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拖拉一点也无妨读后感精选

拖拉一点也无妨读后感精选

《拖拉一点也无妨》是一本由[美] 约翰·佩里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017-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拖拉一点也无妨》读后感(一):拖拉的前提是在朝着目标挺进

1,“我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想让结构化拖延者的自我感觉好一点儿,而不是把他们改造成不拖延的人”。

2,“通过向自己的心和脑传递一种虚假的任务清单以利用拖延本能来实现原本的目的”,这个方法真的可行吗?我试了一下,效果不好。自己欺骗自己恐怕不容易做到,自己的心和脑能被别人欺骗,却无法被自己欺骗,即心中已有真正的任务清单,并且心和脑是以真正的任务清单为本,虚假的任务清单并不能利用拖延本能。但是,如果各项任务之间不是孤立的呢?比如首要任务很笼统、庞大,次要任务越来越具体、可行,当都是围绕实现首要任务的步骤。

3,“只贪图眼前舒服,将来必付出代价。

即便拖到明天,我也照样不愿做。

别想太多,开始做就是。”

4,清单里面也可以有“不能xxx”

5,我觉得书名应该改为“只要能朝着目标挺进,拖拉一点也无妨”

《拖拉一点也无妨》读后感(二):拖延者入门书籍——调整心态,减少心理负担

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让拖延者不那么痛恨自己的拖延,主要内容提出了结构化拖延的概念,认为这种拖延者实际产出并不少,会为了拖延待办清单最上的一项内容而做很多其他的工作,如果要很好的利用结构化拖延特征,那么就要学会用看似重要的任务作为清单第一项,学会用这种方式欺骗自己,让自己去做清单中排名靠下实际却很重要的任务。还有一项是老生常谈的,拖延很可能是由于完美主义导致的,要学会一开始只是为自己提出做了的要求,而不是做好的要求。

由于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是为了减轻拖延者的心理负担和内疚感,利用好结构化拖延特征也可以有产出,只是时间更晚,所以这本书适合拖延症状严重,甚至出现是由于心理负担造成的拖延恶性循环的人。

因此并不适合我这种,其实已经可以达到足够的产出,真是重要的任务会按时完成,问题在于我想更好的完成,也去多做一些我一直想去做,能够提高工作质量和生活质量,但却不是现实必要的事情,而这本书无法满足我的需求。不过,其中一些能够把自我满足感开发到最大的待办清单方式很有趣,也可以借鉴,就是把任务分割成非常小,甚至包含一些不要做的任务内容。

《拖拉一点也无妨》读后感(三):书中的小tips整理

1、避开干扰源

与其指望自己用强大的意志力对抗诱惑之类,不如换一种脑筋,直接避开干扰源。

“滚下网络,滚出你的家”,就是一种逆向思维。

2、允许自己迈出最烂的“第一步”

所以当你为质量而忧虑,迟迟无法迈出第一步时,不妨允许自己迈出最烂的第一步。如果最烂的小步能帮你争取到时间,那么烂开始就可以转化为好结束。

3、无聊捆绑有聊

一件无聊或者看似无聊的事,总是容易被我们拖延。但如果你能找到一件有聊的事情,跟它捆绑在一起做,并且能够两不耽误,那前一件事就不容易拖延了。

4、最理想的备选任务

最理想的备选任务有两个特点:第一,它看似有明确的截止日期(但实际上并没有);第二,它看似重要得不得了(但实际上并不是)。

5、追求蛮好or追求完美

你必须养成习惯,接下一个任务时,就逼着自己分析一下,看看“不那么完美”的代价有多大,好处有多少。你必须问问自己:把这件事做到完美无缺,有多大意义?比起“蛮好”的结果,“完美”会更有用处吗?比起“一般般”又如何呢?你还得问问自己:在这件事上,我真愿意做到完美无瑕的可能性有多大?结果完美与否对我来说有多大区别?对别人呢?

6、分割小任务

把宏大的、令人望而却步的大任务分成小的、没那么吓人的任务。

7、不要做的任务

这张清单里应该包括“要做”,也包括“不要做”。

把其他可能会让人分心的事情也写下来,提醒自己别做。

8、关于文件筐

我也有文件筐这种东西,我拿它来:(1)把做完的、从此再也不打算看第二眼的东西存放起来;(2)把不愿看、扔掉又不太好的资料存放起来。

《拖拉一点也无妨》读后感(四):结构化拖延,出奇有用的蠢办法

拖延症 行动起来 降低不必要的期待 为“无聊”赋予意义 “结构化拖延法” 拖延行为两个条件 (1)后果消极; (2)无必要,本可以避免。 拖延无法用理性意志去衡量工作行动。 结构化拖延: 前置条件:只要某件工作不是某人当时本该做的事,不管工作量多大,他都能够完成。 所以给自己列一个优先级的清单,通过一种消极的拖延精神,能做一件是一件。意思就是说为自己拖延的事情是限定在一个清单里里,然后在那个清单里去拖延。 注意事项: 通常最优先级的那个任务,要有两个特点:第一,它看似有明确的截止日期(但实际上并没有);第二,它看似重要得不得了(但实际上并不是)。 所以你要学会自欺欺人,要为那些夸大重要性、虚设截止日期的任务投入自己的精力,同时还得让自己相信,这些任务的确既重要又紧迫。 高,作者这套结构化拖延理论对于拖延癌晚期的人来说,实在是精彩。结构化拖延是用最蠢的办法去规避拖延症的消极后果了。它不谈拖延症的产生云云,又或是治疗之类的事情,而是让自己理解拖延症,第一章就是直接告诉自己,拖延症应该怎么办?就是把自己当做一个拖延晚期,然后把全部精力放在去做完事情上。 除了第一章,剩下的章节多多少少显得含糊划水,用处不大。在看完这本书后,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作为哲学教授,他提出的“结构性拖延”像采用了类似“虚无主义”的哲学观去解决问题。 他的结构化拖延就是通过列清单,把所有事情的重要性列出来,在互相拖延的“懒”动力的帮助下都做掉。 事实上那些清单事情很重要吗?当然很重要,可自己通过自欺欺人的方式把所有的事情的价值磨成一团浆糊。当自己越是不在乎他们的重要程度,越是放手让自己去做。“结构化拖延”巧妙的把自己注意力从事情的重要性转移到做完事上,自己甚至不用纠结了,因为自己反正会拖延。 拖延晚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是去不愿把这些事情做完,等到时间将尽时,又不自觉的有一种负罪感,焦虑与内疚。实际上,这种糟糕消极的情绪对解决事情半毛钱用都没有。它可能只是一种天性。(有人说它是来自“存在”的焦虑,有人说是俄狄浦斯冲突,甚至还有极端的说这种“自我伤害”的情绪是时刻提醒自己“活着”。)如果这种消极的情绪对解决事情没有任何关系,那么解决事情成功与否也跟这种消极情绪没有关系。换句话说,无论你的事情完成与否,这种负面情绪都会一直在,所以接受(消极一直存在)这个“悲惨”的事实会更有意义些。总的来说,这本书不像是解决拖延的方法论,在某程度上是心理辅导。不过这种心理辅导出奇的有用。

《拖拉一点也无妨》读后感(五):拖延是一种生活方式

我上大学那会儿,教授实验心理学的老师经常告诫我们说: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的就是,人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能克制自己当前的欲望,去做对未来有益的事情。 老师每次说完这句话,总会把体重从200+变成120-,顺便还把全马跑进四小时的自己当成励志教材。毕竟延迟满足往往意味着自制,意味着先去处理更重要的事务。 拥有这么强的意志力的老师,应该是不会被拖延症所困扰的,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都是这么想的。 但我不行,我是地地道道的拖延症玩家,写这几个字的过程中,我已经吃掉一个橘子、逛了两次豆瓣……而且我发现,在我认识的所有还能喘气儿的人里,比上不足的我已经算是自律型玩家。 而且放眼网络,那些诉说自己被拖延症所困扰的话题也同样一搜一大把,在这个人人以患有某种心理疾病为荣的年代,患有拖延症似乎也变成非常coooool的事情。 当然,和那些盛传的“强迫症”“xx恐惧症”等网络心理疾病相同,拖延症也压根儿就没被心理学承认过,顶多算是某种不良习惯,然后被用来寻找话题或者承担责任。 这种被称为拖延症的习惯就是推迟,把本该事先完成的任务延后一段时间才完成。但只有当推迟会触发某种糟糕的后果,并且这种推迟本可以避免的时候,推迟才能称得上是拖延——而这也正是《拖拉一点也无妨》的主要内容。 我敢说,没多少人喜欢拖延的感觉,看着deadline一点点逼近,大多数人都会心慌气短、口舌生疮,然后嘴里嘟囔不清地加班加点……饱受摧残后又继续拖延。 拖延就像一种魔咒,让人沉迷,又让人焦虑、愧疚甚至产生某种负罪感。大概是上天听到人类痛苦的哀鸣,所以才派下约翰·佩里写下《拖拉一点也无妨》这本有趣的小书,去救万民于水火之中。 但是通过书名就能猜到,约翰·佩里可不是要提供什么帮助读者战胜拖延的方法,毕竟作者本人都没能逃脱拖延症的束缚。 约翰·佩里在书里真正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看待拖延症以及怎样利用拖延症让自己变得更有效率。 约翰·佩里在书里说:人们宁可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也不愿傻待着。当我们在拖延做某件事的时候,我们总会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比如打扫一直没打扫的房间,看一直没看的电影。 在约翰·佩里看来,这种行为不过是任务先后次序的调换,因为我们没有做某件事,但却完成不少其他应该做的任务——也就是约翰·佩里所说的结构性拖延。 这种结构性拖延让我们更好地调节自己的状态,从而再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提高我们的做事效率——虽然颇有一股精神胜利法的味道。 但约翰·佩里同时在书里说,这种结构性拖延可以用来战拖,比如按照事情的重要程度制作任务清单。因为爱拖延的家伙们往往喜欢做些略微有点用处的事情,去逃避那些重要的事件。 所以我们可以自个儿骗自己,把那些看似非常重要而且看似有具体deadline的事务放在清单最上面,用自欺欺人去对抗拖延,以毒攻毒。 而且拖延还给我们一种我们并没有被控制的感觉,比如当你终于坐下制作PPT的时候,你的上司突然让你做某件不想做的事,那拖延就是非常好的武器。 对生活来说,拖延实质上是一个过滤器,你之所以要拖延,是因为你的潜意识在告诉你:这件事情不是我喜欢的,或者这件事其实并没有那么着急。毕竟被偏爱的有恃无恐,真正重要而且紧迫的任务可没多少人敢选择拖延。 当这些紧迫而重要的任务逼近deadline,我们就只能背水一战,集中精力将其解决,这样当你回首往事,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抱憾终生,反而还会惊喜的发现,虽然没有梦想中的那么圆满完成,但之前还过得去,而且还做了很多其他的事情。 所以说,拖延是一种生活方式,就看你怎么看待和利用。比如我的大学老师,他的本职工作明明是科研和授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