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读后感1000字

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读后感1000字

《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是一本由[美]克莱·舍基(Clay Shirky)著著作,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62.9元,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读后感(一):共享的艺术

在一个讲究共享和协作的时代,这本书阐述了公共价值产生的原因以及如果产生这些价值,需要关注的事项(例如如何兼顾个人成就的达成与整体秩序的平衡)。

看完之后,印象十分深刻的case:

1)Apache

2)维基百科

3)公益群体在网上发起清理街道的行为

4)艺术群体采用搭车和沙发客的方式出行

整体来说,内容不错,但是篇幅过于冗余。

《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读后感(二):听《认知盈余》

听这本书,给我的一个启示是——书名的重要性,一定要取一个有点拗口的名词,最好是一个新概念,有一定的传播性就更好了。

其实这本书也可以完全叫做“共享经济”或者“共享社区”。

这本书首先讲了“认知盈余”为什么会出现的两个原因:1,人的动机有内部性;2,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化了认知盈余出现的可能性。

然后讲了如何做好共享社区的4个关键点:

1,小范围验证产品价值的有效性;

2,为客户提供正反馈,激励用户产生价值;

3,平台设置门槛,保证服务的质量;

4,为平台定义调性,塑造文化。

最后讲到了共享经济和去中心化对于企业推广和个人成长的影响。

《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读后感(三):分享精神是互联网最大的财富

核心观点:

人类在八小时工作之外,形成了自由时间,如果安排自由时间?

1、没有交流的单向接受信息;2、互动式

e.g.互联网与电视的区别:单向接受与双向互动;来源:拥有认知盈余的人,乐于分享;经济学解释:具有正外部性;

2008年的韩国抗议美国牛肉事件,主导人物:东方神起的粉丝;交流平台:专门的粉丝网站;结果:李明博总统道歉,内阁人员辞职,重新议定美国牛肉进口协议;

美国字幕组,翻译日本动漫;

哈利波特同人,二次创作;哪怕创作内容不受法律保护;

联合做题,分享答案;如同中学时期的抄学霸作业;类似的群组,一般都是有几个高度投入者;

乐于分享的人,究竟是多还是少?一个500人的微信群,为什么永远是那几个人在说话?大多数的人都是在消费互联网,生产者聊聊罢了。

《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读后感(四):互联网能给人类社会带来多大的正外部性?

任何关乎信息传播的技术跃进,对社会与文明的影响都难以估量。

随着互联网、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将走向何方?

作者的论断在提醒我们,人类有机会开始进入一个社会化协作、共享共创的崭新时代。

典型代表如维基百科、Linux、自发的慈善组织等,他们通过去中心的方式协作生产,创造了极具公共价值的产出,而且其解决效果比市场经济里的组织更好。这就是作者说的“认知盈余”,大家用充沛的个人时间共同创造一个正的外部性产物。

人类为什么会以如此的方式联合创造呢?

原因有如下几点:

1. 机会成熟。

能实现共享、共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 15世纪古腾堡印刷术以来,到电视广播时代,媒体的世界都一直受到“经济原理”的制约。即因媒体传播的高成本约束,供应方必须要保证媒体质量,才能交付出去给大众,否则会造成成本的浪费,于是需要专业的媒体人从事这个行业。

传播半径稍微大一点的信息都必然是单向的、低密度的,整个社会组织生产的方式也是企业式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是“命令—执行”式。 而互联网工具、社会化媒体的出现,让交流、分享和创作的成本变得极低,让人们开始摆脱“沉默”,每一个人都能够发声,并被听见。 由此,我们看到了互联网正在帮助人类回归社会化,重新构建、凝炼社会体系,而且这次将会是一个超大的人类共同社会。 2. 动机充分。

创作和分享是每个人的原动力,当机会成熟,这种能量就能被广泛激发。 创作和分享,给我们带来掌控感、胜任感和群体归属感,是胜过报酬的强大发动机。 掌控感,是自我做主;

胜任感,是自我的肯定。

他们构成了最重要的个人内在动机力。 而群体归属感,是渴望获得成员资格和认可。

很多心理学社会学试验都证明,人在社会里,绝非是经济理性的,还有很强的道德需要。比如最后通牒实验、以色列的日托实验等。这里顺便提醒我们要警惕“市场”手段神话。 技术条件的成熟,不仅使分享和协作变得可能,而且其成本极低。而人类内在动机和社会动机的原动力,使我们有极大的意愿加入分享和协作。

最后,我们应该如何构建那美好的未来社区呢?

其实作者没有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他只是提醒我们要有一个更长远的视角。而答案,留给我们每一个人去实践出来。

《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读后感(五):从育儿角度浅谈如何从试错中寻找成长灵感?

上周五第一次在社群做主持,虽然准备的比较充分,但还是出现了一些小失误,比如没有及时将分享者的语音转成文字并发出来。之后跟筱玥沟通,筱玥说:“犯错是最好的成长,铁军团允许犯错。”当时,感觉到自己被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错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可能都是一个贬义词,但任何人在任何阶段都可能会犯错。而决定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的,恰恰就在于如何对待犯错。  正如克莱•舍基在《认知盈余》中说:“要从一个工具中创造出最大的价值,靠的并不是总体规划或者跨越式发展,而是连续不断的尝试与错误。” 同样地,一个人要想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也需要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连续不断地尝试和试错。 因此,今天我特别想探讨下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如何从孩子的犯错中寻找成长灵感?  1、心态:不要惧怕犯错,那是指引孩子成长的光 爱迪生小时候是一个有听力障碍的孩子,并且十分淘气,小学上了三个月就被退学了。可能在外人眼里他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坏孩子,但在妈妈眼中,爱迪生却是一个好奇心强、爱探索、爱思考的好孩子。 正因为如此,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泡时,做了2000多次实验,终于发现了可以点燃1200小时的竹丝灯泡。你能说前面的2000多次实验都是无用功吗?当然不是,错误恰恰告诉他正实验的材料不适合做灯丝。 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学会用欣赏的眼光透过现象看本质。可能你表面所认为的“不好”,其本质恰恰蕴藏着孩子的天赋。  2、行动:把错误的利用价值最大化 ①探索和犯错实际上最考验一个人的耐心和抗挫力。 比如我女儿刚开始学习拼音时,由于没有做过幼小衔接,每晚要求她拼读拼音,她会因为读错或者不会而崩溃。我在旁边看着内心也着急,但我知道坚持下去一定会有长进。 就在“她犯错崩溃,我安慰,她进步,我反馈”的状态中度过了两个月了,期间的每一周我都能明显感觉到她的进步,两个月后她便不再需要我辅导了,能够独立完成拼读。 这次经历后,她不再遇到困难就退缩,而是会选择尝试甚至比以前更有耐心。 以前我总会抱怨孩子缺乏耐心和抗挫力,遇到问题就退缩,或者面对困难多尝试几次仍然失败,就会着急。 殊不知我陷入了一种认知误区——耐心和抗挫力与生俱来。但其实耐心和抗挫力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磨练,而探索和犯错就是非常棒的磨练机会。  ②允许孩子犯错,是调动他内驱力的最佳时机。 记得我小时候第1次做饭,当时农村用柴火做饭,没有掌控好火候,把饭煮糊了,以为会受到批评。但我爸说:“没事,很好吃,下次把柴火少放点就不容易糊了。” 就因为他的宽容和鼓励,激发了我做饭的兴趣,从那以后的每个中午,只要看着父母在地里干活,我都会饶有兴致地搭着一个小板凳在灶台上做饭,当时我只有6岁。 因此,允许孩子犯错,不仅是一种宽松,还是一种智慧。因为这能极大增加孩子做这件事的胜任感,激发孩子去探索的兴趣和内驱力。  ③引导孩子从错误中复盘,助力成长加速。 在《认知觉醒》中作者周玲讲述他陪女儿练琴的经历。孩子练琴时,并不需要拉通重复练习,而是每次把孩子不熟练的部分提出来专门练习,这样孩子能够很快掌握一首曲子的乐谱和指法。 当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一个错题集,有人认为收集错题浪费时间,其实错题恰恰反映了我们没有掌握的知识点,是需要格外下功夫的地方。 知不足而改之,避免重复犯错,这实际上就是在考验我们的复盘力,为成长争取更大的空间。  写在最后 古典老师在《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中说:“你期待的样子不在别人的建议中,而是在你的一次次试错里成长为自己的样子。” 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他以后会成为什么样?想要成为什么样?都是在他的一次次探索和试错中慢慢看清。 而家长如何面对孩子犯错,如何利用错误寻找成长的灵感(机会)?决定了孩子能够走多远,以及以怎样的状态前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