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九八四》读后感100字

《一九八四》读后感100字

《一九八四》是一本由[英] 乔治·奥威尔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九八四》读后感(一):几十年过去了,它依旧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有段时间经常和书友们在群里畅聊所看过的书。当时正逢看了一部风格较为压抑的文学作品,搞得自己足足一个月心情不好,当即便下定决心,眼瞅着奔四的人了以后是坚决不再看这些风格不明快的书来给自己找虐了。当天就有人顶风而上的给我介绍了一本《一九八四》,说什么此书虽然看着压抑但是各种荒诞讽刺包含在其中,绝对是可以以毒攻毒,包治百病。我自然是不会相信这样的鬼话的,本来就不痛快再给自己找更大的不痛快根本就不是以毒攻毒,那叫雪上加霜好不好。

好奇心还真的是一件难以控制的事,虽然一个劲的吐槽,但还是把这本书找来看了。今年是公元二零一八年,距离一九八四年已经过去了三十四年。一九四九年一位名叫乔治.奥威尔的英国左翼作家出版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一九八四》。

其实此书看起来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压抑,倒也是如同每一个看过这本书的人一样,引发出了许多的思考。雪上加霜是没有出现的,以毒攻毒也是谈不上的。乔治.奥威尔在他的这部小说中虚构出了一个未来的世界。这个世界让人倍感压抑,心生恐怖,处处遭限,不得自由。作者用荒诞不经的手法以及犀利的文笔对他所看不惯的事情进行着讽刺。

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已经过去了几十年的时间,但这期间对于此书的争议以及讨论一直没有间断过,而《一九八四》的文学价值和地位却是不可否认的。或许此书与作者出版此书的那个年代有些格格不入,毕竟《一九八四》曾经有一段时间被许多个国家视作是禁书。不过在当下这本书已经逐渐的被全世界所接纳,并且开始承认其在文学上的真正价值。现在的它被翻译成六十多种文字出版,被誉为是1923年至今最好的一百部小说之一。由此可见,时代一直还是在进步的,而《1984》对于这个世界的影响力也还是一直存在着的。几十年过去了,它依旧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一九八四》读后感(二):该如何应对这样的世界

作为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的《1984》早在1949年就出版了,奥威尔的这部作品可以说影响了全世界很大比例的人,如今由群言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插图珍藏版,可以拿来收藏。对于世界的根本,奥威尔看得很深,在书中可能世界显得很恐怖,很压抑,但是现实有时候就是如此,只不过在小说中用巧妙的语言被夸大了。

故事背景发生在1984年,这是霍乱的年代,三个超级大国瓜分了整个世界,并且这些国家的内部也十分混乱。如何能够改变人们的思想,他们想到的办法是篡改历史,改变语言,等等一些列手段都是为了控制人们。这样就能够使国家的人们对自己的领袖抱有无上的崇拜,也对敌国产生无比的仇恨,这样的社会成天被灰暗的气息笼罩着。

故事的过人之处就在于,这个世界的世界观十分完整,国家的体系也合理,根本看不出有任何的不和谐。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就像是井底之蛙一样,他们看不到真实的东西,就连思考都不能用自己的大脑,这样就没有了更多新的思想来实现进步。领袖只能站在国家的最高点,但是他们却认识不到整个国家都在井里,领袖只不过是在高一点的地方罢了,不过依然是井里。这样的生活根本称不上是生活,不过是一群行尸走肉。说服人民是很重要的,但是方式一旦极端就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效果,领袖没有认识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是为了达到眼前的目的就忽略了根本的目的。

当只有一个正常人的时候,该如何选择,是融入这个疯狂的环境还是自己保持本我。书中主人公其实是最痛苦的,因为看的越清也就越能够发现丑陋的东西,他将自己所看记录下来写成日记,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想法,这其实是很难得。国家之间的战争化为了主人公一个人的战争,他对抗着这个世界所谓的真理,但是结局真的很残酷。最终主人公终于忍受不住他被这个世界所打败了,作为读者我觉得很可惜,但是面对如此境遇,他已经做得不错了。我们不能奢望一个人做任何事都完美,一个人也是很难去改变一个世界的。作者在一开始给我们希望,把男主带给我们,但是最后又给我们以沉重的打击,最终是让我们认识一个什么样的真理呢,到底该不该坚持,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着自己的答案。

《一九八四》读后感(三):体验一把权利下的黑暗

当你身处一个没有言论自由,思想被钳制、生活被监视、隐私被窥探的环境下,你会如何面对?或许许多人会说,那我们就逃离那个社会环境,但当你发现你努力反抗想要逃离的社会遍地都存在的时候,你还能如何抉择呢?这样的社会是黑暗恐怖的,这样的社会曾经就存在于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上的,而这样的社会也出现在了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作品《一九八四》里。

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起笔于1945年,完成于1949年,但大部分的内容却是在1948年。《一九八四》是一部反乌托邦、反极权的政治讽喻小说,同时它也是作者生前的最后一部小说。书中的世界是作者虚构的一个未来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存在着极端禁欲的社会形态,在那个世界里生活的人们思想受到控制,隐私受到监视与窥探,更无自由可言。而乔治·奥威尔撰写此书的目的大概是期盼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群众可以拥有人权的自由与平等思考的权力,这与他的生活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奥威尔从19岁开始就亲眼目睹和经历了殖民地人民的流离失所与悲惨生活,他甚至亲身体验了那个时代流浪汉乞丐的生活,更能让他体会到那些社会底层人士在政局动荡、战争不断的时局下所经受的苦痛与磨难,因此激发了奥威尔心中的良知,他并以写作的方式来反抗、抵制政府权力的黑暗与恐怖。

看着《一九八四》不免会想到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那些年所遭受的黑暗与不平等对待,什么国内党派之间的矛盾,什么十年大革命,什么四个人的帮派,什么XXX的思想就是神圣的旨意,这一切的一切和书中的“老大哥”形象,“双重思想”近乎于令人发指的相似。乔治·奥威尔笔下的大洋国社会形态,就是那导致中国落后的十年黑暗时期,黑暗的十年里那些穿着绿色套装、戴着红袖套、手捧XXX思想的士兵们就是大洋国里的真爱部和思想警察,他们打着“正义维权”的旗号做着专政独载的事情。

《一九八四》的阅读体验给人一种轻松滑稽的体验,但在其背后却令人明白极权主义的恐怖、压抑、阴森可怕。以悲剧收尾的结局令人不得不对现如今生活的政权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权力不是手段,权力是目的;建立专政不是为了保卫革命,反过来推行革命是为了建立专政”

《一九八四》读后感(四):众人皆醉我独醒吗

众人皆醉我独醒吗

读完这本非常著名的《一九八四》后,有两句话感触颇深。

一句是“存在即是合理”,人类社会应有的包容性里,任何存在都是合理的,出现了众人眼中的异类也有其产生的必然性,高度极权的社会里肯定会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人存在,是振臂高挥唤醒沉沦的民众,还是迫于现实逐渐沦落为众口一篇的无数人中的一员,每时每刻都有不同的选择为这样的人开放着,不过是看各人对真理,对美好生活,对幸福的概念是如何来把握的而已,主人公温斯顿就是如此的人,他有着独立的思想,会偷偷的写一下自己思考的记录,约会茱莉亚的时候会很小心的部署路线,虽然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自由去面对血淋淋的现实的,即使主人公最终沦为作者笔下的悲剧人物收场,成为热爱党的万千人群的一员,也无法泯没他曾经的那点自由思想的闪亮。

另一句是“防民之口胜于防川”,这本书里,始终贯彻的极权社会的统治思想的“老大哥”、“真理部”“思想警察”等手段统治着所有民众的思想意识,无处不在的“电屏”之下,民众无隐私可言,一切都为党所控制着,在这样的社会里,“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疯狂的发动对外战争,用真理部来制造谎言,歪曲历史,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制造战争气氛,揭发,举报,各种各样的疯狂行为里,父母子女之间没有了爱情、亲情和友情,全部沦为一起为了党的事业而努力的“同志”。所有的民众都沦为党的奴役,他们挣扎在温饱线上,产生的劳动价值全部贡献给高级党员,最危险的不稳定因素无疑是主人公温斯顿这类的人了,他们有独立的思想,捉住他们,改变他们,扼住他们发声的勇气和力量,消灭所有能唤醒民众的隐患,当他们妥协后,会享受到作为行尸走肉般的自由之光,这样的悲剧何其多,政治的黑暗比战争更残酷。

曾经有人说过,只有一个声音的社会是有问题的,如果我们的民众不再去思考,失去自我,不会学着去争取什么,当我们面临的那些某某事件不是仅仅属于与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而是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我们还会有力气和勇气去争取吗?我很庆幸我所拥有的思考、权利与自由。

《一九八四》读后感(五):自由和文明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乌托邦社会,寓意最美好的社会。在我们的思想认识当中,“乌托邦”像极了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在他的名著《乌托邦》(中虚构了一个叫“乌托邦”的岛屿国家,在那个国度里,财产公有,人民平等,没有私有制,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充满着民主、自由和博爱。随着社会文学的发展,反乌托邦的文学兴起,反乌托邦主义的三大代表作品是1932年英国赫胥黎所著的《美丽的新世界》,英国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俄国扎米亚京的《我们》。

《一九八四》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生前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20世纪独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被列入“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本书的故事发生在相比较当时而言的未来世界,即1984年的大洋国。表面上看,这是个祥和稳定的社会,但从中我们也看到这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从行为到思想都受着控制的社会。社会的老大哥对大洋国的政治拥有至高的权力,限制语言,规范人民的思想,在这个外表看起来“美丽的新世界”里,由于社会与政治的氛围控制,人类已经丧失了思考的能力,成为政治家的玩偶。主人公温斯顿在那个人人都循规蹈矩的社会环境里坚守自己的信念,并不断地思考和反抗,努力摆脱种种枷锁,从真理部到阶下囚,从思想的“正统”到“异端”,用不断地思索和挑战,用注定的死亡宣誓自己的追寻。奥威尔以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逻辑性,展现了一个泯灭人性的未来世界,在反乌托邦的情怀中,警醒世人不要落入这样的悲剧中。

自从人类有意识,在不断的进化和前进当中,创造了辉煌的科技和历史,创造了政治和文明。小说所涉及的范畴总是与人类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文明的进化紧密相连。在众多的小说作品当中,不乏有作者将各种在人世间经历的不满足或对当下的批判等精神进行延续或解读。在这本图书中,定位于未来的时空,作者在塑造人物时性格丰满细腻,丰富强烈,在命运的抗争中,看到了人类的私欲,也看到坚强和勇敢。在酣畅淋漓的阅读小说的同时,在揭露隐秘的真相后,也许,我们更加思考当下的人类自我处境。在政治充分自由和文明的空间,如何敬畏社会的发展规律,敬畏生命,敬畏历史,才能在威胁中不断前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