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美国与美国人》的读后感大全

《美国与美国人》的读后感大全

《美国与美国人》是一本由费孝通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6.00元,页数:2022-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与美国人》读后感(一):费孝通先生眼中的美国

费孝通先生是研究社会学的,但在我们法学领域内也是十分有名,《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乡土重建》可以说是法科生必读书目。之前读过费老的这几本书,最近又系统集中地读了他的著作,除了以上最知名的四部,还读了《社会调查自白》《重访英伦》《杂写集》等。这本《美国与美国人》共包括《初访美国》《美国人的性格》《访美掠影》三册,与《重访英伦》有颇多相似之处,都是对域外的观察与思考,内容包罗万象,并未遵从严格的学术范式,但从中依然可以感受到费老达观的态度与通透的智慧。

具体而言,《美国与美国人》是费孝通老先生的随笔集,既有对美国社会现象的自由臧否,又有对美国民众的观察分析。如果说《乡土中国》《乡土重建》等著作让我们领略了费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伟大的学术成就,《美国与美国人》则让我们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费孝通,他在严谨治学之外更为生动鲜活的一面。

用费孝通先生自己的话来讲,“这三本小册子虽则题目上都有美国或美国人的字样,但都不是对美国和美国人进行科学研究的成果,并不能,也没有,全面真实地反映出美国和美国人的实际。《初访》和《掠影》是我前后两次访美的随感录,记着我个人在旅行中的一些见闻和感想。《性格》是我的读书札记,读了一本美国作者写的分析美国人性格的书,按原书的论点加上我的发挥而写成的。”

无论是学术著作,还是思想随笔,费老的语言和文字都是平白质朴的,像是一个慈祥和蔼的老者用浅显易懂的话语向我们讲述深刻的道理和人生的智慧。这让我想起了瞿同祖老先生,在读他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时,也是同样的语言风格,侃侃而谈,十分随和,内里却是十分深邃的学术思想。

在费孝通先生的作品序列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当然是《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江村经济》《乡土重建》,而《美国与美国人》少有提及。各中缘由很好理解,前几部著作属于中国社会学开山性质的经典大作,不仅提出了“差序格局”“熟人社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等为后人广为应用的学术概念,更是创建了中国农村研究的许多理论范式和制度框架,而《美国与美国人》只是费孝通先生信马由缰写下的一些随笔文章。但这本书就像是一块拼图,与费老的其他著作一道,拼凑出更为完整、更为生动鲜活的费孝通形象。

《美国与美国人》读后感(二):跟随费老,浅游美国

《美国与美国人》由《初访美国》、《美国人的性格》和《访美掠影》三本小册子组成,分别出版于1945年、1947年和1980年,是费孝通先生两次访美的见闻记录和读书札记的整合。

说是“浅游”,是和之前读过的《重访英伦》相比生出的感受。费老在英留学,有机会长期深入体会当地的生活,但是两次赴美,一次虽然呆了一年之久,却以工作写书为主,仅对周边各地风景和人们的生活有初步印象,第二次则是仅仅一个月的学术交流,很难深入到细节中去完成书写。

不过,作为学者的费老依旧在自己的角度上对美国社会和美国人民有着独到的给人以启发的观察。正如他自己所说:“一个在清朝末年出生,小城镇里长大,在当时的教育体制中循级而进,“正途出身”,在国内和国外大学里学过所谓社会学和社会人类学,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大学里当了教授,而且在艰苦的条件下坚守岗位工作的人”个人经历,扎实的人类学功底,对社会冷静客观的认识,赋予这套书独特的魅力。初到美国,迎接费老的便是都市繁华:乘坐火车从华盛顿到纽约,遥望自由女神和高楼林立的曼哈顿,最终落脚新泽西。他并没有被满目的都市景象“唬”住,而是敏锐觉察,“美国不是在纽约这种大城市里吧?”“美国的基本精神并不在这种都市文化中”,顺而将目光转向早年的乡村,从中发现美利坚的立国精神,他们对自由平等的追求高创造力的特点正是由此生长而成的。不忘记贫困的早年,不回避谈及历史,还会从这些过往中生出骄傲,这是他们的独特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中美差异自然也是写作的重点。好比对于“老”之一字,在中国重视长幼之序,敬老是一种传统,对待长者有着骨子里的尊重和敬意。然而美国则不然,他们对年纪敏感,甚至将“老”与“将死”“无用”同义,他们奉行的是一种年轻的文化。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退休自然令人恐惧。费老直言:“一个社会不给老年人一个安心之处,也就使每个人心里永远得不到着落”,进一步去分析这种中美差异之来源,则在于不同的经济根基。事实上,在老龄化已然成为事实的今天,如何让人老有所依成为每一个国家必须面对的问题,特别是数字技术飞速发展,惠及了无数年轻人的同时却将很多老年人抛在时代浪潮之后,面对各种各样的码、无人化的公共服务,他们很多基本的生活问题都难以得到保障,更别提一直被忽视的心理等问题了。

再比如,信仰和宗教。中国人,特别是不少沿海地区也是极重鬼神的,但是正如费老的观察:“我们的祭祀很有点像请客、疏通、贿赂。我们的祈祷是许愿、哀乞。鬼神在我们是权力,不是理想;是财源,不是公道。”虽也可以称之信仰,但显然与宗教不同,宗教给了美国人看上帝的眼睛,将理想根植心中,推动了进步。书中还讨论了美国的民主政治、种族问题、华侨生活、垄断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提醒着我们要多观察、多思考、保持独立客观的观点,让我们有机会借由此书更好的认识美国社会,也更好的思考当今社会向何处去的问题。

《美国与美国人》读后感(三):文化的气象

鲜有小册子能对一个国家的体制和国民生活作以清晰描述。这个简单又粗暴的论断恐怕扫了某些读者的兴,然而却与费老先生在本书里所说的“简单且片面”不谋而合。

面对《美国与美国人》,我们不如把它理解为是费孝通老先生在那个时代下的访美游记或者说是“一代宗师眼中的美国历史与文化”,更为合适。

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故大批学者伏案苦读,学得多且看得杂,甭管什么书拿起来就读,读完一本又开始另一本,仿佛这内卷的节奏已然赶不上一众读者翻书的速度;与之相对的是,有人成为全球化的代言人,漫步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仿佛这颗小小的蓝色星球都找不到一个安身之处。

然上述种种皆是生活态度的选择,无所谓对错,更无所谓好坏之分,只是鲜有人能够同时做到“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中还能自立书传一补万卷书之缺漏者更是寥寥无几。

纵观中国之学,大家不在少数,修道之处在于袁行霈老先生提出的“气象”,所谓气象是在博古通今的基础上,达到“格局与视野开阔,左右逢源,游刃有馀,处处显示出总揽全局”的境界,并且能够达到横通与纵通,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坚毅的体志与气韵。

这一点在费老先生的文字中便可清晰感受到。翻开这册书卷,读者能够看到的是一个清朝末年出生,受过国内外社会学人类学教育的大学教授三次访问美国的心理状况及变化。

与此同时,更加启迪读者的便是读者身份的转化,从一个普通的读者,变成一个“玩伴”“陪游”,在短时间的阅读过程中,见证了作者这样的变化,又产生不同的文化体验,这种体验无论是对于曾经是否出访过美国的读者而言都会产生别样的冲击,这种来自文化的冲击让读者有一种“跨越”“区隔”甚至“认同”的感受,而读者正是在彼时的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和此时可能感受到的美国文化中国文化之间不断横跳,从而建构一种纵横的文化观与世界观,俨然感受到所谓文化的气象。

需要提及的是,虽然文化差异的例子在书中比比皆是,然而表明文化的多样性和分辨文化优劣却绝不是费老先生编著此书的用意,费老真正的良苦用心恐是在于帮助读者提供了解文化认知的过程与感受文化气象的旅途。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