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货币战争》经典读后感有感

《货币战争》经典读后感有感

《货币战争》是一本由[美]詹姆斯·里卡兹 / James Rickards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货币战争》读后感(一):华街上的人实际水平一般~

起先很纳闷作者写此书的意图是什么,读完发现作者是个天真的浪漫的也许有大爱的理想主义者。

但通常看一个人的水平不是其对过去的总结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对未来的把握能力,预判能力,所以坦白讲作者的水平一般,最后一章对于四种货币形态的分析本质是对本书的全面否定和推翻,以及对于危机的爆发路径完全错误和不符合实际的瞎编,让我怀疑其是否有在华尔街30年的工作履历,因此更可断定其在美国金融界应属左派不受待见的“经济学家”,因此才能写出这样的书~

说说好的地方吧,本书是国内某学者的《货币战争一》+《布雷顿森林货币战》+《坚定不移》+《时运变迁》的集合体,穿插了7-8种经济模型+花街交易模型变迁+用经济史视角对一二战的介绍+浪漫的小说与侦探笔法,用500*页的篇幅涵盖如此庞杂的事件,却没有用宏大叙事手法,且相对准确、客观的态度加以呈现实属不易,文中颇有些颠覆过往认知的思考值得玩味,但不适合没有一定功底的金融小白阅读,尤其会被结论带偏,总体6分,去掉最后一章满分

《货币战争》读后感(二):作为手段的货币

货币战争在国际上进行,但它往往由国内困境引发。 历史上,货币战争最常用的武器是货币贬值以增加本国出口,而这往往会引发贸易国的报复性措施,最终结果是大规模贸易中断、生产停滞、经济竞相逐底。二战前夕的法郎、英镑、美元等主要货币的贬值竞赛就是典型一例。 二战部分塑造了强大的美国,也部分促成了美元的强势地位。战后,美国企业用大为高估的美元收购欧洲公司的行为,引起了法国、西班牙等国家的不满,由于它们抛售美元兑换黄金使美国黄金大量外流,更由于越战造成的美国赤字增加和货币宽松,布雷顿森林体系奔溃了。 布雷顿森林体系奔溃30多年后,一场巨大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整个世界再次笼罩在货币战争的阴影之下:太平洋两边是关于中美汇率的战争,背后是对就业机会的争夺,这一战争至今硝烟未散,贸易摩擦前途未卜;欧洲大陆的主权债务危机威胁道欧元的生存,欧元的持续存在给予了德国主导欧洲的机会,中国需要欧洲的出口市场及先进技术,美国担心疲软的欧元将削弱它相对于美元的价值并伤害到美国在中东、拉美和南亚市场的出口。因此,欧元最终挺了过来。 除了回顾货币战争的历史,詹姆斯·里卡兹批评了传统的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之所以错不是因为它本身采用了错误的变量,而是因为货币流通速度太难观察,太难控制。而凯恩斯主义中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的则被指责为特殊理论,同样也不是因为理论本身是错的,而是理论要求的前提条件在现实中很难满足。 书中最后的四分之一,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在七八年前积累的简单经济学理论。不过提到的复杂性理论让我亲切,可能是因为那本一直在读却总也感觉get不到的《复杂武器系统试验理论与方法》吧!

《货币战争》读后感(三):货币战争

在第一部分中,讲述以罗斯柴尔德家族为首的金融财团,通过控制各国的金融命脉实质性的控制了欧美各大国,各国的政要如果不服从他们的意志,就会导致和林肯一样被刺杀身亡的命运。

故事要从1815年英法之间的滑铁卢战役说起。当年,罗斯柴尔德家族在前线派了观察员,时刻关注战役的情况。当观察员敏锐地观察到拿破仑败局已定之后,迅速赶回伦敦,把战争情况告知了金融财团。原本呢,正常人的逻辑,法国输,英国赢,英国国债会大涨,这时候直接买入英国国债就好了。 罗斯柴尔德家族远比正常人的脑回路要精明得多,他们先是大肆抛售手头的英国国债,让伦敦市场里的人以为英国很快要战败了,于是大家都跟着他们一起抛售手头的英国国债,英国国债在很短时间里就跌去了大部分的价值,事实上,大部分低价抛售的英国国债都被罗斯柴尔德家族买去了,当英国在滑铁卢中大胜的消息传来,英国国债开始暴涨,而这时候,大部分的国债已经都落入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手里。这个金融财团利用英国人在滑铁卢的胜利,非但赚了20倍的钱,更是成为英国政府最大的债权人,从此开始控制英国的政坛。

在第二部分中,我们了解了金融财团控制全球经济时最常使用的四种武器,他们分别是:战争、金融危机、脱离金本位,以及通货膨胀。

一场战争下来,战争双方都欠了金融财团一屁股债,金融财团由此加固了自己是国家主人的地位,他们是战争唯一的胜利者。

虽然金融财团可以只手遮天,但是总有些不识相的金融机构以为可以和罗斯柴尔德家族、摩根财团叫板,这种时候,金融财团就可以通过金融危机这种手段,让这些不识相的小机构关门大吉,即使不关门,由金融财团控制的美联储出手,把不听话的小机构收归他们所有,然后把之前和他们叫板的家伙清理出局。

通货膨胀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实现财富的转移。

砍断黄金与各国货币之间的关系,是金融财团的第三种武器。这个动作的金融术语叫做脱离金本位。

《货币战争》读后感(四):一本关于现代战争不可多得的好书

缺乏经济学基础的人读起来会有一些吃力和枯燥,毕竟货币战争要能弄懂,不是一件简单学习ABC的。我通过阅读只能说记住了一些,但要理解还需要再深度阅读,并且配合一些全球性的经济大事件来理解。不过,我认为书里面指出事实上在主要的金融领域,货币战争在全球范围内所有的金融中心同时展开,由银行家、交易员、政治家和自动化系统全天候进行,经济和民众的命运则随之瞬息万变、安危未定——这是一个太明显的现象了。我们几乎可以看到,在所有经济金融危机中,承担风险的往往是纳税人,而并不是那些拥有大量资源、掌握金融财富的家伙。 必须承认,当下美国与中国有一个重要的区别。美国的经济是萧条的——所以特朗普保守而近乎偏执的要推行民族主义经济。而中国的经济是蓬勃发展的(至少数据上来看仍然是向好的),但是现在中国通过汇率挂钩从美国进口通胀,却导致了物价飞涨。虽然表面人民币可能丧失了很大程度的购买力,而改革开放以来工资的增加也确实超过了二十倍,这使得工资的增加抵消了购买力的下降。但是,这种普通人看来价格和工资一同变化从而没有伤害的货币中性理论,忽略了以下事实:虽然工资和物价同步上涨,但对各领域的影响并不完全一致。这一过程会产生不该有的赢家和输家。输家通常是谨慎的储蓄者和靠养老金生活的人,他们的固定收入因通货膨胀而贬值。赢家则是那些使用杠杆、对于通胀有更清醒的认识并且利用黄金、土地和艺术品等资源进行对冲的人。最后的结果是投资决策扭曲、资本配置不当,造成了资产泡沫和收入不均。物价无法维持稳定的真正代价是,效率低下和不公。——这就进一步加大了当下中国社会贫富差距的分化——很多人叫阶级固化,也导致了本就性别失衡(多出的至少超过4000万男性)的社会,婚姻为纽带的家庭结构松散,青年因为不结婚或者经济压力导致的高离婚率又引发更大的社会矛盾和增加了更多不稳定因素…… 读这本书,可能更好的让我们理解,在社会生活中,究竟我们遵循的经济秩序是怎么一回事儿。对于执政者,更多的是一种警醒——警惕现代战争有可能并不是局限于各方害怕的信息战技术战,还有货币战争,这种看似无形但是打击面更广更全面也更有破坏性的战争.

《货币战争》读后感(五):真实的“货币战争”

一提到“货币战争”这个词,大家很容易就被宋鸿兵同名的那本书所影响,给人一种阴谋论的感觉。宋鸿兵那本书的名气已经传播到全世界,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其热销程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人对现代世界,尤其是复杂的金融体系缺少认知的体现。在知识匮乏的地方,充斥着偏见、猜疑与阴谋。

《货币战争》英文版

而这本《货币战争》,作为上海译文知名书系“译文纪实”系列中的一本,是一本非常好的国际货币体系普及读物。那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为什么要了解“国际货币体系”呢?俗话说,抬头看天,低头走路。又有长者有言在先,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那这个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转,就是所有关心经济的人的“天”,是国运,是历史的进程。我们口袋里的钱,和这本书所讲的内容是息息相关的。以及,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结论,如果我们再关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话,也都会有关系。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尽管有种种缺点和弱点,美元毕竟是货币、股票、债券和、衍生品和所有类型投资的支持中心。它是一个国家经济价值的储存,它的道德价值观在历史上是超群的,因而是世界的一座灯塔。美元的贬值必定会导致那些价值观和超群性的贬值。”

作者在资本市场摸爬滚打三十余年,对20世纪资本市场的历史非常熟悉,经常在美国媒体上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本书的美国版出版是在2011年,差不多是金融危机后、欧债危机最火的时候,对未来的货币体系的发展做了逻辑推演。7年以后来看这本书,它的很多观点已经得到了验证,其独到的观察视角和思维方式、以及所涉猎的金融经济的知识,依然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作者将国际关系和货币金融相结合,给出了自己的判断,以及判断的逻辑。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作者参加的金融战争的演习的介绍,第二部分是对3次货币战争的介绍,包括从2010年开始持续到现在的这次。第三部分则通过对经济学体系的修正,预判了未来的走向。最后一个部分是结论和后记。

之所以写这本书,源于作者对美元体系的忧虑。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美国实行了大规模救助计划,并启动了量化宽松政策。作者认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美国金融体系的信任危机,也是美元体系的信任危机。美元体系是人类世界抛弃金本位以后的制度探索,这一体系面临修正,IMF创建的SDR便是一种正在接受检验的方案。美元体系的巨大风险,事关美国的建国之本,也引起了美国国防安全部门的高度重视。这本书的第一部分,便是在讲述美国国防部组织的一次金融演习。书里并没有透露太多有关此次演习的具体策略,从专业的视角看参考有限。但书里有一句话很有警示意义——五角大楼准备用货币和资本市场而不是军舰和战机,发动一场全球性的金融战争。

第二部分的论述非常精彩。“货币战争”(currency wars),按照作者的定义,是指相对于其他国家的货币,一个国家将其货币竞争性贬值,它是国际经济中最具破坏性且最令人恐惧的后果之一。每一次货币战争的核心都是一个悖论。货币战争是在国际上进行的,但它又是由国内的困境所驱使。它开始于内部增长不足,很难通过纯粹的内部手段来实现增长,于是,通过货币贬值促进出口成为制造增长引擎的最后手段。“将货币贬值作为增加出口的手段并不简单,它迟早会导致更高的投入成本、竞争货币贬值、关税、禁运和全球衰退”。历史早已经把剧本都写好了,为什么还有人执意要发动货币战争?作者写这本书是出于一种理性判断,但并不认同这种判断。

作者认为,20世纪有两次重大的货币战争。第一次是1921年~1936年,几乎跨越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间的整个时期,德国、法国、英国、美国货币相继贬值。第二次是1967年~1987年,最终结束于两份全球性协议。

作为对第一次货币战争的介绍,作者首先回顾了全球化第一阶段的古典金本位时期、美联储的创建、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凡尔赛条约。一战以后,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是负债累累,几乎没有一个债务国有能力还债。打仗欠债,大家都比较好理解。而现在的情况是,我们在和平时期,各个国家的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依然负债累累。真是一个疯狂的世界。债务问题会引发信用和贸易的整个机制问题。

作为解决债务问题的方式,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两个设想,由美国来提供新的贷款或者免除部分债务,让人眼前一亮。但历史选择了让德国赔款。德国大量印钞,制造了恶性通货膨胀。书中介绍了德国人应对通货膨胀的经验:许多企业拥有土地、厂房、设备和存货等硬资产,在货币崩溃时保住了价值。许多德国大公司在境外拥有业务,赚取硬通货,也避免了崩溃的影响。对于个人来说,通过资本外逃、股市收益,以及政府相应的增加工资,在通货膨胀早期有效的避免了其影响。最悲惨的是那些不再有机会涨工资的中产阶级退休人员,以及把资金存在银行而不是投资于股票的储蓄者,在经济上他们被完全摧毁了。恶性通货膨胀带来了两个结果:一个是德国人民的团结,反对外国投机者。另外,掌控硬资产的德国工业家的地位,相对于只依靠金融资产的人士的地位有所加强。他们还能在国外囤积硬通货,并在国内低价收购企业。德国的经验表明,只要掌握了硬资产,货币的崩溃是可以修复的,国家可以用纸币来玩火。1922年的热那亚会议,1923年的地租马克和1924年的道威斯计划,最终稳定了德国财政。

二战结束前,为了避免一战后的错误,国际社会达成共识,形成了一套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这套体系是以美元为中心,美元与黄金挂钩,贸易伙伴可以用每盎司35美元的价格兑换黄金,其他货币通过固定的汇率与美元挂钩。美元的崩溃也是第二次货币战争的核心,其根源是林登·约翰逊总统的“ 大炮加黄油”政策,对外发动越南战争,对内推动社会复兴计划,贸易赤字,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第二次货币战争的直接出发点是英镑的率先贬值。由于英国的美元和黄金储备少于外部的英镑储备,同时赚取英镑的能力较弱,巨大的失衡造成了很大的贬值压力。直到1967年最终引爆货币战争。

第二次货币战争对现在的启发是,美国现在的蛮横做派是有其历史传统的。在特朗普身上,我们可以发现尼克松政府的影子。尼克松试图通过加关税、逼迫他国政府、美元贬值来实现贸易逆差的逆转。但乐观的预期并没有到来,反而陷入了最糟糕的经济衰退当中——失业率居高不下、股市崩溃、通货膨胀、GDP低迷。后来,里根政府的强势美元+低税率拯救了美国经济,并通过广场协议推动美元贬值,通过卢浮宫协议稳定了汇率。

现在是第三次货币战争,美元、人民币、欧元是新的主角。经济问题会引发政治问题,例如这轮货币战已经引发了阿拉伯之春。今天的风险,是金融系统本身的崩溃。作者甚至担心纸币将会终结。

作者首先介绍了人民币的崛起,1978年改革开放、1992年邓小平南巡都是关键的时间节点,但直到2002年,美中双边贸易和投资的相互依赖才开始高速发展。可以说,中国抓住了美国进行反恐战争的国家战略机遇期。中国通过低汇率和贸易积累了大量的美元,同时也积攒着风险。毕竟,中美两个大国都需要大量的就业机会。在08年金融危机以前,美国的失业率被信用扩张和房价上涨、股价上涨所掩盖。

书中也介绍了巴西的例子,都是鲜活的经验和教训。巴西和中国一样,在经历由贸易驱动的高速成长后,也面临通胀和升值的选择,最终在货币战中举了白旗。

今年经济领域最热的话题,无疑就是“中美贸易战”了。和“货币战”类似的是,都是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出发看待经济,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过,这一明显带有敌视意义的词汇,我们在使用的时候也需要特别注意,国家现在用“中美贸易争端”,也是一种低调处理,目标是在扩大开放的背景下,不加剧两国的对立和冲突。但这段时间以来美国透露出来的信息,更有点草木皆兵的味道:打击中国高科技企业、限制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FBI要求美国机构开除中国千人计划中的专家学者,以及未来可能针对科技类的中国留学生计划等等。美国的鹰派正在全力遏制中国的崛起。

然后是美元和欧元的冲突。作者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认为美元和欧元是同一艘船上的两名乘客。尽管有一些分歧,但核心利益是一致的。同时,作者指出,欧洲银行是全球金融体系中真正的薄弱环节,其本质原因是欧洲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

在面临如此严峻的全球性冲突局面时,人类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二十国集团会议G20,制定经济再平衡计划,其核心是中国增加消费和美国增加出口。作者是,这是一种奇怪的再平衡:增加的中国消费和增加的美国净出口的代价将完全由中国来支付。中国将完成所有的调整,货币、社会保障网络和两千多年来的儒家文化。而美国通过量化宽松在全球制造通胀,增加了每个主要出口国和快速增长经济体的成本构成。真的是洞察深刻。人民币从2010年开始走上上升通道。此外,书里还有一句话有意思,“没有理查德·尼克松先发制人的行动,也没有约翰·康纳利的威逼利诱,美国失去了影响力”。看来,特朗普确实是在施展美国的"影响力”。

然后,作者指出了未来潜在的全球性危机,畅想了比货币战更危险的金融战。现在是作者认为的第二次全球化时期。第一次全球化出现在1880~1914年间。收音机、电话和轮船开辟了这个英镑主导的全球化时代。繁荣、创新、贸易扩大、金融一体化是这个时期的特征,最后终止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轮全球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这个美元主导的世界面临的潜在威胁是,俄罗斯的资源攻击、中国的货币攻击再加上伊朗对美国利益的军事攻击,将在一触即发的资本市场产生可以预测的灾难性结果。书中这一段的讨论非常精彩,作者擅于抓住主要矛盾,对于我们理解不同国家的现状非常有帮助。

在第三部分中,作者通过对经济学体系的修正,对货币体系的未来进行了预判。这一点值得所有经济学研究者和爱好者关注,经济学面临范式转换。这个世界的危机,也是知识界的危机,是过去的经济学范式的危机。而支撑起过去经济学范式的支柱是美联储与货币主义、凯恩斯主义、金融经济学。作者对这些理论进行了逐一的批判。

美国联邦准备系统是历史上最强大的中央银行和美国经济的主导力量,其最重要的使命是维持美元的购买力。但从1913年至今,美元贬值了95%以上。所谓的“货币中性”,直接伤害了谨慎的储蓄者和靠养老金生活的美国人。在最需要发挥最后借贷人作用的情况下,美联储搞砸了两次。然后再降低失业率、监管银行、控制自有的资产负债表领域,美联储均未能完成其历史使命。

货币主义的问题在于其变量太难控制,需要操控民众的预期,很容易产生公众信任危机。

凯恩斯主义的问题在于隐性成本太高,产出并不一定大于投入,长期不可持续。

金融经济学中的“有效市场理论”和“风险正态分布”,均被小心翼翼的包装成时髦理论,并将风险隐藏,直至最终崩坏。

而作者认为行为经济学、复杂性理论重建了经济学大厦。边际收益弧线反映了文明的崛起、兴盛、衰落与毁灭。今日的精英们正在以税收、救市、抵押贷款欺诈等等劫掠着社会的金融资源,崩溃正在临近。作者建议,金融必须回复到其为产业服务的本色必须精简机构规模。而这,恰恰是中国正在做的。今年的去杠杆政策的初衷,就是通过对金融体系的纠偏,实现整个经济体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这一变化,也将会给中国人的职业选择带来深远的影响。

最后是结论部分。美元的演化之路是不可持续的,因此美元不可持续。假以时日,美元会成为多种储备货币之一,被特别提款权支配,因黄金而恢复活力,或是陷入混沌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