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科恰里特山下读后感锦集

科恰里特山下读后感锦集

《科恰里特山下》是一本由董夏青青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7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科恰里特山下》读后感(一):强力推荐

难得一见的当代军旅小说,作者于平淡生活中探究人性的复杂幽深,不管是描景状物,还是人物对话,都十分精简,看后令人向往新疆、戈壁,体会并敬重戍边军人与边民卓尔不群的生命传奇... 了解当代军人在极限环境中的艰辛与坚忍 ,明白年轻军人面临的内心矛盾、脆弱与敏感,但同时又意志坚强, 明白“当代最可爱的人”的生活、工作方式,抒写当代军人顽强坚定的人生旅程。

《科恰里特山下》读后感(二):隐秘而伟大

对于我们这些常年生活在都市的人来说,仰望这座《科恰里特山》,给我们的震撼感,孤独感和无力感是空前的。国家,军人给我们的守护就像那一座座的山,沉默不语却又实实在在。然,军人除了天职之外也有普通人的悲欢,恐惧啊!在苍茫的雪山之巅,在蓝的没有一丝杂质的天空下,在几千米的海拔之上,总有这么一群人,默默地守护着。他们放弃了繁华,放弃了相守,无言的守护着我们这些人。

《科恰里特山下》读后感(三):当代“边塞诗”

看到好书并不稀奇,但很少有一本好书,来自一颗成熟的心灵。作者用自己的笔,写下人物命运的同时,也画出了自己灵魂的轮廓。

这十一个边地故事,更是十一部当代“边塞诗”。作者写尽当代军人在极限坏境中,生活的艰辛与坚忍,内心的困顿与挣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撕扯与张力。

雪山、大河、长路、峻岭,因其被走过一遍,显出清晰的模样,而人在其中看到的那个宝贵的自我,就是尘世间重要的幸福。"

《科恰里特山下》读后感(四):生命中好的坏的,她都不拒绝

一起住是四年前,也可能五年。

她毕业以后去了新疆,忽然打电话要来北京考研。我不知道发生什么,就说行,支持你。

她每天在忙,在无数人无数事之间,不吃辣、不吃凉、控制吃肉、每天做面膜,是我这种对生活没什么抱负的人完全不理解的。后来她做了一出戏,叫《祝福之夜》,用自己的全部积蓄,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旁边的小剧场里。这个时代有些事非常容易,只要和大家一样多半都没有生存之忧;有些事情却非常难,比如你想用自己的方式完成梦想。她几乎调动了所有的关系,在演出前和朋友一起在附近发传单,就像附近健身房的推销员。小戏结果不错,备受好评,尽管略有赔偿。这是中戏毕业那一年,后来又回了新疆。

她对生活总是很认真,我估摸她一年中在乌鲁木齐的时间不会超过三个月,多半在边防连和战士在一起,所以这些故事的品质从来不用怀疑,真材实料,实打实的人和感情。

我对她密切的了解大概到2013年为止,后来联系就不多了。

这几年,时代明显到了交界处,甚至整个人类文明也是这样。我眼见着自己年轻时遇到的人和偶像一个个倒下去,或是离开。时代就像冰川断裂,曾经的光明之岛还没来得及探寻就隐没在深海中,深深的抛弃了我们,我站在新的大陆上看着周围光怪陆离,陌生残忍,无所适从。想向朋友伸手,最后总是落得自己都险些淹死。就像一位朋友所说:“这个时代人人都是病人,你连自己都管不好还管其它人干吗?”

董夏是个例外,大学有个老师评价她:“是人生唯二遇到笔耕不辍的人。”十年来,无论外界怎么在变,她一直在写作中,生活的一切都有“文学”这个全然的目标。她从不拒绝现实,喜欢香奈儿和皮娅芙。在屋子的穿衣镜旁边就挂着皮娅芙的照片。她说她喜欢那句台词:“生命中好的坏的我都不拒绝。”

在新疆的风中,荒蛮、文明、现实、失落、壮美、忧伤,能扛下这一切的一定是一颗强壮的心脏 。贝拉塔尔在暴风中等待的《都灵之马》似乎得到广泛认同,但美丽的科恰里特雄鹰则会在大地断裂,天色骤变的风暴中趁风翱翔凝视一切。

《科恰里特山下》读后感(五):曾有哪些人事,捆绑你于此世?

董夏青青笔下的新疆风貌,常如同现代都市人所遐想的那样,有连绵叠嶂的雪山在雾霭凝结的白光中漂流,有鹰在落日下高飞盘旋,天空如岁月一般悠远古老,夕阳下沉后会有刺骨的寒气吹入衣领,抬头可以看见流星划过。有青春烂漫的少数民族男女,有奶茶、烈酒和焖羊腿肉抓饭……而当我们真正走入她描绘的边疆军区生活,便会发现那里照样有各种各样的躁动不安,对当下生活的不耐、对“生活在别处”的渴望。

《科恰里特山下》里“我”因为无法满足妻子想要另一种生活的要求,不愿离开部队移民海外,只能同意与她离婚。与此同时,战友申请调动,去广州大展宏图,扬言“在这种地方待下去,就是对自己对家属的不负责任。”《高原风物》里的青年海俩尼站在河边,看着繁星稀碎闪烁如泼泻的沙金,内心涌动着暴富的渴望。《河流》里的红红从小就觉得这里的生活“没意思”——每天上学放学没意思于是决定回家放羊,放了几天羊也觉得没意思又要进程……故事里的人们常常高谈阔论要抓住时代发展、国家重点资助的契机挣钱,或者离开去大城市、去国外过另一种生活。

与这样巨大的诱惑形成对比,眼下的现实生活往往变成一种“忍耐”。《科恰里特山下》里的李参谋,心里过不去的时候就弄勺盐放手心里舔舔。面对妻子的要求,“我”发现自己无能为力,说话也没用:“我从没在愚昧、平庸和愚蠢的事上消磨自己的生命。理想也从没半点虚假。到这时,却貌似只有那不变的、时常舔盐的生活,才是最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尽管需要以这样的那样的方式来忍耐,但此处的生活却是真实的可得的,即便知道它可能并不会好起来,“我”也愿意直面与领受。《在晚云上》的主人公则有着更颓丧的面貌,他肥胖、蓬头垢面、失眠、神经衰弱,甚至有自残倾向。而这一切与他爱人的自杀离世有关,五年来他一直沉浸在这种悲痛中:“她走后,他一直在找一种媒介,得以再看见她、听到她。他相信她在死后仍能生存,相信她在这世界所得的记忆和感情仍会保留。”在他的冰箱里一直冻着几盒胶卷和一盘卤猪蹄。胶卷里是爷爷的照片,卤猪蹄是爷爷在世时吃的最后一样菜。他始终冻着这两样东西,正如心中始终存放着父亲对他的厚望一样。对爷爷的怀念、来自父亲的厚望和对爱人的情感“结结实实捆绑着他,让他吃着药片却不会想做那件事”。《科恰里特山下》的结尾,为了治好女儿的统觉失调,“我”和妻子重新走到一起,牢牢相伴。

面对生活的鸡零狗碎、无趣匮乏或丧亡之痛,人们可以放弃,或者去寻找另一种可能。但总有些事情将我们捆绑在此世,如他冰箱里的胶卷和卤猪蹄,让我们宁愿忍受所有不堪忍受而选择留在“这一种”生活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