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破碎大地读后感精选

破碎大地读后感精选

《破碎大地》是一本由[美]斯科特·安德森(Scott Anderson)著作,甲骨文丛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2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破碎大地》精选点评:

●作为新闻报道,丰富详实,引人入胜。 作为一本书,浅尝辄止,意犹未尽。

●2019(55)阿拉伯战乱中的王氏之死,如题,通过6个普通人的战乱生活窥见那种乱世生活。

●6个人或者60个人,都拼凑不起来一个地区的历史,中东如此,东亚或者随便哪都一样。 “血债只会带来更多的血债”,这句话倒真是很有道理

●前车之鉴。看看美国人在中东,都留下了什么。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想想库尔德人、以色列人拼死要打出一个国家,而香港废青却作死,反其道而行之,只能说这帮人是活的太顺、太舒服,不知人世艰难。 中东灾难的乱源,美国2003入侵伊拉克。 中东的民族特性,部落先于国家。民族仇恨叠加部落仇恨,再叠加宗教派别仇恨。 所有崩溃的中东国家,都是二战后西方强行建立的现代共和国。而以氏族部落为骨干的国家,虽然一样操蛋,反而更稳定,如埃及和沙特。 作者采访的12个ISIS战士,只有一个是为了宗教,其余闲的发慌,金钱+荷尔蒙。 教训,对复杂系统保持敬畏 (塔勒布)。不能被那些美国富家子和藤校毕业生所蒙蔽,警惕这些不谙世事的蠢货随意操纵几千公里之外其他人的生活,他们不承担后果。

●有保留地看。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今年,甲骨文又出了一本关于当代中东国家六个普通人的故事,这周读完了,书很薄,十四万字,似乎是一个美国记者写的专栏的汇编。 书里写了“阿拉伯之春”后,发生在利比亚、伊拉克、叙利亚、伊拉克库尔德自治区四个地方的故事,有库尔德的前牙医现战士,埃及的六旬女性数学教授,利比亚空军的军校学员,叙利亚霍姆斯的年轻大学生,伊拉克小城库特的医生之女----向往女性解放、投身社会运动的女大学生,伊拉克的ISIS分子。看了他们的遭遇,我觉得,和平真好

●以管窥豹。。六个片段揭示破碎人生。。看完真是夜不能寐。中东也是片熵增之至的土地啊

●什么都好,就是太短了些

●本书不是一本面面俱到的史实报道或是社会学研究,更像一本人物口述史,六条主线反映了普通阿拉伯民众的战时生活,苦难与动荡,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东乱局形成的部分成因。部落,信仰,民族,国家,政权,种种矛盾何时能解?

●纪录片式的语言,通俗易懂地讲明白对中东的很多错综复杂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告诉我们,乱世之下我们都是蝼蚁。

《破碎大地》读后感(一):谁也看不到中东的未来!

几点杂感:

1,这本书确实是好书,一本如此崭新的书,对于了解中东的近况,非常有帮助!

2,书中最后的尾声里,讲到作者采访了二十几个ISIS的犯人,其中只有一个是因为宗教原因而加入ISIS的,其他都是为了金钱、名誉或者朋友加入的原因,就断定,加入ISIS的人的初衷并不是宗教原因,而且就此指责特朗普有将伊斯兰威胁扩大化的做法,我觉得是很片面的。一个人参加ISIS,固然有很多的原因,但我总觉得宗教原因应该是很重要的环节。他采访的样本太过少,而且都是被捕的状态下的采访,可信度不是很高。也许他们知道,如果出自宗教原因会得到更不好的结果,因此便否认宗教的原因。所以我觉得这个结论可能不够严谨。

3,不能想象到的事,中东人的苦难是如此的深重!

4,本书采用的是跟《阿拉伯的劳伦斯》一样的结构,但是因为这本书不厚,感觉内容太过破碎了。就200页的书,要分成37段,太碎片化了。感觉不是很好。

5,本书主要针对埃及、叙利亚、伊拉克和利比亚四国,感觉现状的描写以及分析,都很清晰。

6,伊斯兰内部的宗教矛盾,在中东(以色列除外)依然非常可怖,貌似还没有脱离中世纪。

7,谁也看不到未来!难民问题,无解!宗教问题,无解!民族问题,同样无解!

8,最后的感悟,宁做太平犬,不做离乱人。

《破碎大地》读后感(二):《破碎大地》读后感

看这本书有种平行世界的感觉。

2013年的时候中东战局开始严峻,书里记叙的几位主人公开始面临人生不可逆转的残酷转折,然后我不可抑制地回忆起自己的2013年。考完高考的暑假,在QQ上每天写流水账日志,对自己被调剂到一个之前闻所未闻的专业而感到人生失去了希望。

2015年,“伊斯兰国”异军突起,也正因为伊斯兰国,在这个世界的我,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开始知道那个世界的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也门...现在还记得第一次认真看有关库尔德报道的场景,一本外刊,讲的是库尔德女兵,看完发了一条“ISIS对于库尔德人可能是建国机遇”的朋友圈。(我被调剂的专业是国际政治...

16年开始关注难民,看了很多文章和纪录片,加入了一个组织,但是不了了之,我能做的也就是隔着电脑屏幕看他们的生活,以及看别人给我看的东西。

17年留学,硕士学的还是国际政治,选了一堆中东方向的课,然而我一个对此没有任何文化基础,从没有踏上过中东土地的人,这种选课几近于自杀。我尽自己所能的想要了解那个地区,然后我发现自己最多只能看到深潭表面的几卷水花。

中东是个很神奇的地方,那个地方发生的事让你觉得你所处的世界和那个地方不是一个时代,或者世界。但也正因为中东深刻的参与构成着这个时代的世界,所以它会变成现在的中东。

和作者一样,希望“人生被中东的动荡扰乱的千百万人的故事能够传播出去,让世人了解”。作为这个时代的人,总希望自己能够了解这个时代的事,这个时代没有人会看不见中东,但是中东土地上的人像被剥掉故事性的白点或者符号而被人忽略。不过时代背景下,可能绝大多数人都是白点,不配拥有故事...

《破碎大地》读后感(三):显然全世界只能有一种社会解决方案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示就是,要理解中东的困局,首先得跳出我们通常对国家的理解。现在我们大多数国家都是在一战和二战后民Z自觉浪潮中诞生的,有民Z和国家的认同感后凝聚而成的,而中东很多国家却并不是。 . 当年在奥斯曼帝D国统治时期,啊拉伯世界事实上是相对读立自冶的,苏丹知道啊拉伯社会有多复杂,就是一个由部落和氏族以及Z教派别混杂在一起的乱麻。但庞大的奥斯曼D国终于战败瓦解了,英法若不是在M国的压力下早就赤裸裸的瓜分了这片土地。而M国就像是天使与魔鬼的一体两面,它总是啊拉伯人的希望所在,但每每在关键时候却被反复无常的遗弃。希望与失望的故事延续了一百年,至今仍然是这样。最终啊拉伯世界被强行划分成了如今的模样,分而治之是欧洲列强一贯的作风。随着二战后欧洲列强的离开,强泉Z治成为主旋律,这下面掩盖的是首先是对身份认同的缺失、错综复杂的部落茅盾和差别。 . 再来说说近十来年的故事吧,过去几十年里中东就是强人Z治,萨D姆、卡Z菲、阿S德、穆B拉克等等,其实现在看来不是偶然的,因为被强行捏合成的国家没有强硬的手段是驾驭不了的。而随着突N斯小F的死亡,一股浪潮冲击着整个啊拉伯世界,仿佛一夜之间一个崭新而美好的明天已经展示在人们眼前。可是十年过去了,留下来的只有D乱、N战、逃亡,当年为X票而站出来的年轻人却开始选择JUN政FU选择ISIS……灯塔国仍然是那个角色,高调进入,拉倒了萨D姆的塑像后才发现事情远没那么简单,抽身又走,留下个烂摊子又死不承认自己搞砸了。对现实的失望,也为生存,年轻人们再次走向极端或者成为漂洋过海的难民……这就是大致所有人的故事。 . 其中特别有一点是很重要的,作者看来,ISIS本质上不是宗教或者意识形态问题,它其实是社会和经济问题,和其它D品H社会问题是一样的。 . 这篇介绍写得我心好累……书很好,很透彻,推荐阅读。

《破碎大地》读后感(四):失败的阿拉伯之春

在市场自焚的突尼斯小贩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对政府的以死抗争,居然引发了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分崩离析;发起民主化革命运动的人们也没有料到,本该拥有自由与民主的他们,如今却深陷痛苦的泥沼,再也无法脱身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站错阵营的奥斯曼帝国崩溃了,而它曾经的领土中东之地被早已觊觎许久的英法用一条直线瓜分,这也为中东日后的悲剧埋下了种子。邪恶的殖民者们离开了,一个个被强行划分出的国家在中东大地上独立,而它们的内部,是被强行割裂的不同民族与宗教信仰者,可怕的恐怖主义将在这些毫无国家认同感的人民中诞生。 先知穆罕默德之后,伊斯兰教分裂为什叶与逊尼两派,两派各自坚持为正统继承者,支持者们水火不容,而帝国主义者们,最擅长利用这类冲突,他们让中东每个地区的少数派成为统治者,这些统治者们将大部分利益与权力都赋予了自己阵营的人,为了维持政府的稳定,他们不约而同地成为了独裁者,直到阿拉伯之春席卷每一个中东国家。 穆巴拉克在游行中下台了,但独裁之后,是更严酷的独裁;卡扎菲被民众就地正法,可迎接他们的却是更混乱的时代;萨达姆死于美军正义的枪炮下,伊拉克却彻底被战争击垮,不同国家发生的不同革命,统统以惨痛的失败告终,这更加说明了阿拉伯国家内部的混乱与分裂,在推翻政府后,之前还能同舟共济,反抗暴政的各族人,突然又都对立起来了,再加上本就是突发事件引起的革命,群众的抗争大多流于表面,当真的需要新政府时,他们便都失去方向了。并且阿拉伯国家大多并没有民主基础,阿拉伯之春要求的民主转型,对这些国家来说并不现实,一个过去一直靠集权统治国家的政府,如果一朝之间就要民主化,那么动乱是难以避免的。阿拉伯国家的构成与历史决定了目前的阿拉伯国家需要强权来维护秩序,就像书中的利比亚人也说,利比亚太分裂,或许人民需要另一个独裁者。 这场失败的民主化运动造成的后续影响便是恐怖主义火苗的蔓延,不过即便没有这次阿拉伯之春,就中东地区畸形的形态来看,这样的情况也早晚会发生。中东地区的恐怖主义早已形成了,而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所犯的错误则成为了泼在中东大地上的汽油,普通群众对美国及西方的恨意被极端宗教主义者利用,化为了地狱的火焰,它已经反噬西方,民主将被慢慢吞没,民族主义则会取而代之。

《破碎大地》读后感(五):若干零散摘抄

2015年11月23日晚6点,一群人开始聚集到德累斯顿的剧院广场,这是一座开阔的大广场。起初人不多,只有几百人,其中有些拿着自制的德国国旗。但到晚7点,人群膨胀到七八千人。随后一个钟头里,他们认真地听着多位演讲者的讲话,鼓掌或者挥舞旗帜表示赞许。然后他们散开,有秩序地穿过空荡荡的大街,走向市中心。

这群人彬彬有礼,衣着得体,年龄大约三四十岁,看上去温和无害。所以不明真相的人看到数十名全副武装的德国警察在剧院广场严密监视演讲现场,随后又夹在游行队伍两侧陪着他们一起行进,也许会感到奇怪。但这次集会,正如过去一年里德累斯顿几乎每个星期一的集会一样,让这座德国东部城市成为欧洲日益恶化的难民危机中气氛最紧张的地点之一。

德累斯顿之所以成为难民危机的焦点,是因为在2014年10月,此地成立了一个叫做“爱国欧洲人反对西方伊斯兰化”(PEGIDA)的组织。PEGIDA是德国形形色色的右翼和反移民组织的综合体,它在过去的游行示威期间偶尔发生暴力冲突。它内部的新纳粹分子与光头党和与之针锋相对的左翼示威者都煽动了冲突。但到2015年秋,警察的严加戒备和PEGIDA领导人开除其组织内部最极端分子的努力,让他们的活动变得比较安宁了。警察严加监视“流氓”分子和看上去喝醉酒的人,而剧院广场上的演讲者的讲话也比较温和。但德累斯顿的移民和少数族裔群体都知道星期一晚上要避开市中心。

2003年4月3日凌晨,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远征军的先遣部队完成了对库特伊马拉的合围。这是一座地势低矮的外省城市,人口约40万,位于底格里斯河畔,在巴格达下游100英里处。随后美军向库特城内伊拉克军队的指挥官发送消息,勒令他于早晨7点之前投降。

伊军没有答复,于是美军发动了强大的攻势。一整天的时间,美国海军陆战队有条不紊地摧毁了一座又一座伊军堡垒。美军的坦克和炮兵还得到了近距离空中支援。到下午,库特的战斗基本结束,完全是一边倒的杀戮,伊军毫无还手之力。自两周前美军开始入侵伊拉克以来,战斗始终是一边倒的局面。第1远征军有一人阵亡,十几人负伤,却杀死了约200敌人,俘虏超过2000人。在发起军事行动之前,美国副总统迪克·切尼预测,美军在伊拉克将被“视为解放者而受到欢迎”,他的预言在4月4日的库特街头得到了印证。美国海军陆战队巩固战果、控制城市的时候,当地年轻人和儿童为他们送上糖果和热茶,令他们喜上眉梢。胡卢德和库特的其他绝大多数女性一样,终于被允许离开家门。她谨慎地在一段距离之外观察这景象。“美国人很放松,很友善,但最让我吃惊的是他们看上去多么魁梧雄壮,他们的武器和车辆多么先进。所有东西看上去都先进得不得了,仿佛入侵我们的是外星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