清单,再有针对性的改进,这样的能力增长效率远远超过按部就班的跟着老师学。这就是自主创新。自主创新也不是闷头做闭门造车,反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更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自己的差距。比如这个发动机很好,但是我们暂时造不出来,所以就明白下一步研发的重点是什么,反而比老师提耳鸣面效果更好。相比较之下,合资企业可以轻松的造出成功的车型(合资合同一签马上就能“造出整车”),占有优渥的市场份额,反而没有动力再去做些自主创新的苦活累活。所以,以吉利奇瑞为代表的民间车企,有求真务实的态度,有市场利润的激励,还有活学活用的方法,后发先至弯道超车也就不难理解了吧!

同样的,我们可以去看智能手机业,很明显早期也是各种抄,所谓“走苹果的路,让苹果无路可走”。这一点也不丢人!因为苹果三星这些领军企业,肯定在推出新产品前花大价钱做了周密详尽的市场调查,一定有他的道理。虽然我可能暂时没法理解,比如“刘海屏”,“方边框”,但是管他呢,先抄了再说。一来是因为供应商肯定是会调整生产线,保证这些标杆产品生产。我去模仿他也不会提高成本。二来是我去生产这些产品,再拿到市场上去卖,获得的数据就是我自己的。我可以再去分析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应不应该再这么做。而这种“以我为主”的态度,需要产品做支撑。在早期,抄就是最好的方法。

往大了说,这本书回答的是后发现代型国家如何在关键的支柱性产业实现赶超。同时对微观个人来说,它也在回答能力是如何培养提高的。通俗地说,就是屌丝是如何逆袭的这个永恒的话题。以中国汽车工业这一管中窥视,或许可见一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