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饮食滋味读后感锦集

饮食滋味读后感锦集

《饮食滋味》是一本由徐文兵著作,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9元,页数:2018-3-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饮食滋味》读后感(一):适合新手看 有不少知识点(划重点)

对于那些新手来说,没有系统的养生观念,天天胡吃海喝,看了这本书,如果能严格遵循书中的理念,最起码能让身体越来越好。

比如里面提到的五谷为养、糜粥自养、顺时而食、不吃凉食等。

比如提到的水中人参 鳗鱼,骨头磨碎壮骨。

比如提到的丁香嚼着去口臭......

缺点也很明显,整本书可以浓缩成100多页,愣是弄了300来页,有很多车轱辘话来回重复。

以及很多中医的道理可以再深挖一些,结合生活实际的例子再多一些等。

如果没有学过中医及相关知识,推荐看一看。

《饮食滋味》读后感(二):以食为天

从徐文兵老师的《黄帝内经》解读开始,到《字里藏医》,再到《饮食滋味》,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我引进中医文化神秘境地。从此让我迷上了中医,迷上了中国传统文化。

文中从四季,到五味,五脏的来简述养生原理,在加上一些生活实例解读,使得文字更容易理解。每一章虽然从不同角度来讲,但是都脱离不开五行,脱离不开阴阳,细细推理,联系,就会知道相互的关系。病从口入,同样从口医。我们生活中怎么吃,吃什么,吃多少都是有讲究的,都影响着机体内在,决定了我们身体健康。

文中涉及的中医知识其实很浅显,只是带我们敲开中医养生的大门,让我们了解这是什么,培养我们对中医的兴趣。但是,如果想要继续探究下去,这些书是远远不够的。中医是需要下功夫的,是需要积累的,也是需要智慧的。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义务去了解,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即使做不到发扬光大,也要做到传承,不忘记。这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东西。

《饮食滋味》读后感(三):讀後感

從小到大,除了在大學的時候嘗試過很長一段時間吃素之外,對于吃這件事,我感覺自己一直很佛系,就是吃什麼都行,特別沒追求。并不會像某些資深吃貨一樣,去嘗一些不尋常的鮮,更不會為一頓美味不辭辛勞,乃至驅車千里。

但是因為這本書,我想我會在吃這件事情上更加講究一些。

我有一位外國同學,他特別不能理解為什麼中國人要吃米飯,因為他覺得米飯一點味道都沒有。我倒從沒想過這個問題,因為這就是一種從小到大的習慣,不會去想為什麼。但這本書里就給出了答案,米飯乃至我們平時所講的五穀,它們是最容易被我們消化吸收的,所以“吃飯”,飯才是主,菜是輔。人體消化食物是需要耗費能量的,吃五穀便可以用相對較少的能量去消化,如果總吃山珍海味,那就要耗去更多的能量,萬一能量不夠化不了,那它們就可能變為我們體內的異物。

這本書的作者是位中醫大夫,所以這本書可以算作是中醫視角的飲食觀,本來藥食同源嘛。一個能做美食的廚子如果還懂醫理、藥理,能以飲食來調和身體五臟之不平,那就太厲害了!不過這樣的廚子估計只有皇帝才可以享受,所謂御膳房,干的就是這個事。我等平凡人,只能自己動手,勤而學之了。

《饮食滋味》读后感(四):食以滋养味自成

《饮食滋味》一书中延续徐文兵老师之前著书的风格,观察细微,中西合璧,行文如行云流水,把中医概念里顺时养生、“ 五谷、五畜、五果、五菜” 、“五味调神”、心肝脾肺肾调理、油酒酱醋茶等关于饮食的方方面面都给絮絮叨叨的说了一遍。

首先开篇就介绍中医饮食养生和日常我们接触的营养学不同,后者更多从营养物质的角度分析,带有某种机械主义,而前者会考虑到不同时候,食物的不同状态,以及人不同的状态所综合产生的效果。像高盐高糖的食物在目前普遍高血压高血糖的环境下是不提倡的,但是如果对于一个本身低血压低血糖的人来说,他正需要的是这样的食物。这叫辨症而施。

将人的个体融入到大自然中,踩着时节变化的拍子生活,会较少地消耗自身的元气,所以为什么要吃当季的食物。而现如今大棚里反季节的蔬菜、100天就出笼的家禽,已然脱离了食物的本真。

有一个印象比较深的例子是对于豆类食物的转化。豆子单纯不好消化,但是通过转化为豆腐,或是发酵成纳豆、酱豆腐、臭豆腐,就反倒变成促进消化的食物。结合西医微生物的研究,这恰恰是通过豆类食物的酶或者微生物,激发了人体肠道微生物的活力,促进了食物的消化。

有很多人觉得中医是一门玄学,与西医相比,缺少实验的精准度和数据的定量化,但是透过《饮食滋味》,我就发现中国的古人通过饮食来强健身体蕴藏着大智慧。正是将天人合一的思维融入其中,并通过经验积累不同食物特性,将这一个个的案例总结出厨房之道。

徐文兵老师还提到好好的对待食物对于厨师而言是一种德,深以为意,虽然食物的获取已经很容易了,但是如何把这食物做好恰当可口的饭菜,确得下一番功夫。

《饮食滋味》读后感(五):中医营养学讲究“以人为本”!

中国中医传统的饮食观念里,吃要“以人为本”的。那什么是以人为本呢?作者徐文兵老师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当一个人迷路的时候,指路的人有两种回答,一种是:“你往东北方向走。”一种是:“你往左走。”很明显第二种回答我们会更容易理解。因为“向左”是你身体的左边,是以人为本;而“东北”则是以地球为本,对本来就迷路的人来说理解起来就有困难。

为什么要讲究以人为本呢?因为在中医营养学看来,人在不同的时刻,不同情绪之下,吃什么食物、怎么吃都应该是有讲究的。同时还要分清“营”和“养”,懂得根据自己的身体特点来“应地而食”、“顺时而食”,让身心达到一种和的状态。

营是营生,养是养生。现代人把更多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营生上了,比如如何在职场、官场取得成功?如果成为有钱人?而把养生忽视了。只有生病了才会想起养生,养生是顺应本性、天性。营是经营,钻营,而养是顺应。因此营养应该是先顺养再经营。顺应身体的需要才能达到营养的目的。

同时也要顺应大自然的天性,做到应季应地而食。就是吃就近本地方圆百里的地方出产的食物,但实际上我们很多人现在都喜欢追求新奇,在很多大城市的高档餐厅里,人们认为能够吃上来自法国的鹅肝酱、德国的香肠、西班牙的火腿和日本的生鱼片是一种人生的享受,甚至成功的标志。

而我们平常也经常喜欢吃一些反季节的食物,夏吃冬菜,或者冬吃夏菜,好像是很会吃、很会生活的样子。而这其实都是与顺时而食背道而驰的。真正应该吃的是当季当下时节出产的食材,因为身体的状况四季不同,需要食物提供的营养也各有不同,我们吃的不仅是食物本身,还有食物所蕴含的能量和气息。

吃还要有节制,饥时吃饱,饿时吃好。饥是提醒身体补充食物的生理需求,而饿是心理需求。饥的时候不择食,但只吃到七分饱就可以了,而饿会伤心,因此饿的时候吃好一点,少吃一些。这样才能够达到吃的最终目的:人与天和地和谐、同步,阴阳平衡,达到一种和的状态。

总之就是,以人为本,顺应身体与自然,让食物在身体里达到最佳平衡,让身心健康愉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