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造境记》读后感1000字

《造境记》读后感1000字

《造境记》是一本由曾仁臻(鱼山饭宽)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8.00元,页数:3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造境记》读后感(一):“认真”的书

很有幸为这本书做封面。这也是我业余设计的巅峰吧,虽然其实工艺上有点平淡,但也为读者省下了一些钱。试验了几次,最后确定了目前的内文纸,是已经用了十几年的纯质纸,除了略微有点透,还是能够满足鱼山不同画作的印刷需求。印在纸上,图画的确有了新的生命。中间因为不放心,还劳动鱼山先生和编辑下印厂监督印刷。若是读者还有不满意的地方,我们大概可以用“鱼山监制”做挡箭牌吧。用老实的精装,而不是流行的裸脊,是想经得起翻阅。有时不免想,还会有些小朋友摊开这本书欢喜地临摹吧。鱼山为这本书写了好多字,他也为此受了不少“折磨”吧。与他的画相比,这些文字质朴无华,但好认真。“认真——”,我仿佛听见他的朋友在唤他。哦,鱼山先生的本名叫曾仁臻。

《造境记》读后感(二):读后而感

方寸间见天地

每晚睡前的读本,很有意思的一本“厚书”

2019.10.14

“幻”的部分,像是迷宫,先找“源头”跟着小路拾阶而上,盘山穿云,与画中人一同观赏“山水之景”。沉浸式“神游”。

“红”,第一幅就像极了红砖美术馆,加上前面作者的介绍,对画中的立意也更加理解。像是从“幻”的山脚走到了山腰或山顶,见到人群后产生的社会活动。

“绿”主要突出植物/自然形成的大树在园子里肆意生长反而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意趣。越发从山水慢慢偏向“人”文的感觉。也更加贴合“园林”。

2019.10.15

《造境记》之“山间”,简单聊了聊人与自然山水的如何自处的关系,提及几处风景都是未曾去过的地方暗暗记在心中。此章节的应该是目前最喜欢的一处,画风粗犷、朴拙,但是意境更加深远,仔细看下去仿佛能被吸入画中一同遨游山水之间。“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2019.10.16

《造境记》之“草间”,原本以为前一章肯定是我最喜欢的章节画了,没想到这些草间小人更加动人,这本书简直有毒,越往后翻越喜欢。真羡慕这些小人的生活啊,作者说跳出原本格局在看这些细微的日常,但是这么硕大一颗脑袋如何也想象不到能和青蛙一起挂在一颗草径上。边看边想起曾经看过的电影《借东西的小人》和《有熊本谷一守护的地方》,老爷爷侧躺着看蚂蚁的步伐。想进入这个草间世界大梦一场。

2019.1017

《造境记》之“字间”,最后这部分很有意思,看到几个小人在赶“猪、鸡、鸭”简直乐出了声,原来还能这么玩呢,真是大开眼界。作者在生活中应该也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人,善于观察并富有情怀。

《造境记》读后感(三):造心造境

有幸读了这本《造境记》,读过后,觉得这个“造”字用的真是雅致。书的作者是一名建筑师,用建筑设计的理念营造了一幅幅满是奇景的巴掌大小画,用他的话说,不讲究技法,只谈建造,小小的画作里营造的是一层又一层的幻境,若隐若现,引人无限遐思和向往。 他探访过很多园林,行过很多山路,他的画里都是对生活对人的关照,而不是那种飘在高高天上,让人无法理解的“艺术”。他更像身边的一个说书人,用小画讲生活,绘声绘色,那么贴近你,又觉得伸手不可触及,奇妙的感受。 书里分别呈现了“幻园”、“山间”、“草间”、“字间”四个系列,要说喜欢,真的都喜欢,非要选出一个说,我选择了幻园里的“红”。虽然我喜欢大自然,但是身处钢筋水泥织造的城市之中,能看到的最多的绿植可能就是城市绿化了,但是“红”这个系列用了红砖的元素,营造出一种叠山理水,作假成真的城市山林,着实让我向往了一番,这才是真正的“造”啊,用冰冷的红砖造可居游的山水,真是神来之笔。 最喜欢这个系列的层次感,有种营造内心的感觉,“人在画中游,亦在画外观”。观什么?观自己的内心,观这浮躁的生活,如果我们都能跳出自己,理清自己,何为近?哪为远?是不是生活起来就不会那么枯燥无味,生活工作搅和的乱麻一样。所以能营造自己内心的“苏州园林”是一种莫大的能力啊!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很多时候就是一种理想状态,但是理想状态也是可以营造的,无论你居于乡野山村,还是水泥森林,坐卧起居只要用心营造,都可以做自己的画中人,闲时景前立,忙时画中行。

《造境记》读后感(四):《造境记》山水写意中的造梦世界

【强烈推荐家长和小朋友一起阅读】

成年人读全部内容,作为给小朋友的补充。小朋友可以读图画(可以学习画作,想象力,山水诗,儿童在模仿这些作品时会比成年人天然的有穿透力,他们的观察方式和成年人是不同的)

因为连续的暴雨天,原本约定的自驾鹅城,约好的朋友临时生病,我们改了行程。诚品+深圳24小时游。所以,原本订的柴火煲仔饭也变成了蔡澜点心。

我个人不太喜欢在书店读书,可能是因为多年前的工作原因习惯到书店是观察,观察整个书籍大市场的变化,读书人的变化,以及码堆得重要性,摆位上架等等原因。所以整个在书店的观察,几个小时下来会比坐在书店读书还累。

原本是被《阿尔比恩的种子》吸引的,刚刚打算网购买回家读。最近因为公司来了有趣的同事,高中赴美留学,本科又留在那边读了一个美国也不会留他做事中国也不敢要他做本专业的人才,他读外交,在美国读外交,所以他对美国历史,美国自由,西方史这些一肚子宝藏,每天在办公室侃侃而谈,一和他一起出短差,他就和我大谈美国文化,害得我不得不补课才能跟他交流,前两天他发表观点看法,我跟得上补了几句闲谈,他还说,还是跟你聊天爽,我偷偷咂摸,我晚上要回家补课才能跟你聊天呀,哈哈哈!有时候读书会因为有趣的交谈而被迫拓宽纬度,这样也很好。

在艺术区发现了这本书—《草间 游居》,我翻开着实被画面和纸张的质感吸引,然后发现旁边还有一本稍大开本同作者的《造境记》,《造境记》更全面,除了鱼山先生的252幅绘画作品的结集更是谈了几乎所有重要作品创作时的思考。【好的书就要抱回家,所以又在京东下了单,想再读一遍】

我是翻了几分钟迫不及待找位子坐下来阅读,又迫不及待的手机打字写分享的。这是一种发现惊奇世界的欣喜。

鱼山先生是我到现在为止,见过的为数不多可以解读到中国古山水画及园林建筑加入今日人文思想的建筑师、绘画师,他甚至专心园林建筑的研究到讨教董预赣老师讨教,跟着大师去逛园子那是不一样的。

十几年前我到过很多江浙沪的古代园林,我惊讶于古代园林创作者他们能将山水石非常巧妙的融入到人文生活中那样天衣无缝,我观察每一个雕梁花柱,每一扇窗户望出去的的景色,拍照。我甚至会特意等落雨天再回到园子里听评弹,感受那种游园惊梦的无限深入感。但直到我今天看到鱼山先生的作品,才知道,原来中国现当代的建筑师是可以这样“斜杠青年”且与时俱进的融合现当代人文生活气息与深度文化思想的。

之前我到苏州,因苏州所有园林文化痴迷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继而看的那些中国古建筑书籍,研究那些圆券顶,平顶,重檐,各种砖墙,全面雕饰。又有幸在北京住了十几年,几乎年年去故宫、圆明园,天坛、地坛,到那些老院子去看皇家园林的琉璃顶浮雕花草柱圆雕人物柱,那些门环格扇艾叶菱花,原本都因为读了十几年图画书的脑子与他们渐行渐远,但今日都全部逐一在我脑子里蹦了出来。

却也因读到鱼山先生的画作,突然觉得自己那些也不过是“粗浅认知”非融会贯通的消化。有些人,是天然的“大师”,那些吃进去的书画,再消化出来是惊人的与时俱进的给新新人类的“全新作品”。有些人,像我本人,读完也只能知知皮毛!

能做到雅俗共赏融汇贯通的内容是很难的,大多数过去的针对中国古代园林,中国古代书画的内容都太方正严谨一丝不苟有失趣味,那种书读起来只能让“啃读书”的人读下去,但鱼山先生的作品,可以带领一个对这类内容完全不感冒的人走进一个新鲜的世界,也可以让一个有过点点研究的人深度思考。且这作品又老少咸宜,这才是真正好的作品。

我甚至希望能把整部书二百多幅作品全部印在脑子里,它们的那种融合,惬意,自然,想象力,都让我觉得可以让3-12岁的小朋友更好的去发现“喔,原来古代人可以离我这样近”,我们甚至可以在脑海里也这样畅游与自然贴合,我想,认真读完这本书再进到大自然时,那山、那水、那树、那道都将再与过去不同。可以想象她以任意形态,存在于“自然山水中”。

有一段时间痴迷福建和广东的古代祠堂,路过的时候会用手机给Mr.Big拍视频发过去,还告诉Mr.Big一定会找到房梁上那些“神兽”的故事讲个Mr.Big听。然后今天在鱼山先生的作品里发现了古代建筑的新大陆。

《造境记》整本读下来后的畅快淋漓和回想到过的苏州杭州的山水园林,十几年前游过得拙政园,瞻园,灵隐,又一次回到过去。尽管17年18年都年年回灵隐,确又想带着先生的书全部都再重游一次。

鱼山先生的作品不仅仅是写意山水,小品作业也引人深思,耐人发味。后面的山水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古有今。

《造境记》读后感(五):造出一个精神幻境家园

最近豆瓣又出幺蛾子,暂且用一条书评表达下对我们豆瓣精神家园的热爱。

在“幻”系列中, 我始终不敢忘记的一点是, 要把身体舒服地安置在自然中, 使树石的位置经营有居意。 以这幅画来说, 树木仿若凉亭, 石头可以作为依靠的屏风, 洞窝可以作为烹茶的灶台, 整组山石片段的造型看起来像一艘移动的画舫, 是可以生活其间的居所。 这是沧浪亭最迷人的地方,它在园墙上做了很多工作:“漏景”、“泄景”、“框景”、“串景”,隐约断续,暗示墙内可能的动人景致。 中国传统山水名胜的构景与园林中经营“假山水”,理法上脉源相通,都是在创造“山水居游生活”发生的场所。结构上二者也极为相似,或者可以把山水理解为一种“景与景”之间被张拉放大了“行游距离”的园林。 每次逛园子, 如果园墙上开了一些有意思的洞, 我都会在外面多徘徊一下, 看看它到底想通过洞口让我看到什么。 其实,游园就像和人交往一样, 先从远处观察,再慢慢深入了解, 一点一点认识才有余味。 人们有了对城市中狭促羁累生活的不满足,才有了对“透口气”的山水生活的向往,于是,对山水实境的“传移模写”,叠山理水,做假成真,慢慢有了可以日涉成趣的“城市山林”,使亲近山水成为一种生活日常。 张潮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此生耳”, 童寯说,造园有三境界:“第一,疏密得宜;其次,曲折尽致;第三,眼前有景。”我将这借引为画园之法。作画时先定立意格局,安排好画内空间的开合疏密、层次深浅。再求深景,想象身入画中,所行路径应该如何曲折,所遇景色又该如何变化。自始至终,画中人物的游走居止都考虑他们的身体姿态,俯仰回首之间,山水、花木、禽鱼诸景皆有呼应。 行道树功能单一,一个个直挺挺的,就像电线杆子。但自然中的树石经营,不仅要讲究姿态生动,还要满足人的“身体之需”:人身处其中时,身体能否安放得宜。园林中的树不能太死板,需要灵活安排,处处由景及人。 清代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说:“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可轩轾。”扬州园林自清末势衰,所剩只十余处。苏州取而代之,独称“城市山林”。杭州则仍然保有山水形胜,享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画上还题写了当年的心境:“一生无用与万物同娱,半亩荒园偷春意盎然。山石开合共花木抱怀,虫鸟相鸣知幽情往来。”人总有太多要苦苦追求的东西,也未必事事如愿。大不了就做个无用的人,怀拥山石花木,听虫鸟幽鸣,与天地万物为师友,不也是快乐的吗?这是我曾试想过的最无用无为的人生结局,似乎也不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